一、看补充说明
2007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13187.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其中:外国人261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香港同胞779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澳门同胞2318.6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0%; 台湾同胞462.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47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2139.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 港澳同胞292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 台湾同胞402.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19.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强劲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7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均有一成以上幅度的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61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8.2%,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5%,市场份额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洲际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速,入境人数同比增幅均达到两位数。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7.7%、13.1%、14.1%和29.1%。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之上年均有增加。2007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0天,比上年增加0.1天;人均天花费为196.39美元, 比上年增加21.32美元,同比增长12.2%。
16个主要客源国2007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序号
国家
入境旅游人数
比上年增长
(万人次)
(%)
1
韩 国
477.68
21.7
2
日 本
397.75
6.2
3
俄罗斯
300.39
24.9
4
美 国
190.12
11.2
5
马来西亚
106.20
16.6
6
新加坡
92.20
11.4
7
菲律宾
83.30
18.3
8
蒙 古
68.20
8.0
9
泰 国
61.16
3.3
10
澳大利亚
60.74
12.9
11
英 国
60.51
9.5
12
加拿大
57.72
15.5
13
德 国
55.67
11.2
14
印 尼
47.71
10.2
15
法 国
46.34
15.2
16
印 度
46.25
14.2
2、港澳台地区市场
2007年,香港和台湾市场继续发展,澳门市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较上年略有下降。
——2007年,香港市场入境人数为779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其中:过夜旅游者2539.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占32.6%;一日游人数5255.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占67.4%。
——2007年,澳门市场入境人数2318.6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0%。其中:过夜旅游者390.8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8%,占16.9%;一日游人数1927.8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3%,占83.1%。
——2007年,台湾市场入境人数462.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7311.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1%。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有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山东、云南、广西、辽宁、四川、内蒙古、黑龙江、湖北、陕西、湖南、安徽、天津、河南、河北、重庆、海南、山西、江西、吉林等25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460.87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总计为4242.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接待量超过40万人次的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内蒙古、云南、黑龙江、广西、湖北、四川、福建、陕西、天津、湖南、安徽、河北、重庆、海南、河南、山西、吉林、新疆等25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外国旅游者628.51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云南、天津、黑龙江、湖南、陕西、广西、内蒙古、四川、湖北、重庆、安徽、河南、河北、海南、山西、江西、吉林、新疆、西藏、贵州等28个省(区、市)。广东省的旅游(外汇)收入达87.06亿美元,继续居全国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是:
序号
地区
国际旅游
接待入境
(外汇)收入
增长
旅游人数
增长
(万美元)
(%)
(万人次)
(%)
1
广东
870 552
15.6
2 460.87
17.8
2
上海
467 297
19.7
520.10
11.9
3
北京
457 962
13.7
435.48
11.6
4
江苏
346 900
24.5
512.55
15.1
5
浙江
270 790
27.0
511.18
19.8
6
福建
216 936
47.5
268.75
17.0
7
山东
135 185
33.3
249.64
29.3
8
辽宁
122 786
31.4
200.09
24.0
9
云南
85 958
30.5
221.90
22.6
10
天津
77 871
24.4
103.23
17.2
11
黑龙江
64 270
30.5
141.42
32.9
12
湖南
64 218
27.6
120.57
24.2
13
陕西
61 211
19.8
123.13
16.0
14
广西
57 708
36.4
205.52
20.3
15
内蒙古
54 485
34.9
149.45
21.3
16
四川
51 243
29.7
170.87
21.9
17
湖北
41 264
28.9
131.82
24.9
18
重庆
38 231
23.8
76.17
26.3
19
安徽
34 400
51.7
106.43
32.4
20
河南
31 801
16.2
88.09
16.3
21
河北
30 911
27.1
81.76
12.8
22
海南
30 160
31.6
75.31
22.1
23
山西
22 171
35.0
73.79
28.6
24
江西
19 554
40.1
66.47
33.7
25
吉林
17 931
30.6
54.36
25.0
26
新疆
16 190
26.5
43.84
20.9
27
西藏
13 529
122.0
36.54
136.0
28
贵州
12 918
12.2
43.00
33.8
29
甘肃
7 021
11.6
33.12
9.2
30
青海
1 590
20.0
5.00
18.5
31
宁夏
261
7.5
0.94
8.2
五、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7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苏州、桂林、南京、青岛、天津、西安、厦门、大连、重庆、成都、昆明、无锡、宁波、黄山、中山、泉州、福州、武汉、三亚、长沙、沈阳、烟台、温州、哈尔滨、威海、洛阳、郑州、延边、承德、乌鲁木齐、南通、秦皇岛、长春等39个,比上年增加3个; 另有漳州、济南、拉萨、九江、汕头、太原、海口、南宁、大同、贵阳、合肥、石家庄等12个城市的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
——2007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天津、青岛、西安、桂林、南京、大连、重庆、成都、珠海、昆明、黄山、厦门、三亚、武汉、宁波、无锡、沈阳、长沙、福州、威海、烟台、延边、温州、洛阳、乌鲁木齐、秦皇岛、承德、哈尔滨、南通、长春、郑州、拉萨、中山、太原、南宁等41个,比上年增加2个。
——200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珠海、苏州、南京、天津、厦门、青岛、福州、大连、西安、泉州、宁波、重庆、无锡、桂林、长沙、沈阳、成都、南通、三亚、烟台、武汉、漳州、中山、昆明、黄山、哈尔滨、温州、秦皇岛、威海、郑州、乌鲁木齐等36个,比上年增加3个;另有洛阳、长春、连云港、济南、承德、太原、合肥、延边、汕头、拉萨、九江等11个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 上海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6.73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36个旅游创汇大市的具体情况是:
序号
城市
国际旅游
接待入境
(外汇)收入
增长
旅游人数
增长
(万美元)
(%)
(万人次)
(%)
1
上海
467 297
19.7
520.1
11.9
2
北京
457 962
13.7
435.5
11.6
3
广州
319 147
14.1
611.3
8.3
4
深圳
262 328
15.8
831.3
18.7
5
杭州
112 665
24.0
208.6
14.6
6
珠海
90 240
3.3
282.0
1.5
7
苏州
88 916
18.9
161.2
16.9
8
南京
80 764
19.3
116.1
15.0
9
天津
77 871
24.4
103.2
17.2
10
厦门
71 880
21.7
93.2
3.3
11
青岛
67 507
24.4
108.0
26.4
12
福州
59 868
137.3
58.9
87.1
13
大连
58 125
25.0
84.0
20.0
14
西安
54 300
16.3
100.0
15.3
15
泉州
49 398
15.2
60.2
8.3
16
宁波
43 070
27.8
68.9
27.0
17
重庆
38 231
23.8
76.2
26.3
18
无锡
36 249
14.5
69.5
-2.6
19
桂林
36 006
36.9
128.6
16.2
20
长沙
30 440
26.6
47.6
39.3
21
沈阳
28 993
25.2
45.6
14.0
22
成都
26 142
29.5
73.7
27.1
23
南通
24 728
41.3
22.4
24.0
24
三亚
24 408
43.0
52.2
34.3
25
烟台
22 950
38.3
30.7
28.2
26
武汉
22 828
17.2
53.0
15.5
27
漳州
22 469
148.9
18.7
0.7
28
中山
21 678
0.0
68.3
11.4
29
昆明
20 784
9.5
71.3
0.8
30
黄山
17 507
60.3
68.6
25.7
31
哈尔滨
15 316
14.8
27.0
13.5
32
温州
14 083
28.9
28.9
14.1
33
秦皇岛
13 073
25.6
22.2
11.2
34
威海
12 447
39.4
26.7
30.5
35
郑州
10 884
4.6
26.2
12.9
36
乌鲁木齐
10 587
20.8
23.2
14.1
六、全国星级饭店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2007年,全国星级饭店的总体规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3583家,比上年末增加832家,增长6.5%;客房157.38万间,增加11.39万间,增长7.8%;床位296.94万张,增加18.40万张,增长6.6%。
——到2007年末,全国星级饭店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98.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
——2007年,全国星级饭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0.96%,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13583家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164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上缴营业税1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员劳动生产率9.87万元/人,比上年上升5.2%。
——全国5806家国有星级饭店,200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619.92亿元;上缴营业税41.1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01万元/人。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资兴建的592家星级饭店,200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84.82亿元;上缴营业税19.6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50万元/人。
——在13583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369家,比上年末增加67家;四星级饭店1595家,增加226家;三星级饭店5307家,增加528家;二星级饭店5718家,增加20家;一星级饭店594家,减少9家。
——2007年全国星级饭店规模及其经营情况,具体如下:
饭店数
客房数
床位数
营业收入
客房出租率
(家)
(万间)
(万张)
(亿元)
(%)
合 计
13583
157.38
296.94
1647.03
60.96
按经济类型划分
国有企业
5806
66.61
131.22
619.92
60.42
集体企业
914
8.87
17.05
73.21
58.24
股份合作企业
342
3.46
6.63
29.56
60.55
联营企业
78
1.15
2.09
10.99
58.94
有限责任公司
2665
33.43
61.22
364.65
61.36
股份有限公司
646
9.00
16.54
94.42
61.83
私营经济
2309
18.89
35.56
142.02
59.35
其他企业
231
2.39
4.45
27.44
61.62
港澳台投资经济
353
8.15
13.31
168.47
65.34
外商投资经济
239
5.43
8.85
116.35
65.87
按规模划分
客房数500间以上
146
10.46
17.37
217.71
63.52
客房数300-499间
578
21.09
35.87
338.17
62.62
客房数200-299间
1083
25.95
46.31
307.29
63.79
客房数100-199间
4058
55.23
105.51
456.43
61.22
客房数99间以下
7718
44.66
91.87
327.43
57.90
按饭店星级划分
五星级
369
13.73
21.47
401.07
64.64
四星级
1595
33.69
60.06
502.85
63.84
三星级
5307
64.76
124.33
519.76
61.25
二星级
5718
42.04
84.72
211.77
56.73
一星级
594
3.16
6.36
11.59
56.84
七、旅行社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到2007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比上年末增加98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97家,比上年末增加143家;国内旅行社17146家,比上年末增加843家。
——到2007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5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63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际缴纳税金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7年,全国国际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游客1373.04万人次、5821.87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2.1%;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2175.14万人次、6378.70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0.9%。
——2007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旅游者8424.48万人次、26391.76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5.1%;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为10631.69万人次、23742.45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1.2%。
八、出境旅游情况
2007年,我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加。
——2007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因私出境3492.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出境第一站按人数排序,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泰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2007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987.4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44.40万人次,增长17.1%,其中:组织出国游502.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9%;组织港澳游485.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另外共组织边境游45.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4%。
——截至2007年底,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已有89个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按市场正式启动的先后顺序,89个国家分别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越南、柬埔寨、缅甸、文莱、马耳他、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尼泊尔、德国、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南非、克罗地亚、匈牙利、巴基斯坦、古巴、希腊、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芬兰、瑞典、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塞浦路斯、丹麦、冰岛、爱尔兰、挪威、罗马尼亚、瑞士、列支敦士登、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突尼斯、塞舌尔、肯尼亚、赞比亚、约旦、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斐济、瓦努阿图、英国、智利、牙买加、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秘鲁、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老挝、蒙古、汤加、格林纳达、巴哈马、孟加拉、叙利亚、安道尔、摩洛哥、摩纳哥、保加利亚、乌干达、阿曼、纳米比亚、阿根廷和委内瑞拉。
——2007年,我国内地居民首站赴香港的旅游人数为1613.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赴澳门1277.02万人次,增长29.1%;赴泰国71.69万人次,下降6.5%;赴新加坡64.76万人次,增长16.2%;赴马来西亚57.35万人次,增长31.8%;赴菲律宾16.00万人次,增长15.7%;赴韩国131.25万人次,增长19.5%;赴澳大利亚39.84万人次,增长15.5%;赴新西兰6.83万人次,增长16.6%;赴日本145.81万人次,增长13.9%;赴越南92.03万人次,增长81.7%;赴柬埔寨14.05万人次,增长70.7%;赴缅甸16.38万人次,增长61.2%;赴文莱0.26万人次,下降7.1%;赴马耳他0.08万人次,增长19.3%;赴土耳其2.39万人次,增长38.7%;赴埃及3.30万人次,增长52.0%;赴尼泊尔2.86万人次,增长81.9%;赴德国27.16万人次,增长5.4%;赴印度6.98万人次,增长48.2%;赴马尔代夫0.95万人次,增长47.3%;赴斯里兰卡0.69万人次,下降4.7%;赴南非3.88万人次,增长22.6%;赴克罗地亚0.10万人次,增长24.2%;赴匈牙利1.60万人次,下降10.9%;赴巴基斯坦2.64万人次,下降10.7%,赴古巴0.39万人次,增长18.6%。
九、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1所,比上年减少70所,在校学生37.64万人,比上年增加0.27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641所,在校学生为77.38万人。
——2007年末,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320.9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4.42万人次,增长12.0%。
二、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三、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有哪些特色你认为国内旅的家庭旅游市场前景如何
近年来,我国家庭旅游的发展成效显著,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和出境旅游中家庭旅游的出游比例达50%-60%左右,游客满意度平均达到75分以上的水平,家庭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家庭旅游收获
家庭旅游对于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家庭幸福感和亲子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得到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2015年英国家庭度假协会数据显示,49%的受访者认为最幸福的记忆是与家人一起的度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仍然清楚地记得童年时的家庭旅游;四分之一的人可以靠这些回忆渡过生命中的困难。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将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够带来快乐,67%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促进家庭和睦,54.1%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能够使人增长阅历。
实际出游频次远低于出游意愿
2
家庭旅游态度
当前,广大群众对于家庭旅游热切期盼,数据显示,96.5%的受访者人群渴望家庭旅游,其中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渴望家庭出游,对家庭旅游表示无所谓的受访群体比重仅占3.10%,可以说,家庭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陪伴家人的方式构成
与此同时,家庭旅游距离真正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通过外出旅游方式来陪伴家人的比例仅有26.5%,低于购物、看电影等周边休闲和在家陪伴等方式。
家庭旅游制约因素
家庭旅游高频化的潜在市场动力强劲,数据显示,年均家庭旅游次数3-5次和5次以上的占比远低于潜在出游意愿占比,20%以上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有提高家庭旅游频次的强烈意愿,对高品质和高性价比旅游产品提出明确诉求的分别超过40%和50%。
家庭旅游需求现状分析
3
(一) 伴侣游、亲子游、爸妈游的市场需求旺盛
家庭旅游陪同人员
家庭旅游陪同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79.3%的受访者选择伴侣作为理想的家庭旅游陪同人员,76.1%的受访者选择孩子作为家庭旅游陪同成员,想和父母一起出游的受访者占比达61.6%。伴侣游、亲子游、爸妈游等细分市场需求均保持旺盛发展态势。
(二) 消费意愿人均超过3000的占比50%以上
家庭旅游花费
专项调查数据显示,68.2%的受访者人群表示理想中的家庭旅游花费为1000-5000元,其中选择花费1000-3000元的受访者人群占36.2%,而选择3000-5000元的占32%。26.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花费5000元及以上用于家庭旅游,只有5.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理想中的家庭旅游花费为1000元以下。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家庭旅游产品需求并重。
(三) 中近程家庭旅游占主流
家庭旅游出行范围
专项调查数据显示,63%的受访者会选择本省其他城市作为家庭出游的目的地,其次57%的受访者选择的出游范围是外省。选择本城市及港澳台地区为家庭出游目的地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7%及22.9%。12.8%的受访者选择海外出游。
(四) 家庭旅游消费常态化,寒暑假成旺季
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寒暑假为大多数受访者理想中的家庭出游时间,占比达64.2%。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也认为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也是家庭旅游的理想时间。选择在工作日出游的受访人群仅占6.8%。
(五) 3-6天的家庭旅游产品更受欢迎
家庭旅游出行时长
项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理想中的家庭出游时间为6天以内。其中41.6%的受访者理想出游时长为3-6天,40.3%的受访者选择1-2天。将近10%的受访者表示7天及以上是理想中的出游时间。仅8%的受访者选择1天以内为家庭旅游时长。
(六) 有孩子的家庭旅游需求最为强烈
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旅游欲望
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已婚有孩子家庭对家庭旅游的渴望程度远高于单身和无孩子家庭,83%的有孩子家庭认为家庭旅游对于家庭和睦有很好的效果,70%以上的有孩子家庭表示非常渴望家庭游,其中,又以中学(12岁)前、80年代家长的家庭游需求最为旺盛。
(七) 90后家庭旅游预算更为宽松
家庭旅游人均花费对比
当前,80、90后家庭旅游偏好也有所差别,80后家庭选择3000-5000元区间的比重更高,但5000-10000元区间90后家庭的比重更高,10000元以上90后家庭比例略微高于80后家庭。
现有家庭旅游产品痛点分析
4
现阶段,家庭旅游市场蓬勃兴起,各大旅游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开始布局家庭旅游细分市场,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为家庭旅游市场推出定制旅游服务,涌现出一系列的优质旅游产品。
但由于家庭旅游发展时间短,市场门槛和从业等要求尚未完全标准化,仍存在一系列有待提升的关键问题,专项调研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产品缺乏家庭服务;44.10%的受访者认为产品缺乏教育意义;38.00%的受访者认为产品设计不合理、同质化严重、性价比差等产品问题突出。此外,认为家庭旅游产品主题不突出的受访者占17.80%。
家庭旅游产品的主要诉求
(一) 成员需求无法兼顾
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并不能真正满足家庭旅游所有参与成员的需求。一方面,孩子玩乐家长受累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家庭旅游产品,单一关注孩子需求,不能提供有效的家庭服务,最终使得大人在旅途中也很难从照顾孩子的日常事务中脱身。
另一方面,老人的旅游需求常被忽视。父母年龄较大,一般身体活动能力较差,安全和舒适等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家庭旅游的终极幸福应当是所有成员都获得愉悦体验,实现共同放假,而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二) 寓教于乐效果甚微
亲子游作为家庭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寓教于乐的效果上不显著。目前,市场上的亲子游产品大多是在常规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增删修改,添加一些适合孩子游玩的项目,甚至有的亲子游产品直接沿用普通旅游线路,便冠以“亲子游”的名号。
专项调查中有游客反映:“家庭旅游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促进儿童审美能力、体力、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理想的家庭旅游应该是有好的教育意义,对孩子有健康快乐的意义”。
(三) 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家庭旅游的消费特点不同,市场上普通的旅游产品很难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家庭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家庭旅游活动缺乏特色。很多产品只重视“游”,忽略了“亲子”“家庭”部分,造成旅游体验不佳。
据调查显示,许多客户都希望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出现,很多评论都提到“家庭旅游应针对家庭需求定制一些游乐活动”,“家庭旅游产品最好重新规划,建议多设计一些符合家庭需求的旅游产品”等。
家庭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
5
当前,越来越多的80、90、00后进入家庭生活,中国家庭的旅游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家庭旅游消费开支逐年攀升,家庭出游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同时,签证政策的放宽、航线开拓等出行渠道的发展、房屋分享带来了新的住宿方式、互联网发展下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等,都让家庭出游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如何进一步满足广大家庭不断增长且日渐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推动家庭旅游市场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让广大家庭从旅游发展中切实提升幸福感,是新时代家庭旅游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 精心打磨主题产品
游客表示“对目前国内的家庭旅游发展整体满意,但是有待提高。希望更加有特色、主题更加明确”。专项调查数据显示,77.4%的受访者对生态环保类家庭旅游感兴趣,对动物保育、公益爱心感兴趣的受访者占比均为58%左右;52%的受访人群对爱心公益旅游产品感兴趣,四成左右的受访人群对特色主题游感兴趣。因此,生态环保、动物保育、公益爱心等为主题的产品,有望得到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和参与。
(二) 突出特色提高品质
感兴趣的家庭旅游产品
随着家庭旅游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特别是进入优质旅游时代以后,家庭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家庭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旅游体验。目前,国内各大在线旅游企业推出的家庭旅游产品多集中在热门旅游目的地,有游客评论表示“节假日家庭出游很多旅游地人满为患,影响旅游品质”;专项调查显示,43.7%的受访者期待更高品质的家庭旅游产品。
(三) “玩中学”与“同放假”兼顾
对孩子玩乐、家长休闲类产品的期待程度
家庭旅游,特别是亲子游,应该是集娱乐与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调查显示,超过98%的受访者可以表示认同孩子玩乐、家长休闲类的旅游产品。其中有将近70%的受访者表示很期待此类产品,超过29.1%的受访者表示对这种产品可以考虑,尽快开发孩子和父母共同放松、共享假期的产品,符合家庭旅游的内在需要。
四、国内旅游5天,大概费用是多少呢?
要看你去哪个城市,三亚就比较贵,酒店每晚都要上千了,如果玩的项目非常多的话,上万都有可能的。最低人均5千吧。如果不是热门的时候去的话能便宜一点,不过穷游也没什么意思,出去旅游就是要享受的,否则旅游会觉得非常累。
五、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
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民众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90年代,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如何?其结构变动有何特点?搞清这些问题,对宏观经济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近几年统计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24.12%。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1993年和1994年分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 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如:电脑、空调等。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从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34部增长20倍,增长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2001年空调拥有量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调查显示,2001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的比重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个百分点;通讯消费的比重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个百分点。
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
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全国57个城市对2.28万名城镇居民进行了买房意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城镇居民中有74%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开始从“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转变。
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娱乐文教也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大的一项。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文教支出为690元,1993年仅为194.01元,从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从9.19%增至13.00%,绝对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投入的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3.扩大就业渠道。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居民消费倾向较20世纪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未来居民消费将如何,本文作简要分析。
一 消费模型建立及发展变化轨迹的探讨
1.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要预测未来居民消费,必须先预测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经济动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处于关键时刻的大环境下,要预测国民生产总值是一项很难的工作。权威人士经过对样本的观察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国民收入呈近似指数增长。施发启预测中国GDP的增长率在1998~2010年分别为8.20%、7.71%、8.71%、10.79%、10.16%、8.33%、8.56%、8.55%、7.87%、7.71%、7.30%、7.36%、7.85%(施发启,1996)。Lawrence. J. Lan也曾预测“1993年中国实际GDP增长将保持强劲势头,接近13%, 但其很快就会平缓下降,保持近似于8%的增长速度”(Lawrence.J.Lan,1994)。 再结合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目标导向,“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现状,确定理想预测方案:2001~2005年为8%左右,2006~2010年为7%左右,2010~2030年为6.55%左右,2031~2050年为6%左右。根据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可预测表1。
表1 未来中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34076 188049 662618 2125105
2.消费额的预测。由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均收入及构成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技术水平、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政策等。但基本因素还是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可选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模型作为消费结构预测模型,其模型为:
C=α+β·NI+γ·C-1+μ模型中C表示当期消费额,NI表示当期国民收入,C-1表示前期消费额,β表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μ表示随机误差,α为一常数。根据1979~2000年时序资料参数及用Durbin-Waston检验,(D.W=21.1733)得出预测模型为:
C=148.3407+0.4083NI+0.4156C-1+μ
预测结果见表2
表2 未来中国总消费额的预测
年分 2002 2005 2010 2030 2050
最终消费额(亿元) 63178 78611 105663 356131 1090243
由于消费额由居民消费额和社会消费额构成,居民消费又可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两种消费。出于一种愿望——城市化目标导向,认为城乡差别将会缩小,以下选定未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的预测方案为:2001~2005年为215%、65%,2006~2010年为212%、70%,2011~2030年为205%、75%,2031~2050年为200%、80%,预测结果见表3。
表3 未来政府消费额和城镇、农村居民消费额预测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政府消费额(亿元) 13189 16525 49368 143057
居民消费额(亿元) 65422 89138 306763 947186
人口预测(亿) 13.4188 13.9394 15.6227 15.8873
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4875 6395 19636 59619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10481 13557 40254 119238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3169 4477 14727 47695
从发展趋势来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绝大多数符合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整体消费结构朝着优化方向发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将出现许多消费热点。
二 居民消费热点展望
由于消费品和劳务丰富多彩,购买力流向相对分散,居民消费更趋于理智,消费热点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排浪式的增长,在时间上可能出现渐进的特点。商品品种的相对分散,城乡、地区之间消费热点交错出现,不会高度集中,其消费热点主要表现为:
1.住房消费及围绕住房消费的室内装饰。住房不仅是基本的生存资料,而且是重要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国家制定的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势必导致住房消费的稳健增长,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预期的提高,他们会更加讲究居室环境优美、舒适及情调。居民住房消费热的结果是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使民用建筑业成为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诸如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室内装饰业及家用电器业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就业。
2.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将随着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成为人们消费生活的一个亮点,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据旅游专家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美元时, 就会萌发国内旅游欲望;人均年收入达到800美元时,出国旅游将提到日程上来, 依上面分析,未来中国居民的收入远要超过此数。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是极好的佐证,旅游业创汇收入从1996年的几亿美元增至现在的几百亿美元。旅游消费的兴起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加了收入,地区经济文化得到了协调发展。
3.信息消费。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家用电脑及宽带网将逐步得到普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附加值,能带动机械、电器、新型材料等十几个产业。我国“九五”时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消费基数的增大,必将对消费、生活产生更大的变革。
4.文化教育消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已成为决定性因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广大居民对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减少,市场化、货币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成为热点势为必然。
5.交通工具消费。未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空间扩大,客观上要求居民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现在,许多国家已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我国的汽车也必将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但自行车消费和摩托车消费也将长期存在。
6.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展望。目前虽然我国农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消费热点,但家用电器等耐用品的普及将成为可能,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人均拥有量起点较低,市场容量大;二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三是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
三 居民消费市场条件利弊因素分析
1.居民消费市场特点
(1)一国多市。北京人首选巧克力是英国的德芙, 广州人则青睐从欧洲大陆进口的Ferrero Rocher。这种喜好上的差异不仅是价格和品味的差异,更是两地的文化差异。此外,由于我国居民购买力相差较大,在各地推介的产品种类、营销策略等也因地而异,所以出现一国多市实属正常。
(2)超市旺过因特网。尽管中国目前有1000万因特网用户, 但对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居民来说,计算机相对价格过高,上网费还太费,大多数家庭不能把它列为经常开支项目,因此,一段时间内,我国网上购物还难以大规模开展,传统的超市还有着大的发展前景。
(3)个性消费时代到来。个性消费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够打上自己的烙印,让产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或者虽不能自主设计产品,但至少产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设计和变化。其所以出现个性消费,一是由于人们的消费档次大大提高,赋予产品以“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能体现主人独特的修养情操;二是由于买方市场出现,产品供大于求,消费者可以在众多产品中挑来拣去;三是人们回归天性,“自己的”意味着自豪、品味、自主,这是人之天性,它体现在消费上,就是“个性消费”。
(4)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知假买假,知差买差;二是购买知识缺乏,成本意识淡薄;三是有法不依或不懂法;四是银行储蓄情洁浓厚,这些问题的存在较大地影响我国市场发育的程序和市场化进程。
2.目前我国消费市场运行的有利条件
(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一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增长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是居民消费地位的变化。在客观上已经从经济末梢变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调整的先导。第二是消费模式变化。已从实物化、福利性、静态式、听命于政府化安排,转变为商品化、动态化、市场化、自主化、取决于货币化收入的新模式。第三是城乡消费结构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食物消费明显改善,食物以外的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高、选择性增强、结构多样化。物质消费之外的文化教育消费占据了第二位。第四是城乡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开始从自我积累型转变为量力而行的适度消费和信贷消费。二是买方市场格局呈常态之势。在微观上,意味着消费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进入了长期的微利时期,经济增长不可能再指望消费膨胀来拉动,促进消费也将不在是权宜之计。三是动态化的高中低三大收入——消费群体日益明显,形成了消费层次多样化中的三大轴心。社会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2)我国消费市场运行的有利条件。近几年,在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消费,刺激消费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是银行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促进和规范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八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改变储蓄——消费比例,征收利息税,刺激储蓄资金向消费品市场分流,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通过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加大了对个人购房的支持。
二是调整居民收入政策。从1999年7月1日起,国家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保障,这三条社会保障制度线水平提高了30%,同时还实施了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大幅度提高工资及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政策,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数超过1亿人以上。这一措施对于提高居民即期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促进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发行国债有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国家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措施使大量新增投资资金进入经济运行,对活跃经济、带动消费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是房改政策出台。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各主要大城市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减免个人住房交易中的有关税费,使居民个人购买住房的比例上升。并改善家居环境、家庭装饰的愿望十分强烈,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五是假日经济的推动。国家实行“五一”、“十一”放长假的政策,产生了收入增加的直接效应,使旅游、交通、商业及相关经营部门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企业效益改善,职工收入增加,其间接效应是旅游、交通、商业等经营部门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支出。
六是物价下降幅度减缓,部分省、市出现正增长。国家取消了通货膨胀时期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这样消除了居民持币待购的心理,促进消费市场活跃。
此外,高校的扩大招生,也将增加我国居民的教育支出。
3.消费市场运行的不利因素
(1)目前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水平低于70%。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被动,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与居民预期心理不佳,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阶段性、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大有关。
(2)加入WTO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存在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品和服务源源不断涌入我国,促使消费总量的增长,加速国内消费品高价格体系的解体。二是加剧国内消费品市场在品种、质量、价格、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三是由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消费品市场明显的收入——消费差距,入世会加剧消费品由外部——东部——中部——西部依次传递的“挤压效应”,进一步改变国内原有消费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并有可能加剧省区之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消费安全受到新的挑战。五是加入世贸组织使一部分消费者产生降价预期心理,因而作出推迟消费的决策,这对于汽车等商品市场销售影响较大。
(3)我国展开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 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问题,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和原有的失业、新增劳动力的待业大军,使就业压力加大。导致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对即期消费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员的失业,其收入相应减少,最终抑制消费的增长。
(4)农民的收入增幅不大。2001 年较前几年是农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增幅也只有4%。国家进行了粮食、棉花收购体制上的改革、粮食、棉花价格全面放开,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仅粮、棉价格下降一项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减少80%左右,全国农民总收入减少近700亿元。在农产品价格走低, 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收入差距拉大。东部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的需求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而无购买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拉力不集中,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与以前相比难度加大,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
四 增进城乡居民消费的基本思路
1.培育国内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未来国内消费的增长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效率,使社会有限的资金倾斜投向对经济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和产品上。当前农产品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任务是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确保农村居民增收。
2.完善社保制度,强化消费信心。从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资和消费,而投资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庆方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社会福利由政府统筹统包,使居民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社会福利方面收入带来的安全感,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而较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对旧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从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费信心。
3.开拓消费市场,正确引导购买力的流向。消费领域过狭,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或者购买力流向过于分散都难以形成消费热点。因此对可能形成热点产品的消费市场,要增加产品供应,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供给质量,深入掌握消费者需要的变化和购买力的流向,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引导。同时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4.优化供给结构,解决需求断层。由于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有消费欲望的低收入阶层无力购买生存必需的消费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满足的高收入阶层又无这种消费欲望,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需求断层”由此而产生。因此,改善整体消费倾向,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消费政策很有必要。目前,高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已降至15%以下,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这一消费群体来说,他们更注重商品的精品化、个性化。中等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正处于从小康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阶段转变,其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升级。就目前的消费品供给而言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化解其供需矛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其边际消费倾向虽然最强,但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更讲究实惠、实用,改善其消费状况,增加即期收入是关键。
5.增加投资与出口。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趋势好, 据统计, 全球GDP由去年的3%提高到3.5%,世界贸易增长由近两年的4%上升到6%至7%。近几年,我国沿海居民受出口拉动的影响, 其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带动沿海消费品市场转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资金投向西部地区,西部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果说沿海是出口拉动消费,西部则是投资拉动消费。
6.加速推进流通创新。“入世”过渡期把消费品市场培育和流通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大力改善消费品流通环境,建立现代化消费品畅销体系,积极推动消费品领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代理制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迅速提高中国消费品批发业,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国民经济运行和满足消费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商业企业肩负的经济循环、资源配置、信息导向、风险承担和迎合消费者五大功能,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发展。“三跨”式的批发商、零售商集团,即跨所有制,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特大型商业集团,按照“强强联合”的思路,做大、做实、做强。以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利于同国内外消费者、生产者建立更加广泛的服务贸易关系。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将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只要政府调整好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克服不良因素对消费市场的影响,确实增加人民收入,那么,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和预期是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郑必清,王启云.走向21世纪的中国消费结构〔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3〕张少龙.中国
六、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现状:
1、游客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调整中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2、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旅游热。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占总就业人口的20%,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这一中产阶级,脱胎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和消费动力,使中国成为近年来高标准国内旅游发展最为繁荣的国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客源支持和消费保障。
旅游业的前景:
1、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旅游将同步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此外,中国日益快捷舒适的交通系统的建设版图,国内相对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使得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
2、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
由于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加快资金回笼、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各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继续强化旅游业的市场地位,继续将其培育为拉动内需、增强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产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