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城市文化“夜经济”关键这四招!

一座城市夜晚的亮度常常能够反映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达、居民富裕、生活丰富、社会稳定等程度不同于乡村静谧的夜晚城市,繁华夜景让很多人流连忘返,而这其中城市文化在扮靓城市夜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诸如东京、纽约、首尔、巴黎等国家大都市文旅融合催生的“日不落”现象,还是有如古人笙歌宴舞醉逍遥的“不夜城”景观,多少打开了我国当前发展夜间文化经济的思路。

北京、济南等城市也先行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真正的城市文化“夜经济”该如何发展呢?关键还要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延长夜晚营业时间、增加夜间文化项目、提高夜生活消费、加强文化“夜经济”保障。

1.文化旅游单位可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时”模式。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景点、娱乐场所可尝试将运营时间延伸,尤其是在工薪阶层下班后,能够有时间享受到相关文化旅游服务,比如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尝试过开放夜场,打造“博物馆奇妙夜”。

2.丰富夜间观赏和体验的场馆地标与活动项目,亮化一些传统的地标建筑、自然景观、雕塑小品等,开发一批满足人听、说、读、学、玩、游等夜间文旅活动,逐渐打造夜间“文化旅游大IP”,比如曲江新区就在传统旅游基础上打造了《再回大雁塔》《再回长安》《梦回大唐》等实景演出,丰富夜间文旅体验,而这不只是在文化旅游场所,也可以是传统商圈、商贸、商场等的文化跨界,比如东京品川区的酒店曾举办名为“wa !”的文化融合表演,吸引很多人观赏。

3.增加夜生活的消费,其实就是能够促进夜间文化旅游者乐于消费,这主要在于不断扩大消费人群和增加消费频次两大方面,可以将文化和美食、购物、运动、表演等活动消费结合,形成多元联动的“夜市”经济形态。

4.保障文化旅游“夜生活”,还需要服务人在特定场景下的休息、喝水、用网、上厕等所需设施完善,也是人在流动环境中的交通、住宿、通信等所求的软硬件,当然治安、环卫、电力、医疗等保障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天黑不打烊!"夜猫子"时代来临,地方景区如何做好夜间经济的发展?

这当然要根据夜猫子的习性来发展喽,可以根据这些夜猫子平时的喜好来做好相应的店铺或者商业形式的发展。例如一般夜猫子都比较喜欢在晚间出去逛街吃东西,可以多发展一下小吃街,购物街等等。同时在景区夜景的营造上要多下一些功夫,当然夜间游览景点也要在安保方面做好更多的准备。

根据统计,像一些一线城市,夜间消费已经占到了居民整天消费的一半以上,夜间消费这种经济状态正在崛起。所以在很多发达城市也纷纷推出了这种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方案,首先要从其经济协调机制进行相当的改革,丰富消费业的模式,并且对夜间营业时间进行一定的延长。同时对夜间市场的管理限制条件进行相关的放宽。

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增加其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鼓励民间创业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在夜间灯光景点景区的设计上要注意到生态,在休闲配套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要多下功夫。像重庆的洪崖洞,北京的王府井等等这些地方的夜市都是非常不错的。

可以从夜间经营模式去改善,同时增加相对应的消费场所,确保夜间消费者安全。增加夜间消费场景和活动,打造夜间文化消费的主题场所,增加夜间消费打卡地,建立深夜食堂等餐饮街区和精品夜市,当然最重要的也要加强夜间风险管理。

三、我国夜经济的特点?

夜经济是指从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2时所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发展“夜经济”是提升城市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

无论是夜宴、夜饮,还是夜唱、夜购,夜间消费大多是服务性消费,几乎涵盖了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等所有第三产业。

毫无疑问,夜间消费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夜经济是夜间居民消费和企业供给的汇合,是由一个个供求之间的交易构成的。

发展夜经济,关键是要相信市场的力量,这应当成为城市夜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大型演艺项目的谋划和场所建设,在管,有大企业在经营,有高端消费需求做支撑,不用多说了。需要多说的,是那些从“小”做起的街边摊贩、小本生意、草根经济。

夜间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既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既可以提前消费,也可以延后消费。关键看怎样引导、怎样推动。繁荣夜经济,固然需要个人改变消费习惯,解决“想消费”问题,但更关键的是企业行动起来,解决“能消费”问题。正如经济学家萨伊所说:“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四、文化与精神内核才是城市夜间经济灵魂

从伦敦、阿姆斯特丹、里昂到北京,夜间经济繁荣的城市无不是受益于特色文化的丰厚支撑。为此,拓展夜间经济有必要深度挖掘与凝聚自身的历史文化基因,通过有针对性导入国际化元素,并植入创新科技,创建出极具城市个性的商业品牌与夜间经济标签。

从火爆的夜间超市到新兴的夜间博物馆,从24小时快餐店到24小时书店,我国不少城市正在大力拓展夜间经济。北京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消费品牌“夜京城”。上海则提出要建造“地标夜市”。天津在高调打造“夜津城”。西安对升级打造“大唐不夜城”信心满满。初步统计,国内出台夜间经济发展支持政策的城市已逾70多个。

夜间经济(night-timeeconomy)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指的是发生在当日18∶00到次日6∶00的以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数据显示,夜间经济已为伦敦创造了130万个工作岗位,产生了660亿英镑年收入,并且仅伦敦一城的夜间经济就贡献了英国全国总税收的6%。悉尼夜间经济规模达40.5亿美元,5000家企业创造了3.5万个工作岗位。另外,美国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收入、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

伦敦夜间经济主要由酒吧、饭店、音乐厅、剧院等组成,遍布大街小巷的酒吧是伦敦夜间经济的主力军。伦敦还在筹建英国首个真正24小时不打烊的博物馆。伦敦有效利用了城市中闲置的建筑物和街区并在此空间范围内建立起了各种文化新区和商业改善街区,将其休闲功能和其他用途相结合,交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中心城区之外的70多个区域搭建了世界领先的夜间经济文化集群。为了繁荣夜间经济,伦敦成立了由各种政策专家和行业领袖组成的夜间工作委员会,拟定24小时夜间经济发展的目标,并通过与场地经营者、酒吧和餐馆工作人员、夜间消费者、消防队员和夜间通勤者对话的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平衡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为有力策应夜间经济,伦敦将夜车使用量增加了170%,地铁线路中有5条周末通宵运营,而且伦敦交通局计划到2023年将夜间地铁服务扩展到其他线路上。

阿姆斯特丹政府坚信,夜间经济可吸引具有活力和创意的年轻人,增加城市创造力。因此,阿姆斯特丹现正积极推动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工作空间、24小时便利店建设,最终形成企业自由决定何时开业和关闭、夜间活动者决定夜晚何时结束的24小时服务生态。为缓解市中心夜生活的压力,阿姆斯特丹还在利用近郊闲置的文化空间探索夜间经济新模式。去年阿姆斯特丹吸引游客近2000多万人次,是当地居民的近30倍。

为引导管理夜间经济,阿姆斯特丹开创性设置的“夜间市长(Night Mayor)职务极具特色。”夜间市长“由公众和专家投票产生,受雇于阿姆斯特丹夜间市长基金会,基金会资金一半来自政府,一半来自夜间营业商家。”夜间市长的职责是致力于在市政府、企业主和居民之间架起桥梁,建立沟通机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平衡行政管理体系和实际操作中场地经营者和艺术家的需求,确保夜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其他部分能共存。

从世界主要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做法来看,有几条基本经验值得借鉴与吸取。首先,当然是财力投入。北京仅对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的奖励性支持就达500万元,而悉尼市政府过去两年共计斥资100多万澳元为夜间现场音乐与表演提供奖助金。在当地政府的财力充分配给下,巴塞罗那夜间机场巴士能提供免费的wifi、充电设备,市区夜间公交线路能无缝衔接主要景点。

作为发展夜间经济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尽力瞄准打造高起点与高质量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人流商圈两大物理载体。一个城市,既可围绕重点街区与商贸聚集区延长晚间营业时间、构建与拓展夜间消费新空间及开发夜晚消费新品的布局,在此基础上形成“夜间经济区”,还可以在老城区、历史街区或者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配置完备的夜间设施,并引入商业性画廊、电影院、酒吧、餐馆等业态,形成较为独立的商业生态,同时可在河流、湖滨、海滨、运河等旅游地带引入水秀、主题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娱乐项目。通过打造示范街区与试验商区,最终架构出夜间经济集群。

夜间经济须以文化元素为导向,赋予城市夜间经济的灵魂与内核。从伦敦酒吧文化到里昂宗教文化再到北京皇城文化,夜间经济繁荣的城市无不是受益于特色文化的丰厚支撑。为此,各个城市有必要深度挖掘与凝聚自身的历史文化基因,通过有针对性地导入国际化元素,并植入AR/VR、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增强本土文化的渲染与表达,创建出极具城市个性的商业品牌与夜间经济标签。

法国里昂以其绚丽的城市照明闻名于世,每年12月举办的为期4天的灯光盛会能吸引超过400万游客,投资回报率达28.6%。里昂灯光节引入了3D立体照明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城市设计者将光源的变化与城市的历史建筑、重要街道、山脉河流融为一体,把城市特色建筑作为光影作品的核心。同时,实景表演秀和交互式装置的引用将旁观者转化为表演者,让观众带给这些装置以生命,用地域文脉点亮城市。在传承节日传统的基础上,里昂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故事、城市理念通过光影技术投射在古建筑上,以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勾勒城市韵动的灵魂。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