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元旦跨年旅游消费哪里去了?
节假日出行快速回温
据“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消息,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35.1%。
各大机场人流再现,携程数据显示,元旦期间各大机场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客运量TOP10机场的客运量同比增幅达到两成左右。铁路客流也持续回暖,元旦小长假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508万人次,较去年11月份日均旅客发送量增长109%。
休闲方式上,元旦假期,都市休闲、周边游仍占主流。冰雪、温泉、逛乐园、游湖、露营、围炉煮茶、酒店剧本杀、街区休闲、古镇漫游、看烟花、登山等玩乐体验受到年轻人青睐。
其中,中远程旅游稳步复苏。携程发布的2023元旦假期总结报告显示,相较2022年不到四成的用户跨省出行,这次元旦假期近六成的用户选择跨省游;元旦跨境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45%,春运跨境游热度则更高,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260%。
公开报道还显示,元旦前夕,多个城市疫情已过感染高峰。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杭州、重庆、南京、西安、武汉是元旦出游热度最高城市TOP10,这些城市的“阳康”人群选择以旅行犒劳自己。
“疗愈游”成为“阳康”最爱——体现在目的地上,气候温润、阳光充足的南方和海岛城市较往年热度更胜一筹。三亚、珠海、西双版纳、大理、厦门、海口、腾冲、北海等北回归线附近及以南城市热度飙升,这些目的地的携程机票预订量增幅均超过一成,其中抵达西双版纳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71%,增幅第一。
旅游消费势头增强,酒店价格也水涨船高。
携程数据显示,元旦西双版纳酒店均价为804元,价格涨幅最高,达到1.7倍;大理涨幅次之,为36%,均价为601元;近期大火的三亚也成为住宿最供不应求的城市之一,价格涨幅近三成,酒店均价最高,达到1553元。
途家民宿网数据也显示,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日入住的民宿预订量平均日增幅达两成,环比上月增长2倍;在元旦假期入住的民宿订单中,乡村民宿预订量增长2倍。
不过交通和住宿价格飙升的同时,元旦景区门票价格却相对降低了。携程数据显示,热门城市门票平均成本降低10%左右,部分城市降幅达一半。
究其缘由,不少城市正通过免票迎客活动以拉动消费。比如杭州宣布从1月1日起,国有和部分非国有A级景区实行首道门票免费游,一直持续至3月底;张家界在元旦和春节实行免门票,同时推出酒店和交通优惠;河南部分景区免票或半价,为旅游复苏助添一把火。
出行、住宿之外,餐饮也加速回暖。
多地餐饮店再现排队长龙,不断刷新的叫号提示是餐饮消费加速回暖的缩影。美团数据显示,假期前两日,全国堂食线上交易额较上周增长超1倍,江苏、浙江相关交易额增长超230%,堂食消费最旺;近一周,大众点评必吃榜的“新年”“元旦”“跨年”主题菜品销量周环比增长664%。
精致餐饮消费也在逐步复苏回暖。12月31日,坐标杭州的黑珍珠一钻木守西溪溪隐餐厅晚上五点一开餐,餐厅就已经坐满了顾客,商家表示:“大家对跨年还是很有热情的,整个元旦期间的包间也都早早订满。”
元旦假期,多地餐饮店在大众点评App上显示订满、排队等位,图源:美团
年末就餐,“团聚”成关键词。美团平台显示,6-8人、8-10人堂食套餐订单量相比日常周末增长256%。位于上海日月光商圈的海底捞上海打浦路店的跨年夜当晚6人以上大桌预订占比过半,其中不乏15位左右的家庭聚会以及超20人的团体预订。
元旦假期消费火热,为新年市场开了一个好头,也彰显了内需潜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旅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表示,“仪式感跨年”释放的新消费需求,伴随各地促消费政策加速落地,线上线下营销手段不断翻新,2023全年消费市场有望持续回暖。
二、如何促进海口旅游消费
促进海口旅游消费要发挥政策优势,培育新消费激发新活力。用足离岛免税政策,推动消费回流。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自2011年落地实施以来历经8次调整,尤其是2020年调整实施的新政策将离岛旅客免税购物额度提高到每年每人10万元,免税商品增加到45大类,购物对象覆盖了所有离岛方式的旅客,政策含金量不断加大,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三、为什么说旅游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1. 积极影响:
(1)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2)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输出民族文化,加深外国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了解。
2. 负面影响:
(1)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可能导致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2)片面追求旅游业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这将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
拓展资料: 一.旅游经济特点:
1.经济宽松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人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一方面,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些有利的市场条件为中国旅游业未来几年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
2.政策成熟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积极维护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切入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也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
3.建设发展
近年来,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结构调整和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制定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精心组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利水电资源、林牧业、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发展。
4.地方旅游
以深圳为代表的国内旅游经济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世界文化主公园、世界之窗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景点,在国内旅游发展中发挥了创新和引领作用。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这不仅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也让人们看到了旅游经济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所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都是旅游发达地区。海南、深圳、珠海、东莞、上海、大连、青岛等著名旅游区积极维护和培育旅游经济发展。尤其是大连近年来越来越出名,被称为“北方的香港”。
四、五一微假期为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
微假期为 旅游 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
小度假 旅游 已逐渐成为游客的首选出行模式。
疫情在微型度假的兴起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但从本质上讲,这反映出人们对 旅游 业的刚性需求以及旅行消费升级的新趋势。随着经济和 社会 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游客的旅行需求已从 旅游 业转变为休闲,对多样性,质量,深度和专业的需求有更高的期望。
例如,北京适应消费者业务的变化并计划开展“大北京,新场景,微型旅行-仅找到您”微型旅行路线征集选择活动;太原市文旅局也在清明假期期间推出6条优质 旅游 线路以刺激当地 旅游 消费。
桐城旅行还创建了“喜玩48小时” IP,整合不同城市周围目的地,住宿和交通等优质 旅游 资源,努力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短途旅行服务,促进微度假市场的服务质量。
“通过在周围熟悉的环境中创建新的 旅游 场景,让游客获得新鲜而有趣的旅行经验”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短途旅行服务,促进微假日市场服务的质量和行业效率的提高。”
根据马蜂窝发布的《 21年“微度假”趋势报告》,显示“ 80后和90年代后”是主要的微假期人群,总占80%以上。他说:“ 旅游 服务的多重附加值非常重要。在微度假中融入文化,艺术和 体育 体验内容已成为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微假期反映了从异地观光到当地休闲旅行的需求变化,并与其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 娱乐 的各个要素相融合在一起,本地消费者更期待着微假日产品在其中一两个环节获得更新鲜优质的服务。“疫情导致行程的不确定性,使旅行社的服务价值更加突出。
五、《经济参考报》刊发文章:文旅产业迎强劲复苏 十万亿级市场可期
从 旅游 行业全面停滞,到跨省团队 旅游 恢复;从出游热度持续上升,到 旅游 投融资项目密集签约……即将过去的2020年,文旅行业在战“疫”复苏中加速前行。一部分重点地区与重点产业迎来机遇期。同时,疫情倒逼 旅游 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布局, 旅游 行业提质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指出,大众 旅游 的新时代,小康 旅游 的新阶段已经来临,一个百亿 旅游 人次和十万亿元消费规模的国内 旅游 超级大市场将逐步形成。随着文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需求侧改革的加快牵引,文旅行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将再度按下快进键。
冬季 旅游 黄金季已至,乌兰浩特市正在积极筹备以“红城冬韵 银色之恋”为主题的第四届冰雪 旅游 季系列活动。目前,240米长的冰雪大滑梯的主体部分已经完工,风车预计在12月20日全部完工,届时将面向游客开放。
受疫情影响,2020年 旅游 行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今,“至暗时刻已经过去,消费信心稳步复苏。”中国 旅游 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 旅游 集团发展报告(2020)》指出。
报告显示,一季度,国内 旅游 人次和收入同比分别负增长83.4%、87.02%, 旅游 经济指数创 历史 新低。不过数月,国内 旅游 行业开始复业,上半年国内 旅游 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负增长69.7%和77.3%,下降幅度收窄。国庆期间,全国国内游客接待量和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恢复到79%和69.9%。
春江水暖鸭先知。越来越多的 旅游 企业感受到这一暖意。携程集团12月2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净利润16亿元,净利润率为29%,与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相比增长99%,业绩远超行业此前预期。这也是疫情以来携程集团首次实现盈利。
随着国内 旅游 消费复苏,一部分重点地区与重点产业迎来机遇期。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 旅游 消费迅速升温,呈现巨大潜力;乡村 旅游 、城市周边度假、 体育 + 旅游 、康养、研学等热度持续上升。
疫情还催生了 旅游 市场一系列新需求和新供给。康养 旅游 、近郊 旅游 、亲子 旅游 、自驾 旅游 等 旅游 消费新业态快速扩张; 旅游 企业加速拥抱线上化和智慧化,推动行业向“互联网+ 旅游 ”加速转型。
文旅行业强劲复苏的背后,是央地一揽子支持政策密集落地。疫情以来,多个部门及时研判疫情影响、了解企业需求,推出财政、税收、社保、金融等系列纾困惠企政策,支持市场主体激发创新潜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做大做强 旅游 产业,培育繁荣国内 旅游 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文化和 旅游 部部长胡和平12月13日在2020中国 旅游 集团发展论坛上表示,要加快构建现代 旅游 业体系,丰富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大众 旅游 和智慧 旅游 、促进文化和 旅游 融合发展。要大力推动 旅游 与农业、工业、教育、 体育 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衍生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业内人士指出,文旅行业正在转型阵痛中稳步向前。展望未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即将开启。中国 旅游 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未来5年,我国将形成一个百亿 旅游 人次和十万亿元消费规模的国内 旅游 超级大市场,保持对国民经济和 社会 就业10%以上的综合贡献率。
不少企业也看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 旅游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敏指出, 旅游 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对GDP贡献率均超过10%,居民出游指数达到18.8%, 旅游 消费大众化已成趋势。“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将产生新的 旅游 消费需求。休闲度假作为高频次低密度的消费模式,将成为 旅游 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巅峰智业创始人刘锋认为,市场呈现细分化、个性化和专项化趋势,供给要更好地实现品质化、定制化以及主题化。他分析,一方面市场下沉很明显,另一方面品质升级诉求非常强烈。需要供给侧创造需求,也需要需求侧来牵引供给。
六、体育旅游升温“为一项运动,赴一座城”成旅游消费新趋势
比起 旅游 时晒美景、发自拍,如今的朋友圈里更流行晒旅途中的徒步地点、跑步地图……
这个夏天,人们更渴望个性化、体验化、 情感 化的旅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运动爱好融入旅行中,东京奥运会拉开战幕,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日益临近, 体育 旅游 消费持续升温。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体育 旅游 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健身游、极限游、观赛游和参赛游等几个类别。
年轻人花式玩法将 体育 旅游 送上C位
中国 旅游 研究院和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中国 体育 旅游 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近日发布,解析了2021上半年 体育 旅游 市场的热点及发展态势,对 体育 旅游 人群未来消费行为进行了预测。
报告称,我国 体育 旅游 年轻化特征显著,80后、90后游客占比超过7成,90后年轻人比重较高,达40%,成为出游的绝对主力。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事业趋于稳定,或拥有自己小家庭的80后、90后人群来说, 体育 旅游 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海南、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多个城市跻身 体育 旅游 热门目的地,除了跑步与骑行,年轻人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向深潜、帆船、冲浪、滑雪等国内新兴 体育 项目,在玩法上也日趋多样。
“非常爽!刺激!完美!俯瞰海岸线,一边是灯塔,一边是风车阵,像童话世界一样。”来自杭州的游客汤皓在海南东方跳伞基地跳伞落地后,迅速把跳伞过程分享在社交平台。
以前大家都喜欢去国外跳伞,国内项目发展较为缓慢,现在受疫情影响, 旅游 消费回流,许多人专门飞到海南跳伞解压。不管是持证跳伞还是体验跳伞,海南都能满足游客需求。想运动但又害怕盛夏的太阳,可以到室内场馆比如无锡融创躲一“夏”太阳。“飞翼过山车”“激流勇进”“风雨同舟”“跳伞奇兵”等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游客可以在这里挑战刺激 体育 竞技项目。
“运动+社交”已成当下年轻人的潮流
携程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13日~7月13日,“旅行+运动”关键词热度环比上涨235%,其中,新上线的“运动潮玩体验”话题热度排名靠前,潜水、冲浪、室内滑雪、飞机驾驶体验等主题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运动+社交”已成当下年轻人的潮流。类似“潮玩运动街区”的一站式社交运动 娱乐 场所已成为年轻人争相造访的网红打卡地,在那里不仅可以和朋友一起体验VR、射箭、壁球、复古溜冰、密室、F1赛车模拟器、气步枪模拟射击、冰壶等运动项目,还可以享受 美食 、酒水、表演、赛事直播等附加 娱乐 内容。
马蜂窝 旅游 研究院负责人冯饶表示,“适合朋友聚会、体验没尝试过的运动是这类场所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原因。此外,体验感强、有专业教练现场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不少年轻人认为,这类团队运动更容易让人发现‘同好’,结交朋友。”
体育 运动为城市目的地再加buff
体育 赛事不仅能够在比赛季为举办地带来热度,也是当地展现城市形象以及文化风貌的大好时机。奥运会作为最“吸粉”的赛事之一,无论在赛中还是赛后,都为举办城市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客流。
在2021年 体育 旅游 热门境内城市Top10榜单上,因疫情导致的境外游受限,却让以往热衷境外 体育 游人群纷纷将目光转向境内目的地,潜水、冲浪、浮潜、滑翔伞等曾经的境外海岛游热门玩法,使三亚迅速蹿升至境内 体育 旅游 热门目的地Top1。北京凭借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的优势位列热门城市第二名,青岛则凭借帆船体验、出海看日落喂海鸥、海钓等 体育 游乐项目位居第三,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奥运帆船博物馆均是热门景点。
安全保障是必需
近年来,国家 体育 总局、文化和 旅游 部常在春节、国庆等假期联合发布 体育 旅游 精品线路,促进 体育 产业与 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中国 体育 旅游 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提到,不同地区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 体育 旅游 ,例如华北和东北地区主要是冰雪 旅游 ,中西部地区则依托山地丘陵、沙漠河流等开发了峡谷穿越、山地自行车、荒漠探险等项目。
行业数据显示, 体育 旅游 市场正在逐步扩大。据了解, 体育 旅游 能让游客有更好的参与感,受到广泛欢迎。而另一方面,参与 体育 旅游 项目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需要做好安全保障。专业人士建议,相关部门要完善 体育 旅游 项目的标准,推进 体育 旅游 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留住风险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胡玥姣 综合人民资讯、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海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