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旅游意愿的特点

根据调查研究表示:1.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多元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忙于学业,生活较为枯燥乏味,压力得不到释放,出游主要是为了放松。有的大学生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出游可以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体验新鲜事物。还有的大学生热爱运动,希望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健身。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以放松、求新和文娱为主。

2.更倾向于低成本、经济型的短途旅游。受闲暇时间以及当下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大学生周末和固定节假日一般选择相对近的距离出游。同时,由于大学生可支配的资金有限,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旅行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与此一致,数据显示,大学生出行前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是距离和消费价格,分别占比40.7%和36%。

3.二次主动型消费倾向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次消费,是指除进入景区必需的首道门票消费外,游客在景区内进行的其他消费,包括景区内部游览交通、设施场馆门票、休闲娱乐项目、旅游商品、餐饮、景区内住宿等。以大学生一日游为例,休息娱乐、餐饮、旅游商品等二次消费占一日游总消费的55.2%,由此看来,外出旅游大学生普遍具备购物娱乐等二次消费的强烈欲望和倾向。

4.更偏好风景优美、主题突出的知名景区景点。调查显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旅游景区是自然风光类型景区,占比为62.2%,主题乐园、时令体验、城市观光、展馆展览也颇受大学生青睐,分别占比53.3%、48.5%、40.7%、40.0%。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以放松、求新和文娱为主,最受欢迎的旅游景区类型调查结果与旅游动机相一致。

5.更偏好通过信息化渠道获取信息和预订出行服务。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宣传营销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更加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旅游目的地和景区信息的渠道,首选是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占比达到80.4%,其次是旅游电商网站和旅游机构官方平台,分别占比45.6%和23.8%,而选择亲朋好友推荐、传统媒体营销两种传统渠道的分别占比19.1%和12.5%。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

他们旅游消费,一是根据他们所在的学校。如果是一个旅游景点儿的话,他们积极的去参与,但是在消费上还是应该选择经济实惠的。毕竟他们使用的是父母的钱。实际上有很多闲暇时间,他们可以先去打一些工,挣一些零花钱,然后再选择去旅游。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应该是比较好的,这个大学生也活出了自己自我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的一个特殊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雷同的特点,这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易于降低开发成本。但同时它还有着区别于其他旅游细分市场的特征:

1.注重价格,讲究经济,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大学生目前大多仍为消费者,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究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满足即可。此外,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中的各种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2.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短期、邻近地区、自然风景类为主

由于在校大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出游多以短期到邻近地区为主。《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出游天数多以2~4天为主,比例总和占74.7%[2]。因大学生生活经历少,对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事物新奇,他们旅游时多选择与日常生活反差较大的自然风景类的旅游目的地[1]。

3.出游方式多以自组群体为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外出旅游多不愿受限于现行的旅行社线路和组团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寻“伴”旅游启事。有关调查也证实,大学生出行外地喜欢结伴而行,在人数组合上以2—7人居多,达到74%,其性别构成上是两性搭配占绝大多数[2]。

4.出游顾虑较多

大学生旅游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其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缺乏旅游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出游顾虑较多。《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出行最担心的问题依次是:安全问题(占40.1%);购车船票问题(占34.9%);食宿问题(占26.6%);健康问题(占9.5%)[2]。尤其女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对安全等问题考虑更多。这些顾虑也是许多大学生有旅游动机却难以成行的原因之一。相反,旅游企业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顾虑,大学生出行将更依赖于旅游企业。

5.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四、大学生消费有什么特点?

1、 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

2、盲目消费: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

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3、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4、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5、大学生消费层次性明显:

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拥有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

家庭贫寒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往往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