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奢侈品消费现状是什么?
中国已成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
高盛发布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
12月7日,高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发布的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称:除私人飞机、豪华游艇外,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已经达到了60亿美元,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中的份额已增长至12%。在这12%中,只有约2%的销售额来自中国本土市场的消费,其余约10%左右都来自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高盛预测,中国在2015年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
报告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总销售额作出近20%的贡献。在未来四年中,中国奢侈品消费需求将达到每年约25%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08年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在2015年将占29%,并超过日本的28%。届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将与日本的奢侈品消费者抗衡。目前日本在奢侈品行业的消费大约为总销售额的41%,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高盛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约4500万中国消费者的年购买能力超过3万美元。20岁至30岁的消费者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
高盛国际证券研究部执行董事弗兰克·道森表示,2004年和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9.7%和8.1%。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将进一步刺激中国出境人数的增加,他预测人民币在未来12个月内可能再升值7%至8%,使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大增强。
同时,弗兰克·道森认为,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的增加,将会促进奢侈品行业发展,因为中国人非常喜欢在旅游时花钱,同时到国外旅游也将增加他们的品牌意识。自2004年9月起,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旅游的目的国。香港是中国人海外游的最早受益者。英国经济学人资讯中心(EIU)预测,到2008年,中国人海外旅游人数将增至4900万人,2010年的游客人数将超过6000万人,2015年将达到1亿人。世界贸易组织也预测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将达到1亿人,只不过需要更长的时间,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
自今年年初开始,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允许携带的现金数目是以前的两倍。由此,弗兰克·道森大胆预测,随着更多航空公司、旅行社的出现,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将很快成为中国人最喜欢前往旅游的国家。海外旅游同时令以前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奢侈品品牌的中国游客得以更多地认识这些品牌。
另外,弗兰克·道森还指出,在中国大陆市场对奢侈品的需求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斯沃琪集团、博柏利(Burberry)、古奇(Gucci)和路易·威登-轩尼斯将从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海外旅游人数的增加对奢侈品的需求增长中受益最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进口关税高,并且消费者不太了解品牌珠宝,象卡地亚(Cartier)和Bulgari等珠宝品牌将不会从中国市场获得较大的收益,但相比较而言,卡地亚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非常昂贵的品牌产品(比如象Hermes)将不可能从收入水平仍偏低的中国市场获得销售额的快速增长,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在收入有所提高时,更愿意首先选择较便宜的奢侈品品牌。
外出旅行时,旅游行家都会带上4件奢侈品,是什么奢侈品?
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得每个人连去旅行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更不用说那些旅行中的必备,那便更是一种奢侈。今天笔者就要来给大家列举盘点一下旅行必备的一些奢侈品,据了解,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的,不信你来看一看。
旅行必备奢侈品之一,足够的时间。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或者感受,当你有旅行时间的时候你却没有去旅行的钱,当你有去旅行的钱的时候你却没有了旅行时间,这大概也就是学生时代想要参加工作,工作时怀念学生时代的原因之一吧,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期间,旅行似乎都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学生时代、工作期间,基本都是过着一种点线的生活,真正属于自己的假期时间其实很少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因为足够的时间,也就成了一件奢侈品。
旅行必备奢侈品之二,健康的身体。相比于年轻的人群来说,年长一点的人可能更容易去旅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得不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如果你具备足够的物质、精神条件,但是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即使你再想去看世界,那也只是空有旅行的激情,并不会能有什么实际的行动。心动却不能行动,健康的身体便也成为了旅行的一件奢侈品。
旅行必备奢侈品之三,足够的资金。旅行,在物质层面上来说,就是一个纯消费的活动,因此想要去想去的地方旅行,想要在旅行中玩的满意,足够的旅行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可能你会说,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玩法,穷人有穷人的玩法,但是旅行最基本的花费,还是要预备充足的,而且既然都出去旅行了,那一定是想让自己享受一番的,如果外出旅行还委屈自己,那旅行的意义也并不是很大了。而如今现实社会的压力和现状,使得足够的旅行资金成为大多数人旅行中没有的奢侈品。
旅行必备奢侈品之四,合拍的旅伴。交朋友很简单,交到一个真心的朋友却很难,世界太过于复杂,人心也变得那么难猜,而旅行是最考验两个人的时候,不论是对于情侣还是朋友,都是一样。找到一个合拍的旅伴似乎变得很难,你们需要有相近的三观、相同的口味、共同的爱好等等,你们之间在一起就是开心快乐,哪怕在旅行的途中没有说太多的话,那也是十分甜蜜美好的,很多事情只需要一个眼神就可以互相明白、理解、体会,只有和你生命中最合拍的那个人一起旅行,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与伴旅行的魅力,如果你已经遇到了一个合拍的旅伴,那一定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那就耐心等待,时间会带给你一切。
休闲旅游行业和奢侈品的关系
1.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高档消费的行为,奢侈品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大市场之一。
2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3.这两者的不难看出休闲旅游行业高端部分涉列奢侈消费。也是引领消费行为的方向
奢侈品与旅游的关系
有些旅游是为了购买奢侈品,例如专门的购物游,有些旅游本来就是奢侈品,例如太空游海底游,游轮游
奢侈品消费
中国奢侈品消费调查
新华网 (2004-05-25 16:30:09)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高跃报道 在研一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奢侈心理学”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
杨清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
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
《时尚》杂志专栏作家孙哲曾经把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
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杨清山的调查显示: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1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终端消费者——政府官员?
大学生用一顿哈根达斯冰淇淋、工薪阶层用一瓶chanel香水来满足自己奢侈的梦想。但是,对于那些价格顶极的奢侈消费品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成功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群消费欲望的集中爆发来解释。
3个月前,当德国人斯蒂芬把90副LOTOS眼镜在坐落于北京王府井的雅视一仟眼镜店摆开时,有中国媒体惊呼“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斯蒂芬告诉记者,在LOTOS最大的市场日本,几乎政府所有官员都是这些每副10万-50万欧元的眼镜的顾客。因此在中国,他也坚持认为,“这(政府官员)将是一大块潜在市场”。
斯蒂芬的想法得到了香港雅视集团的认可,2003年9月,雅视一仟曾经试着引进了日本的一个眼镜品牌,售价在人民币1至3万元之间,原来担心卖不掉,结果5个月就卖掉了10副。公司总经理陈京宪说,这些产品终端消费者基本上均是政府官员。言下之意,眼镜的购买者如果不是官员,也会把眼镜作为送为官员的礼物。因此,雅视集团对LOTOS的下一步销售措施是:在今年斯蒂芬再次来华后,将专门组织一次针对政府官员的市场推广。
奢侈品背后的富豪动力
相对别的奢侈品来说,眼镜比较低调,这也许是它得到政府官员追捧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一位宾利公司的员工对那些可以花888万买一辆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的解读是“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他买的起他也不敢买。”能买而且敢买宾利的中国人是“在30~50岁之间,成功人士、社会名流,特别是一些演艺圈的名流”。
另一豪华车品牌劳斯莱斯上海公司总经理凤时宏为自己的顾客勾勒出另一副有趣的肖像:来自上海或者邻近的浙江某地,大多数是房地产业的老板,都不是中国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这些神秘富豪们虽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但他们确实在奢侈品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购买力。但是由于他们不少人习惯于在外地或者国外消费奢侈品,给国内的统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上海锦江迪生商厦的一位副总经理只知道,在他们的顾客中,其他省市来沪旅游和公差的人“是如今特别能花钱的”。
近年来,相继有众多“问题富豪”落马,引起了国内一部分人士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担忧。人们担心这些购买奢侈品的金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晓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转轨期间涌现的这部分“转轨富豪”几乎全都是“问题富豪”。他们财产的真实状况虽然扑朔迷离,但总的来说其来源一直让人怀疑。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们没有把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以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引来了至今争论不休的“中国人仇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