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 李淼. 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 2005 [2] 李怀兰. 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 广西大学 , 2004 [3] 窦清. 论旅游体验[D]. 广西大学 , 2003 [4] 袁凯. 核心—外围格局的演化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5] 邹艳芬. 中国股票价格理论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001 [6] 公学国. 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研究[D]. 山东大学 , 2006 [7] 张颖. 重庆都市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 2003 [8] 李国卿. 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 2005 [9] 谢峥. 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及提升对策[D]. 四川农业大学 , 2005 [10] 郑聪辉. 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 2006
旅游专业参考文献
[1] 戴凡. 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 1994, (04) .
[2] 田道勇. 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1996, (02) .
[1] 马钊. 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2] 杨晓瑜.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01 .
[3] 徐柯健. 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2 .
[4] 李娴.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 2004 .
[5] 李雄华. 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6] 吴书光.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
[7] 李建华.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
[8] 潘夏宁.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D]广西大学, 2006 .
[9] 王震.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10] 吴永红.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区保护性规划[D]兰州大学, 2007 .
求有关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最好能下载的谢谢!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急求一篇关于旅游服务贸易的外文文献,有翻译的最好,。。。有的加QQ673703482
自己去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外文数据库下载啊
或者到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下载
很多的,校园网内免费获取
校园网外可以利用google学术搜索,有部分能免费下载
求 有关 中国服务贸易的论文 的参考文献 !五篇以上!!!!
[1]金雯飞,刁化功. 浅谈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2001,(12).
[2]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北方经济,2010,(3).
[3]李宝杨. 浅析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4).
[4]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李仲广.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潜力惊人[J]. 中国经贸,2011,(2).
[6]李小牧.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1985—2004年的国际收支分析[J]. 国际贸易,2006,(10).
[7]林贤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法律对策[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8]齐述丽,俞会新.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 对外经贸实务,2009,(2).
[9]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王志伟. 中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启示[J]. 对外经贸实务,2009,(11).
[11]王瑞. 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的法律研究[D].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2007.
[12]刘伟.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3]曾宪梅,江河. GATS框架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14]马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2003.
[15]余彬.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08.
[16]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2007.
[17]姜义茂,刘慧芳,李俊. 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国际竞争力探析[J]. 中国经贸,2006,(11).
[18]王岩. 浅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6.
[19]赵冬东.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0]林沛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1]阮德寿. 越中旅游服务贸易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2008.
[22]韩燕.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分析[D]. 兰州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2009.
[23]谭鹏成. 关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变化的研究[D].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2009.
[24]陈科. 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2008.
[25]肖小文. 论CAFTA《服务贸易协议》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11).
[26]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A]. 李小牧,钱建初.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C].: 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2010:.
[27]谭鹏成. 入境旅游:基于福利恶化型增长视角的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2).
[28]陈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总协定[J]. 沈阳大学学报,1997,(4).
[29]何伟,江旸.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策略分析[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0]周经,吕计跃.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8,(4).
[31]陈科.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12).
[32]李璐.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2006.
[33]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J]. 经济问题,2011,(3).
[34]汪志伟. GATS框架下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立法完善[J]. 黄山学院学报,2006,(6).
[35]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6]冯姝姝.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生态经济,2007,(10).
[37]李小牧,宋玮玮.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8,(23).
[38]周经娟,万红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9]张汉林,樊莹. 景美更需服务好——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J]. 国际贸易,1997,(2).
[40]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 经济论坛,2010,(3).
[41]周广威.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2010.
[42]史玉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08.
[43]林贤瑛.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法律对策[D].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2005.
[44]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6).
[45]苏科五,李明星. 中国与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1990~2006[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6]冯建栋.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其前景与对策分析[J]. 中国商贸,2011,(9).
[47]李桂香.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8]曾兴.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才智,2009,(23).
[49]王永玲,希冷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浅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0]徐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对策[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