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分)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四川省

(1)(12 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正确认识四川文化建设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文化建设。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③ 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借签国内外经脸,立足四川实际, 发展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2) ( 12 分)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引领文化建设,培育良好文化环境。

②完善公共服务休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④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创造活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试题分析:

(1)该设问要求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性,结合材料,抓好信息词,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体现了四川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和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

(2)设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组织答案。主要涉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文化产品;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创造活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二、为何四川文化影响力这么强?

四川,古代称为巴和蜀。与中原相比,偏居一隅。所以,中原一带都有正统的中原文化,如儒家文明,源远流长。陕西、河南乃至河北、江苏、山东都成大出圣贤,或者为帝王之都,为传统中国文化重地。而巴蜀文化,为中国文化旁支。在中原不断战乱融合形成中国文化的同时(春秋、战国)。巴蜀文化则独立的静静的发展的。秦国,也就是陕西一带,在统一巴蜀后,用精通水利的李冰入蜀止水,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李冰父子,在今都江堰一带,呕心沥血,治理岷江水患,经过多年的努力,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告功成,从此蜀地从水患不断的地区逐渐变成,没有水患,适合生存,甚至不知饥馑的地方,后世称天府之国。四川,也从此成为天下的粮仓,秦国利用四川这个大粮仓,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四川虽然不是中原文化重镇,但屡屡为影响中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不断发挥影响力。从老子出关,道家文化传入四川。四川似乎更倾向于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独立不羁,不受拘束的生活。故中原的正统礼教等等,在四川影响不大。四川常常一一种旁枝的身份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到三国,到元朝,到明朝,到清朝、民国抗战,以及国共解放战争。四川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领头羊帝王都的时候不多,但却不断被有心逐鹿中原的人,统一、收复、利用做为逐鹿中原的筹码,不可或缺的战略位置。战时烽火连片,和平时期这里牵制影响西藏。但是,四川不断战乱,不断移民,不断洗礼,做为文明的传承,却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由于战乱较多以及处于西南、还有地震等等原因,也与印度、西藏等比较接近,虚无缥缈的佛家文化,更接近这里的历史,清静无为的道家文化也影响着这里。而丰富博大的中原文化、儒家文明,似乎在这里影响力变得很小。所以,四川人往往热衷于逍遥自在,小富可安,争于一时意气。在战乱、抗战的时候,能够血拼到底。在和平时期,又有些悠闲散漫,对建设对文化的大成、影响,似乎没有多大兴趣。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底蕴没有在这里扎根。所以,人们有些无所适从,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感觉。这的确反应了四川人的豪放、豪爽。

三、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的旅游有什么样的影响

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四、求 四川地域文化 从城市和农村俩方面说,还有四川人的生活习俗,习惯等等

四川地域文化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其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数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桑巨变,造就了瑰丽险峻的巴蜀风光。四川,正位于中国西南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

山清水秀的四川拥有无限的自然风光;

地灵人杰的四川有是著名的文化之邦;

在历史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之地;

在民族交融中,四川素有“民族走廊”之称;

中国的道教之源在四川;

世界的茶之源在四川;

……

数千年的时空传承,凝炼出四川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和特殊内蕴,也融造了四川旅游的无限魅力。

第一章 古蜀历史文化

四川的古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区系文化。通过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充分证明: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代,华夏大地呈现出平行发展的几个大块,它们各自有渊源,自成体系,在独立成长中又相互交流,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其中的长江上游文化板块就是古蜀文化区。

第一节 古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四川原始人类

四川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在四川东部的巫山县(现属重庆市)大庙,科学家发现了距今202~204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在川中的资阳县,出土了著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在川东的铜梁县(现属重庆市)、川中的资阳鲤鱼桥、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汉源县,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时代大致在几十万年到一二万年前。这些考古遗存和遗迹,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最早的证据。

二、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1万年以前,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遗骸等,在东起长江三峡,西至甘孜、阿坝的全川范围内广泛分布,迄今发现遗址200处以上,表明新石器文化的种子已经撒遍了巴山蜀水。

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有巫山(现属重庆市)大溪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岷江上游遗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遗址、西昌礼州遗址、成都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汉三星堆遗址。这里发现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质生产工具、陶器、动物遗骸,以及工艺品,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由于新石器文化的高度发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渐产生。大约4000年前,在广汉三星堆故地出现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态的刻划文字和青铜器,一个古文明中心于在那时的四川诞生。而这一时期,正与史籍所载“三代蜀王”角逐争雄局面的结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体化相一致,表明一个植根于社会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产生出来。这个政权,便是早期的古蜀王国。

三、古蜀国的消亡

公元前316年,巴、蜀战争风云再起,蜀王率大军攻巴,巴王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大夫张仪、将军司马错率师伐蜀,蜀王迎战于葭萌(今广元市的昭化),蜀军战败,后为秦军追杀,秦遂灭蜀。同年冬,司马错移师东伐巴国,虏获巴王,巴国遂灭。

四、古蜀文化之后的蜀文化

古蜀国虽然被灭掉了,古蜀国作为一个政治形体从历史舞台消失了。但蜀文化仍然还保持着强大的惯性,一方面与外来文化迅速融合,一方面仍在继续发展演变,最后演变了新的区域性文化——新意义上的蜀文化。

(一)秦灭蜀及移民兴川

秦对川西蜀国的统治的主要措施是:废除王位制,实行封侯制,以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劝督农耕,以收服民心。

公元前285年,在制服了蜀人的一系列反秦活动后,改蜀国为蜀郡,实行郡县制,秦王朝委派官员实施管辖统治,最终结束了割据状态。

农业上,秦在蜀地大力推行《秦田律》,改变田制,开阡陌,扩大田亩面积。全面发展私有制,促成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工商业上,筑成都城,设立盐、铁、市官。在生产力上,主要是移民兴川。秦惠王时就迁移秦地居民移居蜀地。秦始皇在位后,鉴于蜀地人口过少,“徒上郡实之” 。灭掉六国后,将六国富豪、强宗大量迁入蜀地。

这些措施,使蜀地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促进了四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兴建都江堰

李冰是秦昭王时的蜀郡守,以修筑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名垂青史。都江堰修建在岷江上游与中游之交的灌口处,这里扼成都平原的咽喉。为了治理岷江泛洪,李冰集蜀中传统的水利工程经验和技术,壅江作堋,将岷江干流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泄洪,内江既可泄洪,又兼有灌溉、航行之利。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它的修建,为成都平原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都江堰水利工程经过历代维修和续建,今天仍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因而被中外誉为中国古代水利科学的结晶。

(三)两汉经略蜀地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后,陆续将四川划分为若干郡县。前106年,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在四川置益州部,辖8郡56县。由于秦汉之际的连年战争均在四川以外进行,四川一直是汉王朝的大后方和关中饥民的“就食”之地。西汉建国后,鉴于蜀地是“帝业所兴” ,又是汉王朝重要的粮食和兵源基地,所以“不封藩王” ,划为“天子自有”之地,为中央直辖,这样也不受西汉时“七国之乱”的影响。长期处于汉王朝稳定政治统治下的四川,社会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到景帝末,四川“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出现歌舞升平的繁荣局面。进一步加快了汉文化在蜀地的传播及与原蜀文化的融合。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至广州,发现蜀商经夜郎(今贵州安顺地区)、牂柯江( 今贵州北盘江) 运至广州的枸酱。汉武帝命唐蒙招降夜郎,出兵牂柯江以攻南越,并使夜郎周围的部落归汉。汉王廷又发巴蜀数万民众修南夷道,直通牂柯江和滇池区域。汉武帝还命蜀人司马相如入川,抚谕民众,经营西南边事,招抚邛、笮、冉等西南夷部落,并在其地置县,归蜀郡统辖。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云南到身毒(印度)的道路,发兵攻占且兰(今贵州贵平、黄平一带)及夜郎,置牂柯郡。公元前109年,汉兵至滇,滇王降,汉于其地置益州。从此,西南地区大部纳于汉王朝统治之下,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和交往,加速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汉,四川政治比较稳定,时称“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岷之士” ,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王朝在四川建立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先后设置73个县,民户达到117万多户、469万口,人口发展超过了西汉时期。

(四)四川的发展及蜀文化的新生

汉代四川的稻作农业十分发达,水稻亩产达到780~1160斤,成都平原已是全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地区,粮食生产相当发达。成都平原边缘地区以种植芋类为主。汉代四川的林业、牧业和渔业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如柑桔、荔枝、桑、麻等,均普遍种植,尤以茶叶名闻海内,是中国茶文化的最早起源地。

汉王朝在四川设有3处工官,并在成都设车官和锦官,管理四川的手工业。除名扬海内外的蜀锦外,蜀布的名声也盛极一时。蜀布又称为“黄润细布” ,一匹蜀布价值数金,是布中极品。汉代四川的金银加工艺术非常发达,产品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乐浪(今朝鲜境)等地,蜚声海外。汉代四川的漆器制造业以成都为中心,产品多销于湖北、湖南,也远销朝鲜,以其质地优良、制作精美而名传于世。

汉代四川以成都为中心,城市网络继续扩大和发展。成都不但号为名城,为西南第一大都会,而且与中原的洛阳、临淄、邯郸、宛齐名,并列为全国“五都” 。公元初,成都人口仅次于京师长安,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汉代四川商业兴盛,成都的市场上,商品齐备,应有尽有,而且“市廛列肆” ,时人称之为“万商之渊” 。汉代四川进一步开发利用了“滇缅道”(蜀身毒道),发展了中印国际贸易,成都也成为著名的国际都市。

经过秦汉政治经济政策的改造及直接作用,四川的古蜀文化逐步消失了,但一种新的蜀文化在与中原主流文化的感应融合中诞生了。这种文化在多方面向着汉文化迅速转化,形成一种以汉文化为主流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

第二节 古蜀文化概念及形成发展

一、古蜀文化的概念

(一)古蜀文化的渊源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使四川在遥远的远古就形成了比中国内地其他地区自律性更高的地域文化——古蜀文化。

古蜀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考古学上的文化。它指的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的一群东西的总和。考古学文化定名的一般原则是以最早发现的小地名作为文化的名称。“至于时代较晚的原始社会,因为它们毗邻的各个社会中有些已有文字记载,所以这些文化有时便用文字记录上的族名来命名,例如巴蜀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定名原则,首先是一种文化必须是一群具有明确的特征的类型品。这些类型品是经常地、独有地共同伴出。第二是共同伴出的这一群类型,最好是发现不止一处。换言之,不仅在一个墓地中的几个墓葬内,或一个居住址中的几座住宅内发现,而是在不同的墓地和居住址中都发现过它们在一起的。再者是我们必须对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认识。

从考古发现看,古蜀文化的文化因素直到西汉方始消失。

古蜀文化,是指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的古蜀族和蜀地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过去,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只讲黄河流域——由龙山文化至夏商。七十年代扩展到辽河流域——由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长江流域(中下游)——由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到吴越荆楚文化。

八十年代,随着三星堆的进一步发掘,以及周边地区一系列考古工作,人们有理由得出结论:长江流域上游在四千多年前已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文明的光芒从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地区放射出来,波及影响到了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形成了一个客观存在、有明显地理范围的文化区域——古蜀文化区。

(二)古蜀文化与巴文化

文献中和实际中常常提到的巴蜀文化,其实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多元总和。

巴蜀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是战国秦汉时才形成的。《史记·苏秦传》说秦“西有汉中,南有巴蜀。” 《李斯传》载谏客书曰:“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

在商周之际,这一区域则只称蜀。在古代文献中有蜀人的记载,甲骨文中亦有蜀的记载。根据彭州出土的“覃父癸” 、“牧正父己”铭文的铜觯,证明参与武王伐纣的蜀就在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

从《尚书·牧誓》记,当时参加伐纣八国有蜀,以后与周王朝关系一度亲密。平王东迁后,特别是战国时期与秦交往较多,之后成为秦地,在统一战争中成为秦对楚作战的前方基地。

到了东周战国时代,由于巴蜀两大诸侯国并举,以及四川盆地这一独特的地理形状,人们往往巴蜀并称。《后汉书·光武帝纪》注:“蜀有巴郡,故总言之(巴蜀)” 。实际上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陕西旬邑周原卜辞有关记载中有蜀无巴。因此,我们将这遥远时代的区域文化称之为古蜀文化。

至于将巴与蜀两种起源不同、类型有异的古代文明合称为巴蜀文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两地山水相接,导源于同一地理单元,即四川盆地,这是一个大体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四地相连而构成的一个菱形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位。巴与蜀曾有过长期同处一个盆地的时期,1997年前的四川省行政区域包括了重庆及三峡的巴文化地区。二是发现时它们是已是属于行将消失的晚期阶段。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且当时资料较少,巴蜀地区和中原地区相比,地方特色更浓厚,而将其冠以巴蜀的名称是相对中原地区而言。因此,巴蜀之称是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域概念保留下来的。

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巴文化和蜀文化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

巴蜀文化随着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的深入,从巴蜀文化中分出了巴文化和蜀文化。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它们有各自的分布区和文化渊源。巴文化分布中心是湖北西部的长江沿岸,后逐渐迁至重庆,其渊源是长江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后者则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一带,其渊源是四川盆地西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安阳殷墟中称作“蜀”的地区,其中心就在成都平原。

古蜀这个文化圈的范围,已被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所印证,具有三星堆——十二桥蜀文化性质的遗存在成都平原有密集的分布。含有蜀文化因素的遗址甚至在雅安沙溪、汉源麻家山、阆中中坪均有发现,其中的蜀文化成份与距成都平原的距离呈反比,呈现出古蜀文化向外传播的波圈现象。

二、古蜀文化的形成发展

(一)古蜀文化的兴起发展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尚不能确定蜀文化的源头。但无需讳言,这种文化是远古四川盆地及周边各族共同的成果。

古代蜀人的主要活动地方就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盆地西部地区,这一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都有人类活动的遗存。而且新石器时代还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区。因此,探寻蜀文化的源渊主要着眼于盆地西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考古学提供的材料充分表明:在距今4000年以前,成都平原星罗棋布般地分布着多种文化群落。这些文化群落有着一些共同的文化要素,属同一文化的不同分布。成都平原这支具有空间广延性并具连续性分布状态的文化,便是早期的蜀文化。所以,成都平原有可能是人类的摇篮之一。

在广袤的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物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而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域,则是广汉、成都及周围地区,这一带的文化中心区是岷江流域及成都平原,而又以岷江与沱江之间的成都平原偏北地区为主,在这一地域陆续发现了多处早期的古城遗址。

继三星堆古城遗址后,1995年之后,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等早期城址。距测定,这些古城距今约4500年,在时间上早于三星堆。可以肯定,在成都平原一带早期还有更多的城市分布。根据考古研究,上述诸城早晚关系为:宝墩-芒城-郫县古城和鱼凫城,再是三星堆,它们构成了一部古蜀早期古城古国发展史。这些古城的兴衰,与古蜀人在成都平原的迁移有关。换言之,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后,最先修筑的是宝墩古城和芒城。后来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政权更替),自然方面的原因(比如洪涝灾害),古蜀人从成都平原边缘地带移居到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区。他们放弃了以前的城邑,相继修筑了鱼凫城、郫县古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往后就是三星堆古城的崛起和兴盛。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四周为高峻连绵起伏的山脉以及丘陵所包围,是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复合冲积扇平原。来自西部高山的河流一出山口后即呈扇形散开,使得整个平原河网密布。同时,受盆地地形影响,河水不易外泄,地势低洼之处,容易积水成湖成泽,洪水一来更是一片汪洋。所以,正如《华阳国志》所载:“江、潜、绵、洛为池泽。” 这就决定了蜀人进入成都平原时,必须首先同洪水和湖沼作顽强斗争,也就必然有一个辗转迁移治水的过程。在排水泄水、治理沼泽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农耕文明。

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和紫竹城等古城遗址,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的西部、西南部到腹心一带,说明古蜀人为了寻找合适的城市聚落生长点,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先从平原西南边缘治水建城起,再逐渐推进到平原腹心地带。这批古城代表着成都平原地带最早诞生的城市文明。

早期蜀地邦国林立的状况是相当持久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在考古发现的成都平原距今4000多年的几个古城遗址中,最大的面积达60万平方米,最小的则才10万多平方米,其出土的资料在文化上既相似又相异。此种状况说明:在古蜀这块土地上,各部落既有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文化特点;不同古城城墙这一防御设施的存在,表明他们中呈现的冲突和矛盾。最后,强者进一步演化为胜者,成为蜀地的主宰。

从文献记载来看,确切可知的蜀人的历史是从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末叶)开始的,在武丁时甲骨文卜辞中曾多次提到“蜀” ,那时的蜀人已拥有强大的力量和辽阔的城域。由于蜀与商分属于不同的政权体系,并且蜀国没有成为商的外服方国,故蜀地城市建筑没有遵守商朝关于内外服制度和匠人营国之制,新兴的古蜀文化兴起后继续相对独立发展着。例如,按照中原城市规模等级制度,方国之都绝对不能大于王都,如山西夏县的东下冯、湖北黄陂等中原古城就是如此。但四川地区不受中原规格约束,蜀地城市的建设方式与商城体系也不一样。在三星堆,古蜀城周边分布着密集的居址,城市内部都有主体建筑和一般性建筑,拥有作坊区、生活区、宗教区、宫殿区,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与中原古城明显不同。

成都平原及其附近地区的古城,代表了古蜀文明。其中尤以三星堆文明最为引人注目,它所代表的古蜀文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一样,这样高度发达的文化将向外扩张、辐射。两条向南的大江,为古蜀文化顺游而下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顺地势由高向低传播也是必然。跨过盆地北缘,早在夏商时代,古蜀文化就开始向北拓展,连续分布到汉中盆地的城固、洋县一带,在西周时期甚至影响到了渭水上游地区,这一地区成为蜀文化向北传播的边缘分布区。西南大渡河、青衣江一带也受到这种文明的影响。

先秦时期,蜀既是一族称,也是一方国。甲骨文中就记载蜀与商的密切联系,周武王讨纣时,蜀等国相从。之后,中原与蜀地文化的交流渐多,直至秦灭蜀。古蜀文明中的文化因素直到西汉方始消失。

(二)古蜀文化的历史分期

四川盆地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根据考古学的发掘和研究,蜀地史前文化最早发端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早期古人类的化石、旧石器遗址等代表人类从蒙昧状态走向野蛮状态的遗存,在区域内时有发现,如资阳人、汉源富林旧石器文化遗存、广元中子铺文化以及茂县营盘山文化、广汉三星堆早期文化等。

古蜀地区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目前还存在许多缺环,两者之间是否是有直接的继承演变关系,史学界说法不一。但如果以最早文明的诞生作为史前文化结束的标志及古蜀文化的开始的话,那么,古蜀史前文化基本结束于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叶。

古蜀文化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盛衰兴亡不可避免。纵观古蜀文化的发展进程,其文明演变的时序是:

第一期——滥觞期,这个时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结束后的时期。形成了以广汉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早期蜀文明,它是在宝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显著标志是早商时期的规模宏大的古城。这表明最初城市的聚合过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早期的城市生活方式初步确立。青铜制作业已经出现,代表器物主要是兵器和工具。对应于文献,正是传说中的“三代蜀王”时期。

第二期——勃兴期,这个时期相当于商代中期到周初的时期。在此期间,城市生活方式基本确立,并初步形成了以广汉三星堆古城为中心,以成都、雅安沙溪、汉中盆地等为支撑点的文化圈层。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神权政治达到极盛的顶点,经济也空前繁荣。这一时期蜀地青铜文化进入全盛期,代表器物主要是礼器和酒器。

第三期——扩张期,这个时期相当于西周到春秋早期。古蜀文明在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文化广延性大为增强,古蜀文明的空间架构不断扩大。通过文献记载和反映,这一时期在精神领域和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已向纵深发展,城市体系扩大,国家形态日益成熟。

第四期——鼎盛期,这个时期相当于春秋至战国晚期。青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体系的成熟,文字制度的形成,礼乐制度的完善。通过文献记载和反映,这一时期之初是春秋早期的鳖灵入蜀,推翻了杜宇王朝,建立起了无论是政治势力还是文化影响都比较大的开明王朝。这一时期末是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然后秦从中原向蜀地移民,古蜀文化从政治形态上消失,古蜀文明的相对独立发展的进程也随之中断了,逐步融入中国大文明的范围中了。

第五期——转型期,这个时期相当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叶。古蜀王国虽然退出历史政治舞台,但是其所代表的古蜀文明还存在相当大的惯性,一方面与外来文化迅速融合,一方面仍在继续发展演变,最后演变了新的区域性文化——新意义上的蜀文化。

五、有关成都旅游文化的论文3000字左右

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评析与开发建议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

一、蜀文化及蜀文化旅游资源的涵义

“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

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

二、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①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②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

③“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

④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

⑤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

⑥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

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

⑦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

⑧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

三、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①设立以展示蜀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标志形象。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作为标志的形象很多,但确立为旅游标志的形象应该具有独特性和易识别性,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并能彰显文化。

几年前,与三星堆考古齐名的金沙遗址震惊中国考古界,其间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更是让人兴奋不已,叹为观止。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为十二个火焰组成的圆环,内有镂空的四个“三组鸟”。“太阳神鸟”的形象是古代先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作为古蜀人崇拜太阳神的象征,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不仅是古蜀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激情洋溢,轻盈飞扬,极富美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它已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是成都1060万人民的荣耀,同时,太阳神鸟作为古蜀文明的表现,具有作为成都旅游的标志物形象的特点和优势,能较好的突出成都的特色。

②整合蜀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遵循“文化——商品——品牌——名牌”的轨迹发展,即通过“利用蜀文化优势——创造特色旅游商品——树立旅游品牌——打造精品名牌”来发展旅游市场。以蜀文化为主线,尽快整合现有蜀文化旅游产品,将分散的景点按一定的主题串连起来,根据其分布状况,推出几条精品线路:

第一,古蜀文明遗址游:a.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水井街酒坊遗址。(成都市区内小环形旅游圈);b.新都区水观音——郫县杜宇的杜鹃城——温江区柏灌墓、鱼凫墓——双流县瞿上王城。(成都大环形旅游圈)

第二,陵寝文化游:望帝丛帝陵——后蜀和陵——前蜀永陵——武侯祠——明蜀僖王陵。

第三,诗歌文化游:杜甫草堂——望江楼薛涛纪念园林——郫县扬雄庐墓园。

第四,蜀禅文化游:宝光寺——昭觉寺——文殊院——大慈寺——石经寺。

第五,道教文化游:青羊宫——青城山——鹤鸣山——纯阳观。

第六,古镇文化游: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西来古镇。

第七,民俗文化游:文殊坊——宽窄巷子——民俗公园。

第八,美食文化游:成都名小吃——成都茶馆——川菜——火锅。

③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成都拥有像川剧、皮影戏、四川木偶戏、杨琴、金钱板、清音、花鼓、车灯等大量民间文艺资源,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对成都发展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成都还有大量的民间制作工艺,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如:成都的蜀锦绚丽多彩,美如云霞,是我国织棉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与云锦、宋锦并誉为中国三大名锦。蜀绣更是驰名世界,它与苏绣、湘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此外,漆器久负盛名,金银丝织品、瓷胎竹编闻名遐迩。

成都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制作工艺,因此,探讨如何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把民间艺术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进一步保护民族工艺和民间艺术,提高民间工艺品制作水平,尤其是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竹丝画、树皮画等工艺。其次,政府应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鼓励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旅游商品生产。此外,还可建立成都蜀文化工艺美术展览馆,一方面,为国内外旅游者充分展示成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欣赏、购买的场所。

④举办形式多样、文化品位高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节庆活动既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活动,更是旅游娱乐的重要形式。节庆己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品牌。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享受,各种节庆活动己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各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地区文化、民俗等差异性,各地所举办的节庆活动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应举办极具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以独特的形象吸引区域内外的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节庆活动也为蜀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都江堰的“放水节”就是一个以水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现都江堰千年水文化风采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另外,蜀文化精品展、武侯三国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了古蜀和三国文化的厚重;草堂人日吟诗会、“草堂听琴”中秋赏月等活动则体现了唐代诗歌文化的典雅,反映了四川成都的民俗文化特色。蜀文化中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的资源异常丰富,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中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结合起来,可以打造出更多、更具吸引力和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如:以“永陵”为载体,依托王建墓24乐伎石刻,复原制作其乐器,创作一台“蜀国弦”或“蜀宫伎乐”,作为永陵博物馆的经常演奏曲目可以恢弘“古代东方世界的音乐之都”的特色;以“金沙”为载体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可以展示古蜀文明,成都已推出了具有轰动效应的《金沙》音乐剧和极具特色的《梦回金沙》的4D电影。并于2009年春节开始打造首届金沙太阳节,推广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