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消费升级带动阶段有哪些发展特征?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消费升级带动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征:

1. 消费结构升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乡村旅游市场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升级。游客不仅关注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而且更加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环保性、可持续性等方面。

2. 旅游消费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 旅游业态不断创新。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创新,出现了农家乐、民宿、特色美食等新的旅游业态,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4. 旅游消费品质不断提升。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和景区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产品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5. 旅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中国乡村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关注中国乡村旅游,乡村旅游逐渐走向国际化。

消费升级对当下旅游行业有哪些影响?

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在旅游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均旅游花费稳定增长。国内游的人均花费除了97/98年及02/03年两个时期分别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和SARS事件影响出现增速明显下滑外,在1993-2011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7.2%。

(2)出游率大幅提高。我们可以发现该比率呈稳定增长状态。在增速方面,以2003年为分界,1991-2003年期间线段较平坦,说明出游率增长较缓;而2004-2011年期间较陡峭,说明出游率增速较快。在具体数值方面,出游率在1997年突破0.5次/人,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僵持了很长时间;出游率在2006年首次突破1次/人(人均GDP达到2069美元);而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该比率更是在2011年突破了2次/人。从0.5次/人—1次/人(1997—2006年)和从1次/人—2次/人(2006—2011年),出游率同样是两次翻倍,所花费的时间却缩短了整整1/2。而且,两次翻倍期间,人均GDP的相对增速几乎一致,均为160%。

由此可见,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

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的背景下,旅游产业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在逐步进行中。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已突破5000美元,进入了度假游、体验游为主的阶段。而对应不同的收入阶段,旅游消费有着不同的诉求。旅游行业也正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根据需求,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需求(餐饮、住宿和交通)、中间需求(购物)和核心需求(游览和娱乐)。那么,基础需求就对应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和餐饮子行业,中间需求就对应免税品销售子行业,核心需求则对应传统景区、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文化演艺子行业。

以酒店子行业为例,随着商务会议、休闲度假需求的日益高涨,主要旅游城市、景区的会议度假酒店日趋成熟化、规模化、优质化。会议度假酒店的特点是:具备休闲度假与完备强大的会议功能;位于旅游胜地,尤其是山水景观;多为低密度开发。

此外,消费升级也同时催生了许多旅游新业态。国发41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便对此进行了阐述。事实上,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体现了旅游产品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受旅游需求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城乡环境和各类社会资源融合发展加快,混合型业态也将逐渐成为主流。

消费升级驱使下的文旅市场发展怎么样?

仲量联行通过与银联商务的协作,对文旅消费市场进行洞察分析,研究显示2017年十大客源市场都市休闲客群出游频次为平均2.31次/年,停留时间平均约4.4天,人均日花费则达到了平均为2504元。与此同时,仲量联行通过调研访谈,发现都市休闲客群对旅游产品的期待,也呈现出体验式,品质化,情感性的特征。

都市休闲客群崛起带来的旅游消费增量,去地产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旅游表达,为文化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仲量联行认为,文化旅游市场已然告别过去粗放型、同质化的开发阶段,逐步走向以旅游为本质、培育健康发展模式为目标的新阶段,并将迎来八大发展趋势——旅游社群化、业态国际化、IP本土化、“旅游+”产业融合、文化自信建设、数字技术应用、跨界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

摘自:《新文旅时代:消费升级与去地产化趋势下的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