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现状:
1、游客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调整中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2、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旅游热。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占总就业人口的20%,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这一中产阶级,脱胎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和消费动力,使中国成为近年来高标准国内旅游发展最为繁荣的国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客源支持和消费保障。
旅游业的前景:
1、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旅游将同步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此外,中国日益快捷舒适的交通系统的建设版图,国内相对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使得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
2、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
由于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加快资金回笼、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各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继续强化旅游业的市场地位,继续将其培育为拉动内需、增强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产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二、元旦旅游消费有哪些新趋势?
第一波“阳康”撑起了今年元旦的旅游市场,“阳康们去哪儿跨年”也成为旅游市场恢复的风向标。
据橙柿互动记者了解,马上要迎来的元旦和春节时段,携程海外酒店预订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假期,平台上的海外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5倍,酒店预订均价同比增长近3成。日本的东京和大阪,跻身元旦假期海外酒店热门城市的前三;元旦假期的“最壕”海外酒店订单也来自日本,为大阪康莱德酒店,每晚客房间夜价格达3.85万元。
另据去哪儿数据显示,近期元旦期间出发的机票预订量逐日增长,单日增幅达30%,2023年的元旦或将迎来“新十条”后的首个旅游消费高峰。
随着疫情逐步平稳,各地的主题乐园也逐步恢复热度,成为2023年跨年的最热选项,多个主题乐园元旦放假前两日的门票预订,相较12月第一个周末翻番。
第一波“阳康”撑起元旦旅游消费
机票预订量日增幅最高达3成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首个周末(12月10日-11日),首批旅客涌向三亚、海口、昆明、厦门等旅游城市。随后,去哪儿平台上国内机票预订量经历了短暂下降后迎来稳步上升。12月19日,随着第一波“阳康”恢复正常的生活,元旦期间出发的机票预订量也开始逐日增长,平台上国内机票单日最高增幅达3成。
图片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分析,客源地的机票、火车票预订量增长变化,体现出城市消费能力的恢复情况。从目前的元旦机票预订情况看,一线、新一线城市率先进入恢复的快车道。
元旦将迎来“新十条”后的首个旅游消费高峰
“阳康”后年轻人最想在主题乐园跨年
“去主题乐园跨年”是年轻人“阳康”后第一想做的事。随着新十条发布后旅游的恢复,不少主题乐园将元旦跨年作为2022年最后的“重头戏”。
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1日,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将开启限时新年欢庆,特别版城堡幻影秀、奇幻冬日巡游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游客前来。去哪儿数据显示,12月31日、2023年1月1日的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门票最为热门,目前已开启分段销售。
图片
王女士“阳康”后首个跨省游目的地就是上海迪士尼乐园,她提前一周预订了门票,预订了陆家嘴五星级酒店,准备享受跨年夜景,为2022年——也是疫情三年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除了迪士尼,元旦期间北京环球影城主题乐园、珠海长隆海洋王国预订同样火热。在去哪儿平台上,北京环球影城主题乐园延续了上周末的火爆,12月31日、2023年1月1日的预订量环比12月3日、4日增长达1倍以上;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因跨年烟花表演,平台上12月31日、1月1日的预订量环比增长达2倍。主题乐园的升温也带动了周边酒店的预订,特别是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的带动效应最为明显,元旦放假前两日,北京环球影城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12月3日、4日增长近30倍。
春运出行市场再迎利好
机票燃油费1月5日起大幅下调
12月30日,市场又迎好消息:国内机票燃油费将迎来一轮大幅下调。
自2023年1月5日起,国内航班燃油费收取标准调整为: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成年旅客收取燃油附加费80元,800公里及以下航段每位成年人收取燃油附加费40元。这是今年8月以来燃油费的第三次下调,此前,国内800公里以上和以下航段成人旅客的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分别为120元和60元。
图片
据悉,调整后的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为:成人旅客,800公里(含)以下航段,每名旅客收取4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每名旅客收取80元。较2022年最高点(7月5日)分别降低了60元、120元。
同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明阳分析,11月底以来,国内旅游出行市场迎来多重政策利好。春运出行高峰临近,燃油附加费的大幅下调,将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出行成本,吸引更多长线旅行者选择搭乘民航客机出行,刺激市场需求复苏。
境外之旅从2023年元旦开始
有人迫不及待开启3年来首次出国之旅
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在卡塔尔世界杯刚结束,各大旅游平台上国际酒店的预订就开始热闹了起来。提前囤低价国际酒店出国跨年,成为跨年旅游“早鸟们”的新选择。
实际上,自12月26日出入境政策优化后,就有旅客在去哪儿平台上预订了元旦飞往泰国的机票,开启3年来首次出国之旅。预订了5天4晚泰国酒店的李云,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将年假延长到2023年1月8日,有望成为首批出入境政策放开的受益者。
三、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数量持续增长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尽管2020年以来疫情对于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旅行社数量从2019年的不到3.9万家,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4.24万家,较2020年增长4.3%。
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
和旅行社数量不断增长不同,2019-2021年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下降,从2019年的41.59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27.88万人,2021年较2020年下降13.55%。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12.8%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但是依然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59.01亿,仅恢复至2019年的54.0%。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9.04亿人次,增长11.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3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收入为2.9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0%,但是远低于2019年的5.73万亿元。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2.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总消费0.5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8.4%。
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交易额达1.47万亿元
根据Fastdata极数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1年全年交易额为1.4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4.9%,但是依然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综上所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旅行社数量不降反增,但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持续下降。从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总消费等数据看,行业出现复苏迹象。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旅游总消费达到2.92万亿,同比增长31.0%;在线旅游交易额达到1.47万亿,同比增长34.9%。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四、未来几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
一、旅游的多样化趋势 旅游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光型旅游将向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娱乐型、运动探 险型等。旅游者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进入老龄 社会后针对老年人出游增多进行的特色旅游服务等。
二、旅游空间扩展的趋势 科技的进步,旅游的空间活动范围更加广阔,不但可以轻易地进行环球旅行,而且可以向深 海、月球或更远的宇宙太空发展,出现革命化的新的旅游方式。
三、远程旅游迅速发展 在未来2O年间,世界旅游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远程旅游的增加,到2020 年区域内旅游 和洲际游的比例将从目前的82:18 上升为76:24,未来2O年洲际旅游平均增长速度将 达到5.4%,高于世界旅游平均增长速度一个百分点。
四、旅游大众化趋势 旅游不再是高消费活动而是作为日常生活进入了千家万户。旅游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的 工作、生活都可能是远距离的长途旅行方式,形成空前广泛而庞大的人群交流和迁移,传统 的地域观念、民族观念被进一步打破,旅游的淡旺季不再明显。
五、文化性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就旅游业的市场运作而言,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最普遍的竞 争方式;进一步是质量竞争;而最高层次则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 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 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
六、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但随着经济、文化和 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和体验生活。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旅游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 出多元化的特点。从形式上讲,自助游等旅游形式将越来越普遍;从内容上讲,工业旅游、 农业旅游、会展旅游等将会成为新的热点。所谓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企业的生产线、生产 工具、产品和厂区等为对象的专项参观活动。
七、旅游业将日益走向规范和法治之路 我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 看,还显得不够成熟。特别是许多旅游企业还缺乏行业自律的自觉性,只考虑本企业的眼前 利益,不考虑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八、旅游服务逐渐向人性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随着旅游业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实施使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由 于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标准化服务的弊端逐渐显露。因此,未来旅游服务将 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努力使所有的游客满意。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服 务范围在不断拓宽,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做得很不够。
九、旅游业科技化趋势日益突出 发达国家高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始于20 世纪70 年代,而且迅速得到了推广普及。高科 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科技化。近年来在各种高科技主题公园建设过程中使用高科技对各种 旅游环境的模拟已成为现实,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海底游、南北极游、太空游等旅游 方式已成为可能啕。 二是旅游服务的高科技化。
五、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旅游可能迎来哪些消费热点市场需求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实现资本化、产品化、走向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从交互到共生,从简单融合到深度融合经历了数次发展、演变与迭代。如今,时代赋予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
图片
随着文旅消费需求迭代升级,融合、跨界、创新,引领消费大规模回流,带来了文旅产业结构性调整、重塑和升级的新机遇。一是“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文化研学、夜间休闲等正成为引领文旅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二是散客自由行、近郊亲子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三是年轻的、活跃的和更拥抱互联网、数字化的人群将成为引领文旅产业新消费的重要群体;四是疫情促使消费者对文旅服务和网络结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五是文旅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更受注重,求新、求变、求趣味等新特点正在引爆产业倍增。
图片
在新的消费趋势之下,我们的文旅融合如何创新驱动,适应新发展格局与态势呢?
PART1
构建文旅融合新模式
推动网红经济、夜间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通过与市场融合、与文化融合、与数字融合,全景、全业、全时聚合各类文旅要素,实现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整合、价值链融合,融合新媒介、新技术手段拉动文旅“破圈效应”。
图片
PART2
丰富文旅产品新形态
结合旅游市场消费新变化、新特征,着眼满足游客品质化、个性化的新需求,坚持聚焦主业、内容为王,开发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对全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意策划和数字化转型,打造覆盖全域、全时、全龄的“目的地”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推出文化主题型、休闲度假型、沉浸体验型高品质产品。
图片
PART3
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发展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智慧旅游、文旅金融、非遗文创、民宿产业新融合、房车自驾旅行等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图片
PART4
做好文化旅游融合新文章
文旅融合创新在“旅”,当旅游方式变得生动,对文化的感知也更为深刻。要推进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统筹做好文化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资源、平台、项目、产品、活动等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文旅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加大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体育、健康、互联网、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加快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图片
PART5
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
受疫情影响,线下传统旅游受限制,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文旅逐步落地,迅速成长。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应用,尤其是要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借助全息投影、夜间灯光秀、5G、AR、VR等现代技术,推动VR、AR、机器人在导游导览、景点解说、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升级文化和旅游产业智能化运营能力。
受疫情影响,线下传统旅游受限制,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文旅逐步落地,迅速成长。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应用,尤其是要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借助全息投影、夜间灯光秀、5G、AR、VR等现代技术,推动VR、AR、机器人在导游导览、景点解说、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升级文化和旅游产业智能化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