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二、在张家界居住消费高吗

在张家界居住消费高。

张家界作为湖南最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其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都非常丰富,但是旅游城市也有一个弊端,就是随着游客的大量到来,城市中的人们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也会出现哄抬物价的情况。所以张家界虽然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但是生活成本还是非常高的,也不是湖南省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三、从湖南去海南旅游,大概三四天,一个人的开销大概要多少呢?

从湖南选择去到海南旅游,大概3~4天的时间,一个人的开销大概需要1万块钱左右才可以。作为成年人要知道一个人所需要开销1万块钱显然是一笔小数目,如果年轻人的资金状况并不是多么富裕,那么在开销的时候该省省该花花。从湖南到海南,可想而知这当中的路途比较遥远,很多人在选择出门旅游的交通工具时往往都会考虑坐飞机。因为想到从湖南到海南坐飞机的时间是最短的。

从湖南到海南旅游

虽然说湖南也是南方,但是对于很多湖南人也都比较向往海南的生活场景究竟如何。最后再考虑去海南旅游的时候,作为一个成年人要知道自己旅游究竟是选择组团旅游还是一个人单独去旅游。如果是一个人单独去旅游,可能花费的费用就会比报团的费用更高一些。因为报团的费用往往里面会包含有住宿和吃饭,以及去到一些旅游景点需要掏的门票费。

一个人去海南大概3~4天

其实提及到去海南进行消费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在消费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去进行考虑。有的人去海南3~4天也可以选择穷游,毕竟没有钱就只能考虑穷游,通过来回的转一转各个地方的旅游景点,不购买任何的纪念品。也不考虑买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那么一个人的花销就比较少,但很多人考虑到好不容易去一趟海南,就会想要带一些海南的土特产回家给亲人。

 去海南花费的费用

提及到海南虽然算不上是一线的大城市,但是海南地区本身就是作为旅游景点,才能够吸引到很多游客前去海南玩耍。在返场的过程中,像坐游艇以及一些海上娱乐项目都是需要花钱的,花钱的费用可能都会比较高。每一个人的消费水平不一样,所以消费的钱数额也是不同的。

四、旅游资源现状

8.2.1 旅游资源类型

从湖南省已知或已开发的旅游区(点)的资源特征、性质及类型来看,总结归纳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界中地理环境和生物所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风光和物象能给人以自然美感,并吸引人们前往游览观光。其特征: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石、洞、气、光、生物等,经过巧妙的天然组合,造成千变万化的旅游环境和景象,观光旅游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生理过程,便可产生种种想象,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类是指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等为主要观光内容的人文景观资源。其重要特征:它是古今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风貌和特征的集中反映,给人们以知识、教育、启迪和娱乐。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和文化素养的支配和控制。第三类即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风光,两者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综合类型。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积达10.4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9.56%。据统计,境内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余座。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为重要类型的自然景观,给人们提供内容非常丰富的观赏游览,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风景画。

(2)秀水:湖南省水系发育,拥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和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库以及与水有关联的名井、名泉、地热温泉、瀑布景观星罗棋布。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这就构成当今颇具魅力的赋情景观——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非常广,岩溶地貌十分发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资源丰富。可开辟旅游的溶洞有以下几种类型:纯天然洞穴、洞穴与石刻相结合构景、溶洞与古建筑相结合构景、特殊类型的溶洞。

(4)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林场:湖南省是一个森林资源大省,是我国南方所特有动植物科属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佳木奇花有75种,其中银杉、水杉、水松、银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为珍贵。为了有效地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全省先后建立了62个自然保护区和35个森林公园。依地域和交通状况,全省可分为四片大的森林风景区:①以张家界为中心,包括天门山、猛洞河、桃花源、凤凰山的湘西北风景区;②以洞庭湖为中心,包括岳阳楼、君山、大云山、铁山水库、南湖的湘北风景区;③以韶山为中心,包括花明楼、岳麓山、桔子洲头、云阳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东风景区。④以莽山为中心,包括苏仙岭、五盖山、天鹅山、东江水库、九嶷山、舜皇山、那溪、云山、黄桑坪的湘南、湘中风景区。

(5)风景地貌景观:根据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等特征以及人文景观的艺术特征,湖南的风景地貌景观有4种主要类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岗岩地貌。

(6)野生动物资源:湖南省的野生动物资源在中国占据很重份量,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150种珍贵动物中,湖南省就占40种,为保护好这些世界珍稀动物,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野生动物(白鳍豚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大鲵野生动物(大鲵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三个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江口鸟洲鸟类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目平湖白鹤及湿地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以及五个县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7)天象景观资源:湖南省的气候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春温多变、夏热且长、秋常干旱、冬寒甚短。全年无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气压和阳光作用,气候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四季分明,景象万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风霜、春雨、冬雪、雾霭、云霞等重要的气候要素都成为天象景观资源之构景主体。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建筑类型:湖南省古代建筑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多,它们分属各个不同朝代所建,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阳的岳阳楼、衡山的南岳大庙、宁远的文庙、长沙市的岳麓书院,以及沅陵的龙兴寺、通道的回龙桥等。古建筑主要由楼阁、寺殿、祠庙、桥梁、亭台、坊塔等类型组成。

(2)古陵墓类型:湖南省境内的古陵墓数量比较大,历经的朝代较多,时间跨度比较宽,文物和历史价值比较高。有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古汉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较著名的古陵墓还有岳阳的鲁肃墓、汨罗屈原墓、永顺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上历史名人的墓葬,如长沙市岳麓山上的黄兴墓、蔡锷墓、蒋翊武墓、曾国藩墓等。

(3)古遗址、古战场、古窑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纪60年代在桂阳县境喀斯特溶洞中发现了一件古人类的遗物,经鉴定为旧石器晚期的刻纹骨椎,证实了湖南大地的确曾是古人类活动场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或村落遗址,先后在我省的许多地方发现,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区及洞庭湖一带。我省境内最重要的古战场遗址在岳阳的巴陵古战场。古城址主要有凤凰县黄丝桥古城、长沙天心阁古城、汉代北练城遗址、汨罗市春秋时代罗子国城遗址、桃源县战国时代采菱城遗址、常德汉代索县城遗址、邵东县邵阳城遗址,此外还有凤凰县沱江镇、道县道口镇、武冈城关茶陵城关也都保留有古城门和城墙。古窑址以长沙市望城县铜官古窑最有名,还有湘阴县的岳州窑、岳阳的鹿角窑以及衡阳唐代衡州窑。

(4)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祠、堂:湖南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长沙的黄兴、邵阳的蔡锷、浏阳的谭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他乡贤达名士、骚人墨客留迹于湖南。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行吟于沅湘之野,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写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赋诗多首。唐代书画家欧阳询,是今长沙市望城县书堂乡人,当地留有石笔架,洗笔池等古迹。还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朱熹、辛弃疾、米芾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类型: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上大垅的湖南省博物馆存放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资料达十万余件,各市县级的博物馆,也都保存着本地区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在湖南省考古历史上,最为轰动、震惊中外的要数1972年春发现和发掘的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之马王堆西汉墓。湘楚文化历史悠久,碑林石刻到处可见,在碑碣丛中,现存旷世古稀长沙岳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长的碑文是祁阳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文奇、字奇、岩奇,世称“三绝”碑。

(6)革命传统教育类型: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30年的辉煌历程中,湖南省被誉为中国的“革命胜地”。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左权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为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先进的革命民主人士,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为缅怀先烈们、先辈们以及英雄的三湘儿女的丰功伟绩,建立了(革命)故居纪念馆,修复和开辟革命活动旧址纪念地。这些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和文物,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课堂,供现代人参观瞻仰,构成了我省一项极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如韶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等。

(7)民族民俗风情: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除汉族之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等42个民族。民族民俗风情,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生活在湖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有独特的服饰,优美的歌舞,传统的习俗和民族风韵。在具有民族风格古建筑中,侗族的鼓楼、凉亭、风雨桥;苗家的吊脚楼;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别具一格,建筑艺术价值高。少数民族妇女,精于耕织。纺织、穿、绣的工艺相当精美,显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于灵感,易于触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摆手舞、八宝铜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等。

(8)现代工程及城市市容类型:现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设,根据山区的地形地貌,设计很有特色且实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观区“矮寨公路”,横跨雪峰山脊梁段的盘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础设施,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湖南省境内的现代高速公路一般设计成双向六道全封闭,这些现代工程宛如一条银带,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构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资源。

在山水景观中,大型建设工程能成为构景主体的还有水库的大坝。湖南境内的大型水库工程,坝址选在江河幽险之处。每座大坝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造型及规模都不一样,但都表现出雄伟壮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大坝、水库里的水、周围群山共同构成极具特色的湖岛型的风景旅游区,既可以开展水上运动,还可依山傍水修建疗养基地与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综合景观资源

(1)园林风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楼、阁坊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依据造园的结合手法,形成一种景观艺术空间。

(2)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之构景主体为农田、耕地、果园、苗圃、农宿农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农田耕地的特征表现为:山区以梯田为主,丘陵区为多边块田,平原湖区则为大面积方格网状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区,具有湖区特色的田园风光处处可见。

(3)其它特殊类型景观:包括高校旅游、观看军事训练和表演、工矿企业旅游、科普教育旅游以及探险旅游等。

8.2.2 旅游资源基本特征

(1)广泛性:既有自然风光,又有能让旅游者体察感触到的民族风俗风情;既有历史遗迹,又有现代建筑,内容相当广泛,非常丰富。

(2)景观组合性和综合性:表现在一些旅游资源既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又有科学考察意义;既是自然风景区,又是人文景观区。它们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具有构成景象组合特点。

(3)社会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征。

(4)地域性: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5)不同层次结构的特点。

(6)地区分异性。这种特点反映了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制约。

(7)总体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线一片一带一源”。

8.2.3 旅游资源分区及现状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游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区,有利于我们对全省境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并突出各个区的特征,进而为整个旅游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分区时,考虑如下原则:

第一,旅游资源类型的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特点以及交通条件的基本状况相似性,显示出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潜在力;

第三,区内资源开发现状、远景和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于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游网络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区内要有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骨干风景名胜地作为核心与依托,以此带动区内其他景点(区)的发展。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将湖南旅游资源分为Ⅰ—Ⅵ区,具体情况详见表 8-2。同时编制出1∶50万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布与分区图(图8-1),该图表反映了我省旅游资源的总轮廓和基本格局,也体现了湖南省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表8-2 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区一览表

图8-1 湖南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图

五、金融危机对湖南旅游业的影响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9年全国“两会”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金融危机给中国和世界旅游业带来严峻考验

记者:金融危机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和世界旅游业?

邵琪伟:2008年,因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现明显下降。旅游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工作,主动应对,基本保持了全国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旅游发展情况可概括为“两增长,一下降”,即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增长,入境旅游出现下降。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加深,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旅游企业困难加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旅游业呈现“总需求疲软”,可能出现2%的下滑,但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美洲、欧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仍会保持小幅增长。

金融危机不会改变我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

记者:在金融危机带来全球旅游总需求暂时疲软情况下,我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否会改变?

邵琪伟:旅游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入境过夜旅游年均增长4%以上,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1个至3个百分点。世界旅游组织报告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全球发展最快,中国入境旅游平均增速高于全球3个至5个百分点。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5%,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势头。

尽管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会对我国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较高发展水平的新阶段,经济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明显增强,旅游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产品体系、目的地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宏观政策对旅游业发展十分有利,我国旅游业发展环境良好。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城乡居民旅游出行。

国内旅游需求稳定增长,将有效缓解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压力。我国居民年人均出游仅仅一次多,国内旅游增长潜力还很大。调查显示,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居民仍然有高达92%的受访者有意愿在2009年安排旅游活动。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领域之一。而我国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仍然充满魅力。

旅游业有望成为最快的“回暖”行业之一

记者:有研究认为,旅游业有望成为“回暖”最快的行业之一。您怎么看待旅游业的前景?

邵琪伟: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容易受到各种突发事件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业又是极富韧性的产业,一般在受到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冲击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市场。我国旅游业多次遭遇了突发性事件,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去年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均在事件过后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恢复。

与建筑、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相比,旅游业明显具有较快的恢复重振能力。一旦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旅游业有望比其他行业更快复苏。今年1月出版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预测,如果今年经济能走出谷底,全球国际旅游也可能保持小幅增长。预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旅游业发展,将对2009年全球旅游市场恢复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相对而言受到的冲击不大,国内旅游占有重要地位,更被寄予了期望。

今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也印证了上述说法。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09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4.7%;实现旅游收入509.3亿元,增长23.1%。面对重大危机,我们既要有清醒冷静的认识和估计,又要有客观科学的分析与把握。只要措施得力,完全有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改变入境旅游下降局面,实现国内旅游较大幅度的增长,保持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我国将确保实现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记者:您对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更有信心,但如何确保实现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呢?

邵琪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决策,2009年,旅游全行业将认真贯彻中央旨在提振信心,确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发展旅游服务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积极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旅游、文化等热点消费,全面提高我国旅游业的质量结构和效益。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工作:

抓热点领域、重点地区、关键方面,推动实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国民休闲旅游计划、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等,千方百计撬动旅游市场。积极适应旅游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国内旅游,进一步培育假日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等消费热点。

深入研究和运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新政策,推动试行奖励旅游、旅游消费信贷、旅游消费券、旅游企业促销让利,切实增加有效供给。立足于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节能减排、技术改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强对俄罗斯、日、韩、东南亚周边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宣传促销,努力稳定入境旅游的基础份额。同时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为旅游者提供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

各地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春节期间,全国很多地方和旅游企业纷纷推出应对金融危机、活跃节日旅游市场的特别举措,对游客实行便利服务和让利销售。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向游客派发了数亿元旅游消费券;北京市推出5万张重点景区免费门票;苏州市推出300万份“旅游红包”,都对旅游消费产生了明显拉动效果。更多省市和企业还在或正拟推出新举措,这都将有利于旅游市场尽早恢复。

目前,世界旅游组织未改变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的出境旅游客源国的预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信心正在恢复,旅游行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步伐,许多省市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传达了地方政府扶持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决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我国旅游业将尽快回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旅游业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