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春节云南游(4)
诗曰:
人世沧桑六百春,
多少豪门化烟云。
郑营古宅今犹在,
无愧云南第一村。
2019年2月7日下午,我们离开抚仙湖,从高速前往石屏县,途中夜宿撮科服务区,翌日上午至郑营村。
郑营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是农村一个聚居村庄,非城非镇。
此村倚山面坝。
村后之山并不高,为绵亘大山之首或尾,生长不少柏树。
村前田坝开阔,肥田沃土,庄稼长势喜人。
村口有简陋石碑,介绍创建民族特色 旅游 村情况。
郑营村有600多年 历史 ,现有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云南省列入民族特色 旅游 村建设项目。
一个普普通通乡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此之多,誉为“云南 历史 第一村”,使得许多县市城镇望尘莫及,令人不可思议!
所以,郑营村有其特殊 历史 渊源。
明代前,这个村庄叫“普胜村”,村中全是傣族人。明初,明军后裔由云南红河州入住普胜村。后来,该村傣族人迁往元江及西双版纳。
在明军后裔中,郑姓人居多,遂将“普胜村”改名“郑家营”。从此,郑氏一族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繁衍,以农为主,兼营商贸。
此村另一个大族陈氏,似乎与郑氏不相伯仲,两族毗邻而居。
而今,郑氏宗祠与陈氏宗祠——两座古老建筑同街毗邻,向人们昭示郑营村辉煌 历史 ,述说600载岁月沧桑!
我们首先参观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建造于1925年,坐南朝北,面阔23.8米,总进深52.1米,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 是一座规模宏大、三进三重的四合院。
陈氏宗祠祠门(第一重房屋前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高大厚重,呈轴对称设计,中高侧低,错落有致,彰显宗祠之威严与气派。
墙开三门,即中门和左右侧门。
门额镶嵌大理石,正门额镌刻“陈氏宗祠”4字,右门额镌刻“源远”2字,左门额镌刻“流长”2字。
门框两侧同样镶嵌大理石,并镌刻门联。
门联门额之字迹被人为损毁,门额字体较大尚能辨认,而门联字迹便无法辨认了。
门前安放一对石狮,似乎为近年雕琢,较粗陋。
门前左侧有一座古老旗台。
门右侧内,设郑营村图书室。
祠门关闭,游客经郑营村图书室进入陈氏宗祠内。
宗祠前院内有方形院坝,院坝中央建莲池,莲池上架石桥,石桥直达中殿(第二重房屋)中门。
院坝两侧为侧殿。
中殿独立于整座四合院中央,对称造型。
与祠门类似,殿门为牌坊式砖石对称结构,牌坊后为主楼,主楼两侧配裙楼。
中殿亦设三门(中门及二侧门),亦关闭。
门额门框镶嵌大理石,正门额镌刻“迪光 令”4字(第3字无法辨认),右侧门额镌刻“继志”2字,左侧门额镌刻“述事”2字,字迹均有损毁,而门联字迹全损毁。
从中殿侧绕至后院。
后院内有一个面积与前院差不多的院坝。
院坝正后为后殿(第三重房屋)。后殿为二层木楼,中部为主楼、两侧为裙楼。
主楼正门前二檐柱,其柱石墱高1米余,除支撑木柱外,还各蹲一石狮,石狮雕琢精美。
主楼与裙楼衔接处有木梯,可登二楼。
在二楼走廊上,俯瞰中殿,其厚重之感、飞扬之势、构造之奇,更见清晰,彰显陈氏宗祠之不凡。
陈氏宗祠木楼皆朱墙碧瓦,雕梁画栋,重檐翘角,既有北方宫殿的厚重,又有南方宫阙的轻灵。
陈氏宗祠地势前低后高,前殿、中殿、后殿次第增高,地势总高差达数米。
从陈氏宗祠出来,顺街而行,在街另侧有一座豪华古民居。
这座古民居临街开一道小门(后门),门侧之墙上悬一木牌,刻“陈氏民居”4字。
我们便要进内参观。
门口一位中年女士说:“进内参观,需购门票,每人10元。”
我问:“有优惠吗?什么人可免费?”
女士说:“持老年证、军人证和某些特殊证件的人免费。”
我说:“我们有老年证,但没带在身上,有身份证行吗?”
女士说:“也可以。”
出示身份证后,我又指着小宝说:“他是小学生,免费看看可以吗?”女士也表示同意。
陈式民居为四合院,四进四重,均为二层木楼,其豪华超过陈氏祠堂。
当然,祠堂不同于民居,二者是有区别的。祠堂地势开阔,彰显一族之大气,留有空地多,便于族人活动;而民居则结构紧凑,乃居住之所,彰显一家之富贵,空地甚少,仅供家人或客人活动,院坝缩小为天井。
每一重房屋的楼上楼下皆有外走廊,走廊内有廊椅。转角处有楼梯、直行通道和屋顶露台。人们可从楼梯上下,可从通道去天井,可沿走廊环绕天井。
除厢房外,底楼都有敞门正厅,厅内摆放桌子、椅子、凳子之类家什。
我们坐在鼓型木凳上小憩,并拍照留念。
陈式民居无论建筑设计、材料、工艺(包括雕刻绘画)皆臻上品。
从陈氏民居出来,继续沿古街前行,来到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亦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正在进行全封闭维修,无法入内参观。
我们从门格向内窥视,其内部建筑如陈氏宗祠一样,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后殿,前院两侧均建有对称式偏殿,楼阁气势恢宏。
村名“郑营”,想来郑氏宗祠无论建筑规模、材料工艺,还是豪华气派,皆不逊于陈氏宗祠吧?!
走完古街,穿过小巷去其它街道转悠了一番。
郑营村如今不知居住了多少户人家?完全媲美一个集镇。
村中,不少居民院内种植蔬菜,其中一家园内还有一株木瓜树,挂满黄澄澄果实,特别养眼。
去年夏天,我们在屋后种了几棵木瓜树,长势良好,其中1棵树径达6厘米,但木瓜树不耐寒,进入腊月根部便腐烂了。
郑营村常年气温变化不太,四季如春,即使冬季也如绵阳仲春一般,难怪木瓜长势良好!
逛古街、钻小巷、看民居,我们对郑营村现状便有了大致印象:
郑营村的房屋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古代富户豪宅和家族宗祠。
这类房屋多为二层木楼,高大、气派、威严、恢宏。正门两侧院墙皆为砖石厚墙,墙面有精美砖雕。大门宽大厚重,祠堂大门有格眼。门联对仗工整,寓意隽永。院落为四合院,穿斗木架木榫重檐,前后三重或四重木楼。雕刻彩绘精美,工艺精湛绝伦,属典型明清建筑。
另一类是普通民居。
这类房屋为平房,低矮、简陋,没有天井,三四间屋并在一起,以白色土墙和白色屋脊为为主。巷道内,许多墙体表层脱落,露出褐黄色土墙。
无论富户或平民房屋,屋面皆覆盖青筒瓦,屋脊两端皆伸翘角,牛角似的很长很高。
富户家的卫生间宽敞、舒适,很讲究。
普通居民卫生间乃人畜共用茅房,猪圈犹在,但没养猪了。
我们老家解放前有少数殷实之家建有类似豪宅,解放后分给贫民,但这些房屋要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为损毁,要么后来被拆建。而今,方圆百里,在乡下也难觅这样的古宅了;即使有,也是仿古建筑,是是而非!
我很钦佩郑营村村民,600年岁月沧桑,经历多少风霜雪雨,经历多少浩劫磨难,而他们世代传承、萧规曹随、前赴后继,把先辈们的遗产(古民居和宗祠)保存下来了,这多么难能可贵啊!
今天,能在乡村看到这些精美的古建筑,或许比游览古城更有意义,也不失为自驾游的一种乐趣!
二、23年春节红河州接待旅客人数
截至2023年2月3日人数112076人次。红河州春节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人数112076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594.10万元。省外入滇游客达到2058.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