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16-22岁这个年龄段中的女性旅游消费者要高于男性
看到个报告里的例子~虽然年龄段不符合,但也能说明,这个应该是从旅游心理学方面考虑,16-22这个年龄段的女生相比较于同年龄段的男生更有向往浪漫、自由、纯真爱情的倾向,以下是报告部分内容~
都说丽江是艳遇之城,当然最受年轻人追捧。丽江的游客多以消费能力较高的白领为主,其次是学生族。从以上图表中可以发现,25岁—30岁的小年轻最喜欢到丽江旅游,占了总人数47%;其次是30岁—35岁的青年,占了22%。在这个爱与被爱的年纪里,厌倦了都市的繁华和喧嚣,丽江神秘的空气和土壤,加上雪山、蓝天、白云、流水、花香,让爱情少了城市里的清醒和算计。
其中,女性游客明显大于男性,占了53%。在这个物质至上的年代,或许女人比男人更渴望自由和真爱。
调查显示,到丽江的游客中最多的是摄影爱好者。从玉龙雪山,到拉市海湿地,再到茶马古道,丽江是当之无愧的摄影天堂。然后是7.3%的爱美女生,古镇,艳遇,慵懒,逃避……丽江古城的多姿多彩,古镇客栈的悠闲惬意,多少女子之向往。其次是崇尚自然、追求探险的户外一族,占到了7.2%。一边自虐徒步,一边享受美景的“雨崩”之行肯定让很多人难以释怀。
社会阶层对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1、同一社会阶层内部旅游行为的相似性.同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接近,因此旅游行为呈现出相似的特点.人民把和自己属于同阶层的其他人视为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对所属阶层具有认同感,会协调自己的行为,使之与同一阶层的人们保持一致.例如:中层阶层的人,通常主张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对出国旅游也很感兴趣.下层阶层的人,往往对长途旅游缺乏兴趣,通常选择离家较近的旅游目的地,开支也不至于太大.
2、同一社会阶层内部旅游行为的差异性.社会阶层是一个多维度的集合体,同一阶层的旅游者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理,同时,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不仅受到所属阶层的影响,还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旅游行为既表现出社会阶层整体的相似性,同时也表现出旅游者的个人差异,这与旅游者的兴趣、爱好等有关.有些旅游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而对新近留下的旅游方式更感兴趣,如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事业,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旅游行为也会表现出差异.同一阶层的旅游者,也会出于不同的旅游动机而出游.例如:有些旅游者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以了解社会、增广见闻;有些旅游者则出于健康的需要,选择一些疗养地、温泉景区以修养身心.
大学生旅游和老年旅游的旅游消费行为差异
那肯定存在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相对宽松的时间,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造就了大学生旅游热。大学生属于年轻人群体,其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寻找乐趣,所以选择的景点主要是自然风景区和民族风情区。
从总体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旅游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是属于理智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满足中低端旅游产品的消费,因为家长的供给依然是大学生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学校没有过多重视大学生旅游,旅行社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建议旅行社针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旅游习惯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家庭因素和一些个人原因,有些人还是存在畸形消费,即任意挥阔型。针对大学生旅游消费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性,而且还有部分学生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要进行旅游消费教育。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以这种消费观念还是不可取的。我们都还是靠着父母亲的钱财来度日的寄生虫,对于这个定位我们要正确认识,不能过度自豪,我们要知耻。要考虑到父母自身经济条件再去消费,在允许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消费教育时,首先要进行消费教育,因为旅游消费教育是消费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盲目非理性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意识指导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引导他们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教育他们讲究消费道德。大学生对于旅游的热情证明他们的生活追求,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支持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达到一个供他们去放松,减低浮躁的一个效果。
反观老年旅游,更多的倾向于休闲养生,散心等方面考虑,而对于旅游消费则相对要理性很多。
中国人旅游需求主要分布在哪几个阶层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因为满足了很多人逃离当下的魅惑,一度引爆中国人的网络和微信朋友圈!随着近年在国内外的中国游客数字频繁刷新,各种与中国有关的旅游场景和相关新闻生生把“中国游客”四个字推送成了褒贬不一的网络热词!中国人的旅游现状究竟如何?近年游客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方式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过去国人习以为常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的旅游方式今天有了哪些不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诉求有何变化?和互联网同步生长的90后新人类与小时候有饥馁记忆的父母爷爷辈对旅游的评价和诉求又有何不同?
“我们已经几乎快成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王国了,我们会玩儿吗?真的会玩儿吗?”著名媒体人白岩松的文艺范追问不是我们的重点,今天我们要踏上的数据之旅,是由羊城晚报智慧信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发布的“智慧信息大数据”系列之八——《旅游不是Play——中国人旅游需求与行为方式调查》,揭示在旅游大热的今天,国人旅游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旅途中的行为方式和选择偏好、旅游后的感受与评价等相关情况。
本报告将大数据挖掘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统计结果绘制成可视化图形,并形成三个分报告:
数说旅游——2016年国庆节旅游指数调查报告
民调报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旅游新生代——90后群体分析
数据报告结果显示:
不事生产不事研发,中国人到处走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迄今为止创造的财富已超乎你想像——到2015年底,整个旅游产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超过了与民生领域关联最高的教育、银行和汽车产业。高达1.2亿人次的中国出境游让中国人在数字上又“雄居世界第一”并在全球许多国家刮起“中国旋风”,在地缘上接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2015年和2016年国庆境外游热点外,远一些的如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旅游热度也增长迅猛,成为了2016年度十一黄金周期间第3和第6热门的境外游目的地。
根据我们对搜狗、微信搜索今年国庆旅游关键词绘制的情绪指数图,可以看出: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年,中国民众大多数仍是“食色”动物,美食、美景成为今年国庆节期间人们最为关注的关键词,而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和焦虑的,也不过是“台风、加班、景区破坏”等的影响,小Case,对一到假期就蠢蠢欲动的上亿中国人而言,这些都不算个事。
在旅游目的和心理诉求上,人们体现出了承压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典型“代偿”需求:选择休闲度假和解脱疲惫的多,选择自然风光而非名胜古迹的多。
年龄层次对人们的选择也有影响: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青壮年出游主要是为了休闲和“解脱疲惫身心”,还没正式步入职场的00后旅游的最大心理诉求是“拥有值得分享的经历”,盼望旅游可以带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没有的“炫耀感”和“新奇感”。
旅游也有城乡差别。数据结果显示:城里人旅游倾向真的“休闲”,乡镇人很多是为了满足“看世界”的需要;中等收入者出游是为解除疲劳,高收入人群则更诉诸情感联络,希望通过旅游来“享受和亲友旅游的感觉”,家庭年收入较低者要求则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旅游来“炫”一下,以期获得“值得分享”的经历。事实上,收入水平也决定人们的旅游频次和旅游消费、食宿价位等的选择。从数字来看,虽然酒店住宿仍是主流,但近年民宿开始远超青旅游,成为国内新流行起来的热门选择,而且对民宿的青睐具有普遍性,并不受游客的收入高低影响。
对旅游细节的偏好也有性别差异。比如女性更小资,偏爱“感受当地文化”,更爱拍照,与男性比,更像一个分享狂人,更追求纪念价值等等。而男性游客则更爱开车、冒险,更爱野游,也更有精力。女性则比男性更倾向于静态旅游、边打工边旅游和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旅游。在自助游和自驾游方面则无分男女,成为出游的热门新选择。
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选择近来则出现一些新趋势: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受访者,选择享受私人订制服务的旅游的占比就越大。家庭年收入越低的受访者,选择边做志愿者边旅游和边打工边旅游方式的占比则越大。
本次报告对90后人群样本也做了专门的分析,数据结果显示:90后偏爱自然风光多于名胜古迹,这个年龄段人群因为暂时还没有经济压力,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而且对自己亲身体验的旅游场景、评价和情感喜欢分享到自己的好友圈,边游边“晒”成为90后旅途中的主流行为。与长一点的人喜欢成群结队旅游不同,超过半数的90后受访者选择自助游,并且喜欢独自旅游,与上一代的人比,90后更体现出“我的主张我做主”,是一个追求“真自由”和身心独立的新新人群。
从本次发布的数据报告结果来看,不管社会怎么变化,科技进步如何一年一个样,人性的进化很慢,千年难变,在旅游的最本质需求方面,在旅游行为和心理满足方面,亦是如是。
人群消费年龄分布图?
从年龄这个意义上来讲,年轻人消费群体可以分为四种:18-25 岁的小年轻人;25-30 岁的中年轻人;30-35岁的大年轻人。同时,因为女性年轻人在年轻人消费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我们也把他单独列出来分析。
1.小年轻人消费者分析
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刚刚开始经济独立,心里被压抑许久的购买欲望在短暂的过程中得到爆发。
他们处于一个社会角色转型的时期,他们逐渐明了生活,明白世界,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新知识都具有强烈的好奇感、渴望度,并会大胆地去追求,试图在追求新颖与时尚同时,力图站在时代的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
他们绝大部分还没成家,几乎没有如何来自家庭的负担,甚至有家庭作他们消费的强大背景,因此,他们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能处处表现出自我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也彰显出与这个年龄阶层想吻合的个性特征。
同时,他们处于少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思想倾向、志趣爱好等还不完全稳定,行为也比较容易受情感的支配,经常会出现直接选择商品,往往因为款式、颜色、形状或价格等因素发生冲动性购买。
2.中年轻人消费者分析
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开始进入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在消费过程中,即有一般年轻人的消费特点,又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
在消费需求构成上,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大多结婚成家,有自己的子女,因此在需求构成和顺序上,家庭的需求数量最大,小孩的需求最重要,其次才是穿着和食品。
在消费需求倾向上,这个阶段的人群事业开始逐渐稳定,收入也非常可观,因此他们对物质商品的要求标准也明显升高,开始追求精神的享受,注重档次和品质,价格因素倒放在次要位置上。
3.成熟年轻人消费者分析
这一部分人群收入、身份进一步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购买心理和行为上也与其他消费人群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因为年龄的成熟,他们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他们对品牌偏好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改变。
因为消费心里的成熟,他们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更注重实际,以方便实用为主,要求提供方便、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因为生理机能的演变,这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开始对健康更加关注,对健康食品和用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需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对穿着以及其他奢侈品方面的支出大大减少,而对健身娱乐、特殊兴趣嗜好、旅游观光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
4.女性年轻人消费者分析
女性的家庭属性决定了她们不仅仅为自己购买所需要的商品,而且还承担“家庭购物员”的角色,也就是说,她们是大多数儿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生活用品甚至是男性用品的主要购买者。
随着商业繁荣,产品品种和品类繁多,弹性较大,再加上女性天生具有的细腻、认真,是她们在对商品进行选择的时候常常会有挑三拣四的情况发生。
就目前而言,女性年轻人绝大多数处于就业状态,平时,他们既要负担工作,又要负担大部分家务劳动,因此,他们对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要求更强里,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家务劳动的便利性消费品,都深受他们的青睐;同时,女性年轻人对生活中富有创造性的事物也充满热情,如购置新款衣服、布置新房间等方面,处处体现对生活的创造性的追求。
年轻人经济属性的分类 从经济属性来说,年轻人又可以分为
以下四个群体:基本无收入的学生族;收入低的打工族;收入中等的白领族;收
入颇丰的富二代。很显然,从社会属性来看,年轻人并不指包含这四个群体,而在本文中,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在他们身上赋予了经济的属性。
1.学生族
这个人群包括在校的学生和刚毕业没多久还处于待业状态的年轻人,这个群体人数众多,仅中国大学生人群就已经超过2000万,相当于德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营销工作者来说,不仅仅以为这中国的消费者素质提高了,更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市场。
这个人群收入虽然基本上没有收入,但他们绝大多数有一个富裕的爹妈,因此他们不差钱,同时他们视眼开阔,信息知识获取量相当惊人,总的来说他们在观念意识、开放性和潜在价值上更接近于社会地位高的群体。
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电脑、手机拥有率远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更有甚者拥有自己的车也不是新鲜事。他们追求时尚,注重个性张扬,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且他们消费观念超前,对于一些流行并且与实用相结合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
2.打工族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上一辈打工族相比,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更多以技能为主或者以脑力劳动为主,已经不是一群具有蛮力、仅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工。
然而,节奏超快的城市生活,收入不高,开支不小使他们是一群“穷忙族”。
这个群体收入收入不多,但他们乐于消费,钱包里放满了各个商场、超市、饮食店的优惠卷或打折卡;他们注重情感,经常会三五成群地一次聚餐,一起去KTV唱歌等;他们乐于享受,他们可以花掉一个月的工资来买一件他们喜欢的衣服,他们手上的手机是最新款的,他们用的数码相机是单反的……他们的数码设备是最齐全的很显然,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消费,乐于享受,他们买不起房,他们可能在蜗居,但是他们注重精神的享受,哪怕是使用信用卡花明天的钱,他们也愿意,因为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3.白领族
这个人群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能得到相对丰富的经济收入和物质条件,已经不会在为房租、水电发愁,他们甚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属于小资范畴。
他们的思维比较成熟,处于“中等消费阶层” 对于自己处于中间阶层的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归属感。从年龄上看,各年龄段“白领”大部分对“中等消费阶层”表示认同。消费也显得非常理智,但开始学会享受,逐渐尝试理财,他们的收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于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忙于工作,进行着“健康”与“金钱”的交易的事情,使他们对生活,对享受更加看重。第二部分用于金融,他们的收入较高,除掉日常开支之外,还有剩余,于是他们开始学会投资,无论是银行储蓄、有价证券、储蓄性保险、股票他们都愿意去尝试。第三部分是用于充电学习,收入高地位高,也意味着责任大压力大,特别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与工作。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白领”都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将近九成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4.富二代
一提到富二代,人们就有一点点反感,但文中的富二代,并不单单指那些身价过亿的企业家和富翁的子女,而是泛指经济收入颇丰、拥有显赫身价的人群,其中包括富家子弟,收入颇丰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企业主等等。
不管这群体人是否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还是后期通过努力达到的,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身价不菲、生活非常优越。
他们住着豪华的别墅,穿着名牌衣服,开着价格不菲的车,购买上千上万块的手袋、化妆品。总之,他们的消费就两个字: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