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田有哪些古代建筑呢?
东岩山又名麒麟山,其海拔69米,位于莆田荔城区东岩山历史悠久,据说在新石器时代,山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山上有诸多古迹,如 “东山祖祠”、“东山妈祖行宫”,而著名的千年古建筑报恩寺塔,正坐落于这座古老的小山上。 夏日光线充足,戴上一顶农夫草帽,正是登山采景的好时候。漫步在石径上,两侧绿树成荫,鸟叫虫鸣,好不惬意。
不知不觉,来到东山报恩寺山门前。山门颇新,应是近代翻建。报恩寺山门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无作门,左边为无相门。
三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方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立于空门前,抬头望去可以看到正殿的后方冒出一个颇为可爱的塔尖,它便是远近闻名的报恩寺塔,也正是此行的目的所在。但不急求见到寺塔的庐山真面目,四下无人,且在寺庙之中闲逛一会。
报恩寺外石埕发黑的左墙壁上,镶嵌有一块横石额,上书“仆射里居”。仆射,意为百官之长。
单看刻字,不少人会误以为此地曾是相府故址。实则不然,据记载此横石额与居住在橄榄巷的北宋尚书陈靖有关,并不是原址之物,是后来移于此地,镶在墙上。
逛完大雄宝殿后,终于来到东岩石寺塔面前。塔楼外皮呈暗黄色,一眼看过,也足以品到埋藏于黄沙之下的历史韵味。
报恩寺石塔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石塔坐落在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的中轴线上,高约15米,共有三层,内部空心,塔身八角形,东南西北四面皆开一拱门,和风穿梭,来去自如。
门外两边外墙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虽形象各异,但皆身披甲胄拄剑而立,护卫宝塔。塔基八面浮雕有37只小狮子,摇头晃脑,凶猛可爱。
恰逢午后日光斜照塔身,光影错愕,隋唐风浓郁的浮雕呼之欲出,有了生命一般,一时间竟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心悸之后,不由钦佩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凭借一双能手,便赋予石头传承千年的神采与生命。
二、莆仙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莆仙大剧院作为莆田市城市形象工程,项目建设将与莆田市体育中心、荔园路市区、市直办公区内高层建筑群形成市社会事业醒目的群体效应,构成一幅宏伟绚丽的城市景观。场地面临延寿路,北临东园路,东靠规划道路,南面有蜿蜒流淌的延寿溪支流以及荔枝树绿化带,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将江南水乡的生态几地域文化特色糅合到建筑设计中,用本地居民房屋有自身特点,坡屋顶、大飞檐,构成典型外在特征,被提炼出来做为大剧院造型元素,在设计上加以应用,力求延续地方传统建筑的形态语言,增加城市特色的识别性。同时,填补了市高档文化场所的一项空白,为高雅艺术的引进创造了硬件条件。观众厅、多功能音乐厅、专业剧院、博物馆等,气势宏伟,造型独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又增添一座典雅、高贵、形象优美的标志性建筑。
三、莆田的建筑可以分为哪几各有什么特点?
基础的分类
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
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一般可用于六层及其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这种基础适用于上部结构荷载比较大、地基比较柔软、用刚性基础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为框架结构或单独柱子时,常采用独立基础;若柱子为预制时,则采用杯形基础形式。
满堂基础: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很低、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要求时,常将这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成为满堂基础。按构造又分为伐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两种。
伐形基础:是埋在地下的连片基础,适用于有地下室或地基承载力较低、上部传来的荷载较大的情况。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制成整体
箱形基础。箱形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于高层建筑。
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桩基的作用是将荷载通过桩传给埋藏较深的坚硬土层,或通过桩周围的摩擦力传给地基。
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这种桩在施工现场或构件场预制,用打桩机打入土中,然后再在桩顶浇注钢筋混凝土承台。其承载力大,不受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耐久性好。但自重大,运输和吊装比较困难。打桩时震动较大,对周围房屋有一定影响。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分为套管成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 爆扩成孔灌注桩三类。
四、莆田的特色是什么?
莆田,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国的东海之滨,福建省沿海福厦黄金海岸线中部,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西、南与泉州市接壤,北和福州市毗邻。全市面积3781平方公里。人口323万,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归侨、侨眷17万多;另有数十万华侨分布于东南亚和南北美诸国;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莆田市现辖城厢、涵江两区和莆田、仙游两县。气候属南亚热带,冬季短暂,年平均气温18℃-21℃,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2月。
莆田县古称“蒲口”,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仙游县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自宋至清,两县曾先后同隶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南洋一带则称“兴安”)。解放后,曾以莆田为中心,设立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等7个县。1983年,莆田县和仙游县合并成为今天的莆田市。
莆田市是福建省著名的粮果区。不仅荔枝、龙眼、枇把三果和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的罐头驰名中外,而且还享有“蔗乡”之称,目前这里是全国重要产糖区之一。著名的兴化米粉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莆田市位于兴化平原,地势平坦,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和内河运输网。城厢区与涵江区之间可通小汽轮,纵横境内的福厦公路及其支线,将本市同福、厦、漳、泉、三明等城市连成一体。
莆田市被誉为“崛起的鞋城”,“靠一双鞋,走出一条路来”,是福建出口鞋类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淡水养殖业很发达,其中活鳗鱼的出口量占全省的40%。莆田市自古有着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名人辈出,享有“文献之邦”美称。被誉为“地方戏的活化石”的莆仙戏,是我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莆田市还是个著名的“田径之乡”,曾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优秀田径运动员。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称誉。古往今来以重教兴学,文化发达著称。
莆田市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具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主要游览点有: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湄屿潮音”、“石室藏烟”、“东山晓旭”、“紫霄怪石”、“白塘秋月”和广化寺、三清殿、木兰陂、宁海桥、古谯楼、夹祭草堂、仙游东门石坊、文庙等景点。古老的木兰溪两岸,处处洋溢生气盎然的江南风光。
湄洲岛国家旅游渡假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位于湄洲岛上的湄天后宫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座妈祖宫的祖庙,岛上自然景观俊秀多姿,有天籁之响的湄屿潮音,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一望无垠的黄金沙滩,平覆千畴的绿色长廊;堪称旅游度假的胜地。1992年湄洲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莆田少林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禅寺也是中国南拳的重要发源地。自十三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历代在全国建立了十个分寺,其中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它位于林山村,海拔538米,气候得天独厚,夏季凉爽,是个理想的避暑胜地。
广化寺在莆田市西郊2公里许的凤凰山之麓,是著名的闽中古刹,也是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现在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布局从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大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祖堂为中轴线,坐面向东,由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全长385米,气势磅礴。
九鲤湖位于风光秀美的仙游县境内。面积ZI平方公坐,距县城31公里。风景名胜区以湖、瀑、洞、石四奇著称,尤以匕瀑为最,素有“九鲤飞瀑天一奇”之美誉,她和武夷山、五华洞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并称为福建“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