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低价≠实惠 享受物美价廉还需避开这些坑
随着2022年春节的日益临近,很多消费者已经准备着手置办年货、更换新家具或者酝酿着去低风险的 旅游 景区游玩。商场、超市、旅行社、电商平台等经营者也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其中,最直观、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降价促销。
但低价并不等于实惠,一些不法经营者可能借低价之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欺骗消费者,给消费者的春节生活“添堵”。对此,中消协整理了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几种“低价套路”,希望广大消费者加强防范,防止“中招”。
低价“问题”食品安全风险高、营养价值低
社区团购小心买到假货和劣质产品
社区团购是依托电商平台、社群等工具开展的消费品团购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拼团的形式,购买到价格较为低廉的商品。据了解,社区团购自2020年末,随着众多知名电商平台入局社区团购业务,使社区团购得到迅猛发展,凭借“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成功吸引大批社区消费者纷纷“跟团”。当前,社区团购可谓无所不包,从水果蔬菜到日用百货,从餐饮服务到交通出行均有涉及。但在社区团购“光鲜”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退店保证金不退还等,其中低价低质问题最为突出。
对此,中消协提示称,消费者在进行社区团购时,一要认真甄别、查看商家资质,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尽量选择信誉良好、服务规范、售后有保障的团购商家,谨慎选择微商、社交平台及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二要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和供货商资质,收货时要及时查验产品品质,如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农副产品是否经过检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等。三要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不盲目囤积限期使用的商品,抵制低价的诱惑,避免过度囤积造成浪费。四要保留发票、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消费凭证以及与团购平台“团长”的聊天记录、产品的宣传介绍与服务承诺等信息,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进行维权。
超低价促销暗藏“猫腻”
一些价格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促销“猫腻”较多,看似让利消费者,实则“放长线钓大鱼”,用“免费”“0元购”“秒杀”“充多少送多少”等作为诱饵,诱导消费者“上钩”。有的是质量特别低劣的不合格产品或是在服务质量上缩水;有的是产品免费赠送,但要使用该产品还需额外支付费用;有的是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办理了贷款或者分期付款;有的是诱导消费者充值大量的预付款;有的是为了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然后再推送各种广告或是出售盈利;有的是暗藏木马程序,消费者一旦点击链接或者扫码,将面临较大的财产安全风险等。
对此,中消协提示称,消费者一要警惕商家的超低价甚至免费促销行为,仔细辨别促销的真伪,特别要了解是否附带其他条件等。对于涉及分期付款的,要全面了解相关规则,并衡量自身的偿还能力。二要理性充值,对于“充多少送多少”“高额返现”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充值的,要结合商家的信誉度、消费者自身经济能力和消费需求等综合考虑,建议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三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安全,不随意填写手机号、地址等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二维码。
远离“不合理低价游”
近年来,“不合理低价游”引发的强迫购物、产品质量纠纷、侮辱消费者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损害 旅游 景区形象,影响 旅游 行业的 健康 发展。“不合理低价游”往往打着“团购价”“零团费”“免费游”“ 旅游 补贴”等噱头进行包装,实际却暗藏着损害游客利益的“陷阱”,如在行程路线、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或是在签订合同时将最精彩、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这些行为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出行体验,容易产生消费纠纷。
最后,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商家的打折促销行为,擦亮双眼,甄别所谓的“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尤其要注意防范不法商家的超低价陷阱,精明消费,畅享实惠。
二、春节长假期间有哪些消费
我认为无非以下几点:
一、置办年货
小嘉是个工作一年半的小白领,从放假前两周就开始多个电商网站轮着逛,下单往家里寄年货了。吃的买了肉类、坚果、水果,穿的给老爸老妈各买了一身衣服,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扫地机器人。她表示,尽管置办年货花了一个多月的工资,但自己终于有能力回报父母了,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二、包红包
尽管春节回家陪伴在父母身旁,和长辈说说话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好的礼物了,但如果能包个红包再好不过。郑州的张先生,今年过年就给父母和岳父母各包了3000块的红包,再加上给亲戚家的小侄子小侄女发出去的压岁钱,一个月工资也见底了。
三、外出旅游
难得一个小长假,外出旅游正在成为国人欢度春节的新兴方式。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中国游客从近200个国内主要城市到达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730个国内外城市,媒体人淼淼便是其中一个。她一直以来都想去热带国家旅游,今年春节终于如愿以偿,和发小一起去了泰国,从出发到再次回到家,一趟自由行共计花费了5000元左右。
四、聚餐娱乐
春节也是许久不见的同学朋友再次见面拉近关系共诉往昔的最佳时机。聚餐、游戏、看电影等虽然单笔消费不多,但累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就拿电影来说,今年春节国内电影票房累计突破56亿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档的新纪录。笔者身边的朋友,平均下来每人看了2.1场电影。
五、购买理财
还有部分小伙伴,趁着假期理财市场资金吃紧、收益上涨的时机,机智地买入了理财产品。北京的蔡先生,便把年终奖投资了P2P平台三益宝的理财项目,他表示,“我关注了这家平台挺久,它上线了银行存管,产品比较合规,口碑也不错,正好春节期间平台推出了福利活动,综合收益能达到年化14%左右,把钱拿去理财,赚更多的钱,作出这个决定现在想想也是很正确的。”
希望能帮到你,祝你好运
三、国家发改委:春节假期消费要注意啥?
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稳定和扩大消费,落实地方主体责任,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低风险地区要保障城乡居民区域内短途合理流动和正常消费活动。切实加强生活物资供应,确保生活必需品不脱销、不断档。顺应老人赴子女居住地团聚需要,做好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传统与智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出行服务。有序调配公共交通运力,积极提供非接触、少聚集的消费项目和社会服务,便利居民“家门口”消费。创新丰富年节餐食,鼓励提供多品类套餐、自主配餐、网上预订年夜饭食材等服务,鼓励制售半成品和“净菜上市”。
二、打造线上节庆消费提质升级版。引导电商企业开启春节“不打烊”模式,线上举办年货采办、赶大集等促销活动。结合节庆特点,推出更多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商品,重点推广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老字号等优质特色产品。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联合企业发放消费券、惠民券。支持孝文化家庭式消费,鼓励面向老人、儿童等群体推出“一站式购齐”平价年货大礼包。维护春节市场秩序,严禁不公平竞争、“二选一”、“大数据杀熟”、销售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
三、有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通过企业让利、降低首付比例等方式,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引导生产企业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大家电、建材、家具、汽车等,推动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丰富村级商业网点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满足农村居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提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民宿经济等服务品质,推出一批春节民俗主题乡村旅游线路,在完善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吸引城市居民入乡消费。
四、乘势而上扩大居民冰雪消费。结合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冬残奥会,积极实施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打造冰雪运动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北方冰雪消费参与度,充分挖掘南方冰雪消费潜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