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昌万寿宫在哪个区

万寿宫(一般指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南昌西湖区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城市核心中山路商圈,北临中山路,南接船山路,东至翠花街,毗邻滕王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连通地铁1号线万寿宫站和地铁3号线八一馆站。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分为历史民居、商业街区、万寿宫宗教文化区三个部分。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江右民系的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实现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2022年6月17日,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8月,南昌市万寿宫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主要景点:

街区景观: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为消费者打造最好的沉浸式体验街景;一栋一景,一店一设计,结合街区建筑调性和文化特性,为入驻商家提供定制化空间布局及装饰设计。

街区夜景灯光 :由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定的南昌“一江两岸”灯光设计单位设计,集团斥资打造全息投影灯光秀。

二、江西将打造10个工业文化研学基地 培养工业文化专业人才

支持南昌九江等地建设城市工业遗产景区景点

近日,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7部门印发《江西省贯彻〈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实施5项工程,开展15项行动,围绕“特色基地、特色项目、特色人才”,建设10个工业文化研学基地(创意园区),培育20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重点项目,建成1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博物馆,培育一批国家工业 旅游 示范基地(工业遗产 旅游 基地)。

建设洪都航空文化等研学 旅游 目的地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发掘弘扬传播工程。注入工业元素,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安源工运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樟树中医药文化、兴国官田兵工文化、洪都航空文化、新余钢铁文化、德兴铜业文化、赣南钨业文化等研学 旅游 目的地建设。

建立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组织工业文化资源调查,梳理和挖掘工业 旅游 、工业遗产、工艺美术、工业精神及专业人才等资源,建立多品类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推动资源保护和开放共享。

建设工业文化研学基地,推动各地利用工业遗存、工业博物馆、现代化厂房和生产车间等设施开展工业文化研学,研发一批工业文化研学课程,开展工业科普教育。鼓励工业企业、园区等开展工业实训实践,培育一批工业科普教育、工业文化研学重点项目,建设10个工业文化研学基地(创意园区),具备条件时,积极引导申报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建立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专家智库团队,鼓励高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 社会 组织开展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研究。

加快工业设计载体建设,培育本土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省外高端设计机构入赣或在赣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创新券扶持政策,撬动工业设计消费,繁荣工业设计市场;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打造开放共享、专业高效的工业设计交流平台,办好“天工杯”工业设计大赛和“江西工业设计周”等设计对接活动,营造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浓厚氛围,推进工业设计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和落地转化;引导推动高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发挥工业设计协会(学会)职能,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评审。

培树1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博物馆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载体项目建设工程。建立全省工业博物馆基础资源库,推动各地 探索 多种模式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征的城市工业(工业遗产)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业档案馆、工业设计展示馆、工艺美术展览馆、企业博物馆和工业 历史 名人纪念馆。支持和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特点,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工业展馆。依据全省工业博物馆体系,培树1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博物馆。

围绕《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 旅游 发展规划》,支持各地开发工业 旅游 创意产品,推出一批工业文化体验项目。完善省级工业 旅游 相关标准及规范,支持各地利用当地工业遗存、工业遗址、博物馆、产业园区以及现代化工厂等资源发展工业 旅游 ,培育一批工业 旅游 特色项目(线路),研发工业文化 旅游 创意产品,培育一批国家工业 旅游 示范基地(工业遗产 旅游 基地)。

支持南昌建设城市工业遗产景区

我省将推进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工程。定期开展省级工业遗产普查,不断完善全省工业遗产地图。开展省级工业遗产认定工作,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工业遗产。

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改造。统筹城市转型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南昌、九江、萍乡、景德镇等老工业城市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 历史 传承,在保持功能协调、风格统一基础上,将工业遗产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政策支持范围,实施 历史 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和保护性建筑改造利用工程,建设一批城市工业遗产景区、景点和配套综合体,推出一批城市工业 旅游 精品线路,打造夜间工业文化 旅游 消费集聚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鼓励和引导各地利用保留完整的老厂房、老窑址、老矿区等老旧工业产业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综合体、街区),培育20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重点项目。

培养工业文化专业人才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要素保障工程。培养工业文化专业人才,围绕工业文化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领域,着力选拔高层次领军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业文化人才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工业 旅游 以及其他工业文化新业态等方面专业人才。

构建工业文化企业用人与我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对接的机制,将工业文化企业用人需求纳入我省重点产业链公共就业服务的范畴,努力提高大中专毕业生留赣率,满足工业文化用人需求,为我省工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和劳动力支撑。

探索 支持工业 旅游 、工业研学、产融合作、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等试点示范的相关政策;统筹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好工业设计创新券扶持政策,推动工业设计产业 健康 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