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的隐形消费可以避免吗?
现在旅游越来越透明了,不存在说强制消费,消费不消费取决权在于你,所以不必担心,随心就好
报团旅游哪些坑需要提前了解?
报团旅游隐形消费的坑需要提前了解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旅行成为很多人放松的首选方式,在众多的旅游方式当中,报团旅行因为方便经济实惠在众多的旅游方式当中成为大家的首选。但是随之而来的旅游矛盾也日益突出。旅游需要注意的那些事,报团旅游的这些坑,导游肯定不会告诉你。
第一:说好的纯玩团却有很多隐形消费。
在旅行社咨询时,旅游顾问说的非常明白是纯玩团,旅行的时候不需要再花任何费用,但是实际上到了旅游目的地之后却含有很多隐形消费,例如:电瓶车的费用、加餐费用等。甚至还有一些行程内包含的旅游景点也需要二次消费。
记得去年跟朋友一起去旅行,出发之前说好的纯玩团,但是到了旅游景点之后才知道,旅行社行程内所包含的旅游门票只是旅游景区的第一道大门票,想要在景区内体验其他的项目还需要游客自行掏腰包。这样算下来,报团旅行几乎没有省钱。
所以我们在旅行社报团时一定要问清楚旅行社所包含的门票费用是否是一票通用,另外还要问清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是否包含在内,如果不包含,那么每个人大约需要多少钱?提前问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旅行社掐头去尾
今年5月份跟朋友出去玩,在旅行社报团的时候旅游顾问说的时间是6天5晚。但是实际上旅行社在当天出发时定的是下午的飞机票,而在最后一天的时候定的是上午的飞机票,实际上在旅游目的地游玩的时间也就只有4天,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在路上,根本不是旅行社所说的6天5晚。
旅游中的隐形消费都有什么?
比如说景区里的观光车、扶梯什么的,都是必须的,但是旅游费里不包括的。再有就是景点里的购物消费了,这倒是可以控制的!
什么是隐性消费?
隐性消费侵害是对消费者非法律明文规定权益的损害,隐蔽性、伪装性强,消费者不容易觉察和识别。随着我国维护消费者权益力度的逐年加强,消费者权益也正在从“显性”侵害走向“隐性”侵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
隐性消费侵权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垄断行为
垄断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权缩小、价格话语权丧失,无形中权益受损。
★“国际惯例”
面对消费者的理性诉求,企业无法满足或是提高价格、收取费用时,常用此“忽悠”百姓。
★“逢听必涨”
消费者代表不多、消费者真实声音弱小,致使消费者权益在听证的合法外衣下被隐性侵蚀。
★促销陷阱
商家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令消费者欣然趋之若鹜,但结果可能是步入了“陷阱”。
★“套牢”消费
通过建立一种结构性或者技术性壁垒,使消费者产生退出成本,迫使交易进行下去。
部分新型隐性消费侵权的具体体现
购买某公司的一台打印机,所有耗材如墨盒、硒鼓等必须使用该公司的,否则无法正常使用。
家装投资中,15%左右是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或施工单位操作过程中交代不清产生的不必要费用。
旅游行程中超过一半时间耗在路途上,但合同中却找不到旅行社的任何毛病,让游客有苦说不出。
有的水站只能一次购买10张水票,用不完还不给退。
许多商家在面临成本和销售的双重压力时,大多选择了“隐性涨价”———价钱不变,减轻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