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理的本地特色体现在哪?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句话说:”假如对生活不太满意,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由此可见,大理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才会吸引着人前仆后继的的赶去,大学的时候,我跟着我的大理室友一起回去过,所以我太知道大理的特色在哪了,就让我现在来慢慢告诉你吧~

一、双廊古镇

二、大理古城

三、理想邦

四、文献楼

五、大理博物馆

在大理,看天空和洱海,望着苍山发呆,过一段隐世的时光,等一段风花雪月的日子,这里还有更多美的面目等你亲自揭开.....

一、双廊古镇

【推荐理由】:“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只有去过双廊的人,才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门票】:45/人

【开放时间】:全天,目前大理无疫情,进景点区扫码即可不检查核酸

【位置和交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s314,建议自驾

【介绍及个人体验】:抚媚动人的洱海是双廊的养分,多少路上的诗人不断靠近这里,只为汲取天地之间的精华,洗涤内心污浊与浮躁。双廊无疑是众多古镇中最有个性的一个,拥有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怀抱民俗风情浓郁的白族集镇,然而这里最吸引人的却是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

二、大理古城

【推荐理由】:去大理,那就一定不得不去大理古城了。想必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对大理的山水人情都神之向往。

【建议游玩时间】:4小时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目前大理无疫情,进景点区扫码即可不检查核酸

【位置和交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s314,建议自驾

【介绍及个人体验】:想去大理去看看段王爷的故乡,美丽的大理,现在的大理古城是明朝洪武十五年,也就是1382年建造的,一直是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城是棋盘型,东西走向为面朝警洱海,背靠苍山。街道都很有考究,山谷为道路,山峰则是房屋,家家养花章、户户流水。

三、理想邦

【推荐理由】:如果没有乌托邦,那这里就是理想国,大理的圣托里尼理想邦,这里的天空很蓝,时间很慢

【建议游玩时间】:4.5小时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目前大理无疫情,进景点区扫码即可不检查核酸

【位置和交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s314,建议自驾

【介绍及个人体验】:这里的建筑群大概分为三块,摩洛哥、西班牙、圣托里尼,每走到一处都能拍出大片。摩洛哥风的白墙纯粹又干净,摩洛哥风情怎么能少得了仙人掌,满满的异域风情,西班牙式的棕色建筑群,错综复杂的蜿蜒道路,如果带了航拍机,从上往下拍会很有错落感,视野超棒。

四、文献楼

【推荐理由】: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

【建议游玩时长】:1-3h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目前大理无疫情,进景点区扫码即可不检查核酸

【位置和交通】:大理市文献路,建议自驾

【介绍及个人体验】:大理是南昭国旧时的城都,曾经辉煌、喧闹、繁华、摩登。城区道路至今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城的古朴和别致。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

五、大理博物馆

【推荐理由】:博物馆建筑挺古风的,仿古典殿阁式和白族民居风格,亦融合园林艺术。建筑很对称,有石拱桥、照壁、苍松、水池,如今馆舍内的春樱开的正旺,为博物馆增色不少。

【建议游玩时长】:2h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9:00-17:00,目前大理无疫情,进景点区扫码即可不检查核酸

【位置和交通】:大理市复兴路,建议自驾

【介绍及个人体验】:大理州博物馆馆藏还算丰富,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大理铜鼓、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观音、弥勒等不同质地的佛教造像、元明瓷器、剑川木雕等,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展厅没开放的缘故,我总感觉看到的馆藏文物并没有很多。

总而言之,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理古城,喜欢他的美食,喜欢他的历史文化,有机会的话,我希望每个小伙伴都能去亲自体验一下~

♂小建议:

1、大理古城的野生菌火锅一定要尝尝,鲜美极了

2、可以租辆自行车,傍晚的时候环洱海骑行很惬意

3、做好防晒工作

4、想更好的了解当地风情的话,建议住民宿

二、如何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及审美形象

可以先整理下能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料,可以是知名景点、建筑、支柱产业象征、从历史中挖掘下,此地域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地域审美形象可能要从当地民俗中挖掘了(比如四川的变脸、皮影、开封的年画等)

三、海报设计有哪些传统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海报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四、旅行中究竟怎样发朋友圈,才能既突出当地特色和文化背景,又显得优雅有逼格一些呢?

发朋友圈自然要注意频率的问题,不能一天发好多好多朋友圈会让人感到厌烦的。

1.注意采景,既然想发朋友圈,自然是要发一些自己旅途中看到的有趣的东西或者美丽的风景,注意拍照片,这才是我们现代人旅游所真正要得到的东西,至于旅游中的体验,我觉得对大家来讲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大家要的只是一个发朋友圈的机会和旅途中拍到的这些美丽的照片,所以说注意拍到这些美丽的风景,哪怕说是一些特殊角度的或者说使用微距摄像的这些东西。

2.注意发朋友圈的时间。找一个大家都会看朋友圈的时间,不要在上午9:00 10:00或者下午三四点发朋友圈,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工作,没有几个人看朋友圈,大家都不看你发的东西,那么你发朋友圈的目的自然就达不到了,所以说等到晚上10:00 11:00这个时候发,绝大多数人都下班了,在玩手机,偶尔会刷一下朋友圈,自然就会看到你所发的东西。

3.注意措辞。可以通过一些古诗文、文言文或者说一些经典的词句引用来提高自己朋友圈文字的撰稿水平,至少让大家看了应该是觉得你的旅行很有趣,然后你写的这些东西是真正发自内心感触的,而不是为了向谁炫耀啊,大家非常讨厌炫耀的行为,但是大家非常喜欢别人真心给自己的分享,所以说注意措辞你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及更有逼格的朋友圈。

发朋友圈本来就是一个自愿的过程,而且我觉得没有必要太过在意,毕竟朋友圈就是一个隐私空间,自己觉得开心,觉得快乐就好了,把自己的朋友圈打造的干净一点,不要加太多陌生的人,也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更顺心,少一些在网络上的对峙。

体现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