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云南省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弥渡民歌等124项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等9个项目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具体项目如下: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民 族 属地 责任单位

1 濒危民族语言文字 金平傣文 傣族 金平县 金平县文化馆

2 民间文学 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哈尼族 墨江县 墨江县文化馆

3 坡芽情歌 壮族 富宁县 富宁县文化馆

4 创世史诗《目瑙斋瓦》 景颇族 德宏州 德宏州文化馆

5 创世史诗《阿细先基》 彝族 弥勒县 弥勒县文化馆

6 传统音乐 宣抚司礼仪乐舞 傣族 孟连县 孟连县文化馆

7 剑川白曲 白族 剑川县 剑川县文化馆

8 弥渡民歌 汉族 弥渡县 弥渡县文化馆

9 民歌开益 白族 兰坪县 兰坪县文化馆

10 彝族沙莜腔 彝族 建水县 建水县文化馆

11 彝族民歌 彝族 石屏县 石屏县文化馆

元阳县 元阳县文化馆

12 传统舞蹈 芦笙舞 苗族 大关县 大关县文化馆

13 藏族弦子舞 藏族 德钦县 卡瓦格博文化社

14 弄娅歪 壮族 广南县 广南县文化馆

15 棒棒灯 壮族 砚山县 砚山县文化馆

16 彝族弦子舞 彝族 砚山县 砚山县文化馆

17 水鼓舞 德昂族 瑞丽市 瑞丽市文化馆

18 擦大钹 彝族 隆阳区 隆阳区文化馆

19 大刀舞 彝族 禄丰县 禄丰县文化馆

20 霸王鞭 白族 剑川县 剑川县文化馆

21 十二兽舞 彝族 楚雄市 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2 跳三桩 苗族 易门县 易门县文化馆

23 铓鼓舞 哈尼族 建水县 建水县文化馆

24 跳鼓舞 彝族 绿春县 绿春县文化馆

25 传统戏剧 杀戏 汉族 景东县 景东县文化馆

镇沅县 镇沅县文化馆

26 传统曲艺 腾冲扬琴 汉族 腾冲县 腾冲县文化馆

27 莲花落 汉族 姚安县 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8 昭通唱书 汉族 昭阳区 昭阳区文化馆

29 传统体育与游艺 打陀螺 傣族 景谷县 景谷县文化馆

佤族 双江县 双江县文化馆

彝族 双柏县 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0 吹枪 苗族 麻栗坡县 麻栗坡县文化馆

31 嘟哒哒 傈僳族 龙陵县 龙陵县文化馆

32 彝族摔跤 彝族 元谋县 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元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彝族 石林县 石林县文化馆

33 传统礼仪与节庆 彝族服饰 彝族 武定县 武定县文化馆

峨山县 峨山县文化馆

34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 红河县 红河县文化馆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35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 龙陵县 龙陵县文化馆

36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 施甸县 施甸县文化馆

37 拉祜族服饰 拉祜族 澜沧县 澜沧县文化馆

38 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 镇康县 镇康县文化馆

39 藏族服饰 藏族 香格里拉县 香格里拉县文化馆

40 傣族服饰 傣族 新平县 新平县文化馆

41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 古城区 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42 女子太阳节 壮族 西畴县 西畴县文化馆

43 陇端节 壮族 富宁县 富宁县文化馆

44 跳宫节 彝族 富宁县 富宁县文化馆

45 阿露窝罗节 阿昌族 梁河县 梁河县文化馆

46 赛装节 彝族 永仁县 永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47 插花节 彝族 大姚县 大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48 耳子歌 白族 云龙县 云龙县文化馆

49 高台社火 汉族 巍山县 巍山县文化馆

50 二月八节 彝族 巍山县 巍山县文化馆

51 哑巴节 彝族 祥云县 祥云县文化馆

52 特懋克节 基诺族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53 阔时节 傈僳族 泸水县 泸水县文化馆

54 澡塘歌会 傈僳族 泸水县 泸水县文化馆

55 高台艺术 汉族 通海县 通海县文化馆

56 祭寨神林 哈尼族 元阳县 元阳县文化馆

57 三多节 纳西族 玉龙县 玉龙县文化馆

58 传统美术 甲马画 汉族 隆阳区 隆阳区文化馆

59 傣族壁画 傣族 勐海县 勐海县文化馆

60 晋城圣贤画 汉族 晋宁县 晋宁县文化馆

61 传统手工技艺 白族布扎 白族 剑川县 剑川县文化馆

62 拉祜族竹编技艺 拉祜族 澜沧县 澜沧县文化馆

63 佤族木雕制作技艺 佤族 沧源县 沧源县文化馆

64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傣族 临翔区 临翔区文管所

65 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 布朗族 双江县 双江县文化馆

66 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 藏族 迪庆州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67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 纳西族 香格里拉县 香格里拉县文化馆

68 铜器制作技艺 汉族 罗平县 罗平县文化馆

汉族 江川县 江川县文化馆

69 传统手工技艺 火草纺织技艺 彝族 马龙县 马龙县文化馆

壮族 丘北县 丘北县文化馆

彝族 永胜县 永胜县文化馆

70 壮族刺绣技艺 壮族 文山州 文山州文化馆

71 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 文山县 文山县文化馆

72 壮族银器制作技艺 壮族 广南县 广南县文化馆

73 傣族银器制作技艺 傣族 潞西县 潞西县文化馆

74 瑶族蓝靛制作技艺 瑶族 丘北县 丘北县文化馆

75 景颇族织锦技艺 景颇族 德宏州 德宏州文化馆

76 纸伞制作技艺 汉族 龙陵县 龙陵县文化馆

77 苴却砚制作技艺 汉族 永仁县 永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78 大理石制作技艺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大理文化馆

79 白族刺绣技艺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大理文化馆

80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白族 大理市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1 剑川木雕技艺 白族 剑川县 剑川县文化馆

82 傣族高升制作技艺 傣族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83 竹乐器制作技艺 汉族 玉溪市 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务中心

84 锡器制作技艺 汉族 个旧市 红河州和升实业有限公司

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公司

85 云子(围棋)制作技艺 汉族 官渡区 官渡区文化馆

86 羊毛花毡印染技艺 汉族 禄劝县 禄劝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87 汉族刺绣技艺 汉族 嵩明县 嵩明县文化馆

88 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汉族 永胜县 永胜县文化馆

89 传统知识与实践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文化馆

90 宣威火腿 汉族 宣威市 宣威市文化馆

91 过桥米线 汉族 蒙自县 蒙自县文化馆

92 宜良烧鸭 汉族 宜良县 宜良县文化馆

93 传统医药 傣族医药 傣族 西双版纳州 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院)

德宏州 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94 彝族医药 彝族 楚雄州 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

95 藏族医药 藏族 香格里拉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96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芒岛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傣族 景谷县 景谷县文化馆

97 勐外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傣族 孟连县 孟连县文化馆

98 滚乃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傣族 耿马县 耿马县文化馆

99 丁来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佤族 沧源县 沧源县文化馆

100 大南直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布朗族 双江县 双江县文化馆

101 湾子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苗族 威信县 威信县文化馆

102 尼汝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藏族 香格里拉县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03 城寨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麻栗坡县 麻栗坡县文化馆

104 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壮族 马关县 马关县文化馆

105 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壮族 西畴县 西畴县文化馆

106 蛮旦寨阿昌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阿昌族 龙陵县 龙陵县文化馆

107 水城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傈僳族 腾冲县 腾冲县文化馆

108 大麦地镇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双柏县 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09 环州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武定县 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0 叽啦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禄丰县 禄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1 岔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南华县 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2 左门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姚安县 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3 以口夸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楚雄市 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4 凉山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元谋县 元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5 凤羽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白族 洱源县 洱源县文化馆

116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白族 剑川县 剑川县文化馆

117 诺邓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白族 云龙县 云龙县文化馆

118 五星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鹤庆县 鹤庆县文化馆

119 青云彝族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巍山县 巍山县文化馆

120 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布朗族 勐海县 勐海县文化馆

121 碑格乡彝族(朴拉人)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开远市 开远市文化馆

122 哨冲镇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石屏县 石屏县文化馆

123 桥头村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布依族 河口县 河口县文体局

124 月湖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族 石林县 石林县文化馆

文山坡芽大酒店 富宁县怎么样

酒店位置不错,装潢也还精美。早餐种类虽然不多,但是豆米米线非常好吃。3楼的夜总会晚上有点吵。

云南边境县城有哪些?

云南边境县城有:富宁县、麻栗坡县、马关县、河口县、金平县。

1、富宁县

富宁县境,古为句町县地。富宁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距中越边境70公里。句町古乐的传承。2005年在文山州富宁县发现的《坡芽歌书》,是“用图案描画在土布上的歌集”,它集中了句町故地壮族民歌最精华的部份,堪称人类最古朴的音画杰作。

像富宁的珑端街、广南的花街、麻栗坡的风流街、邱北和师宗的三月三歌会等,既是一种带有历史性的民俗活动,更体现其民间文学艺术载体的社会功能,许多壮族民歌便是通过歌圩得以世代承传、不断充实完善、最终成为诗歌文化的主流的。坡芽歌书继承了句町古乐的优良之处。

2、麻栗坡县

麻栗坡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江省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河江“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77公里。

八里河村,是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的一个边境村落。村庄头顶是浓雾缭绕的东山,是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和著名的老山主峰隔河相对。

战时为了阻击越军进攻,中方在边境线的东山上布下了数万颗地雷,在战时,使一个士兵失去战斗力正是它设计的目的,而在战后,则是使一个农民失去腿脚,或者损伤眼睛。

3、马关县

马关县南与越南的老街、河江两省接壤。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县,先属蒙自道管辖,后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8年)11月,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隶属云南文山专区。马关中山公园为滇军第九旅十八团一营一连所建,入园处有牌坊,上书“中山公园”四字。

4、河口县

河口是云南省唯一一个以瑶族为主体的自治县,河口市隔河与越南的老街相望,是云南重要的边贸。

河口是昆河铁路、公路的终点,“滇越铁路”的必经之地,这条铁路是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唯一的国际铁路。自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以来,成为云南与东南亚通商贸易的商埠,越南商品一条街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是我国进入越南的两个最重要的口岸之一。

5、金平县

金平县南与越南老街省及莱州省接壤,县城距边境直线距离7.5公里。

红头瑶是瑶族诸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生活在云南省金平县的红头瑶妇女,光头饰银箍戴红色尖帽,身着对襟黑布上衣,宽大的裤腿上绣满了精致美丽的图案,这身惹眼的打扮极具时装效果,而大山是她们最好的秀场。

三腊瀑布在哪里 距离文山坡芽大酒店多远

1、三腊瀑布位于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东20公里处的三腊村附近,由八宝河流淌至八宝镇,古称响泉瀑布。三腊瀑布跌落三台,分别冠名为玉屏台、沐浴台、弓花台。是云南瀑布一大奇观。

2、文山坡芽大酒店位于富宁县内,与三腊瀑布的直线距离约18.46公里。

最具有云南特色的歌曲——云南山歌

山歌,是一部写满音符的百科全书。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山歌,上千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地传唱。跟着山歌游云南,有婉转动听的旋律,有特色浓郁的民俗,有惊艳时光的风景,更有致敬岁月的温情。

“蒙面情歌之都”者嘎

者嘎村是个好听的名字,在元江县城东南边的者嘎水库旁,极目之处,村里都是一层又一层的土掌房,错落有致。

一般而言,傣家的土掌房建在绿树荫蔽的缓坡上,多为长方形,一楼一底。者嘎村一幢幢整齐的平顶土掌房早在民国年间就建在绿树环绕的者嘎水库边,是个典型的水傣村寨。远处看,整个村落就像铺在缓坡上的层层梯田,井然有序。两户人家间的距离有的仅一墙之隔,密密匝匝;有的地方,从一户人家的房顶就可以直接跨到另一户人家。由于者嘎的傣族传统民居保存完整,很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2013年,者嘎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小村一时为世人所关注。

者嘎是名副其实的“蒙面情歌之都”,村里上到年近70的老人,下到20来岁的姑娘、小伙都能来上一两句蒙面情歌。村里高大的酸角树、芒果树见证了村寨的古老,翠绿的芭蕉树以及娉婷的槟榔树仿佛在讲述着美丽而难忘的爱情故事。当地人白琼兰说,唱情歌时,傣家男女各站一边,遇到心仪的人才可以对歌,有“哪个好看,就唱哪个”的说法。

“敢唱情歌把手牵,情歌越唱越爱恋;五月花街年年唱,情哥等着情妹来。白天唱到日落山,夜晚唱到月团圆。”每到农历正月初五和五月初五,傣族男女会身着盛装,赶到热水塘,参加蒙面情歌会花街节。老人们话说今昔,青年人唱歌跳舞,小孩子们嬉戏打闹……人们还会用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祛除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新的一年。

以歌为媒,以歌会友,以歌定情,流传上千年的蒙面情歌会花街节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形式,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金沙江边吟唱水田情诗

丽江市华坪县水田村寨里,老一辈们连续三天三夜对唱情歌的佳话被所有水田人津津乐道。村中,唱歌没有任何评比形式,谁唱得好,就会被公认为歌王。

水田村寨

起初,情歌多用于男女之间的搭白(搭腔)。“放牛放到对门坡,石头粝脚眼泪多,小哥还是单身汉,不比别人有老婆。”这段通常是唱给做针线的女孩,意为“我没老婆,没人做鞋子给我穿。”当地人介绍,50年代以前,男女相识都是通过情歌,一个男的在走路赶马,看到女的打包谷,或者在做针线,想搭白就用山歌表达。

华坪水田人是彝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山歌文化。在大多数彝族聚居地,情歌的语言比较随意。水田情歌则和古诗文一样,有词牌,每句都是工整的七个字。根据喜怒哀乐、场合不同,词牌也不同。自娱自乐或触景生情可以唱“耍调”,送亲就唱“送亲调”,经过其他村寨有“过村调”,想起什么唱什么时也有“散调”。

跟随唱歌的情景变化,水田人即兴编词演唱。但水田人唱情歌有禁忌,长辈和晚辈不能在跟前。

坡芽歌书 一个图案代表一首歌

月亮、鹧鸪、霜霰……81 个图案记录着一对恋人从相知、相恋、相惜到白首入土化作双生笋的故事,现代人所执念追求的最纯美的爱情被完整地记录在这块宽约 1 尺、长 2 尺有余,被称作“坡芽歌书”的土布上。经壮乡人开口一唱,情意绵绵流淌,情景历历在目,听客融入其中,时而激动、时而落泪、时而欢笑,最终归于平寂。

坡芽歌书是在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村发现的,2011年6月,坡芽歌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坡芽歌书的里81个符号代表着81首歌,歌书分男女对唱,最末首歌为男女合唱,民歌格式为五言四句至几十句不等,共有23个调子,每首歌都有不同的寓意。

坡芽村里有两棵并排而生的榕树,当地人称为“夫妻树”,吃过晚饭,村里人会如遵守“契约”般地来这里对歌。皎白的月光洒下,领头的青年用壮语高喊一句“天上星星千万颗,地下壮歌千万首”,大家便会同声应和。对歌过程中,小伙看上了姑娘,姑娘也看上了小伙,就开始单独对歌,有的时候兴致高昂能唱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大家就直接上山劳作;有时候散得早,会留下一两对情深的青年唱到鸡鸣,越唱心里越甜。

传唱坡芽歌书的地方并不仅仅局限在坡芽村,近有10公里外的六益村和者宁村,远到距离剥隘镇70公里的那贯村,这些地区的老人都会唱坡芽歌书,并能辨识符号。在富宁剥隘一带的壮族聚居地,“岁岁歌圩四月中,无论白叟与黄童”,赶“珑端”成为青年男女对歌结识的好去处。

除了坡芽歌书,当地的壮族人几乎看见什么就唱什么,劳作的时候看见树上的小鸟在叫,也编上一曲,累了也会唱上一曲解乏,即兴创作很厉害。

彝族村寨里 “弯弯绕绕”唱撒尼情歌

离石林县城不远的大平地村,是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民间有句俗语:“撒尼的歌,阿细的乐(跳乐)。”撒尼村寨的人较善于歌唱,阿细男女善于舞蹈。撒尼人软软的情歌,总是要配上独特的乐器才完美。

撒尼情歌里主要的伴奏乐器包括竹笛、树叶、月琴、三弦、口弦。约会时,小伙子使用竹笛,吹奏出高亢、宏亮的曲调;小姑娘则用口弦或者随手摘一片树叶,吹出优美的曲调回答对方。一般来说,三弦、竹笛是阿黑哥专用,口弦、树叶是阿诗玛专用,几种乐器演奏的效果不同,唱情歌的氛围也不同。

来到彝族撒尼村寨里,随时都能听到悦耳的歌声,爱唱的彝族撒尼人不论在田间地头劳作,还是在家里围着火塘烤土豆,都会随心哼上几句。“撒尼人含蓄,以前都不敢跟着长辈学情歌,只敢自己偷偷学,成年后每当吃完晚饭,听到外面有三弦响,就会约上村里年纪相仿的姑娘悄悄循着三弦响的地方去。”撒尼人昂美仙介绍。

现在,彝族撒尼人唱情歌已经不分固定的场合或年龄段,年轻的唱,年长的也唱。撒尼情歌也已经不再只是情歌的范畴,它已经升华成为撒尼人生活中朗朗上口的歌曲。

苗族情歌 以歌为媒寻得好姻缘

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六,文山州马关县都会举行“踩花山”。期间,成千上万的苗族男女身着盛装来到山坡会场,吹起芦笙,跳起欢乐的芦笙舞,自择对手、成双成对地唱情歌。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蜂拥而至,不但有湘西、黔南的苗族同胞,还会有美国苗裔的身影。

苗族是崇尚自由的民族,因此以歌做媒的目的也是为了寻得好姻缘,夫妻一世和睦相处。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婚结友的美好时机。“对歌开始时,一般都是些公式化的套歌。”多年在花山街上“观战”的罗廷书说,男女双方都要相互颂扬一番,这也是唱歌的规矩,是不可缺少的礼貌。

接下来,小伙子要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看中某一个姑娘,便撑一小花伞覆罩住小姑娘。如果小姑娘也有情,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歌会的有趣之处不仅仅在于结交男女朋友,对歌时的“欲擒故纵”“欲说还休”“步步紧逼”也是考量对歌双方智慧的一种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山苗族民间音乐普遍流传的就有近70种曲调(包括民歌、说唱和器乐曲),曲调类型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苗族寨子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淳朴的民风,更能激发当地人的艺术想象力。

白族情歌 传唱千年的绵绵情话

白族人以对情歌的方式传情达意早已约定俗成,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等庙会为青年男女提供了对歌相识的机会,最为出名的当属石宝山歌会,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姑娘和小伙纷纷来到大理州剑川县,在歌会上对情歌、寻意中人。

与直白地表达爱意不同,白族将情话编进歌里,唱给对方听,在心意相通的有情人心里,这绵绵的情歌远比一句“我爱你”来得温婉动听。白族情歌是表达爱情最风趣、幽默、智慧、艺术的形式和结晶。

白族对情歌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考证,石宝山歌会这一习俗至今已有千年 历史 ,它还被列入了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白族情歌不拘一格,曲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歌词又活泼跳跃、妙趣横生。

当地人介绍,以前每到歌会那天,去石宝山的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长龙,完全像在赶一场庙会。参加歌会的白族姑娘略施粉黛,衣着光鲜,素白底衣上绣着精致的花纹,配以颜色亮丽的头饰、围腰等;白族小伙子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着装整洁笔挺,英俊帅气。

现今,没有人再站在那里对歌,只剩顽皮的猴子不时在林间穿梭,灵动至极。沿路而上,能看到很多小贩在路两边搭台做生意,烹调一些可口的地方特色小吃,飘来阵阵香味,还有很多在兜售白族情歌的音带和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