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入境旅游人数

7.3亿人次2021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统计显示接待游客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278.6亿元。山东省,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有哪些

景区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旅游需求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已经从1978年的不足250美元增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旅游需求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21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也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我国公众假日、休息日(不含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共115天,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目前我国每年人均出游次数只有发达国家的七分之一左右,市场发展空间巨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人均GDP将突破6000美元,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区域的一大批中等以上城市的人均GDP则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历史大国和人口大国,是划时代的历史转折。由此,必将带动旅游需求的强劲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到2020年将达到50亿人次,以现有大大小小2万家景区的规模和接待能力而言,景区供给不足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2.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国家层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国家旅游局将计划投入20多个亿的资金重点用于景区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正在编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也将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农业、文物、林业等部门的相关投入,也都将直接或者间接地改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地方层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1年仅各省级旅游部门用于旅游项目的资金就达20亿元,其中至少60%用于景区的投入。如山东、湖南、河北等省旅游局联合省交通部门完成了省内高速公路对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标识设置。河北省单列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的单位进行奖励,南京市江宁区对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奖励达1500万元等。三是金融层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旅游局先后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均把景区作为支持的重点;仅中国农业银行“十二五”时期对旅游项目的授信额度就达5000亿元。各地金融部门也明确将4A级以上景区列为重点支持的对象。据了解,河南等一些省旅游局也与本地银行签署了金融支持协议。证券部门也在加大对景区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

3.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到2015年,将新建铁路营业里程2万多公里,新建高速公路3万多公里,农村公路40多万公里,民用机场50多个,沿海港口深水泊位500多个,投资总量达上万亿元。届时,我国将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快速铁路实现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基本覆盖,高速公路实现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基本覆盖,民航实现对全国83%人口的覆盖。同时,以景区为重点依托的支线公路和支线机场也将加快发展。交通设施的持续改善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旅游旅行条件。

4.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外需疲软,内需不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不利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景区作为绿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整个社会发展旅游、开发景区的热情高涨。近期,山东省召开了全省旅游重点项目现场会,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景区为主的综合类项目;江苏省常州市启动了“510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包括旅游在内的五大类58个项目,旅游项目以景区项目为主;甘肃省新近了成立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将景区作为投资发展的重点。据初步统计,今年1-10月份全国旅游景区投资快速增长,共完成投资247亿元,居各项旅游投资的首位。以主题公园为例,近三年全国主题公园计划投资800亿元,涉及173个项目,其中,总投资额上亿元的项目有104个,上10亿元的项目有20个。

山东文旅2021

多措并举挖掘文旅消费潜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实施消费促进行动。成功举办2021山东省 旅游 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 旅游 博览会、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对于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提升“好客山东”美誉度,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创新举办第五届“山东文化和 旅游 惠民消费季”,发放惠民消费券1.52亿元,直接带动消费6.02亿元,间接带动消费119.13亿元。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和 旅游 消费试点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 旅游 消费集聚区创建,3市被命名第二批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市,全省国家级示范试点市达7个,居全国第一;6个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居全国第一。开展2021“山东人游山东”“百场红色自驾游”“好客山东游品荟”“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主题营销推广等特色活动,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2021年全国文化和 旅游 消费培训班在山东举办。预计2021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7亿人次,国内 旅游 收入77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9%,分别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75%和71%。

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强化政策拉动。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 旅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加强金融支持文化和 旅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二是开展省级全域 旅游 示范区创建。评定推出第三批12家省级全域 旅游 示范单位。三是推进精品景区建设和度假区规范化发展。推动微山湖 旅游 区5A级景区创建,目前省级已完成初评并报文化和 旅游 部申请验收。指导青岛奥帆 旅游 区5A级景区创建和荣成好运角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创建工作,提升泰山等重点景区管理服务。修改印发《山东省 旅游 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山东省省级 旅游 度假区管理办法》。新增4A级景区18家。四是大力发展红色 旅游 。举办2021中国红色 旅游 推广联盟年会活动。3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 旅游 线路”。五是实施乡村 旅游 精品工程。公布了285个景区化村庄和60个山东省乡村 旅游 重点村。7个村庄、3个镇街入选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入选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位(并列)。在全国率先开展民宿集聚区创建,公布创建单位34个。六是实施“文旅+”工程。出台各类规范标准,康养 旅游 、工业 旅游 、 体育 旅游 、研学 旅游 等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七是创新推动数字文化及园区(基地)发展。成功举办数字文化创新创业大赛,30个项目获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建立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企业库。扎实做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开展动漫企业认定年审和奖项申报工作。

抓实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大文旅项目和企业扶持力度,121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预计全年完成投资428.7亿元。在文化和 旅游 部评定的2021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 旅游 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我省入选3个(全国共18个),列全国第一。山东省 旅游 发展大会现场集中签约4个重点文旅项目,签约总额达635.4亿元。举办知名文旅企业家山东行暨威海文旅产业招商推介大会,完成5个文旅项目签约,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推进纾困政策落实和企业创新发展工作受到文化和 旅游 部通报表扬。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给予5个精品 旅游 产业集群500万元、3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310万元资金支持。4家经济 社会 效益突出的龙头企业获得省财政800万元增量税收奖励。认定第六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5个。引导旅行社转型发展,开展 旅游 服务质量保证金履约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对全省150多家星级饭店开展评定性复核,对50家星级饭店予以摘牌取消星级处理。目前全省星级饭店492家,数量居全国第三。连续四年实施 旅游 饭店服务质量 社会 化监督工程。

加强“好客山东”品牌宣传推介。将“好客山东”品牌纳入央视2021品牌强国工程,开展“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强化省内宣传,在山东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冬游齐鲁”“仁者乐山”宣传片,做好高铁、航空等在途媒体宣传推介工作。成立山东铁路文化 旅游 联盟,共同推动“铁路+文旅”产品升级。联合央视频开展“慢直播网上游山东”活动。牵头成立中国 旅游 新媒体推广联合体,山东省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创新开展海外市场宣传营销,拓展海外线上宣传营销渠道,举办“好客山东过大年”与海外民众云端相约、“2021卢森堡•中国山东文化年”“中韩文化交流年——鲁韩交流周”“日本•中国山东文化月”等活动。继续实施“孔子文化和 旅游 大使”计划,招募“孔子文化和 旅游 专家”“孔子文化和 旅游 使者”,总数达23000余名。

山东旅游一卡通多少钱?都有那些景点

目前官方报价98元。价格随着时间等因素有所浮动。

山东省旅游一卡通包含了省内112家景点的门票,其中包括枣庄、济宁、临沂、淄博、济南、青岛、日照、烟台、威海、潍坊、莱芜、滨州、菏泽、聊城以及泰安的各个景区。

大部分包含的景点是免票不限次,有些例如枣庄台儿庄古城5A景区、临沂蒙阴蒙山云蒙景区、济南名胜大明湖、青岛海底世界水族馆、滨州鹤伴山森林公园这几个景点是只能免票一次的。

还有一些例如莱芜天山仙人谷、青岛野生动物世界、济南佛教圣地灵岩寺、淄博潭溪山风景区等等一些景点是半价或者优惠至一定的价位。

扩展资料

旅游一卡通使用规则:

1、持卡人登录旅游100网,注册会员,享受会员服务时出示本卡;

2、“旅游一卡通”仅限本人使用,不能转借和转让。

3、持卡人在旅游100网全国会员单位中消费,均可享受相应的折扣和优惠;

4、持卡人每天在同一会员单位可以使用一次,每次最多可享受5人的折扣优惠;

5、本卡签名有效,请妥善保管本卡,遗失不补;

6、旅游100网拥有对本卡的最终解释权及变更权。

7、旅游一卡通合作会员单位随时增加,更多合作会员单位信息和优惠政策以网站公布信息为准。

8、在使用旅游一卡通时,请出示有效证件(身份证或驾驶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一卡通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是野鸡大学吗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不是野鸡大学。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于2020年3月22日,位于烟台市莱山区火炬大道3966号,是一所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实施全日制高等(专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举办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

学院校园占地520亩,教职工500余人,在校生8000余人。学院成立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抢抓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和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办学之路,致力把学院建设成适应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品质提升的新文旅人才摇篮。

学院被授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烟台海岸休闲基地、山东省全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文明单位和中国鲁菜学府等称号。2020、2021年,在山东省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考核中连续两年位居同类院校第一名,在烟台市直事业单位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了办学质量的高点开局。主要办学特色有:

一、紧扣产业发展 提升专业内涵

学院主动对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主导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烟台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名城和“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品牌建设,紧紧围绕我市构建“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致力打造“餐饮管理、智慧旅游、文化创意、空港服务、康养服务、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等专业集群,现开设高职专业18个(烹饪工艺与营养、中西面点工艺、餐饮智能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民宿管理与运营、葡萄酒文化与营销、空中乘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广告艺术设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职技工专业33个,专业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匹配度达93%以上。专业布局方面,设立校企合作专业3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5个,打造“现代学徒制”新型培养模式,共建“百纳餐饮产业学院”“时光坐标影视学院”和“智能增材制造产业学院”;课程改革方面,坚持“跨界融合”,将劳动精神、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和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教材改革方面,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近三年编写校本教材60余部,评选精品课程16门,在省市教学竞赛获奖150人次,国家省市技能竞赛获奖300余项。其中,在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在第八届全国数控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个;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中职组)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11个,连续3年获团体一等奖。

二、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协同创新

学院以骨干专业和专业群为依托,与优质企业共建专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术研发平台等方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打造校企“双元”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依托餐饮管理专业群,校企共建“生产性团餐教学实训基地”和“特色美食教学实训基地”,成立“百纳餐饮产业学院”,打造“中国鲁菜文化与产业标准化推广应用标准创新平台”,为餐饮行业制定鲁菜标准60余项、研发菜品40余种。依托文化创意专业群,校企共建“广播影视制作”“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成立国家新闻动漫传播示范平台漫画研创基地,成立了王辛敬大师工作室、张广庆大师工作室,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依托智慧旅游专业群,成立烟台市导游大师工作室,与文旅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合作设立滨海旅游研究基地,为海岸旅游研究提供数据和智库支持。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群,与富士康荣等企业紧密联动,推动企业产品线上销售进入电商专业课堂,以实战体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依托智能制造专业群,成立“颜永年教授工作站”“葛昌纯院士工作平台”,与龙福模具共建具有教学自主权的“高端数字精密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空港服务专业群,校企公共建“空中乘务”专业,建设上海瀚翔航空服务实训基地。依托智能控制专业群,校企共建比德文雷丁新能源汽车实训室……一系列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推动了教学改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等工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值赋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坚持“三全育人”,实施“五育并举”

学院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探索中高职分类管理、一体化运行育人模式,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开齐开足上好劳动体育美育课程,持续开展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等特色德育活动,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学院坚持把文明礼仪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打造“体验式第一课堂、活动式实践课堂、开放式公益课堂、一站式网络课堂”的“三融四课”文明礼仪育人体系,打造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和文旅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牵头成立烟台市礼仪协会和烟台市志愿服务学院,每年开展文明礼仪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公益服务50余次,学院被团省委评为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被团中央评为暑期“三下乡”全国重点团队。

四、注重内培外引 培育名师团队

学校建立了“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新秀”选拔培养机制和一体化教师认定机制,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30人,拥有高级职称11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烟台市首席技师、烟台市技术能手等56人。组建了“烟台市导游大师工作室”“烹饪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代礼仪名师工作室”和“烟台市制造业首席技师工作站”,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80余名企业能工巧匠和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一流的管理理念、生产工艺和企业文化及时传递到教学一线,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落实育训并举 服务区域发展

学院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完善社会培训管理办法,整合学院培训资源,构建“大培训”工作格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大力开展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专升本等继续教育,为职业院校学生学历提升、技能深造搭建了“快车道”。重点打造烟台市餐饮服务、智慧旅游、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搭建技能培训线上学习平台,大力开展新技术培训、智慧旅游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区教育,构建多功能、多元化、开放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基地平台作用,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广泛开展金蓝领、失业职工、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技能、退役军人以及老年才艺、家政教育、养老护理、社区教育、研学培训等项目,年培训总量5000人次以上。

六、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力量

高质量党建是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师生大合唱、肖像漫画展”等主题活动,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攻坚有我在、党员作先锋”党建品牌,被评为山东省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山东省高校三八红旗集体。夯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主动权话语权。建立干部执行力档案,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和专项督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官微视频号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度官方视频号综合影响力百强”,群团组织作用充分,“烟台市导游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山东省财贸金融系统“工人先锋号”,院团委被评为“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十四五”时期 ,山东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旅游示范省”的重大战略,烟台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这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提供了重大机遇。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将进一步主动对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需求,全力构建具有文旅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把学院打造成为基于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的示范中心,成为连接“一带一路”,让烟台、山东的文旅资源走向世界的重要基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值赋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山东省属国企“十四五”改革规划公布

日前,山东省国资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简称“规划”),对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监管、党建等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具体部署。

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山东将聚焦“深入推进产业重构优化、着力培育一流企业集群、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形态、全面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四大核心任务,全面开创省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面对“十四五”,省属国资国企如何继续深入推进产业重构优化,已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规划中所提到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赋能提升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功能产业”,足见省属国资国企对产业重构优化的重视程度。

根据规划,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山东将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着眼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壮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以精品 旅游 为例,山东将围绕平台化、智慧化、生态化、轻资产化的目标定位,以平台运作、资本运营为手段,实现 旅游 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培育“智慧文旅、精品文旅、生态文旅、开放文旅”,打造“ 旅游 +N”的跨界融合模式。如重点建设“一部手机游山东”智慧文旅工程、“一线五村”齐长城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鲁商九女峰乡村振兴项目等。

在赋能提升优势产业方面,我省将坚持“智能、高效、绿色、安全”战略方针,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重点,大力改造提升省属企业优势产业。

以传统能源产业为例,省属国资国企将以保障山东能源安全为己任,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努力形成全省能源产业良好生态。如推动能源应用向清洁、低碳转型,全面打好能源安全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技术储备等。

在功能产业提档升级方面,我省也将发挥政策性职能和平台功能,承担好重大基础设施“投建运管”和要素资源配置等重点任务。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公路、铁路、空港、港口、航运、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增强建设运营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出行体验、服务保障品质和应急保畅效率。

在布局产业重构优化的同时,省属国资国企还将着力培育一流企业集群。

规划中指出,我省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能源矿业、综合交通等优势领域,全面对标国际国内同行业一流企业,优先打造5家左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其中,山东重工发挥全球研发技术优势,以整车、整机为龙头,以动力系统为核心,发展动力系统、 汽车 业务、工程机械、智能物流、农业装备、海洋交通装备、后市场服务等七大板块,加快氢燃料电池研发创新,推动新能源 汽车 高端化和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化发展,协同全省行业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装备制造跨国集团。

山东能源围绕“以煤为基、适度多元发展”战略目标,稳步实施优质矿业资源海内外并购重组,立足能源、化工及新材料、物贸及技术服务等三大主业,加快构建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打造全球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能源集团。

山东黄金围绕黄金采选核心主业,以“全球布局、资源增储、 科技 驱动、精益管理、资本运营”为核心抓手,做响山东黄金国际品牌,打造理念超前、技术领先、管理卓越的世界一流黄金矿业集团。

山东港口聚焦港口航运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投资和资产管理两大主业,统筹全省港口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以青岛港为核心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打造“港通四海、陆联八方、智慧高端、绿色环保”的世界一流港口群。

山东高速重点围绕“交通及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建设”商业模式,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立足国内超大市场规模,服务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

除了积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之外,山东还将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形态。而从规划内容上看,优化国有资本形态的举措主要集中在混改以及证券化方面。

在混改方面,我省对于商业一类子企业要积极推进,宜改则改;对于商业二类企业要稳妥推进,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对于部分公益类子企业,要规范有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具备条件的引入其他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

从证券化上看,我省将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使上市公司成为省属国有资产的重要载体。大力推动各级各类企业实现多地、多层次首发上市,持续推进有条件的省属企业主业整体上市,支持企业立足主业以市场化方式并购上市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上市公司实施分拆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后备上市企业,我省将动态调整充实上市后备资源库,用好各类激励政策,分层梯次培育上市资源。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通过定向增发、现金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推进资产注入,兼顾发展需要和资本市场状况优化融资结构,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省还将汇聚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建立健全规范有效运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市值管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有效激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形成国有资本投资良性循环。在资本市场形成“山东国企”品牌。

此外,山东还坚持主责主业和产融结合、以融促产,鼓励资本运营类企业和优势产业、功能产业领域内企业协同培育孵化战略新兴产业, 探索 培育成熟后装入优势产业、功能产业领域内企业的有效路径,同时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实现各类企业协同发展。

一方面是通过优化产业、资本形态等方式修炼“内功”,而另一方面,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省属国资国企也要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为此,《规划》提出,要全面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内需、带动外需,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方面,我省将充分发挥国内、省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形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的产业格局,调整原材料供应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发挥省属企业在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山东也将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省属企业自身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国内共赢发展。

此外,我省还将深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推动省属企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遵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助力高标准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引领区。

对于“十四五”的总体目标,规划中也指出,力争到2025年,省属企业主要经营指标排名保持在全国省级监管企业最前列,期末资产总额达到60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00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00亿元、归母净利润300亿元,主要效益比率指标增幅力争达到中央企业平均水平;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全面优化,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

山东将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着眼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壮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我省将坚持“智能、高效、绿色、安全”战略方针,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重点,大力改造提升省属企业优势产业。

我省将发挥政策性职能和平台功能,承担好重大基础设施“投建运管”和要素资源配置等重点任务。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公路、铁路、空港、港口、航运、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增强建设运营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出行体验、服务保障品质和应急保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