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县的奋斗与初心!鸭绿江边集安美如画

北方江南 在这座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边境风光于一体的 旅游 城市,步步皆景,四季皆宜。

近年来,集安创新提出“全域发展 旅游 、全民参与 旅游 ”的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了产业因全域 旅游 更兴旺、城乡因全域 旅游 更美丽、百姓因全域 旅游 更富裕的发展格局。

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水清澈而平静地流淌着,横亘在江上的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默默伫立,见证着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赴朝参战。同年10月起,这座铁路大桥开始承担志愿军及作战物资的运输任务,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美军将大桥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派飞机对大桥实施轰炸,但始终未能得逞。当时,集安市是只有14万人口的县城,倾全城之力支援战场,既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战斗英雄,也产生了数不清的平民英雄。他们修铁路、运物资、抬伤员、缝衣物、做干粮……使这里成为“铁血大动脉”和稳固大后方。

如今,这座幅员面积3341平方公里、总人口23.6万人的边境城市,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示范县。

无处不是景,无时不为景

集安市 旅游 资源丰富,有121种景观基本类型,是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边境风光于一体的 旅游 城市。近年来,集安市将发展全域 旅游 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的总引擎,围绕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和东北亚国际生态文化 旅游 目的地,创新提出“全域发展 旅游 、全民参与 旅游 ”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全域 旅游 示范区创建工作,基本形成了产业因全域 旅游 更兴旺、城乡因全域 旅游 更美丽、百姓因全域 旅游 更富裕的发展格局。

集安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改革为突破,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一切围绕 旅游 转、一切服务 旅游 干的全域 旅游 格局;以景区理念规划布局、以景点标准建设城乡,真正使集安无处不是景,无时不为景,逐步实现从“景区景点”向“全域 旅游 ”的跨越;充分发挥 旅游 业的拉动力、融合力,以及催化、集成作用,使 旅游 与其他相关产业和领域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以 旅游 基础项目建设为带动,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让全程化、精细化、法治化服务为集安全域 旅游 保驾护航。

如今,走进集安市,如同走进了一幅画中。美,是集安市最大的特点。但集安市之美,绝不流于表面。

集安市因为生态环境好,早有“北方江南”的美称,县域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特产业专业镇、专业村不断涌现,扩大了特产业的辐射范围,为 旅游 等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2015年,集安市特产业集体升级,形成了以人参为主、带动葡萄酒和其他特产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此时的二参场因为果园发展得好,已经远近闻名。2017年,集安市实行全域 旅游 发展战略,将特产资源向 旅游 集聚,二参场借势成立了凉水朝鲜族乡 旅游 发展公司,将农特果业资源及朝鲜族民俗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餐饮等服务,形成了以赏花游、水果采摘游、乡村民俗游、休闲生态游为主基调的 旅游 体验区。

走进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山上水果飘香,山下民居古朴,游人在此尽享大自然的旖旎风光。距离钱湾村约20公里,就是远近驰名的4A级 旅游 景区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

探访“北方江南”集安,山有秀美,江有风情;城有古韵,民有民风。一路走来,好太王碑、丸都山城、国门大桥、抗美援朝第一渡……新老景区星罗棋布,奇山异水应接不暇。

去年“十一”假期,钱湾村如诗如画的乡村民宿引得游人络绎不绝。在一处新式民宿前,老板娘孙继春说起自家小院的故事。“2017年,我们夫妻俩离开北京回乡创业,买下钱湾村一处民房,改造成眼前这个古朴、中式、藏于山水间的民宿。一到节假日,客房天天满员。现在借着山上的果树,村里还发展了采摘游,来的人更多了。”孙继春说,如今沾着 旅游 的光,村里几十户村民将自家民居发展成民宿,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来到集安市二参场风情天梨山庄,春赏花、秋摘果打响了二参场的知名度。二参场原职工杨波介绍说,自从发展 旅游 ,自家的20亩果园仅一个采摘节就能挣5万元。“梨都不够摘,我们还为游客提供午餐,接待团餐,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由群山、古城、花海、鸭绿江、美丽乡村等缤纷 旅游 元素构成的多彩集安,如今步步皆景,四季皆宜。全域 旅游 驶入发展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 旅游 饭”。

“国参故里”“山葡萄之乡”,

特产业组团出圈儿

集安市地处长白山南麓,气候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饶。近年来,集安市通过发展特产业,不仅让当地农民赚得盆满钵满,也让特产业遍地开花,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集安市根据各个镇村的实际情况,打造了一批特产业专业镇、专业村。地沟村的白桃、清河镇的人参、高台村的五味子、青石镇的山葡萄,一个个特产业品牌组团打响,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当地调整种植结构,靠优势资源促农民增收。优先发展有优势、基础好、前景广阔的特产业,重点建设以人参、五味子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基地,以山葡萄、蓝莓、草莓、白桃为代表的特色果业基地;适度发展食用菌、棚膜蔬菜等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人参产业按照非林地参、林地参(采筏迹地种植)、林下参三种栽培模式有序发展。非林地栽参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明显,带动3.98万人就业,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葡萄产业要逐步压缩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以北冰红为代表的优良品种。预计全市5000亩冰葡萄可使农民年增收500万元。蓝莓市场价格稳中看涨,仅地沟村蓝莓一项,就预计比去年增加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

这些年来,集安市借助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从农闲采山货叫卖,到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再到各种特产的精深加工……已将特产业做大、做强、做深、做精,不仅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高句丽文化、朝鲜族风情让集安之美有了更加深远和丰富的内涵。作为优质人参品种“边条参”的唯一产区,集安被称为“国参故里”。鸭江谷、雅罗等大大小小的酒庄,让集安“山葡萄之乡”的美名不断沉淀、酝酿、发酵、升华,为集安 旅游 增加了无限的色彩和动力。

近年来,集安市抓住生态优势,加快特产业和 旅游 业的发展。集安市二参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抓住机遇,通过栽种果树,使秃山重现绿色生机,走出了生存绝境。二参场南北四条沟,一共栽种了12万株果树,每年苹果成熟的时候,前来订购水果的客商络绎不绝。

“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个个村庄实现华丽蝶变,一个个产业迎来发展春天。目前,集安市人参留存面积16.7万亩,非林地人参发展到1.62万亩,林下参稳定在15万亩。全市人参种植户6000户。全市山葡萄栽培面积2.1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成为中国山葡萄最重要的产区。冰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鸭绿江河谷”的品牌声名远播,集安出产的葡萄酒屡获国际大奖。

今年3月,吉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作为唯一村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这是对集安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肯定。近年来,集安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连续两年荣获吉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名。未来的集安,将向着“经济活力美、发展潜力美、生态自然美、城乡建设美、群众生活美、 社会 和谐美”目标努力,全面建设“中国最美边境城市”。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7月上旬刊

二、在全市旅游工作会上的讲话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在全市旅游工作会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在全市旅游工作会上的讲话篇1

同志们: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分析当前旅游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申长友市长专门为这次会议致信,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孙乐春副秘书长宣读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有关表彰通报,希望各有关部门、单位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东营区政府、垦利县政府、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孙子 文化 旅游区管委会作了表态发言,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杜延明局长对今年的旅游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旅游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旅游业是成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对推动转型发展、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时尚化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既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也能够使人充分体验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还可以加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甚至能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的一年,对全国、全省、全市旅游业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从国家层面上看,《旅游法》颁布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出台,旅游业迎来了市场高峰期、发展黄金期。从全省层面上看,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成旅游强省的意见》,姜异康书记、郭树清省长等领导同志对旅游工作的批示多达29次,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出旅游业在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从我市来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去年以来,申长友市长多次听取旅游工作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旅游重点工作,最近又对市旅发委进行了充实调整。去年,市里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行社招徕游客若干奖励政策》和《旅游景区若干奖励政策》,进一步优化了政策环境。20xx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03.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3%和20.03%,增幅居全省首位,被省旅游局授予20xx年度市级旅游工作进步奖。特别是在旅游营销方面,各县区政府和市直28个相关部门、单位分赴35个客源城市,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营销,全年统计“二日游”游客达到2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0倍多,成效十分显著。目前,全市A级景区数量达到27家,其中4A级3家,3A级10家;旅行社达到115家,其中出境组团社10家,位居全省同级市首位;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旅游商品企业已达130余家,旅游商品达290多种,旅游接待水平、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对去年的全市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人民群众也是认可的,在此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市旅游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特别是与旅游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策划水平低,旅游产品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旅游精品项目,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参与性不足,重点景区仍处于门票经济阶段。二是旅游交通不够便捷,铁路客运、航空班次少,新的客运铁路尚未投入运营,水路客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旅游通达性受到很大局限。三是市场主体实力不强,虽然旅游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尚未真正形成一批龙头性的骨干旅游企业。四是旅游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旅游市场辐射半径小,中远程市场游客较少,主要客源大多局限在周边省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 措施 ,逐步、逐项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省旅游业也正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实施,居民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旅游市场发展将更加强劲,旅游需求也将更加旺盛,为我市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一是旅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随着居民观光、度假旅游的持续增长,旅游市场散客化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引发旅游市场结构的深度调整,旅游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旅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二是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当前,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产业投资的 热点 领域,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开始投资旅游业。随着我市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打造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乡村旅游和城区旅游的提档升级等,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将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三是居民旅游消费持续增长。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城乡居民的出游率不断提高,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成为旅游热点,“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四是发展氛围愈加浓厚。从省里到市里,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都将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转、调、创”的重要抓手,推进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层出不穷,步伐越来越快,环境越来越好,可以说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高潮已经到来。面对这些有利形势和发展机遇,面对这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态势,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开创全市旅游工作新局面

20xx年,全市旅游工作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积极实施“大产业、大旅游”战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创新体制机制,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营销推介,提升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全市旅游业科学跨越发展。

(一)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打造精品上实现新突破。大项目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建好一个旅游大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引领一个集群,助推一方经济。一要加快项目规划建设。对今年确定的重点旅游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开辟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想方设法为项目的规划建设搞好服务、破解难题,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促进项目早建成、早见效。要加快温泉旅游发展步伐,研究制订我市《关于加快温泉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建设一批温泉度假旅游产品,真正将“温泉之城”的城市品牌叫实、叫响。二要提升项目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重点景区的文化挖掘和特色打造,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旅游品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要突出黄河入海、新生湿地、珍奇鸟类等特色,精心打造河海交汇、湿地观鸟等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力争3年左右时间创建成功。孙子文化旅游区,要突出孙子文化特色,加快孙子文化园规划建设,全力打造世界唯一性孙子文化旅游目的地。龙悦湖旅游度假区,要充分发挥龙岛、水面、地热等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实施水上运动、湖岛观光、温泉养生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国内知名 自驾游 汽车营地,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三要搞好项目招商引资。要按照“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模式,进一步拓宽融资 渠道 ,积极鼓励和支持个人、社会及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要紧抓全省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利时机,加紧做好项目规划、立项等工作,争取使我市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到全省文化旅游项目库中。今年,省里将组织召开全省大型旅游项目招商洽谈会,各有关部门、单位特别是市旅游局要及早做好招商准备工作,向国内外文化旅游投资商宣传好、推介好我市的重点旅游项目,争取利用招商洽谈会为我市旅游项目建设引来资金支持。

(二)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提升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搞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提升旅游品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旅游法》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城市不仅要为居民服务,也要为游客服务”的理念,大力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整合旅游要素的供给和服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一要规划建设市旅游集散中心。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要加快建设市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政府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信息咨询、产品展示、导游服务、旅游投诉等服务,建设东营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二要加强旅游环境配套。要通过对重要街区的改造、整治和提升,完善游憩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住建、交通、体育、 教育 、商务等部门在安排建设项目时,要兼顾旅游功能,适当增加设施游憩功能,满足游客休闲需要。三要提升旅游服务功能。要完善旅游标识引导系统,加快更新、新设旅游交通指示牌,形成旅游指示环线。通往景区主要交通干道上的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目前,龙悦湖旅游度假区、天宁寺文化旅游区、揽翠湖旅游度假区、黄河三角洲动物园等景区已经开通了旅游专线车,下一步,要适时开通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专线车,以满足游客需求。四要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大力推进环渤海高速铁路、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的前期协调争取工作,积极支持济东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等项目建设,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要积极协调争取,适时增开空中航线,增加直飞城市,促进旅游包机业务的开展;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广利港建设,充分利用东营港至旅顺客货滚装运输航线,打通东营至东北地区海上便捷通道,建设立体交通网络。

(三)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上实现新突破。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旅游,是促进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形式。当前,乡村旅游正面临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紧贴旅游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加快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建设。一要扩大规模。要加快扩大我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实施“双十双百”工程。重点支持10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及100家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的农户和100家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对列入“双十双百”工程的镇、村、企业和农户,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力争通过2-3年努力,打造一批规格高、品牌响的乡村旅游精品。二要完善设施。要加快乡村旅游主要景区交通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集中停车场所,满足旅游大巴、自驾车通行和停车要求。要实施“改厨改厕”工程,完善供水、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要注重公共绿化和田园景观建设,美化乡村旅游环境。三要出台政策。市旅游局正在牵头制订我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要加快进度,争取尽快出台,以更好地规范、指导我市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宣传推广等工作,通过扶持奖励政策和各种保障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要按照旅游业六要素配套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旅游企业创新发展。一要发展壮大旅游龙头企业。要鼓励引导旅游龙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延长产业链来组建大企业集团,培育以旅游为核心,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业务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集团。要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机遇,加快工业企业集团转型发展,引导其投资旅游领域,打造兼有旅游业务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二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要完善相关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品牌许可等形式,参与到我市旅游开发中来,带动旅游业发展。三要鼓励中小型旅游企业多元化发展。要积极推进旅游企业差异化发展,鼓励中小型旅游企业向文化、餐饮、生态等相关产业延伸,拓展旅游企业发展空间。要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积极推出游客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多元化旅游模式。

(五)着力加强宣传营销,在拓展市场上实现新突破。要抓好旅游宣传营销,广泛利用媒体资源,拓宽营销渠道,全方位开展对外宣传推介,不断扩大东营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要继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要积极参与全省“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大力推介我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全力打造“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旅游品牌。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营销。要继续做好“二日游”旅游营销工作,科学策划营销方案,精心包装推介,确保全年过夜游客持续快速增长。要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依托大型旅游企业的分支机构,发布旅游信息,营销旅游产品。在设立东营市(台北)旅游营销站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分批次在重点客源城市设立东营旅游营销站,扩宽旅游营销渠道,广泛宣传,招徕游客。三要积极创新旅游营销方式。要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充分利用园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搞好旅游产品的展示和推介,进一步集聚和提升东营旅游人气。要加强信息化营销,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微博等新媒体,搭建宣传营销新平台,挖掘潜在消费市场,拓展销售新领域。

三、加强领导,密切协作,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实现旅游业科学跨越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妥善协调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要充分发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协调联动,切实解决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市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思考,认真履行行业指导、组织协调、市场管理、行政执法等职责,统筹全市旅游业发展。交通、住建、规划、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大旅游”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

二要落实政策扶持。省市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在土地、财政、税费、融资等方面对旅游业的支持政策明确,含金量高,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自觉结合工作实际,推动政策落地。在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中,要采取“一事一议” 方法 ,切实解决涉及的土地、税收、财政奖励等方面的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把好的政策实实在在地变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要加大监管力度。要按照《旅游法》要求,逐步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投诉机制和旅游市场监管机制。要积极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加大暗访和旅游综合执法力度,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依法严惩不法企业和从业人员。要切实加强旅游行业自律,确保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消费环境不断优化。要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评估、旅游应急处置、旅游 保险 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 安全生产 责任制,坚决杜绝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要强化督查考核。去年,市委、市政府已将旅游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的科学发展考核,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对今年旅游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考核。对旅游业发展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旅游企业及个人,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达不到工作标准或要求的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寄予厚望。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推进我市旅游业升级发展、为东营新一轮科学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引领县域旅游消费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