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属于人为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扩展资料
在区域发展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环境
二、地理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西北地区天然气丰富,所以就有“西气东输”
,山西被称为“媒海”,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们可以进行炼钢,发展重工业,因为北方地区的水很少,所以就有“南水北调”,有利于北方的农业发展
不利影响:山区面积广大,耕地有限,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山区交通不便是影响各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各种必需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
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三方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 社会发展 作用 一、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
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
环境,还应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这样,地理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
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以下,我们仅从宏观上分析地理环境与文化、民族、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起源。文化即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标志着世界历史新阶段开始的文明,最有影响的
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欧洲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
这四个著名的古文化区都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水虽少但有大河流经,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十分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尼
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古代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最
大。由于土地丈量的需要,早期的几何测量学得以发展;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等。
一个文化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周期。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游牧民族的入侵,则一线光明很可能转瞬即逝。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
度河四周是沙漠,就是我国的渭河流域,四方也是半沙漠及山地,南有秦岭,东有函谷关,构成了一个所谓回塞之国。在这样的区域里,才有利于孕育一个灿烂的文
化。
(二)地理环境与民族。所谓民族,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不言而喻,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有它的发生和发展及消亡过程。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生产革命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从此形成了许多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由于社会分工,使得他们朝着不同的环境移动。游牧部落总是朝着温带地
区季节多变、水草丰美的地方迁移,而农业部落则定居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他们形成以后,仍然经历着不断的同化、异化和迁移。许多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他们就是借助一定的环境作为保护才得以存在。整个中华民族能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与起到了阻隔外族入侵作用的这个闭塞的环境
有一定关系。西方一些民族和帝国兴起与衰亡也同其环境有关。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边远山区,也是由于过去在大汉民族主义的民族压迫下,这些受排挤的
少数民族只有逃到深山密林中才避免了被征杀。现在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向共同发展和繁荣迈进。
(三)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便有阶级斗争,军事是政治斗争的最多形式,军事对社会的发展和
破坏都是巨大的。
过去人类生产力较低时期,沙漠、高山、海洋都是天然屏障,许多国家可以借助这些条件阻止外国的入侵。最典型的可以说是中国。回想过去,西方许多大帝国的兴
起和远征,如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帝国的兴起,罗马帝国的统一,这些帝国能统一,因为内部没有巨川大山阻隔,虽有沙漠,但不如撒哈拉沙漠那样难于逾越。中国
西有青藏高原阻挡,东南有山地密林的遮掩,外族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外,其他外族很少能影响中
国。又如英国和日本,由于海洋的阻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受到外族占领,成吉思汗曾两次东征日本,都遇台风而全军覆没。
日本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极富侵略的国家并同一系列的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军阀主义者声称,这与其国土资源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
乏。在这样一个狭小而又贫瘠的国家里发展,首先就遇到一个生产力发展与原料来源、销售市场发生尖锐矛盾的严重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往
往是采取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时至今日,日本成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是日本的地理环境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贫乏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日本经济对外国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关系它生死存亡的程度,日本岛国地理位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各个时期,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力与地理环境有直接联系,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和速度也不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一种数量关系,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
自然条件的优越与恶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如气候的好坏,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尤为重要。因为:第一,劳动生产率由各种情况决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自然条件无疑在影响劳
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第二,生产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一是生产
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人类文化的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类富源
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见,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更大,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更大。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生产者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一般剩余劳动,这是加速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像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在建国之初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
能不说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由于北极圈的极度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那里的居民像爱斯基摩人等的生产和社会发展长期停滞,可算是地理环境的作用的一个极端的例
子。
另外,地理环境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形式的协作,特别是简单协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季节的需要促使农业或畜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较多的劳动力
从事抢种、抢收、剪羊毛等。河流用于灌溉时也产生了筑坝开渠等协作的需要,抗御突发性的灾变如洪水,往往也是人们组织协作的重要动力。
但是,良好的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生产发展和一般剩余劳动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生产的发展要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我们决不能把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过分夸大或绝对化。 其次,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除表现为数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对生产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影响上,
即除了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差异性与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的作用。
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是富有差异性和自然产品多样性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古文化多数发生在温带和亚热带,资本主义也是在这里成长起
来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运动各具特色,从而使生产力及其结构也各具特色。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劳动对象具有什么特
点,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就具有相应的特色。另外,劳动工具的材料对于形成生产力特色也有重要关系,没有金属的地方,土著居民就无法用
自己的力量进入金属时代。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第一,促成了古代氏族内部成员按性别和年龄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的分工。第二,
形成了各个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各具特点的经济生活。第三,由于不同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经济生活的不同和各具特色,引起了彼此之
间的产品和商品交换。交换打破了原来的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的地理界限,发展了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加速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生活丰富多
样的行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以致到今天形成了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而这种由于交换形成的相互关系的产生和难易,则是依地理环境的
特性为转移的。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地理环境的范围、深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不相同,它是随人类发展而变化的,是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的产物。之所以如此,不仅是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类社会的
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类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环境的能力。正因为这样,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绝不能忽视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在原始游牧渔猎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和棍棒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和武器,火的发明与利用更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
力极其有限,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条件,如暖热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和湖泊等。人类最早只有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从事着集体渔猎和采集
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工,以后铁制工具的使用,又使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些与地理环境
都有关系。地理环境的差别,产生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劳动分工和交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居住地,地理条件的差异越多,他们之间的产品
交换就越频繁,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就越多,原始社会的生产和智慧的发展也就越快。
在农业和手工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应用,人类先后又进入了奴隶制和封建社会时期,这时人们的知识和能力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仍然很大,尤其是有利于灌溉和航行的河道,对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是十分必要的条件。随着人类征服海洋能力的加强,近海和内海地区
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奴隶占有制经济分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第三次大分工。陆上和海上的经济联系均比以前有
所加强,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各地域之间开始形成初步分工。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和手工业是两大生产部门。许多工场和
手工业多以水能为动力,炼铁则以木材为燃料。这样,许多作坊工场只能零散地分布于河流两岸距原料和燃料近便的地方,可见,地理环境对生产分布的制约还是十
分明显的。
在近代和现代大工业时期,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新的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为生产力
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产业革命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为了大机器生产,它使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
加强了,显著地改变了生产力分布的条件。现代水陆交通工具使人类克服自然界障碍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电力工业和一些新能源的采用,工业分布已经摆脱以水为
动力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出愈来愈多的各类产品,大大改善了人类对周围环境的直
接依赖。人类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人类几乎开发了陆地上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人们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兴修水利工程,
发展农业机械,改良作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把依赖人力、畜力维持并保持着原始自然施肥系统的农业改造成为依赖机械化、水利化及化肥农药和化工能源来维持
的现代农业。与此同时,也把天然畜牧场逐渐改变成现代化的人工牧场,其结果不仅使农牧产品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农业生产进一步置于人工的保护和
管理下,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对它的束缚。
尽管人类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转化的规模迅速扩大,交换的方式由单一的生物学方式转变为生物学、化学的各种方式,并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功地建立起
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但是人们过于盲目乐观估计自己“战胜”自然的能力,忽视了自然对人的制约,过分掠夺自然资源,对许多自然资源不加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
打破了自然应有的和谐,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现阶段人类已经作用于整个世界的海洋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没有
一席之地尚未受到现代工业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乘宇宙飞船或其他运载工具到太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超越地球了。人们大量改变了生产和生活自然条件及发展过程,城市及其一些巨大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与自然现象相似,生产过程和自然力相比,其速度和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力。在社会的影响下,人类频繁活动使一个作为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地理环境已经难以自我调节了。 根据以上各方面所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
巨大的,从人类社会形成诞生这个角度看,自然环境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此后才发生交互作用的问题和社会运动的内因问题。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当人们征服自然
的能力还极其低下,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还处于自然界的支配之下的时候,地理环境的特性的确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
化比自然变化更为迅速这是社会的内部矛盾,生产和其他社会过程增长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自然界的变化,这就促使社会从作为外部环境的自然界分离出来,社会是
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却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使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加入了人的主观作用的能动因素,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能动程度就越大,但地理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种种不和谐。 历史与未来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回旋余地是狭小的,调整时间是短暂的,基础条件是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