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有哪些影响?
1.对旅游消费者感知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不同会使旅游消费者对旅游对象的感觉和知觉出现差异。例如,受儒家、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游客在游览自然景观时更容易“寄情于山水”,将自然景观人格化;而西方游客外倾性的性格使得他们在面对自然景观时,更容易用探索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并通过全身心投入刺激、激烈的旅游活动来寻求自然景观的形式美和现实美。
2.对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使旅游消费者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例如,中华民族在消费性格上重积蓄、重计划,在消费上重实际、重耐用;在审美情趣上喜欢比较含蓄、柔和的色调,追求庄重大方,要在朴素中显出典雅;在社交上,习惯于保持低调,和别人保持一致,不愿独处、离群,求同心理较强,旅游消费容易受群体影响,形成从众消费效应。而西方人习惯于推理分析,消费上强调个人权利与价值,乐于保持自己独立的形象,优先考虑自己的意见。
3.对旅游消费者情绪情感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旅游消费者在面对旅游对象时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感。例如,西方旅游者对“13”“星期五”这些字眼比较忌讳,如果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类似字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又如,中国旅游消费者喜欢数字“6”“8”,暗含“顺利”“发财”之意,在旅游活动中如出现上述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情绪情感。
4.对旅游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态度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的心理倾向。例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消费者对异域饮食文化的认知往往会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对异域饮食的不同态度。又如,马来西亚航空MH370事件后,中国游客赴马来西亚旅行意愿大幅下降,体现了旅游者处在基本生命安全必须得到有效保障的社会规范认知中。
二、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
问题一:影响居民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单位年假太少,有的直接休不了,国家的假期,人山人海,影响心情。
门票:为什么人多就涨的害怕,要是怕人多,直接限制人数吧,收钱不管玩什么的做法可耻。
景点:过度开发,不能良性循环发展,只是追求眼前利益。。。。。。
经济:为什么景区的东西就要贵?
其他再想想
问题二: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知识,分析旅游为什么会成为人们假期 ①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消费。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正成为人们假期休闲的一种时尚选择。
③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预期收入影响。我国社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使人们对未来收入持乐观预期,推动了旅游的发展。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人们增加旅游消费。
问题三:8,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个人内在因素有哪些?外在因素有哪些 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自身因素、社会因素、企业和产品因素等。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对于企业正确把握消费者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消费者自身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首先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即消费者的收入、存款与资产、借贷能力等。
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会强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范围,并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和购买能力。消费者经济状况较好,就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购买较高档次的商品,享受较为高级的消费。相反,消费者经济状况较差,通常只能优先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二是消费者的职业和地位。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与爱好往往不尽一致。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消费者,一般会较多地购买书报杂志等文化商品;而对于时装模特儿来说,漂亮的服饰和高雅的化妆品则更为需要。消费者的地位不同也影响着其对商品的购买。身在高位的消费者,将会购买能够显示其身份与地位的较高级的商品。
三是消费者的年龄与性别。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应需要各种不同的商品。如在幼年期,需要婴儿食品、玩具等;而在老年期,则更多需要保健和延年益寿产品。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其购买行为也有很大差异。烟酒类产品较多为男性消费者购买,而女性消费者则喜欢购买时装、首饰和化妆品等。
四是消费者的性格与自我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特有的心理素质,通常用刚强或懦弱、热情或孤僻、外向或内向、创意或保守等去描述。不同性格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购买行为。刚强的消费者在购买中表现出大胆自信,而懦弱的消费者在挑选商品中往往缩手缩脚。
2.社会因素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将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行为准则和生活习俗。若不研究、不了解消费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往往会导致营销活动的失败。任何文化还都包含着一些较小的群体或所谓的亚文化群。它们以特定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将各成员联系在一起,使之持有特定的价值观念、生活
格调与行为方式。这种亚文化群有许多不同类型,其中影响购买行为最显著的主要有:
一是民族亚文化群。如我国除了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外,还有几十个民族,他们在食品、服饰、娱乐等方面仍保留着各自民族的许多传统情趣和喜好。
二是宗教亚文化群。以我国来说,就同时存在着 *** 教、佛教、天主教等。他们特有的信仰、偏好和禁忌在购买行为和购买种类上表现出许多特征。
三是地理亚文化群。如我国华南地区与西北地区,或沿海地区与内地偏远地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从而对商品的购买也有很大不同。
其次,社会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相关群体是指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购买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组织、团体和人群等。消费者作为社会一员,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与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左邻右舍、社会团体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家庭是消费者最基本的相关群体,因而家庭成员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显然最强烈。现在大多数市场营销人员都很注意研究家庭不同成员,如丈夫、妻子、子女在商品购买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一般来说,夫妻购买的参与程度大都因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家庭主妇通常是一家的采购者,特别是在食物、家常衣着和日用杂品方面的购买,传......>>
问题四: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一、足够的可支配收入
1、可支配收入和可随意支配收入
1)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2)可随意支配收入:亦称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按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这些费用通常在发放工资时扣除)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剩余的部分。
根据上述界定,不难理解,所谓可随意支配收入,意味着可供人们随意的选择其用途,因而也是家庭收入中真正可用于旅游消费的收入部分。所以,严格的讲,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是一个人能够实现旅游需求的首要物质条件。
2、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收入水平意味着支付能力。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决定着家庭或个人的旅游支付能力。它影响着一个人能否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影响着旅游者在外旅游期间的消费构成,甚至还会影响着旅游者对出游目的地以及旅行方式的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并不是说凡是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很高的人都会外出旅游。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1、闲暇时间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生时间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需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求的时间、必需的社会活动时间、闲暇时间。
综上,我们将闲暇时间定义如下: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必须占用的时间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个人开展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活动的时间。
2、闲暇时间的类型与分布
对于闲暇时间的类型,可作如下划分:每日闲暇、周末闲暇、公共假日、带薪假期。总之,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可资利用的时间,因为“所有旅游活动的开展都在闲暇时间内发生”。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拥有足够数量而且比较集中的闲暇时间,才有可能实现外出旅游。
三、其他方面的客观因素
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是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两项重要基础条件。但这并不等于说,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两项条件就肯定能实现旅游活动。实际上一个人能否成为现实的旅游者,除了这两项条件之外,可能还会受到很多其他方面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一、旅游的个人需求
1、探索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因此而增加了对异国他乡事物的兴趣,从而使人们更加希望能有机会前往他乡游历,因为单凭阅读书报或听取他人介绍等间接手段去了解和想象外部世界的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人们更希望能够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外部世界的新奇。
2、解脱压力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那些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分季节,公式化而缺乏变化。并且,迫于竞争和对效率的追求,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内容的单调和生活节奏的紧张势必会使人们的身心蒙受压力,造成身体疲惫和精神怠倦。为了消除紧张和怠倦,人们不得不寻机解脱和设法逃避,以便能够为自己的身心“充电”。那么旅游就成为了人们的首要选择。
二、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
1、身体方面的动机
这方面的动机所反映的需要包括度假休养、参加体育活动、海滩消遣、娱乐活动,以及其他直接与身体保健有关的活动。属于这方面的旅游动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通过开展与身体保健有关的活动区消除紧张。
2、文化方面的动机
......>>
问题五: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课题:旅游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课时:4
目标:理解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诸因素。
重点: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难点:参照群体,心理因素。
方法:讲解,讨论。
程序:
(一)文化因素
1、文化:基本价值观、习俗。
2、亚文化:民族、宗教、种族、地域、年龄。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
1)定义:社会阶层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
2)特征:
A同一阶层人们行为同质化
B不同阶层社会地位高低有别
C诸多因素展示阶层:经济变量(职业、收入、财富)、社会互动变量(个人声望、社会联系、社会化)、政治变量(权力、阶层意识、流动性)。
D阶层流动性:个人可向上层或向下层流动。
讨论:中美社会阶层结构。
2、参照群体:
1)定义:对个人态度或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群体。
2)影响方式: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价值表达性影响。
3)类型:
A成员群体:首要群体(家庭、邻居、朋友、同事),次要群体(公司、 *** 机构、学校)
B非成员群体:渴望群体、规避群体、中性群体
C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讨论:参照群体的运用(名人效应、专家效应、普通人效应)
3、家庭:
1)家庭规模和家庭类型
2)家庭生命周期:新婚阶段、满巢期、空巢期、鳏寡期
3)家庭决策方式:家庭权威、购买风险、商品类型
4、角色和身份
(三)个人因素
1、年龄与生命周期阶段
2、健康状况
3、性别
4、职业
5、经济状况
6、居住地
7、生活方式
8、个性和自我形象
(四)心理因素
1、动机
1)定义:驱使人行为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旅游动机:观光、娱乐、求知、商务、保健。
2、知觉
1)定义:消费者将由外部输入的各种各样的 *** 加以选择使其有机化,并作为有意义的首尾一贯的外界映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即知觉是人对所感觉到的东西经过分析综合后的整体反映。
2)三种知觉过程: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曲解、选择性记忆。
3、学习
1)定义:经验导致的个人行为改变。
2)学习的S-R模式:
强化
4、信念和态度
作业:P54三...>>
问题六:简述旅游客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客流运动的有旅游产品和外部环境等因素:
1.空间距离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空间距离的远近是决定旅游客流流向、流量和时间特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供求关系
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且可能表现在极不相同的层面上,也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质。
3.接待能力
旅游设施的接待能力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4.产品价格
旅游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旅游者消费的支出,对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有着重要影响。
问题七: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因素?积极和消极 【.旅游的经济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有助于货币回笼 3、增加目的地的经济收入 4、帮助相关行业的发展 5、增加 *** 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7、增加就业机会 (1)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2)旅游业中就业岗位层次众多,许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1、旅游乘数的效应 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人们在旅游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旅游乘数类型有四种: (1)、营业额或营业收入乘数(Sales Multiplier 或 Transactions Multiplier)。这一乘数用以则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接待国经济活动的影响。顾名思义,这一乘数表示的是单位旅游消费额同由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全部有关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产出乘数(Output Multiplier)。它同营业收入乘数非常类似,但所测定的是单位旅游消费同由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全部有关企业经济产出增长程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3)、收入乘数(Ine Multiplier)它表示的是单位旅游消费同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净收入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4)、就业乘数(Employment Multiplier)。这一乘数有两种用法:(1)表示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创造的就业人数;(2)表示由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与继发就业人数之和同直接就业人数之比。 2、影响旅游乘数效应的因素 (1)漏损(Leakage)量的大小。 漏损量越大,乘数的值就越小。换言之,在所得收入中储蓄量及用于进口和其他对外支付的数量越大,乘数效应也就越低。 (2)接待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 如果接待国的经济实力很强,技术先进,并且生产门类齐全,经济上自给的程度很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够满足国内旅游企业、居民及外来旅游者对各种物质商品和服务的需要,那么便有可能使游客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收人更多地留在目的地经济内,减少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自给的程度越高,旅游乘数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接待国经济落后,生产门类不全甚至单一化,不能满足人们对有关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势必会在这些方面依赖进口,因而旅游乘数效应必然很低。 二、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3、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这主要是因为: (1)作为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游有很大的季节性。 (2)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有关旅游度假的流行时尚,而这些都是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不能控制的。 (3)从供给一方来看,旅游需求还会受到接待地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 2、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3、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旅游的环境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1、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2、使休闲和娱乐场所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3、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灯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4、使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 二、消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1、使大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 声增加。 2、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
问题八: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1)社会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题、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要素的总和。(2)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最深刻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进而通过个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等影响消费者行为。(3)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商品的选择标准。(4)社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消费者购物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5)社会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思想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问题九:影响旅游景点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政治 经济 家庭教育 自身兴趣爱好 客观环境 旅游目的地差异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有什么影响
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旅游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旅游活动除需具备客观条件外,还会受到传统文化、个人心理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观念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观念又是受文化影响的。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资源、人口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节欲和适当消费为特色的物质观和消费观始终是我国传统主流消费理念的核心,而且这种消费理念也是与强调集体主义导向和追求和谐的传统价值观相协调的”。
中国人主张生活上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做到年年有余,不提倡超前消费。其一是由于我们民族忧患意识特别强的缘故,人们总是把大部分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经济不宽裕也是注重储蓄的另一个原因,人类社会早期不发达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物质匮乏决定了人们对于消费形成的道德偏见,即消费是“恶”,认为大手大脚地花钱是一种可耻行为,而勤俭节约则被看成是道德高尚,受到尊敬和赞美。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中国的家庭大多数表现为刻意追求家庭生活的和睦、延续完善及天伦之乐,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前途,为此必须或者说宁愿节制现时消费,勤俭持家。
四、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影响
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国别性或群体性.世界各民族都在自己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样,各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消费者的行为也就会不同.
一,东方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例.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相信缘份,有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把一切不愉快或不幸的事归咎于天数.eg:遇到产品使用失败或者服务很烂的时候,中国人较少做出投诉,但是中国人在选择消费的时候又很注重与销售人员的"缘份"
2),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国人的团体取向,权威主义,面子和人情.重视家人,亲属,朋友的意见,习惯压抑自我的感受以求得和谐的关系.因此,团体对产品的购买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3),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国人容易形成自我萎缩的性格,由于集体主义的倾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态度,是中国消费者经常改变其预定的购买行为.
4),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人缅怀过去,所以容易有较高的品牌忠诚
(二),儒家文化对奢侈品消费行为的影响
1),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东方人偏向于依赖性的自我, 即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对依赖性自我概念而言,其行为是基于和他人之间的基本联系,这些联系包括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关系等.中国人更多的是以依赖性自我为中心,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人对自己购买行为的反应. 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东方世界的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奢侈品消费, 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 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
2),追求个人和团体利益需求的平衡,在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里, 人们更强调个人对组织的趋同一致,个人行为以满足团体利益为中心,当个人欲望和团体目标发生冲突时,更倾向于牺牲个人利益来实现组织利益, 用儒家传统观念来说即〃先承担责任,再享受权利〃.个人和团体利益需求的平衡体现为个人的利益要服从于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联系需要.中国的集体意识决定了, 个人的成功重要的是能为家族争光,所以中国的奢侈品购买很多时候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为了家庭,职业等团体关系的需要.
(三),社会时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政治经济影响着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消费行为: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风暴不仅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造成了一代新风尚.辛亥革命后,适应社会时尚的转变,以往服饰上的那种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局面被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取代.人们在选择服饰时,不再重视身份贵贱,而是以美观新奇为时尚.又如,中国在十年动乱中受"左"的思潮影响,"绿军装,武装带"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十分流行的茄克衫,宽松衫,休闲服,运动装则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政治气氛下自由,活泼的生活追求.
2),社会心理使商品消费呈现特定的现象,社会心理因时代,地域的变化,生活习惯,个人文化差别而有悬殊差别.红色历来被我国视为满的象征,所以民间婚姻喜事都喜好红色,以呈现欢庆热闹的气氛.中国人喜欢人情味浓厚,表现团结精神且吉祥如意的店名,如"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友谊"宾馆等.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所赋予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规定了人们一定的生活样式,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接人待物等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生活方式对消费心理影响之深还体现在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行为也随之改变,例如,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往的扩大,人们生活中对美的需求增加了,就妇女的穿着打扮来说,一改过去单调,呆板,老一套的服装,发式,起而代之的是各种流行时装,时髦发式,不仅结婚的妇女要烫发,就连女孩子也经常烫各种时兴的发式.自然,人们对这些方面的产品需求明显增大.如各种时装,化妆用品,烫发,护发用品等.
4),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它是文化的基本内涵,但不同的文化决定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对精神的追求,它赋予人们社会活动一定的思想感情,形成对人生,对生活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它不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而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日常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对一个时期中国人来说是十分昂贵的高档商品,许多人把这些商品看作是财富的象征.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别,体现在人们消费活动的各个方面.
(四),各民族文化地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各民族的特色消费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深沉含蓄,表现为服装风格严谨朴实,中国汉族过春节吃饺子,吃年糕,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耍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其他民族如藏族的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水族的端节,拉祜族的扩塔节,柯尔克孜族的诺劳孜节都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都需要有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商品.不同民族的消费习俗都是由于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所决定的,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才能使厂商对市场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生产出适应不同民族特色的商品来
2),地域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和当地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璜以及商品的消费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商品.从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来看,湖南人爱吃辣椒,四川人喜食麻辣,浙江人爱吃甜食,山西人喜食醋等等习惯,都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地域文化特点尤为突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品如丝绸,刺绣,手工地毯等,不仅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二,西方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西方人更看重独立自我的概念,独立自我的概念, 根植于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内在分离的理念; 追求个人和团体利益需求的平衡,在个人和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上, 西方社会的人认为个人自由最重要,人们应该用自己内在真实的价值观来对待生活, 群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个人更好地满足需要, 个人可以尝试改变群体, 也可以简单地离开它.
2),社会心理使商品消费呈现特定的现象,西方消费者青睐一些奇异,怪诞的店名,如"快乐的早晨","跳蚤"等等.
3),生活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规定了人们一定的生活样式,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生活节奏快,人们喜欢到快餐店就餐,即使是在家就餐,也是购买半成品烧菜做饭,所以快餐食品,速深食品,半成品食品非常流行,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4),价值观念,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数人热衷于生活上的舒适享受,消费支出往往超出其收入水平,相应地,分期付款,赊销的交易形式非常盛行.人们购买大件商品,如汽车,住房等,既可以分期付,也可以从银行借钱支付,而且借钱越多,声誉越高.美国人喜欢挣了钱就花,不善积蓄.
5),各民族的特色消费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西服之所形成开口很大的基本造型与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个性解放密切相关.欧美国家的圣诞节也有特殊的消费品如圣诞树,圣诞糖果,蜡烛,火鸡等.
此外,还有很多的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具有影响.
影视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毁灭者》中,影片结尾处他曾用一部手机通知了自己的上司前往罪犯走私枪械的码头从而洗清自己的冤屈.电话打完后,他并未关机,而是随手将手机丢弃在一堆废物上,这时镜头推向那个玲珑小巧的手机,手机里传来上司清脆的问声……这部手机就是爱立信当年要推出的最新产品—768.后来随着《毁灭者》票房飙升,爱立新自然也收效非凡.可见,作为一种商业大众传媒媒介,电影电视剧日益加剧了渗入广告元素的幅度.一种原因是电影本身商业性的需要,另外就是现实生活是电影创作的现实源泉,是现实生活文化的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再而,影视影星是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被广大受众所效仿,从而找到了广告主的投放的理由.影视文化是平面广告,电视广告的变相反映,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可以取得良好的商业受益.
名人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一,名人广告利用名人所具有的种种特征,可以在异常嘈杂的媒体环境中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广告信息中来.旨在使自己的商品从紊乱的信息环境中凸现出来.
二,名人的声望在消费者知觉名人广告时具有某种光环效应,因为名人是高贵的,值得信赖的,这种品质会迁移到他所代言的产品上,有助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名人广告有助于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消费者知觉到广告后,是否愿意接受广告的信息,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广告要引导消费者的观念向预期的方向变化,必须让消费者觉得真实可信,而广告是否可信,广告的信源至关重要.所以广告由谁来代言,事关重大.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认为,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最具影响力.
四,名人广告可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情感.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有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两方面,认知反应是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理解,情感反应是消费者对广告信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五、文化因素是怎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
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等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影响。文化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每一文化都包含着能为其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和社会化的较小的亚文化群体,如民族群体、宗教群体、种族群体、地理区域群体等。
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的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它有时以社会等级制形式出现,不同等级的成员都被培养成一定的角色,而且不能改变他们的等级成员资格。
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儿童,通过家庭和其他重要机构接触到的价值观是:成功,活力,效率,实效,进取,物质享受,个人主义,自由,人道主义和年轻朝气等。一个其他国家的儿童可能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和宗教仪式有着不同的看法。营销人员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个圈层的文化价值观。用最佳的方法营销现有产品并为新产品找到市场机会。每个文化包含着更小的亚文化,亚文化为其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和社会化。亚文化包括国籍,宗教,种族和地理区域。当亚文化发展到足够强大和富裕时,公司通常设计专门的营销计划来为之服务。
拓展资料:
1、自身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很强的影响。它可以是家庭背景、基本价值观、需求和欲望等。而亚文化则是在一个文化群体中,存在着许多次文化。这些亚文化群体拥有相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亚文化可以是由来自不同宗教、种姓、地理和民族的人组成。此外,还有社会阶层所产生的因素。世界上每个社会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仅仅是由收入决定的,还包括职业、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居住地点等因素。
2、除了文化因素,影响购买行为的社会因素还包括参考群体,家庭,社会角色和地位等。参考群体:参考群体是指其成员的看法和行为存在直接(面对面)或间接影响的所有群体。存在直接影响的群体被称为成员群体。人们还从属于次要群体,如宗教,职业和工会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更正式且互动的持续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