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系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范文
浅析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开展
摘 要: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 文化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自然的渴望逐渐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不仅成为游客喜欢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同时也有效的带动了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向往大自然,这就使森林生态旅游得以发展起来。森林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但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使森林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前林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林业保护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我国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动植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场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不仅会使林业的生态环境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使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林业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给林业带来的效益是远远高于生产木材的效益,而且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森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给林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当地的居民受益,所以随着各项关于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不断开展,有效的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不可替代性,其自身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如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其管理上更加生态化,旅游的内涵更加科学性,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使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生态旅游还具有较好的 教育 性和高知识性,可以使多方利益主体有效的参于进来。
2 森林旅游的重要地位
据一项统计分析表明,当前全球旅游人数对于森林旅游的向往开始不断上升,估计到2020年,森林旅游的人数将占全球旅游总人数的一倍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森林旅游的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我国对森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森林旅游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行业,具有较强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未来的市场中,森林旅游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2.1 具备森林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的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所以为发展森林旅游局提供了潜在的客户群,而林区旅游其前景较好,森林生态旅游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到森林中,与大自然进行充分的接触。
2.2 在林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以有效和协调,有效带动了林区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而且其投资少,见效快,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回报率。而且森林旅游具有较为广泛的辐射性,其关联性也较强,可以直接拉动地区各行业经济的增长,充分带动了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吸收了地方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社会更加稳定。
3 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3.1 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
一是整合景点资源,充分的挖掘景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同时加强零星资源和个性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加景区的整体感,使景点之间实现相互补充,激发旅游可连续浏览的热情,同时在景区内还要设置一些景点群,充分显示出景区的文化底蕴,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整合季节旅游资源,让四季都有丰富优化的景点、景区,使游人来到大森林四季都是享受;三是整合旅游消费资源,按照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状况,可进入度、旅游市场辐射人口和消费能力,确定不同的旅游线路和消费层次。
3.2 搞好“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在景区内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使景区的景点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在一年四季都各有不同,从而给旅游一种全新的感觉。同时还可以根据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会议游、工业游、科技游、烹饪游、渡假游,采摘游,考察游,采风游等。
二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旅游的经济产业功能的增强,迅速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提高效益的最大化;一手抓林业绿化覆盖面积的发展。
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人流、信息流、物流,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旅游资源的丰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源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3.3 抓好生态旅游的管理
生态旅游的管理需做到如下几方面:(1)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切实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2)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规划工作;(3)严格控制旅游区内设施的建设量(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即可,切忌泛滥)和
机动车的进入量;(4)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机制,细化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5)科学确定旅游区内的游客容量,并严格控制游客规模;(6)建立旅游区社会、文化、环境的跟踪监测系统;(7)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旅游意识;(8)大力倡导社区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群策群力。
4 加快推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措施
4.1 解放思想,变资源为资本
对于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在地方林业中是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得天独厚森林旅游资源,已成为林业职工群众的共识,在发展森林旅游、变森林资源为森林资本同时,树立森林资源开发建设的新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优势做好森林资源开发。
4.2 合理资源配置
一是搞好森林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弥补单一林区自然景观单调的不足,实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森林景区与 其它 自然景区之间的纵向联系,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弥补森林旅游内容欠丰富的不足。如文化美食节、峡谷探险、漂流等,丰富森林旅游的内容和内涵,并向更广泛的生态旅游扩展延伸。
三是探索森林旅游与林区农户相结合,弥补森林景区吃住条件不足。观森林景,林区吃农家饭,憩林区农家园,悦游客心。
4.3 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调研,结合林业管理局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管理措施。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得以较快的发展,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行为,游客在旅游中充分的享受了大自然并了解了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当地的人文特征,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自然与人为生态资源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当地的居民和管理机构在这种特殊的旅游行为中享受到经济效益。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展有效的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森林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地,但任何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在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对于森林资源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在森林资源环境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扼制其消极作用,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根辉.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林业调查规划.2010.35(5)6.
[2]侯艳伟.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观察.2010(13).
[3]王慧玲.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吉林地质.2008,27(2).
二、森林旅游的森林度假产品的类型与开发要点
目前国内森林旅游度假先行的一些产品类型包括:度假村项目、露营地和私人度假社区等。
1.度假村
如果按照度假类型来划分,滨海度假村的设计完全不等同于森林度假村,这是资源、景观、地理条件、产品构架等形成的综合需求,也决定了森林度假村的设计理念。
欧洲的森林度假村有几类,包括古堡型、庄园型、酒店型等,从需求方面说,又可以分为温泉型、滑雪型、疗养型等。从国内度假项目开发借鉴的角度来说,确定度假资源和打造度假核心吸引物是关键。
森林度假资源的划分,可以从考核整体生态环境入手,包括森林覆盖率、动植物数量、负离子含量、水矿资源等,一个理想度假项目的设计,第一步必须从保护开发的角度看地块利用,最大化的利用自然地形条件进行建设,并且处理好排污、供暖等污染控制的问题,形成内部资源的生态循环机制,充分利用光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限制机动设备的使用。
其次,森林度假项目需要形成度假核心吸引物,如滑雪、温泉、顶级观光资源、康体运动基地等。代表性的度假村包括:瑞士的铁力士山滑雪度假、美国的北加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徒步之旅、台湾的观雾森林游乐区以及德国的黑森林旅游区等。当然,原始森林或园艺环境本身就是核心吸引结构的第一要素,这种给游客提供体验自然、回归真我的机会,不仅仅是高端游客所向往和找寻的最高境界,也是度假村成功运作的重要标志。
2.露营地
露营作为一种已经在全球普及的度假形式,与森林度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露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私家车的普及,露营人口正在大幅上升,从构成上来看,女性和中老年人群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其中。
德国在露营地建设方面堪称典范,阿尔卑斯山下和莱茵河畔,都能看到环境优美的露营地,无论是过境还是停留,人们不需要大型的场馆和餐厅,酒吧、烧烤、狂欢,一切都在一种默契中进行,前期完善的配套,能够满足人们主要需求,减少了后期的人员维护成本,管理简便而高效。
3.私人度假村
私人度假村一般分为几类,包括居所类、分时度假类、会所类和私营类等。这里面最有影响力的可能要属福布斯世界富豪榜前十名中这些巨头们所营建的森林行宫,包括沃伦·巴菲特的“快乐山谷”、萨默·雷石东的“比华利山庄”以及迈克尔·戴尔的“山顶神话”等等。
私人度假村一般会与海滩和湖泊相联系,但决不能缺少森林的元素,如世界知名的塞舌尔群岛的Frégate Island Private度假村和斐济岛的The Wakaya Club,依靠的是都是海滩与热带雨林的完美结合,加上特色的森林休闲、水休闲和游乐项目,形成了世界级的产品吸引力;新西兰的Huka Lodge、南非的Singita Private等则完全依靠原始风貌的自然资源和原生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产品竞争力。
可以看出,中国度假村项目的开发,首先应该从理念上进行突破,即如何整合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何挖掘项目地自身的资源潜质,进行合理定位和分级,形成对开发前景及潜力的客观判断。细查资源,明确市场定位,锁定目标人群;科学决策,以舒适和特色取胜,避免盲目的高端发展路线;避免从景区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设计度假村项目,明确森林、湖泊等最有价值资源的不可破坏性。
森林度假旅游的深层次分析,还需要在中国大旅游市场和整体环境的发展下,不断的深入研究。随着国内休闲度假意识及需求的不断提升,森林度假形式作为具有整合力的一种度假休闲形态,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三、国内外森林探险旅游发展现状如何?
人类进行探险活动的历史,非常的久远,甚至可以说自人类出现起就从未停止过。随着个性化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多,探险等极限运动已经开始成为都市人群,尤其是年轻人所热衷的时尚。森林探险也随之迅速走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使游客在探险中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神秘,而且能够体验生活,挑战自身极限。 所谓森林探险旅游是借助专业工具的帮助、专业只是和技能的积累、以及专业人士的指导,以探索森林中的神秘景色、原始景观、生物植被为目的森林旅游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游客生态方式和态度的体现,是对游客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是对耐力、信心、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验。 目前,在我国开展和开发森林探险旅游,存在大量的机会,这主要表现在: 1、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且往往地势奇特,物种景观丰富,开发较为落后,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这就为森林探险旅游提供了好的客观条件。 2、随着旅游产业的升级,旅游的主要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人们越来越追求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旅游,这就为森林探险旅游的兴起带来广泛的客源。 3、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为森林探险旅游提供了物质和智力支持――一些昂贵的户外用品被人们接受,再加上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和知识的增长,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愿望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森林探险游更容易健康发展。 4、森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森林探险游也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表现在: (1)原始性强:森林因其自身的特点充满了神秘性,大多保持了原始的状态,因此吸引游客去追究、去探索。 (2)体验性强:森林探险项目都是依靠自身的实践,自己去感受,有很强的体验性。 (3)自然景观独特:在森林探险旅游的地区,一般景色优美独特,物种丰富特别,溪流、山洞幽深,原始状态保存得好,这就能够使游客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4)地势险要:森林探险旅游的目的地一般地势险要,需要借助专业户外运动工具和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才能进行。
采纳哦
四、森林旅游市场pest分析法的内涵
森林旅游市场pest分析法的内涵如下。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PEST分析法是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即通过政治的Politics、经济的Economic、社会的Society和技术的Technology角度或四个方面的因素。
五、森林旅游规划怎样做?
一、什么是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是一种在特定的森林区域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商务会议的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方式。
(一)资源及特征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具有可持续性(可再生)与脆弱性(承载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森林环境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重性(旅游、林下经济、加工)、增智性(科普价值)等特征。
(二)森林旅游的特点
资源依赖性强。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景观、动植物资源、附存自然环境及相关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资源型”旅游方式。
季节性强。全年总体呈金字塔状,5-8月份为旅游旺季,其中7月份游客做最多,其他月份依次递减。个别景区因受气候及主推产品影响游客会出现波动,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受夏季暴雨影响,游客主要集中在3-6月;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受季节气候影响冬季人多;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受冰雪产品影响,冬季游客增多。
制约性强。森林旅游的基础在于森林及其附属资源,生态保护要求、区域位置偏远、地形地貌限制和管理体制约束等,注定了森林旅游发展在建设用地、游客承载量及游览方式等方面制约较多。
(三)森林旅游的类型
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和城市公园等;依据季节可分为春季踏青型、夏季避暑型、秋季观叶摘果型、冬季避寒型和冰雪型;依据地域承载空间可分为山岳型、山丘型、江河型、湖库型、平原型、沙地型、海滨型和海岛型;依据距城市距离可分为城市型、近郊型、郊野型和山野型;按规模可分为特大森林公园、大型森林公园、中型森林公园、小型森林公园、微型森林公园。
(四)主要客群市场及需求
依据全国森林旅游市场分析:
依据市场距离分为本地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本地市场多以日常游憩为主,反复性最强,消费能力最小,部分景区为核心市场,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市场多以周边城市周末和短假出游为主,距离短交通方便,是景区重要拓展市场,一般为周边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相对突出的区域大中型城市,反复性强,消费能力较高,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上海、苏州,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成都,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昆明等;全国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其中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最强。
依据消费能力分为区域基础市场、北上广深核心市场、其他辐射市场。区域基础市场游客受市场距离、区域文脉认同感较强(新奇感弱)和区域免费政策等影响,购买欲望较弱,主要集中在吃、行2个方面,但反复性最强,消费总体规模可观;北上广深核心市场游客经济基础好,消费层次高,一次性消费能力强,反复性较强,主要集中于地方文化性、康养性、生态性和休闲性强的旅游产品;其他辐射市场游客受客群总体消费能力和反复性均一般,主要集中在吃、住、行3个基础方面,附属消费较小。
依据客群特征可分为朋友,其次是亲子、父母、个人,最后是情侣。以朋友为主的客群,无性别差异,对住宿、交通、特色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产品要求较高,总体消费规模大;亲子、父母、个人群体相当,对住宿、交通、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消费一般;情侣客群,对住宿、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度假产品和互动体验产品要求较高,单体消费能力较强。
依据游客年龄特征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人和少年。青年市场,客群最大,反复性和消费欲望最强,消费能力较强,对交通、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产品和互动体验性产品要求较高;中年市场,反复性和消费欲望一般,消费能力最强,对交通、住宿、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较注重旅游服务品质;老年人和青少年市场,客群较小,反复性最小,总体消费能力一般,对交通、住宿和文化产品要求高,最注重旅游服务品质。
依据出游方式可分为自由行、团队游和自驾游。自由行客群规模最大,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较强,最注重票价、交通、住宿及休闲旅游产品等;组团游客群规模较大,反复性差,单次消费能力一般,最注旅游服务品质、住宿和休闲娱乐产品等;自驾游客群规模较小,反复性强,单次消费能力最强,最注重交通、停车场和住宿等设施条件。
(五)森林旅游开发模式
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多是在确定其某一项主要功能同时附加多个次要功能,辅以“1+X”开发策略,完善内部旅游产品。
生态保护型。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保育科研+研学观光+”策略,适度开展对生态环境低扰度的生态科普、自然教育活动和少量的探险活动。这类景区(点)一般位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大,资源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山野型森林旅游区、原始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允许科学研究与观测,试验区可开展研学和观光等活动)
景区驱动型。以森林观光为主要功能,以“森林+观光+”策略,开发自然风光游览和动植物景观观赏等主产品,复合开发休闲、游乐、度假、研学、运动和研学等旅游产品。这类景区(点)资源依赖性强,一般具有强势的森林资源,常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包括郊野型森林旅游区(点)、森林公园等。
休闲驱动型。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休闲+游乐”策略,开发森林观光、消夏避暑、周末游乐等休闲娱乐型产品。这类景区(点)大部分为开放式或者年卡收费模式,多位于城市内或近郊区,规模较小,多为微、小、中型森林旅游区(点)。
度假驱动型。以度假为主要功能,以“森林+度假+休闲+游乐”策略,开发休闲和度假等旅游产品。多借势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休闲设施+酒店/度假村为主要产品形态。这类景区(点)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周边,但同时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如温泉、雪、海洋、沙漠、草原等,对森林资源要求相对较低,包括避暑、辟寒型,中、大型,近郊型等森林旅游区(点)。
综合开发型。以多项旅游功能为主,以“森林+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体育+”等,开发森林观光、度假、休闲、游乐等旅游产品。此类景区(点)多依据市场需求开发,空间上呈现多组团形式。这类景区(点)一般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极为突出,包括城市内、近郊型的森林旅游区(点)。
二、森林旅游发展怎样?
我国目前发展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开辟旅游小区。其中,森林公园是主体。截至2017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3505处,规划总面积2028.1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81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3.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约28%,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1500亿元。
森林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逐年提升,至2018年底约占全国游客接待总量的1/3。
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我国森林旅游的载体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基数大,但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超10万的不足总量的1/4。随着大众旅游和消费升级的发展、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生态和健康理念的不断加强,森林旅游区(点)数量和服务品质化需求越来强,旅游产品逐渐从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娱乐和研学等综合发展方式转变,旅游服务逐渐从特色化、定制化和精细化转变。
三、森林旅游规划怎样做?
(一)明确资源亮点和开发限制
资源亮点。认识资源,资源怎样形成、历史、品种和深度利用等。
景区开发难点。森林旅游类景区存在4大难点,一是,用地,首先是用地规划,再是坡度是否符合建设(如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用地);二是,生态保护,区域内是否涉及公益类、防护林、水源林或者生态红线;三是,景区开发用水,涉及酒店用水、露营地用水和其他景区用水;四是,电的问题,怎样拉电等。
(二)确定类型
依据规划地森林资源情况、季节与气候情况、地处位置判断规划景区的类型,此类型判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类型交叉,多为承载空间及城市距离较差,如张家界为山地型和远郊型;另一种,可能的发展类型,如避暑、度假和冰雪、踏青观花、赏叶摘果等。
(三)判断主要功能
分两种情况,一种,以生态保护为主;另一种,以旅游开发为主。判断条件分两种情况,一种,政府文件及现有规划中对规划场地的定位,生态保护或旅游开发为主;另一种,附属资源定位,如涵养水源地、饮用水库、防护林等,判断是以整片保护为主,还是部分保护部分开发。
(四)选择开发模式
依据主要功能确定及开发模式。保护方向更侧重保护,少干预,注重对资源本底特色的挖掘和展示。旅游开发方向,需以资源特色、资源组合、区域环境(气候、设施)、城市距离、市场距离和用地条件等为基础,确定其为景区驱动、休闲驱动、度假驱动或综合开发型。
(五)选择市场群体
依据开发模式、市场距离等综合确定面向市场群体。可对多个市场分类交叉分析,确定各类市场中主要群体的需求,明确目标客群。
(六)确定开发理念及目标
开发理念,关系到景区(点)的对外形象、开发模式及旅游产品,通俗点讲,开发理念决定着景区(点)将来为游客呈现什么。
依据开发模式和目标客群需求,及国家发展战略、消费理念和行业趋势等的发展,确定开发理念和开发目标。
(七)旅游产品规划
森林旅游产品注重3F(Fun、Free、Fresh),即“一种充满轻松乐趣,可以充分放松,无拘无束,体验自然清馨环境”的状态。
1.旅游产品组成
旅游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开发理念及目标是方向。产品本身由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构成。
森林旅游资源:本底资源,包括原始植物群落、彩色林、纪念林、古树名木、山涧溪流和珍稀动物等森林景观资源;组合资源,包括冰雪、温泉、海滩、草原、江河、湖库等。
森林旅游产品:一般包括森林观光、康养度假、研学科普、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等。景区(点)开发可依据景区开发模式,运用“森林+X”略,确定某一主要产品类型,并增加其他产品复合开发。
森林旅游活动:活动是产品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产品具体的打造思路。可据本底资源和选定的产品策划相关活动,为下一步项目建设和策划奠定基础。
例:香山公园旅游产品
观光产品:依托原始植物群落景观、彩色林景观、花卉景观等森林生物景观,开发森林生物观光旅游产品;依托红色抗战建筑景观、古典皇家苑囿和寺庙建筑景观、古典碑刻景观等人文建筑景观,开发历史建筑景观观光。开展生物观赏、摄影写生、山林徒步等活动。
研学产品:依托香山红叶、古树名木、森林保育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森林生态生态科普产品;依托古典皇家苑囿营造、红色抗战历史、佛教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历史文化研学产品。开展自然课堂、伟人事迹研究、皇家文化研学、佛教禅修、特色节庆等活动。
2.旅游产品分类
依据空间尺度,一般可分为区域旅游产品和经营实体旅游产品2类。
区域森林旅游产品:区域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多依据区域森林植被、动物、地形地势、江河湖库等本地资源及周边组合资源的特征,分区域、分类型进行规划,并对可拓展的旅游活动进行简要说明。
经营实体旅游产品:经营实体一般指森林旅游景区、森林旅游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等旅游场所。产品多指经营实体提供给游客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总称。一般依据经营实体开发模式和内部资源特征,规划设计直接面向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线消费活动。
(八)空间规划
依据规划场地的特点,如地形、林斑、生物栖息地等特征单元,森林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水源保护地和水源涵养地,以及旅游产品概念性布置位置等,综合确定空间规划。
国内森林旅游区大多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度开发容易打破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这一特点存在3种普用空间规划模式,如下:
1.二维空间空间模式
以“林内保护,林外开发”策略,构筑“林内观学,林外游乐”空间模式。森林内部尽量少规划大体量的旅游项目,以保护森林环境为主,可进行地干扰的观光、徒步、研学、科普等活动;林外寻找合适地块配置相应旅游设施,如停车场、厕所、道路、标识等基础设施,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
2.立体空间拓展模式
依据森林多依赖山地的特性,以“山上保护,山下开发”策略,构筑“山上观学,山下游乐”的空间模式。山上以森林保护为主,开发地干扰的神态研学、自然科普产品或配置少量的探险和运动产品;山下以合适的地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停车场、厕所、对外交通和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游客中心、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服务设施。
3.层式空间拓展模式
平原或森林匮乏区,以森林资源为核心,以“核心吸引,分层拓展”策略,构筑“心内文化,心外游乐”的同心圆式空间规划,分层逐步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时序上,按照与森林核心区的距离、对外交通等因素,将可建设用地划圈分层。森林核心区以“软开发”为主,突出整体氛围,塑造景区文化内涵等,增强吸引力;核心区圈层外以“硬开发”为主,建设配套设施建,并依据景区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向外拓展。
(九)旅游项目
项目是产品的产品的具象化。在旅游规划中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区域规划,多以景区、旅游区、度假区、旅游小镇等大尺度的经营实体为主;第二层次,经营实体规划,多以小尺度的景观、文化、运动等主题单元区为主,是直接面向游客的一线消费场所。
1.区域旅游项目
依据森林资源保护特性,一般可分为严格保护、有限利用和鼓励开发等3中项目:
严格保护:多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防护林区等为主。在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缓冲区适当进行科学研究和森林监测等科研项目,试验区以低干扰的生态研学、自然科普项目为主,增加探险和运动等复合项目。可开展博物馆、科普馆、动物园、植物园、森林研学营地、森林徒步基地、丛林穿越等项目。
有限利用:多以生态脆弱的森林为主,包括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及森林保育功能为主的区域。在森林保护的前提下,限制性利用森林资源。在保护约束下,加强森林、山地及其他附属资源的自然景观挖掘,以观赏游憩为主,适度复合开发观光、运动、休闲、游乐、度假旅游项目;提升观光游览设施,完善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
鼓励开发:以无限制条件或较小的森林区域为主。以旅游开发为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区、森林康养区、森林小镇等设施体量较大的项目。
2.经营实体旅游项目
依据规划区域的开发模式,融合规划区域特色资源和文化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在确定某一项主体产品衍生项目基础上,可复合多重产品衍生项目。
如:广西六万大山森林旅游区
“森林+康养+香文化”为主,开发了森林SP、森林心理诊疗室、森林日光浴、森林瑜伽、养生论坛、医养园等项主体目,辅以香博物馆、香疗等项目。更拓展了“森林+康养+香文化+运动+知情文化”等常规旅游复合项目,森林自行车赛道、森林骑行驿站、森林星空营地、森林音乐草坪、知情博物馆、知情公寓等项目。
(十)游线组织
森林游线组织要遵循突出特色、节约时间、动静结合和环线游览等原则。游线组织一般分3种情况,主题型、时间型和综合型,配置适当交通方式,适当穿插食、宿等。
主题型:主题型游线一般以某类文化、现象、运动等为主体,进行项目点的串联,供游客自由组合安排。
时间型:依据景区游客停留时间,串联不同的项目点,设计不同游览时间的线路,可做1日、2日、3日游线等,内容分精华型和主题型等。
综合型:一般依据游客需求定制的游线,多为精华型、主题组合型等,可依游客要求自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