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淄博的地方代表戏曲
五音戏
五音戏是淄博的地方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又叫周姑子。五音戏老艺人鲜樱桃是五音戏的代表人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在上海灌过唱片,并且和四大名旦都有过交往。他最拿手的戏是《王小赶脚》,戏中他演的农村小媳妇回娘家时掂包袱的动作很生活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淄博五音戏剧院是天下第一团,也就是说唱五音戏的专业剧团就咱自。值得一提的是名誉院长霍俊萍是我省唯一一个二度梅获得者,她首演了很多新戏,包括《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都曾经获过国家级的大奖。
二、山东半岛地方戏曲剧种是什么?
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柳腔。
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表演风格清新质朴,风趣生动。2008年6月7日,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腔的保护措施
2015年1月30日上午,柳腔少儿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举行。从2011年起,即墨市柳腔剧团就与实验四小合作,定期安排专业演员为学生教授柳腔,激发他们学习柳腔、传承柳腔的热情,使柳腔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发扬光大,已培养20名柳腔专业班学员。
柳腔少儿培训基地成立后,实验四小将把柳腔纳入校本课程,安排音乐教师编写柳腔教学计划,在学生中开展戏曲知识普及、戏曲片段比赛等活动,已选取160余名学生组成了柳腔社团。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柳腔
三、介绍淄博民间艺术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建于1986年5月,园内设风筝厂、民俗馆、年画馆、风筝博物馆、古店铺一条街、文物馆、嫦娥奔月台等数十个景区。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集风筝生产、年画印制与民俗旅游为一体,产品获“山东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中国出口商品博览会优秀产品奖”、“国际风筝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
风筝内容祥瑞吉利,有鸟、兽、虫、鱼风筝,有板式、硬翅风筝,有串式、软翅风筝,为风筝会制作的长350米的龙头蜈蚣,被誉为“世界之最”。木版年画更是受人喜爱,其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年年有余、招财进宝、榴开百子,更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追求和向往。
大观园以风筝、年画为主导,民风民俗为主题,开展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民风民情、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了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观光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
杨家埠旅游区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城区南侧,面积10.62平方千米。区内道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民俗风情浓厚的旅游胜地,是齐鲁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已成为潍坊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民俗旅游一张亮丽的名片。
杨家埠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驰名中外。五百余年的古槐和年画作坊见证着这两朵姐妹艺术之花的繁荣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每年都吸引数十万计的国内外宾客来此观光旅游。
杨家埠风筝古朴,新颖,美观,是富有民艺情趣且又耐玩味艺术珍品;杨家埠年画更是受人喜爱,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瑞兽祥禽,无不栩栩如生。连年有鱼,招财进宝,五福捧寿,更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欣欣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下,杨家埠旅游区有了长足的发展。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体裁、风格、生产规模可以粗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清乾隆初年至咸丰末年(1736---1861年),杨家埠一带的年画店相继出现,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一些传统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有新的体裁涌现,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杨氏宗谱》记载,乾隆以前,杨家埠有公茂、永盛、吉盛、吉兴、广盛泰、万顺等数家画店。乾隆时期又新出现了万盛、德盛、义和、万增等,此时画店已达十几家,经过嘉庆和道光时期的发展,至咸丰末年(1861年)西杨家埠的画店已发展道60家左右。
在这一时期,杨家埠年画的体裁、题材已较以前丰富得多。作为最早体裁的“门神”,其题材有“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钟馗”、“赵公明与燃灯道人”等,已发展的十分完备。由于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进步,单纯的神画像已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以娃娃为题材的“毛方子”、以花卉为题材的“窗旁”等几种新体裁应运而生。万盛画店这一时期刻印的《蚕姑》很有代表性。与此同时,独立绘画形式的年画也得到发展。其最早的体裁是“横披”(亦称炕头画、模画子、草鸟)。现在保存下来的代表作有《男十忙》、〈女十忙〉。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杨芳(1806---1890年)、杨毓璞(1822---1876年),代表作有〈包公上任〉、〈十八罗汉〉、〈百寿图〉、〈郭子仪带子上殿〉等。
二、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1862---1908年),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西杨家埠的画店已达100多家,另外仓上20多家、寒亭20多家、东杨家埠4家。画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大顺画店,已发展成为东大顺、西大顺、南大顺三家。东大顺是当时最大的作坊,每年20盘案子印数,产量达百万张以上。
年画的生产和销售是相互促进的,这个时期各个画店不但有较为固定的顾客,而且也有较为固定的销售地区。如东大顺画店印制专供东北群众需要的门神,被称为“关东店”。此外还有专印“山神”的莒州庄、沂水庄。有专做“冲轴”、“裱屏”、“大美人”的鱼台庄,有专做戏曲年画的西路庄,有专印“横披”、“洋条子”、“灶马“的胶州庄。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杨中海(1875---1937年)、刘明杰(1857---1911年),代表作主要有〈看你吹牛胯骨〉、〈打婆婆变驴〉、〈兔子讨烟吃 王八喝白酒〉等。同时艺人刘明杰的〈炮打日本鬼〉(四副连环画)、〈义和团〉、〈红灯照〉等年画,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此外,以小说演义故事为内容的年画大量出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等,进一步开拓了年画的表现内容,对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新出的年画体裁是“月光”(又名窗旁座),画面多以儿童为题材,呈满月性,供贴于窗户两旁墙上。至此,年画体裁已发展得十分完备。
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咸丰年间传入维县后,到光绪年间,已同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杨柳青年画是种半印半画的画,不但费工大、成本高、不易大量生产,也不适应山东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因此,先是在仓上、寒亭的画店进行复制,继之就是民间艺人对杨柳青年画进行改造。首先,杨万庄创作了一批木版分色套印的“大贡笺”之后,“美人条”、“金童子”、爬童子“等体裁的年画,也由半印半画到全用木版分色套印。由于制作工艺的变化,这类年画构图更加饱满,色彩更加鲜艳,它成为维县年画的组成部分。
三、民国初年到建国前(1911---1948年),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衰落时期。民国初年年画出现了短暂的繁荣。1922年以后,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大量输入山东5,使杨家埠年画的产量顿减。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维县和寒亭一代,多次到杨家埠烧杀抢掠。当地百余家画店几乎全部停业,只有少数画店携带原版逃入维现城里及济南、烟台等地以卖画为生。
四、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民间艺术的恢复、改革和创新工作,这是杨家埠模样版年画的重生时期。
1951年11月著名版画家张漾兮带领年画工作队同民间艺人一道创作了以新中国成立和土改运动为内容的新年画22幅。1952年10月朱世基为队长、叶又新、张奇为副队长的17人工作队,再度到杨家埠,建立了以杨同贤为主任、杨宗禹、杨连元为副组长的“杨家埠乡年画改进委员会。对传统年画进行了考察,剔除了封建迷信内容,肯定和保留了健康的年画遗产。1959年在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中,创作出了一批好的作品,如:《听志愿军叔叔讲故事》、》《合作社分红》、《新五子登科》、《新春牛图》等一大批好作品。1962和1964年分别在北京展出,受到好评!
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从事对这一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继承、抢救工作。先后做了四项工作:第一:抢救年画资料和原版,经过十年动乱,大量年画资料、原版被焚烧,经过不懈努力,现已搜集画样280多种,原版200多块。第二:对年画进行研究、继承、创新,对传统资料进行整理,先后编辑了《杨家埠年画原版资料选》、《年画缩样》一、二集,创作了《丰收乐》、《四季花》、《松虎》等新年画。第三:组织对外出口,接待国外友人参观。近几年以来,出口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16万张。第四:1980年春节,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分别在天津、潍坊、苏州举行联合展出。1983年在北京展出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看到杨家埠的年画资料后十分高兴地写到:“这时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文化价值上应与明清珍本、绣像、插图之类,等同看待。”
随着《杨家埠木版年画》邮票的发行,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年画艺术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淄博有哪些传统戏曲
淄博有个中国戏剧里独有的剧种:五音戏。五音戏是全国的独有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