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亦称旅游服务产品是指由实物和服务构成。

包括旅行商集合景点、交通、食宿、娱乐等设施设备、项目及相应服务出售给旅游者的旅游线路类产品,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单个企业提供给旅游者的活动项目类产品。具有综合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不可贮存性、所有权不可转移性等特点。

旅游产品的类型有:

1、按旅游产品组成状况分类:整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2、按旅游产品形态分类:团体包价旅游,散客包价旅游,半包价旅游,小包价旅游,零包价旅游,组合旅游,单项服务。

此外,旅游还可以按距离、计价形式、费用来源、和旅游方式来分类。

扩展资料:

在中高端市场,以度假享受为主的人群更看重休闲服务的品质。为了满足中高端市场的需求,高端酒店、各大旅游网站针对目标人群纷纷推出了一些相应的旅游产品。高端酒店开始注重整合酒店内的资源,发掘周边的旅游资源。酒店内一日游以及周边一日游市面上层出不清。

旅游产品的特性: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易损性、不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统一性。

旅游商品主要是游客在景区游览时,因景区的直接景观、物产等激发了购买欲望所购买的商品。景区外销商品是指景区销售给游客以外人群的商品,主要依据景区的自身品牌和景区的主要概念开发的、使千万里之外的人们购买的商品,包括从景区相关网店上购买的商品。

各类景区的资源价值不同,尤其高A级景区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价值,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景区成为当地产业的孵化器,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还可以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根据景区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发展景区外销商品逐渐成为旅游商品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旅游产品

二、如何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以下都是旅游经济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章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求: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1.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2.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1.第一个时期,初步发展时期2.第二个时期,蓬勃发展时期第二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国内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1.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2.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二,旅游经济学的产生1.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专门学科2.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率哟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2.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结构五,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解释影响合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2.选择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3.为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基础六,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需求及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和调节机制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第三节旅游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二,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三,旅游经济学与其它旅游学科的关系第四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章旅游产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特点,掌握旅游产品组合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涵义与原则.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产品的概念和构成一,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二,旅游产品的构成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可进入性旅游活动三,旅游产品的内外部关系及其转化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补关系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代关系旅游产品内外部的互补关系与互代关系的转化第二节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旅游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旅游产品的价值2.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二,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服务价值量吸引物价值量第三节旅游产品的特性一,综合性旅游产品既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劳动产品,又包括非劳动产品和自然物.二,无形性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具有无形性.三,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离的,物流只表现为旅游产品信息的流动而不是旅游产品的转移.四,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旅游服务和旅游消费在时空上同时发生和同时结束表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五,游产品的不可贮存性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因此不可贮存.六,旅游产品的易波动性旅游产品受季节,假日,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第四节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一,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全面全线组合专项系列组合专业性组合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根据目标市场需要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第五节我国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自学)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产品及其特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原则第三章旅游需求与供给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需要与供给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熟悉需求与供给弹性及我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需求一,旅游需求概念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1.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时间.2.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动机(心理类型,文化修养,年龄性别等)三,旅游需求规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负相关.四,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旅游需求量随某一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的现象称为需求弹性.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五,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客源国方面的因素:总人口,人口结构,城市化和程度;目的国方面的因素:旅游供给因素(旅游资源,设施,交通等);通货膨胀因素;双方相关因素:经济距离,货币汇率,政治因素.六,旅游需求指标入境旅游人次;旅游者消费总额;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人天数;旅游者人均数旅游出游率(旅游密度)旅游重游率(旅游频度)旅游开支率(旅游消费率)第二节旅游供给一,旅游供给的概念旅游供给是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的数量.分为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二,旅游供给的内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供给规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有能力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将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增减.游供给价格弹性旅游供给价格弹性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容量当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第三节中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供给的发展旅游饭店业的发展旅行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旅游交通的发展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需求的发展1.入境旅游市场需求2.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三,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1.限制发展阶段2.不协调发展阶段3.比较协调发展阶段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需要的产生及运动规律和旅游供给的产生及运动规律第四章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与特点,掌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竞争调节的机理,理解宏观调控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作用及其应用.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与特点一,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旅游经济活动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都也体现在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二,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特点旅游经济活动中物流与商流是分离的一次集中组合,多次销售需求的明显指向性和供给的常年性第二节旅游市场调节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之间的矛盾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旅游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二,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1.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2.旅游供求矛盾的动态均衡三,旅游价格调节机制旅游价格的概念与构成旅游价格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旅游价格的制定的目标与策略旅游价格的实现旅游竞争调节机制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旅游市场竞争战略与策略的形成第三节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二,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1.政府管理部门2.行业管理组织三,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与内容1.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2.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内容四,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对旅行社业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涉外饭店业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信息方面的宏观调控旅游发展规划方面的宏观调控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供求矛盾平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第五章旅游消费效用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消费的特点,认识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原则.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消费的性质与特点一,旅游消费的性质二,旅游消费的特点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为主的消费旅游消费与旅游产品生产交换的同一性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旅游消费是弹性较大的消费三,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旅游消费的构成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游客的收入水平游客的构成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产品的价格游客的心理因素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1.要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优化2.要有利于实现旅游消费市场供需的平衡3.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第三节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一,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1.无差异曲线分析法2.无差异曲线在分析旅游消费效用最大化中的应用二,研究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的意义第四节旅游消费效果评价一,旅游消费效果的涵义二,评价旅游消费效果的原则1.旅游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2.微观旅游效果与宏观旅游效果的一致性3.旅游消费效果与生产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消费及其构成,旅游者效用满足最大化,旅游消费效果评价第六章旅游经济效益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了解旅游经济效益的内涵;熟悉旅游经济运行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收漏损现象;掌握旅游经济效益评估的方法.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与范畴一,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1.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2.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第二节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一,乘数效应二,旅游收入的乘数作用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收入乘数进口额乘数三,旅游漏损1.旅游漏损的概念2.减少旅游漏损的途径第三节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估与测量一,主要旅游统计指标人均停留天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全员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人均实现利税利润率平均职工人数二,旅游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损益平衡分析法目标利润分析法最佳利润分析法成本结构分析三,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游客消费及其影响衡量旅游成本估计旅游的纯经济效益第四节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测评一,我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水平二,旅游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效益的范畴,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第七章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旅游产业政策方面的实践情况.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产业的构成一,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局限论"与"宽泛论""局限论"中旅游业的构成"宽泛论"中旅游业的构成二,关于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的旅游业的构成四,关于旅游业构成的理论分析界定旅游业构成的特殊性旅游业构成的约定性约定化思想需要统一可比的标准第二节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一,关于产业结构的基础知识产业产业结构研究的特点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产业结构研究方法的特性二,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困难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第三节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一,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分类1.产业政策的特点2.产业政策的分类二,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及作用1.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2.产业政策的作用三,旅游产业政策实践四,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背景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产业构成及其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第八章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及战略选择.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四,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概括性阶段性相对稳定性特指性第二节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一,确定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我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我国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1.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然后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逐渐推进的2.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多种旅游产品推进3.旅游形式以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旅游居优势,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相结合的方向演进4.旅游设施建设以高级为主,有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等级为主体的高,中,低等级结合的设施体系5.旅游产业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主要进行微观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演进第三节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概况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世界旅游经济的产值不断增长世界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不断增强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第四节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经济动力型发展观双重动力型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1.旅游经济发展战略2.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1.适度超前战略2.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其战略选择,我国旅游发展战略重点章节第一章:第2,4节;第二章:第1,2,3节;第三章:第1,2节;第四章:第1,2,3节;第五章:第1,2,3,4节;第六章:第2,3节;第七章:第2,3节;第八章:第2,4节.参考书目⒈[美]斯蒂格里茨,1998:《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⒉黄亚均郁义鸿,2000:《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⒊黄亚均袁志刚,2000:《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⒋林南枝,2000:《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⒌张辉,191:《旅游经济学》,陕西旅游出版社⒍邹海梅,1998:《现代旅游经济学》,青岛出版社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旅游经济》⒏国家旅游局,199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⒐魏小安,1993:《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⒑张建春金世胜,2001:《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⒒罗明义,1998:《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⒓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游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⒔张伯山,1998:《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南开大学出版社⒕WTO.RecommendationsonTourismStatistics⒖Witt,StephenF.andLuizMoutinho.TourismMarketingandManagementHandbook,NewYork:Prentice-Hall,1998课时分配章次章节名称总计课时授课课时辅导练习课时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202旅游产品3303旅游需求与供给6424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4405旅游消费效用理论6426旅游经济效益6427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3308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三、什么是旅游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与有形展示?

1.无形性:

指旅游服务是无形的,服务质量难以在消费前被旅游消费者识别的性质。

2.有形展示:

旅游有形展示是指旅游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将自身的服务特色进行有效的实物化,并通过展示使产品更容易被旅游者把握和感知。

相关介绍:

服务营销学者不仅将环境视为支持及反映服务产品质量的有力实证,而且将有形展示的内容由环境扩展至包含所有用以帮助生产服务和包装服务的一切实体产品和设施。

这些有形展示,若善于管理和利用,则可帮助顾客感觉服务产品的特点以及提高享用服务时所获得的利益,有助于建立服务产品和服务企业的形象。

扩展资料

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不可贮存性、所有权不可转移性等特点。旅游产品是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也可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在进行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时,可以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将旅游产品体系看作一个整体,通过旅游形象定位对整体的有效控制,实现各旅游产品之间的协调发展。

而有形展示通过视觉展现系统将旅游企业的服务宗旨和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旅游消费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有力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有形展示

四、什么是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这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有那些启示?

不可储存性:

旅游者购买产品后,不能即时消费,旅游经营企业是不会、也不能为其储存起来等待日后消费的,如果旅游者想要再次使用这一娱乐旅游产品,就必须重新付费。

对旅游企业的经营:

鉴于娱乐旅游产品的不可贮存性特点,旅游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应该加强产品组合、宣传和销售环节的整合,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为宗旨,千方百计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使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产品的不可储存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扩展资料

娱乐旅游产品这种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特点,通常使游客无法在购买和消费之前获得有关产品质量的任何信息,旅游者的购买活动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旅游经营企业往往通过宣传和促销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引导更多的消费者来了解、接收并最终购买自己企业的产品。当然,最终决定旅游企业市场认可度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其他。

与一般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不同,娱乐旅游产品不存在独立的生产过程,生产结果也不以具体的产品形式进行表示。由此而使得娱乐旅游产品无法像其他普通的物质产品那样在暂时无人购买和消费的时候可以储存起来。

五、旅行社的旅游产品的特征

【摘 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1989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