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消费者市场具备哪些特点
1、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人数众多,范围广泛
2、分散性:消费者每次购买数量零星,次数频繁。
3、复杂性:消费者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千差万别。
4、易变性:消费需求具有求新求异的特征,追求时尚。
5、发展性:科学不断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6、情感性:消费者千差万别,消费者只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和感觉做出购买决策。
7、伸缩性:消费需求受各种因素影响表现出较大的需求弹性或伸缩性。
8、替代性:消费品种繁多,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品种之间可以代替。
9、地区性:同一地区消费者需求相似,不同地区差异性很大。
10、季节性:一是季节性气候引起季节性消费。
11、关联性:消费者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许多需要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2、可诱惑性:消费者需求的产生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引导和调节。
二、旅游消费的作用是什么
(1)
旅游最直接最具特色的是其消费的特征。从供求角度来看,旅游业表现为在供需上是一种不对称的偏斜结构,即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对需求的拓展和组织,其根本特征是一个以市场为中介,对旅游需求和供给要素进行再组织的过程。因此对于旅游经济特征的把握不能从一般产业的供需等式中寻找,而要在供需不对称的偏斜结构中去寻找,从市场需求的作用过程来认知旅游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巨大的旅游消费,这从历年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就可得以证明。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消费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一、重新认识旅游消费的作用
目前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发展旅游业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寄予厚望,许多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来培植,而且在有的省市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云南、海南、西安、桂林等地,因此应站在产业的高度来评价旅游消费的作用。
1.旅游消费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旅游业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和通讯业等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作用,而且作为先导产业,还能间接影响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2.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产业。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可以扩大1.36倍,就业可以扩大0.79倍,投资可以扩大0.25倍。在发展中国家其作用相对更高一些,分别可以扩大3.7倍、2.7倍、0.9倍、0.9倍。1998年我国旅游收入3438.60 亿元,照此测算,其中旅游业对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间接贡献达9312.6亿元和4676.5亿元。
3.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安定。一般说来,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比发展其他行业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更多的从业人员将加盟旅游业。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 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5个以上。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发展旅游消费,大大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社会安定。
4.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旅游活动衍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的流动,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趋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经济增长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旅游消费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的推动。这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力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而经济增长作为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就其本身来说,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一般地说,经济增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条件。
1.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的高低与旅游消费具有密切的关系。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NP超过300美元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时, 就会产生洲内跨国旅游的欲望,当人均GNP超过3000美元时,就会产生洲际旅游的欲望。二战后, 一些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GNP迅速增加, 居民手中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同时也不断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就为旅游消费创造了前提条件,我国近几年国内旅游、东南亚、港澳等区域性国际旅游方兴未艾,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良好表征。
2.增加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公务时间缩短,家务劳动减轻,娱乐、休闲等闲暇时间延长,每周五工作制不仅在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现实,带薪休假制度亦在许多国家推行,为家庭旅游消费提供了可能,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青睐。
3.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交通与通讯手段的日益完善,地球空间相对缩小,世界各地间的距离相对缩短。海、陆、空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使旅行成本下降,旅游消费质量提高。近几十年来,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现在,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可以进行直接的、可视的、便捷的联系,这进一步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结构中的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呈饱和状态,物质享受基本上得到满足,相应的精神文明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必然逐渐上升。旅游消费作为精神生活和生活享受的组成部分,作为增加知识的源泉,也就随着人们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得以迅速发展。
正因为经济增长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旅游消费在近几十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据统计,1960年国际旅游市场仅有69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仅有68.67亿美元,经过36年的发展,到1996 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5.92亿人次,世界旅游收入达到4231亿美元。
三、提高旅游消费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政策探讨
1.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旅游消费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不应相互割裂。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之间应该合理配置,形成一个具有完善功能和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体系从旅游投资体系的建设、旅游信息传输体系的完善、旅游咨询体系的健全、旅游保障体系的建立应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才能发展和完善,进而才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2.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如大连市出台的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有闲,就要制定相应的休假制度,如作为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旅游等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增长员工的见识等。
3.对旅游消费客体而言,即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均是旅游消费的客休所在,这些环节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每个环节的服务总量均受制于旅游客流量,因此对一地旅游消费客体而言,其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间应有一个合理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每个环节内部系统而言,也存在一个内部档次结构和“量”的比例关系。一地的旅游业能否健康发展,上述“量”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发展是否协调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就应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方面通过研究当地的优势和不足,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信息的发布和咨询,引导投资的取向,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限制措施,对各环节的发展进行相应调控。
三、新时代消费者需要的7种特征!
【导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消费需要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尽管如此,人们的消费需要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总体说来,无论何种需要,都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多样性
多样性是消费需要的最基本特征。它首先表现为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的差异性上。由于各个消费者的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个性特点、生活方式、职业、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和爱好,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自然是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
消费者不同的需要差异,就表现为消费者需要的多样性。其次,就同一消费者而言,其需要也是多方面的。
消费者不仅需要吃、穿、用、住,还需要社会交往、文化教育、娱乐消遣、休闲旅游、艺术欣赏等,这些都体现出消费需要的多样性。
此外,同一消费者对某一特定消费对象常常同时兼有多方面的要求。
例如既要求产品质量好,又要求外形美观,具有时代感,同时又要求经济实惠等。消费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市场的差异性,这是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的基础。
2、层次性
消费者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除了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性之外,还有消费者消费水平、购买力大小的层次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购买力大小是有差异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数量、质量、品牌等均有差异。
3、发展性
消费需要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需要层次的发展变化。一般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逐渐向高层次推进,从简单需要向复杂需要发展,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发展,从单纯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向追求质量和数量的全面充实发展等,形成阶梯式的发展趋势。
二是消费需要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时代的进步往往产生许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观念、新的社会风尚,这必然会引起消费需要的发展。可见,没有时代的进步,就没有消费需要的发展;没有消费需要的发展,也不可能有时代的进步。
4、周期性
人的消费是一个无止境的活动过程,人的一生是一个不间断的消费过程。当某些消费需要得到满足后,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再产生。
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消退的需要还会重新出现,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消费需要的周期性主要是由人的生理机制运行引起,并受到自然环境变换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和社会时尚变化周期的影响。
企业掌握消费需要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可以科学地预测市场需要的变化情况,在某类产品需要高潮出现前及时安排好生产和销售工作,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5、伸缩性
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消费需要可以扩大、增加和延伸,也可以减少、抑制和收缩,表现出伸缩性的特点。
内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本身需要欲望的特征、程度和货币支付能力等,外因的影响主要是产品的供应、价格、广告宣传、销售服务及他人的实践经验等。
当客观条件限制了需要的满足时,需要可以抑制、转化、降级 ,可以停留在某一水平上,也可以以某种可能的方式同时满足几种不同的需要,在特定情况下人们还可能为满足某一需要而放弃其他需要。
一般地说,消费者对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需要的弹性较小,而对许多生活必需品或中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的伸缩性较大。
6、可诱导性
消费需要是可以被诱导的。消费需要的产生和发展除了个人生理、心理因素之外,外界的刺激是一个很大的诱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迁、收入水平的提高、时尚潮流的起落、大众传媒的影响、艺术形象的激励、道德风尚的倡导、亲朋好友的劝说等,都可能引发消费需要的变化和转移。
消费需要的可诱导性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倡科学消费,引导消费者建立新的消费结构,使无需要转变为有需要,潜在需要转变为现实需要,微弱需要转变为强烈需要,未来需要转变为近期的购买行动,从而为自己开辟新的、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7、互补性和互替性
消费需要对某些产品具有互补性的特点,即对一种产品需要的增加,会引发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产品需要的同时增加。
例如,影碟机销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者对各种影碟片需要的增加;消费者购买自行车,可能会附带购买打气筒、车锁、修理工具以及坐垫套等。
此外,许多产品有互替性的特点,即消费者对一种产品需要的增加会导致对另一种产品需要的减少。
例如,消费者购买洗衣粉的数量增加,肥皂的需求量就会减少;空调的广泛普及,使得风扇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