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防的旅行营销骗局!说说你经历过哪些?

现在旅行成为了很多人节假日的不二选择,毕竟大家的经济状况都好了,那么腰包里有钱了之后呢,就想着去别的地方玩一玩,放松心情,但是抱团旅行,特别糟心的就是遇到旅行营销骗局我虽然不经常跟着旅行团一起出行,但还真的经历过一些无力吐槽的营销骗局,被骗了点钱倒是无所谓,主要是时间精力都耗费在里边,心情也变得特别差。

有一次和一个阿姨一起参加一个江西旅行团,去的时候是阿姨拉着我去的,所以当时我以为就是那种老年大学给的优惠旅行,心里面确实想可以趁此机会省点钱,也是蛮不错的。况且江西这个地方确实风景秀丽,能去逛一逛,我也是心满意足了。

没想到短短三天的旅行,简直就是三天的被迫消费,买东西是主要任务,参观景点才是次要的,一上车导游就直截了当的说,我们这次上旅行主要任务是消费,不是为了观看景色,这句话说的我当时就预感不妙了,没想到后来的事情是越发不可收拾。

先是让我们一大车人去不同的产品生产公司听销售,其实就是听那些营销员一一个劲的忽悠我们,让我们购买他们的产品,如果不买的话,他们的脸色当时就不好看了。好不容易到了可以去景点游玩的时间,没想到最多半个小时,这么三天下来,简直是身心俱疲,当时我就决定这辈子都不参加这种旅行团了。

消费主义陷阱登上热搜,你有遇到过类似的陷阱吗?

消费主义陷阱,意思就是说为了消费而消费,强行让你消费营造你的消费,你可能觉得很困惑,我平常都是自己花钱买的东西,我怎么会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呢?但实际上你不知不觉的就已经跳进去了,只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已。

什么是消费主义陷阱能简单解释一下,就是他鼓励你为了消费而消费,鼓励你透支继续去消费,鼓励你追求高品质的消费,但是这个超越里的经济基础也就是现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碰网贷这个东西他没有钱啊,没有钱还想过更高品质的生活,然后就只能选择去借钱,借了之后还不起,拆了东墙补西墙,有的在父母的帮助之下上岸了,有的就上不了岸了,因为你没有钱还单纯为了消费而消费,就跳入了这个陷阱。

你从网上会看到一些精致的生活视频,也会看到一些鼓励女性消费的视频,而且从他的数据上调查表明也是说女性在月光这方面更多男性大部分还是有存钱的意识的一个毒鸡汤,就是告诉你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要舍得给自己花钱,其实这就是消费主义陷阱,舍得给自己花钱并不意味着你要透支消费,并不意味着你要什么都不剩下,在你经济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力所能及的买些东西,这才是你正常的消费方式。

而且现在网络的环境也在无形之中鼓励你去透支消费,意思是说现在你几乎在任何一个大的互联网平台上都能收到各种各样的广告给你提供网络贷款的这种随时随地你都能看到,如果你手里有钱当然不会考虑这些了,但是如果说他已经习惯了长期的高消费的方式,然后自己手里有没有钱,他去满足自己的消费,那就会盯上这些东西,而且很多网贷的人跳进去,这个坑就再也上不来了,因为那个利息只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高,它的收入却并没有任何改变,它未来是肯定还不起的。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没什么存款,却喜欢到处旅游?

其实很多朋友把旅游的定义搞错了,误以为是消费主义陷阱。事实上是,人天生就有探索新地界的欲望。街角新开了家超市,就想什么时候去看一眼;哪边路新修好了,也要抽个空去瞧瞧到底通到哪。这是我们天生的爱好,正是这种爱好让我们喜欢去新地方转转,也就是俗称的旅游。在这之上,消费主义为旅游布下了陷阱。即花更多钱的意义不大的项目,以及以消费多少来定义旅游品质的洗脑话术。而后者又建立在旅游资源被资本把控的现状之上。旅游资源天生就在那里,资本过去圈了地,以“开发”的名义把旅游资源重新包装,再卖给游客。游客买来的并不是旅游本身,而是“旅游类的商品”,是一种人工再加工的产品。比如婺源的晒秋村便是。游客只要留心去找就能发现,在那个所谓的民俗文化村子里,你甚至看不到一个村民,满村都是外来从业者。这就是把旅游资源重包装,甚至改头换面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出售的典型例子。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旅游商品都被人工重新包装过。比如黄山、壶口瀑布等旅游资源,大致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对于这种自然资源,资本仍有过度包装的倾向——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因,导致开发商必须努力去做点什么。比如嵩山就被重新包装(去少林寺烧香),失了原味。在这个趋势下,黄山也有被过度包装成道山的倾向,只是我们暂时还没发觉而已。可以说,因为资本天生的逐利性,你要多吃就得让别人少吃,形成了市场竞争,迫于压力,又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包装。在逐利本质下,追求让游客多掏钱,将花钱(挣钱)的多少作为旅游品质的衡量体系,最终形成消费陷阱。诚然,开发商也确实做了道路整修、设施建设等工作。但这是在资本制度下,资本集中在资本家手里的结果。八十年代的长辈一样可以到处旅游,一样玩得很开心,而且看到的还不是商品化的“旅游产品”。不信的可以回家去问,当时可没有什么“开发商”,都是各地政府组织开发的旅游资源。只不过他们可能并不把自己的行为称为“旅游”,在他们看来,那只是到处走走而已。各位有条件的可以翻翻长辈相册,应该能找到很多“XX地留念”的照片,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旅游。另,说说“没什么钱却喜欢到处旅游”这种事。首先,喜欢探索是人类天性。即使是宅男,他也一样喜欢探索,只不过探索的对象变成了游戏与影视动画,本质上仍然是“在游戏世界里旅游”。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也都创造出了大量价值。没什么钱,应该归罪于分配制度,而不应该去指责“你没钱还去旅游,你被消费主义洗脑了”。综上总结:1、是先有的旅游需求,后有的消费主义陷阱。消费主义陷阱植根于旅游需求之上,并不是旅游需求就是消费主义。2、旅游的消费主义根源在于资本集中。在资本制度下,唯有资本才能出钱办事。因此,旅游本身也被资本把控,包装成了追求利润的商品。资本为了拓宽利润来源,必然要进行更多地区的“开发”,同时还要将旅游资源包装起来,吸引你购买那些高利润的“旅游商品”。因此,任何旅游资源都有可能最终成为“消费主义陷阱”,时间早晚而已。3、旅游需求原始存在。没钱还想旅游,归罪于分配制度,而不归罪于他们被消费主义洗脑。

网页链接

近1000家景区免费、打折,为何网友却称是消费陷阱?

全国近1000家景区门票打折或者免费,但是又有部分消费者察觉到了其中的异样,他们敏锐的说虽然打折了,但是你有点小赚,他们永远不亏,消费陷阱仍然摆在那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简单就分析一下。

去景区所带来的,附近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假设你去了一个景区你比较远,你是河北的,那个景区是山东的或者浙江的,你要去旅游你总要吃喝拉撒睡吧,那个景区是免费的,但是晚上你要住店呢,这样你带动了酒店旅馆的经济,你要吃东西啊,你带动那些餐饮营业的经济,你平常还要使用到一些交通工具,出租行业又被带动起来了,你所产生的这个带动作用,辐射作用,产生的价值远远比那个门票的价钱值多了,而且景区门票免费所带来的亏损并不大。

因为景区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自然景区可能说有一些维护的成本,一些设施坏了要修,有垃圾要处理,但是这些成本和你去旅游所带动的经济发展,那个总量比起来少多了,当然你也享受到了10块,你不能什么都从大的经济环境上去讲,如果说这次门票不打折,难道你就不旅游了吗?你旅游同样花这么多钱,以后门票不打折了,你再去旅游,花的钱比这个还多,所以说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你花的钱少了一部分,然后当地的经济也被带动起来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停滞问题。

这是一个双赢的方式,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对当地的经济系统能够产生带动作用,对你来说你省去了门票的价格,大部分景区的门票都是几百块,贵的甚至是1000多,平常你去旅游的话你都要换票的,平常你去旅游你也要住旅馆,你要吃东西,所以不要觉得对方赚了钱你就是赔钱,无论如何你都要花这么多钱,你为什么不在能选择的时候少花一点钱呢?这也是合理的呀。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明明没什么钱,却喜欢四处旅游?

现在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与过去不同,接受国外观念的影响,喜欢“穷游”,愿意接受挑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没有什么拖累,轻手利脚,车辆的普及,共享单车的普及,旅游变得更容易。

旅行到底算不算消费主义陷阱?

你好,不算。

旅游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能增长见识,认识更多朋友。

我觉得如果单纯的认为旅游是去高消费场所,盲目去追求五星级酒店,贵宾级待遇。这样才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但这不是旅游的错。

出行可以飞机可以火车可以自驾可以骑行可以徒步,不是只有高消费。

没有见过海,不知道海的辽阔,爬上高山,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当你见过山川大海,你就不会拘泥于土丘洼地,见过星辰大海的人,又怎会甘于点点荧光。

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多姿、世界多彩令人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不去见世间万物,品人生百态,如何能做到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冷观云卷云舒。

走吧,旅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