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绣的特点是什么?

苏绣秀丽典雅,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褐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句话。可以说苏绣技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整个说来,产品仍以室内装饰用品为主,除一部分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外,还远销日本、意大利、摩洛哥、新西兰、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苏绣主要特点有哪些?

苏绣主要特点有:

1、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3、苏绣图案上的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扩展资料: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李娥瑛和顾文霞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2008年,无锡精微绣、南通仿真绣列入了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绣

三、苏州刺绣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他在传说中起源于哪一件著名绣品

苏州刺绣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他在传说中起源于:“女红”首制绣衣。

传说来源于仲雍的孙女“女红”首制绣衣。古代江南地区百姓有把蛟龙纹在身上的习俗,仲雍做了吴国君主,想破除这种陋习,孙女女红发明了把蛟龙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为了纪念刺绣的发明者,民间至今仍将妇女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称为“女红”。

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特点: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四、苏州刺绣介绍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绣品种类齐全: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等。

扩展资料

工艺技法

"劈丝"是苏州刺绣工艺之一,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

如苏绣金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绣鱼身线条就要略粗,排针密,才能表现浑厚感,又如绣石头、老树梗等,线粗,排针不必过于均匀,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

苏绣工艺善于总结经验独辟蹊径,继发绣、双面绣之后,又相继成功地创造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新作,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名话。

可以说苏绣工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除部分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外,苏绣还远销日本、意大利、摩洛哥、新西兰、美国等近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渊源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

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刺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四大名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