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和原因

保护 文化 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 措施 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落实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加大宣传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教育 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 传统文化 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切实研究解决自然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说起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我们常常听到的话是“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消失了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些话都没有错,但都是废话。

如果你的家庭有一张老的全家福,你爷爷那时候还是其中最小的孩子。这张照片传到了你的手里,你是否会把它继续保存并传给你的子孙?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人会这样做。

但是,这张照片并不是你子孙的记忆,也不会维系你的子孙的家庭凝聚力,如果它丢了,更不会产生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让你和你的后代“看”,看见之后,会在心中涌现出一种怀旧的满足感,你会感叹时间不留人的力量。

这张照片就是你家的文化遗产,你要留下它,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少大道理让你去诉说,而是你的眼睛、耳朵、身体能从和它的接触中获得一种别的物品不能带来的“感觉”。

这种感觉,它可以是爱,可以是恨,可以是欢乐,可以是忧伤。这种感觉,你虽然可以通过很多事情得到,但当你看到、听到、接触到那些经历过历史沉淀的东西时,你会发现,无论是爱、恨、欢乐、忧伤,都是亘古不变的人类情感。Rose Macaulay曾说,遗址给她带来一种愉悦感,因为爱与悲伤、希冀与怨恨,都可以通过遗址表现出的废墟的美传递到她的心灵。

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是激发人的感觉。除此之外,民族团结、精神文明、爱国主义,与它的关系都有点远。你见过几个人看了颐和园之后更爱国了?有几个人登上长城之后精神更文明了?又有几个人看了京剧之后领悟民族大团结?能做到这一点的,是政治宣传,而不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当然不可避免要为政治服务,但这只是它的衍生产品。它最本质的意义,是带给人感觉,触动生理感官的情感!

你可以去“看”遗产。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会有感觉,无论它是愤怒还是惆怅;当你看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遗迹,你也会有感觉,无论你是会为被日本人侵略的国人感到不公还是为死去的日本人忧伤。

你可以去“听”遗产。美国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中,有一集雷蒙德为了让他父亲听到更高质量的音乐,特地买了一个立体声音响。结果却是他的父亲大发雷霆,愣是不要清晰舒畅的新音响,当老唱片嘶啦嘶啦响起时,他才满足地说:这才是音乐!

你也可以去“触摸”遗产。走在紫禁城中,摸一摸斑驳的青石板,拍一拍掉漆的内城墙,你也会有感觉——当年乾隆爷可能也用手摸过这里。

这是感觉的力量。

这是其他一切生物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它们看见食物会有食欲,看见异性会有性欲,看见阳光绿地可能会感到愉悦。但只有人,才具备了获得更为复杂、更高层次的感觉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所拥有的 情感类 型的越发丰富,是我们逐渐远离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和情感的无限。齐美尔曾说,站在遗址和废墟上,人们可以意识到,无论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强大到什么程度,时间和自然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抗拒的。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之极。因此,看着那些遗址和废墟,很多人会失落、空虚、惆怅。有些人会独自内省。也有人会对生命发问。

总之,只有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只有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人类才会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产生敬畏之心。只有获得与保持这种高层次的复杂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少些原始的暴力,多些内敛化的情感控制。

这种情感的复杂化和对情感的控制,是人组成群体、构成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更是进一步走下去的生理素质基础。人类不能失去这种感觉的能力,文化遗产则是使人类延续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人类要延续下去,必须保护文化遗产。正如我们保护环境和濒危生物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一样,保护文化遗产,表达的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只不过,环保所牵涉的自然是空间维度的自然,而文保所牵涉到的自然,是时间维度的自然,是能够击退历史的,更宏大的自然力量。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悟到这种超越历史的复杂情感,人类社会也并不需要每一个个体都具备这样的情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如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利他主义者,这个社会注定也不会持久。在十个人之中,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悟性,对人类社会的延续而言,足够了。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群体,当一个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具备这种高层次的感觉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时候,这种基因就会传递下去。人类才能始终站在进化的最前沿。

所以,我们需要文化遗产,不因别的,只因它能带给人们其他物品无法传递出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有些人可以获得更加深刻复杂的对时空的敬畏之情,并由此维系有别于原始情感的内敛化的“情感”。具有了一定数量拥有这种“情感”的群体,能够得以延续、继续繁衍生息。

文化遗产保护的六个趋势

第一是保护要素方面。

文物保护只保护文化要素,而文化遗产还要保护文物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生存的文化景观,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所以有着大量文化与自然、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第二是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静态的,古遗址、古寺庙,包括万里长城都是静止不变的,而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那些动态和活态的,比如人们居住的场所。因为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死气沉沉,静止不变,它完全可以充满生活气息,和对今天做出贡献。比如江南水乡、民族村寨,今天都作为保护的对象。

第三是保护的空间尺度。

文物保护往往只是保护一个桥、一个塔、一个古建筑群,一座村庄、一个城市,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尺度和气魄更大,它包括大遗址群、文化线路等,比如沙漠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希望中国政府牵头,带动丝绸之路这处世界最大的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世界遗产,它包括佛教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还包括水上丝绸之路,串联了97个国家。

第四是保护的时间尺度。

文物保护过去重视古代文物,后来开始重视近代史迹,但是文化遗产还要重视当代文物的保护,因为这一百年的变迁比过去上千年变迁的总和还要激烈,但是这一百年的生活、工作遗存下来的东西往往消失的更快,人们认为它是普通的、一般的、大众的。比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协会的牌子,反映的是人民公社的文化现象,现在全国上下就找到了两块,谁家里要有第三块,就是国宝级的文物了。

第五是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过去文物保护往往是注意保护那些宫殿、寺庙、教堂、纪念性的建筑,但是今天文化遗产保护还要重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比如福建土楼已经列入世界遗产。

第六是注意保护非物质要素。

文物保护保护的是物质形态的文物,而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非物质要素,特别是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传统的工具、技术和材料由当地民众组织起来去修复,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当地民众修自己的生产生活设施会非常精心,因为它要使用,它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二是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三是使这些传统的工艺技术能够通过这些修缮得到一次大普及、大传承。

猜你喜欢:

1. 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600字

2.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范文精选

3.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范文

4. 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范文

5. 保护文化遗产演讲稿

6.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模板

二、中华古建筑的演讲稿500字

说起中国古建筑文化结合本次北京实习,以故宫、天坛、颐和园为例谈一下个人认识。

中国古建筑中有些大宅院不仅以院落为单位沿中轴线纵向延伸,而且向中轴线两侧水平延伸。当然这些建筑的风格是与地域的差别和历史文化分不开的。北京的古院落设计巧妙,工艺精良,建筑规模宏大,院中有院,院中套院,主次分明;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错落有致。

中国文化史上,起自先秦的儒家最重规矩,讲规矩就是论方圆,儒家文化观重人际论理规矩的主要特色,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国古代建筑,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虽然说现在这种建筑文化早已过去了,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建筑文化的很好体现。就故宫和天坛而言,中轴的文化体现就跟为强烈,因为这都是天子活动的场所。除故宫和天坛外,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王家大院,整体是一个封闭式大院,宅院内整体平面为长方形,只有南端设有城堡的堡门,这是红门堡唯一的出口。进入堡内,有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街将堡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各部分均有三条东西小巷,将宅院分成了四排。南北一条主街和东西两条小巷,正好组成一个“王”字。而且据我所闻著名的乔家大院内部建筑构造隐见一个双“喜”字。这就涉及到了建筑文化的历史性和艺术性,这体现了古人的一种设计理念和欣赏观点。就中华建筑所体现的天人关系以及实体与空间关系来说,中国古建筑美是一种模糊美,就中化建筑空间意象的抽象意蕴而言,美在象征。现在的著名建筑“苏州博物馆”内的假山也是出于此理念,模糊美和象征。与此同时建筑构造美的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也充分体现。

欣赏中华古建筑空间意象美时,有一点常常会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建筑无论个体或群体,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中轴线平面布局。建筑中轴之美,是对“中国”观的一种文化认同。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的原初意义指的是建筑。也许知道CHINA表示瓷器但不知道中国的原本意义是什么。中国—“居天下之中者”。中指方位,国者,甲骨文为 ( )像一个人持戈守卫着一个土地领域。国这个汉字繁体为“国”从口从或,口指四周围合的一个区域,或即域的本字。国是指四周以营造手段所营建的那个空间环境。

天坛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例很好的显示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就在现在的大型建筑中也在继续着,如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对比。其实“宇宙”一词在中国古意中指的也是建筑,宇指屋檐,宙指梁柱。

前面已说中国具有等级严格的儒家思想,所以故宫内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从空间通透性看,北方天寒需要保暖、也因内向的民族文化性格,在北方民居中表现最为典型,所以,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的封闭性是很高的。

就艺术的本质而言有好几种说法: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和再现说等。而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论”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我想在中国的古建筑规划与建造中也表达着建造者的宇宙观或某种艺术追求。虽说儒家思想一直在统治着封建社会,但我个人认为在远远历史长河中道家文化也一直在影响着人们,不然就不会不断有人急于成仙或长生。我个人认为在建筑群中附会于字其实就是一种符号,记录或表达长存的意向。从《老子》全书看,“道”的基本哲学涵义有三:第一,先天地而存在和生成万物的根本,始基;第二,其性无为,因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其本体隐秘恒常,只可领悟不可言说。在此我想说的是第三的“隐秘恒常”道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我想建筑也可作为一种“再生”的载体。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会不惜一切的大兴土木。因为那些建筑是他们名流史册的凭借和载体。

讲中国古建筑的大致构件我想从下往上说起。

台基。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视台基,把台基,墙体,屋顶视为建筑三大组成部分。《大清会典》中有记载:公侯以下,三品官以上的房屋台基准高二尺,四品官以下到市民的房屋台基高一尺。故宫里的当让就是最高级别的,这也是民族性和历史时代所决定的。

路。就故宫天坛为例,一条宽平的大道通天接地,显示着帝王的地位与权势。

柱子。前面已说过中国古建筑把台基、墙体、屋顶视为建筑的三大组成部分。但柱子的高矮决定了建筑物的高度,柱子的位置决定了房屋的开间和进深的大小。说到柱子就不得不提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有许多小构件组成,不用铁钉。在伦理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论理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而且只有有一定地位的人家才会出现斗拱建筑。

门。故宫天坛四面设门,但四座们设置各不同,也为院内增添了气韵。当然这里的门和其他地方的门的用处是一样的,我不太清楚是否在门上也有等级要求。

窗。窗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通风、采光的需要,但另一些主要是装饰作用。中国古文化中,“眺窗”属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窗的高贵乃是令人视线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