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1、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

2、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旅游监管的职能和手段有限。

2、对旅游监管工作重视不够。

3、旅游监管力量薄弱。

4、旅游监管职能交叉。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不景气的原因,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分析。

根据我和外国人交流得到的反馈:

政治上,由于中国与许多国家并没有入境免签或落地签的约定,外国人入境旅游,探亲,商务往往要提前一段时间去中国领事馆办理旅游签证,手续比较繁琐,尤其是外国人习惯的自由行,往往需要提供邀请信。我的一个入籍国外的华人朋友指出,如果他要回国,需要境内家人提供邀请,自己提供存款证明等才能申请回国。而外商通常需要厂家(尤其是知名厂家)提供邀请函才能办理,这样相比起许多旅游胜地中国的吸引力减退了。

经济上,1,目前外围经济仍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内关于如何增加就业,增加国内消费,吸引资金流入仍是政府的重要工作,民众消费力低下对外旅游的意欲自然降低,同时鼓励民众出境旅游意味着资金流出,消费力流出。

2,中国人民币还没有做到自由兑换,境内也不接受外币消费,银行网点很多也不接受非主要外币的现钞兑换。这意味着许多外国旅客往往需要多花费用在人民币与本币的兑换上。同时国内假钞流行尤其在针对外国旅客的交易上流行也让他们增加了不必要的损失。

3,中国旅游胜地维护与建设上与城市形象规划上存在误差。欧洲诸国的古风,纽澳的原生态,印度泰国的宗教气氛,日韩的东亚传统文化甚至美国的大杂烩都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具备鲜明的旅游风格,而中国在这方面并没有彰显出自己的旅游特色。

文化上,1,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导致的舆论倾向,中国出境游客的表现,中国对外宣传和交流的不足,中国国家形象并没有在大多数外国民众中有太大改善。在2000年前后时,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仍停留在70年代的影像中。

2,中国旅游市场上存在很多短期逐利行为,在一个国人都常常深受其害的市场里作为语言不通的外国游客自然更加苦恼,这些不快的经历通过旅游者回国宣传降低了其他旅游者入境中国的意愿。

同时,我发现一个国家的形象与其输出的产品形象呈正相关。本人经历多次在不介绍国籍的前提下与外国人交流,若交流愉快对方往往会认为我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当然我个子也不高。。。),尤其是在相对年轻人群中。问其原因往往是日韩输出的优秀电子产品,动漫,恐怖电影(往往是好莱坞改编版)使得他们对日韩有着更大的好奇和好感。而好奇和好感是促成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