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特有鱼类散文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最东北边陲,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半年为寒冷的冬季提到寒冷,使人马上联想到“天寒地冻、风高水缺”等词语。可黑龙江恰好是个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的省份,除了著名的中俄界江、界湖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以外,那里还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绥芬河和汤旺河等几十条大小河流,还有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等湖泊,再加上广袤的“三江湿地”和“嫰江湿地”构成了密密麻麻的湿地水网,水产量极其丰富。那些水域不但盛产名贵的“三花”(鳊花、吉花、鳌花)“五罗”(哲罗、法罗、铜罗、葫罗、雅罗),还有“十八子”。在这些鱼类当中,有很多都是黑龙江的特产鱼,别说在南方的江河里见不到它们的身影,即使北方的江河湖泊中也难觅其踪迹,比如说鳇鱼(达氏鲟)、七粒浮子(史氏鲟)、怀头鱼(六须鲇)、大马哈鱼、铜罗、哲罗、乌苏里白鲑、江鳕、七星鳗等,都是黑龙江水系特产鱼类。那时的黑龙江也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库”。

以上诸多鱼种,笔者曾在“黑龙江鱼之最”一文中介绍过,不再赘述,这里只介绍几种未曾提到过的黑龙江特有鱼类。

吉花鱼

吉花鱼又叫花吉鲴,鲤科、鮈亚科,学名“花骨”,是黑龙江出产的两种骨类鱼之一。除了吉花鱼以外,黑龙江还出产另一种骨鱼,叫重唇,学名唇骨。

两种骨鱼的外形十分相似,身体都近似于圆筒形,头背部平广,头前端较尖,呈锥形,吻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有2对须,前一对比后一对略短,鳞中等大小。所不同的是,吉花背鳍呈帆状,前端骨化,身体两侧及背鳍、尾鳍上均长有许多黑色斑点,而体侧正中有7—11个较大黑斑;而重唇脊鳍的前端没有骨化,身上也没有任何斑点,颜色有金黄和青灰色两种。

吉花鱼身长多在20—30厘米之间,体重多在250克到500克,最大个体可达到1000克左右。不过,像那样大的吉花鱼十分罕见,连常年在黑龙江上捕鱼的渔民几乎都没见过,我倒有幸见过一条。一次我下豆饼钩钓鲤鱼,咬钩后拽上来一看,竟是一条三斤多重的大吉花鱼,简直像个粗大的苞米棒子,足有一尺半长。那天我一共钓了六七条鲤鱼,一条吉花鱼。在所钓上来的几条鱼里,除了一条五六斤的鲤鱼超过那条吉花鱼外,剩下的鲤鱼都比吉花鱼小。

吉花鱼隶属鲤科,它和鲤鱼一样,也是杂食性鱼类。不但捕食其它鱼和河虾,也吞食豆饼等素食。不过在荤素两种食物中挑选,它首选的肯定是荤饵。因此用豆饼和面食也能钓到吉花鱼,但很少,主要还是河虾或蚯蚓。别看吉花鱼个头不大,但咬钩却特别凶猛,尤其在每年的秋冬季节,捕食尤为疯狂。记得一年初冬,天空中飘舞着零星雪花,我扛着扒虾网到江边去钓鱼。

江里还没流淌冰排,我边扒虾,边朝准备钓鱼的地方走,最后选择了一处洄水湾。洄水湾在距离岸边四十多米远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那是江流和回流水的交界线。估计好了距离,我拎起钓线用力地甩了出去,铅坠正好落在两片水域的交界线上。

钩甩进水里,工夫不大,已有鱼逗钩了。那下咬得特别猛,把拴着钓线的柳条一下拉弯了,赶紧伸手抓住钓线,一条半斤多重的吉花鱼被我拽了上来。从钩上把鱼摘下,换好鱼饵(河虾),再次甩进江里。很快又有鱼咬钩了。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我已经钓了十几条吉花鱼了。

看着一条条被钓上来的吉花鱼,我不禁悲哀地想:它们为了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只能拼命地捕食,结果被人钓了上来。假如它们不是这样贪吃,能断送自己的性命吗?实际上它们不在寒冬到来之前体内积累下足够的脂肪,恐怕也也难以度过那漫漫寒冬。毕竟被人钓上来的吉花鱼只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都不会咬在人们的鱼钩上,可以幸运地活下去。

江边太冷了,不但飘着零星的雪花,还刮着风,尽管穿了皮袄,还是冻得浑身打颤,钓到下午三四点钟,再也坚持不住了,挑着一天的收获回家。

到家一数,大小钓了七十多条,小的半斤左右,大的足有一斤重,除了吉花鱼外,还有几条重唇。别看吉花鱼和重唇鱼同属于骨鱼,可吉花鱼只生活在黑龙江及其所属的江河湖泊里,而重唇鱼分布则极为广泛,从黑龙江流域向南一直到广东、云南等地的江河里都有出产。

黑斑狗鱼

黑斑狗鱼,也叫狗鱼棒子,属鲑形目,狗鱼亚目,狗鱼科,是一种冷水食肉鱼类,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

黑斑狗鱼身体细长,稍侧扁,近似圆桶状,它的尾较短,鳞细小,侧线不很明显,背鳍长而靠后,几近尾鳍,胸鳍和腹鳍比较小。背部和体侧呈灰绿或绿褐色,腹部呈浅灰白色,散布许多不规则的黑斑,甚至连背鳍、臀鳍和尾鳍也有黑斑。最奇怪的还是黑斑狗鱼的头,呈尖状,吻部长而扁平,好似鸭嘴,因此也有人叫它“鸭鱼”。

黑斑狗鱼行动敏捷,时常活跃于水草丛中或尾随在白鲦、鲫鱼、黄鲴子等小型鱼群后面,寻机冲进鱼群,捕食那些小型鱼。而一些个体较大的黑斑狗鱼不仅捕食小型鱼,还会捕食鲤鱼、胖头鱼和草鱼等一些个体较大的鱼类。由于它的口裂大,牙齿发达,不仅上下颌,连舌上都长有大小不一的锥形锐齿。这种锋利的牙齿使它的捕食几率大大增加,只要碰到猎物,很少能轻易地从它的嘴边溜掉。不仅如此,狗鱼的牙齿还有另外用途,把一时吃不完的食物挂在上面,以备不时所需。黑斑狗鱼这种独特的生理特点,不仅为它捕食带来极大的方便,往往也会因此而断送性命。

一年的六月份,我和同学到勤得利的亮子河下“丝挂子”。那年亮子河里狗鱼棒子特别多,多数在一尺左右,每次遛网都能摘下几条狗鱼。遛网时,还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有几条狗鱼并没钻进网眼里,只是牙齿被网线缠住了,结果叼在渔网上活活气死。

黑斑狗鱼是生活在黑龙江的最凶猛食肉鱼之一,当饵料不足时,它们还会同室操戈,互相残杀,猎取同类为食。除了捕食鱼跟河虾以外,那些落在水面上嬉戏或捕食的水鸟儿或麝鼠、蛙类也会成为狗鱼的攻击目标,被它们一口吞进肚子里。

狗鱼食量特别大,一天中几乎能吞食和它身体重量差不多的食物,性情凶残贪婪,甚至能吞下相当于自己身体三分之一长度的其它鱼类。假如捕获的猎物太大,无法吞进肚子里,可一半已经进入胃里,另一半仍露在嘴外。这时候,它会快速在水里游动,一边消化,一边往肚子里吞噬食物。黑斑狗鱼不仅食量大,生长速度也快,有资料记载,在天然水体中最大个体的黑斑狗鱼可达16公斤到21公斤。实际上我曾工作过的勤得利农场有位渔民下冬网时,曾捕捞过一条36公斤的大狗鱼,并以每公斤四十元售出,一条狗鱼为他增加了两千多元的收入。

别看狗鱼如此凶猛,可要是和哲罗鱼不期而遇,狭路相逢,即使个头差不多少,也远不是哲罗鱼的对手。等待它的最后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落荒而逃,要么被咬得遍体鳞伤,惨死在哲罗的手里。

乌苏里鮠

牛尾巴鱼,属硬骨鱼纲,鲇形目,鲿科鮠属,是一种无鳞鱼类,学名乌苏里鮠,或乌苏里似鲿。这种鱼是一种无鳞鱼,身体细长,而且越往后越细,很像一条黄牛的“牛尾巴”,当地人才给它起了这样形象的名字。

牛尾巴鱼的.外形和嘎牙子鱼长得极为相似,但比嘎牙子鱼要难看的多。它们同为无鳞鱼,背鳍和胸鳍前端也同样长着用来自卫的硬骨刺,后刺缘呈锯齿状,不认识的人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其实仔细看,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牛尾巴鱼的头部较大,上颌略长于下颌,眼睛较小,尾鳍上叶略长于下叶,未端呈圆钝状。而嘎牙子鱼的上下颌基本等长,类似鲶鱼,眼睛较大,有黑眼圈,尾鳍开叉,呈燕尾形。除此以外,两种鱼还有一种明显的区别,嘎牙子身体两侧长有深色不规则斑纹。不过那些斑纹特别清晰,干净,很像虎皮,因此也有人称它们为虎皮嘎牙子。而牛尾巴鱼身上没有任何斑纹,多呈土灰或土黄色,毫无光彩。无论它的外形还是身体的颜色,都特别难看。

不过,牛尾巴的个头要比嘎牙子鱼大得多,个体长度多在一尺以上,最大个体身长可达一米左右,重达三四斤;而嘎牙子鱼则小得多,最大也难以超过一斤重。再加上它们除了捕食鱼虾以外,有时还以吞噬别的动物的尸体,甚至腐尸。因为这种生活习性,人们更嫌其脏,过去生活在黑龙江边的人很少吃牛尾巴鱼。其实,所有的无鳞鱼肉质都极其细嫩,味道鲜美,而当时不吃这几种鱼,纯粹是心理作用。

我在勤得利工作的时候,黑龙江的牛尾巴鱼还很多,每次都能钓到几条,甚至几十条。一次我们学校的几名老师结伴去钓鱼,结果每人都钓了二三十斤牛尾巴鱼,大的三四斤重,小的也有半斤多。由于那时很少吃牛尾巴鱼,回来后每斤一元钱卖给了鱼贩子,一天的收入也不过二三十元,如今想起来简直亏透了。

黑龙江茴鱼

黑龙江茴鱼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斑鳟子、红鳞鱼、海罗茨等,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个头多数在50—400克之间,很难见到有超过500克重的大鱼。

黑龙江茴鱼的身体呈长而侧扁状,尾鳍较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眼较大,鳞细小,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呈圆凸形,旗状。主产于黑龙江和嫩江上游,以及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等诸条江河中。尽管黑龙江茴鱼也是一种冷水食肉性鱼类,但与其它冷水鱼有所不同。黑龙江茴鱼游动范围比较小,常年不进入江河及湖泊里越冬,只在山涧溪流里栖身。夏天它们多生活在水温比较低的支流上游,喜欢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湍急的河川里生活。而到了水瘦山寒的冬季,则游到溪流的下游,寻找一处溪水较深的地方越冬。从不像哲罗鱼、细鳞鱼、狗鱼或江鳕那样进行比较长距离的迁徙。

因为黑龙江茴鱼从不进入大江大河,一直生活在山溪里,再加上产量又少,除了山民以外,连那些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几乎都没见过茴鱼,也是它的神秘所在。

茴鱼一年四季都捕食,即使到了寒冬季节,溪流已经结了一层厚冰,生活在冰下水里的茴鱼仍在不停地摄取食物,补充营养,以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由于茴鱼常年进食,而且捕食凶猛,是溪钓的极好对象。

在溪流中钓茴鱼,和在江河湖泊中钓其它鱼类有所不同。由于溪流水势湍急,溪底乱石密布,鱼钩特别容易上挂。钓茴鱼要用硬鱼竿,钓坠儿稍微轻一点,还要用挑选浮力较好的浮漂。因为溪流水势湍急,无法像在其它地方钓鱼那样把鱼钩停在固定的地方,钓茴鱼都是沿着溪流从上至下边走边钓。把鱼钩甩到溪水里,随着浮漂朝下游走,绝不能让鱼钩沉底儿,以防上挂。

甩上几钩,如果没有茴鱼咬钩,则赶紧寻找下个鱼窝子。如果在钓点只能钓到柳根子等一些小型鱼,很少能钓到茴鱼。茴鱼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柳根子等小鱼惧怕它,一般不会进茴鱼窝子。

茴鱼喜欢吃活食,挂蚯蚓时,要从整条秋蚓靠近头的部份穿入,部分留在钩外,使蚯蚓在钩上来回扭动,茴鱼很快便能发现鱼饵。茴鱼咬钩一般都是浮漂先往下轻点一下,然后再把浮漂拖进水里。垂钓者看见鱼咬钩,千万不可慌忙往上提杆,要等茴鱼咬住了再提杆,那样则是十拿九稳了。

黑龙江茴鱼常年生活在无污染的溪流里,又是冷水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种名贵的食用鱼类。只是茴鱼的数量一直比较少,再加上当地山民在茴鱼洄游期进行大量捕捞,甚至用炸药炸,用电击鱼,或者药鱼等事件频繁发生,致使原本就不多的茴鱼资源更是急剧下降,如今已经成了一种频临灭绝的鱼类,即使在山间溪流中也很难能见到黑龙江茴鱼了。

细鳞鱼

细鳞鱼是鲑鱼的一种,因其鳞细小而得名,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因此也叫细鳞鲑。俗称细鳞鱼,是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一种中型鱼类,体重一般在1000克到2000克之间。

细鳞鱼身体细长,侧扁,头稍尖,吻钝。口小,横裂,亚下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伸延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齿。眼大,鳞细小,腹鳍小;背部黑褐色。它们的体侧红褐色,身体的侧面及脊背上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很像饭店里出售的鳟鱼。

细鳞鱼是一种冷水性鱼类,它们不畏寒冷,喜欢栖息在温度低、水质清澈的溪流之中,但在冬季则洄游到大江、大河的深水处越冬。待到来年春季水温略升时,则又洄游到原处产卵。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期间,性成熟的亲鱼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水质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每条雄鱼都会在那里占领一块水流清澈,沙砾河底的领地,并且来回地游动,不断地扩大范围,以招来那些准备和它们结为伉俪的雌鱼。假如雌鱼看上了那条雄鱼,便会和它相互追逐,在清澈的浅水中嬉戏,然后产下它们的后代。

细鳞鱼把鱼卵产在水质清澈、水流较缓的砂砾底质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为了保护自己的子女,产完卵的亲鱼会一直守候在它们产卵地方,在那里不停地徘徊守候,假如有别的鱼靠近它们的鱼卵,立刻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把入侵者赶走。要是入侵者个体较大,还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亲鱼一直守候在鱼卵旁边,很少去觅食,更得不到休息,连累带饿,往往等不到鱼卵孵化,很多亲鱼都已纷纷死去,而且死掉最多的还是雄鱼。

仔鱼孵化后,为了躲避天敌,它们绝不轻举妄动,经常潜伏在砂砾的空隙之间。到了阴历八月份,黑龙江的雨季过去了,天空变得更加蔚蓝,雨水变得稀少起来。山涧中的溪流由于得不到雨水的补充,水位急剧下降,透过浅浅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一群群黑绿色的鱼脊背正在顺着湍急的溪流朝下游游去,这浩浩荡荡回归的鱼群,便是细鳞鱼的回游队伍。它们回归时和别的鱼类有所不同的是:大鱼游在回归的队伍最前面,成年细鳞鱼的队伍浩浩荡荡游过去,才是密密麻麻的小细鳞鱼队伍。来到世间还不到一年的小细鳞鱼,怕在回归的途中遇到别的食肉鱼攻击,甚至可能会遭到同类鱼的捕杀,一直不敢到湍急的溪流中去,只能躲在贴近岸边的浅水中集群游动。

山涧的溪水越来越浅了,有些地方甚至窄得只剩下一条小溪流,黑龙江及诸条河流也马上要结冰了,回归的细鳞鱼队伍在途中经过短暂的休息,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浩浩荡荡地朝着它们越冬的大江大河出发了。

细鳞鱼按其生活环境可分为两个主要种群:一种是常年栖息于山涧溪流里的群体,它们主要生活在小兴安岭及完达山的诸条水系中。这种细鳞鱼体背部呈绿褐色,体侧较黑,腹部银白,背鳍、臀鳍上均有黑点,外缘黑色;胸鳍、腹鳍呈桔红色,有黑斑,渔民称其为“山细鳞”。一般来说,“山细鳞”的个体较小,体长多在350毫米以下。

另外还有一种细鳞鱼,夏天也生活在山涧溪流中,而到了冬季,便洄游到江河中去越冬。这种细鳞鱼的个体比较大,背部呈黑绿色,体侧黄褐,有黑斑点,腹部黑,背鳍前角黑,胸鳍、腹鳍绿褐色,尾鳍有细长黑点,而且越是外缘部分颜色就越重,直到黑色,渔民称其为“江细鳞”。每年到了繁殖季节,成年细鳞鱼的体色较暗,背鳍前部的鳍条颜色变黑,加重,体侧出现隐约红色斑纹,而不同年龄、不同大小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细鳞鱼,身体的颜色也有较大的变化。一般来说,那些年龄大的鱼较幼龄鱼体色要深一些。

细鳞鱼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冬天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中,而此时恰是其它鱼类冬眠时期,防范意识特别差,反应能力也特别差,特别容易受到细鳞鱼的攻击。和那些被它们捕食的小鱼相比而言,细鳞鱼是一种凶猛的庞然大物。可是到了身躯庞大的哲罗鱼和狗鱼面前,它们又实在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成为那些更加凶猛、个体更大的食肉鱼类盘中美餐——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永远都是一条无法颠覆的法则。

黑龙江的下游水域十分辽阔,有无数的河汊和泡泽通往黑龙江,蕴含着丰富的饵料资源,而且诸多河流污染的也比内河要轻得多,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鱼儿乐园,不仅出产名贵的鲟鱼和举国闻名的“三花五罗”,还有在南方河流中少见的冷水鱼类。可如今,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捞,再加上上游的松花江污染,黑龙江里的鱼已经越来越少了,像“五罗”中的法罗、铜罗、哲罗等名贵鱼类几乎绝迹,甚至连那些渔民都好多年没见过法罗了,黑龙江的鱼类资源确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如何挽救黑龙江濒危的鱼类资源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恢复鱼类资源已成为一项亟需开展的工作。

令人可喜的是,生活在黑龙江下游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开始了挽救行动,不仅延长了禁渔期,而且由原来的每年一次到现在的每年两次禁渔期,每次长达一个半月,为鱼类的自然繁殖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那里还开始了人工繁殖,往黑龙江里放流包括鲟鱼在内的各种鱼苗,成立包括狗鱼在内的特色鱼类资源养殖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将来的黑龙江还会有一天再次成为天然的鱼库。

武汉三镇哪里有特色鱼吃,是很好吃很有特色的鱼哟!

武汉旅游景点推荐 黄鹤楼:标志性建筑,远眺长江确实不错。但是如果做过功课的就会发现它是个现代建筑(1986年落成的),票价80元(4月1日涨的价),难免让人觉得昂贵,故宫博物院、颐和园门票才多少钱历史的时间都是无法比拟的。公园偏小,很快就可以玩遍(2.5小时足玩了)。归元寺:寺庙不大历史悠久。罗汉堂的500罗汉最具代表,可以数自己的护法到门外对号,但是没有明确告知是收费的(10元一张),给人感觉有点乱收费的感觉,服务人员态度也很一般,总是会说随缘一类话。东湖:湖面宽广,树木丛丛,有花的季节应该是不不错的避暑胜地。情侣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如果没有花草可玩性可想了。省博物馆:一字:好!藏品精美,历史悠久。越王勾践、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博物馆建设的很好,干净整齐。每个展厅门口均有当前展厅藏品的历史介绍及重点文物(如果相机内存不够就照那上面的代表,不过建议去那里一定要带大容量的内存卡),最可贵的是这样的博物馆居然是免费的!!龟山电视塔:门票60(含塔);10元只是纯门票,可玩性一般,就是可以看看长江,要比黄鹤楼的视野好,但是感觉就很一般了,因为它跟为现代化了!木兰天池:提前打听天池的水位,如果没有水或者少,最好就不要爬到顶了会让你很失望。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可以一玩,但是从武汉港去往天池的小巴就太差了,写的是直达,但是会因为人少让你来回倒车(因为他们的运营成本问题,能理解,但是游客就被人卖来卖去的,而且回来时候很累这样倒车很有可能要站会汉口了1.5 小时)门票60元汉口江滩:休闲好去处,那里有1998年洪水的水位线,龙王庙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又把吃早饭叫“过早”。热干面、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水饺、馄饨、糯米鸡、豆皮、散子、油墩、精武路鸭脖子、汤包、烤红薯、糯米包油条、酥饺、糍粑、剁馍、苕面窝、细粉、宽粉、汤面、清酒、蛋酒、豆浆、鸡冠饺、炒面、炒粉、炒花饭、小张烤鱼、清蒸武昌鱼、鱼香肉丝、瓦罐鸡汤 武汉名小吃 还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 ,蔡林记--热干面,谈炎记--水饺 ,顺香居--烧梅 ,福庆和--牛肉米粉 ,五芳斋--汤圆 ,小桃园--煨汤 ,老谦记--牛肉豆丝,余妈妈--豆皮,面窝,田启恒--糊汤粉,新农特色牛骨头,民生全科小汤圆 ,福庆和米粉 ,雅园湖南米粉 ,楚宝桂花赤豆汤 ,宝庆牛肉面 ,一品香大包 ,老会宾五叶梅 ,橘颂饼 ,东坡饼 ,油香 ,发米粑 ,什锦豆腐脑 ,凉粉凉面,炒良乡栗子 ,冲糯米粉,炒白果(即银杏果) 武汉风味小吃还有炸油饼、油条、蒸饺、煎包、酱肉包子、欢喜坨、年糕、糯米、糯米包、米酒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武汉热干面、武汉面窝、黄州烧梅、东坡饼、江陵八宝饭、云梦鱼面、老通城豆皮、武汉猪肉干、武汉香肠、武汉肉枣、猪油饽饽、麻烘糕、莲藕糯米粥、炖莲子、炒良乡栗子、冲糯米粉、武汉酸白菜、沙市甜独蒜头,咸酥饼。 等。 武汉人把吃早饭称为“过早”。早饭对于武汉人来说一向都很重要,所以过早一向都是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热干面是武汉一大特色。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湖北江河湖泊众多,水产极为丰富,所以武汉餐桌上河鲜是必不可少的。武昌鱼便是因为一九五八年毛主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佳句一出,而名扬五洲。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汉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武昌户部巷新开一家黄记烧梅,特色是“油饼包烧梅”,很好吃,呵呵,还有糊汤粉。就在古巷小吃旁边(就是以前在胭脂路十字路口的那家)。热干面啦现在变得早餐中餐晚餐都在吃,离不开了。万达广场最近新开了一家合记炸酱热干面。此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方便带走的武汉特产有:一、 精武路的鸭脖子真空包装;二、 武昌鱼超市有售的真空包装;三、 武汉热干面方便面包装,沃尔玛超市有售,以及调味品专柜芝麻酱简瓶包装;四、 武芳斋的汤园粉和汤园芯散包装,短期内邮寄不会变质;五、 一般超市有售的三峡苕酥和考感麻糖,价格适中,口感好,属于比较有名有湖北特产。你是想到湖北呢还是武汉旅游呢?一:湖北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有: 1。宜昌的长江三峡、三峡大坝 2。国家地质公园神农架 3。十堰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武当山

广东特色鱼“兰金皮”鱼是什么鱼啊??他们说生长在无污染,无农药的坑田里面。很漂亮,一般用来做观赏鱼

“兰金皮”是广东一些当地的俗称,一般称为“中国斗鱼”,你可以通过百度找图片。

现在农村是比较少见了,是挺漂亮的,不够攻击性也强, 不能混养。

海底有特点的鱼有

1、剑鱼

剑鱼,亦称“箭鱼”,体短壮,尾柄短细,平扁,每侧具一发达的中央隆起脊,无其它小隆起脊。吻部向前延长为扁而尖锐之剑状突出。眼大,齿细小,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成鱼则不具颌齿。

2、鲸鱼

外鼻孔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虽无耳廓,但听觉灵敏。肺左右各1叶。水中哺乳。胃分4室,自然环境下一般寿命达50到100岁。

鲸目是完全水栖的哺乳动物,有的主要靠回声定位寻食避敌。一般以软体动物、鱼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能捕食海豹、海狗等。

3、鲨鱼

卵壳奇特,大小和形状随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最大者30cm、宽14cm、高9cm,为现生鱼类最大的卵,最小的卵长63mm、宽37mm,多数种卵壳呈长方形,四角有延长的卷须,用以缠绕在海藻、石块等物体上,进行孵化。

4、鳐鱼

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它们的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 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底侧,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

5、章鱼

章鱼科的种类共有26属252余种海洋软体动物,它们的大小相差极大。章鱼体呈短卵圆形,囊状,无鳍;头与躯体分界不明显,章鱼的头胴部约7-9.5厘米,头上有大的复眼及8条可收缩的腕。每条腕均有两排肉质的吸盘,短蛸的腕长约12厘米,长蛸的腕长约48.5厘米,真蛸的腕长约32.5厘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剑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鲸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鲨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鳐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鱼

大理洱海弓鱼图片,特点,吃法

弓鱼也指中国云南大理洱海中产的一种鱼,俗称弓鱼,也称大理弓鱼,正式名称为大理裂腹鱼,属于鲤形目鲤科,中国特有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特点: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吃法:目前已经禁止吃大理弓鱼。

但可以品尝大理特色鱼:酸辣鱼:鱼、木瓜、辣子等。砂锅鱼:鱼、诺邓火腿、蘑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