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扶贫有哪些要点?

国家旅游局近日确定了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计划每年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从人才、金融、创业等多方面的专项扶持,旅游扶贫项目将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日渐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旅游扶贫的大文章正在徐徐展开。

旅游扶贫,贵在精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不能一刀切,千村一面,而要在“精准扶贫”总的指引之下,立足贫困地区当地旅游资源实际,量身定制,通过扶持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旅游扶贫,重在长远。

开发旅游资源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可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讲究平衡。这里面强调的,当属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盲目却又没有计划的开发虽会收获短暂的眼前利益,却不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有规划的科学开发,则会让旅游资源充分释放自己的价值,收获更为长远的未来。如何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所有资源开发区都面临的问题。在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更为明显。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平衡,不仅实现不了脱贫的目标,反而会使当地的发展潜力透支殆尽。

旅游扶贫,核心是人。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旅游扶贫,不是开发旅游资源后让当地百姓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要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符合当地情况的产业链,实现“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最需要依靠的是人的力量,同样,脱贫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旅游扶贫,不仅要让人们在物质上脱贫,精神上同样不能贫瘠。扶贫必扶智,旅游扶贫就是要通过旅游业这一个抓手,整合当地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既让当地的人们富“口袋”,也能富“脑袋”,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发展中收获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旅游扶贫,归根结底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长远的规划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用好旅游这一剂“药方子”,就能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子”。

做好旅游业,生活奔小康。

二、消费扶贫的开头作文?

摘要: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找到消费扶贫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春节的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新疆的大枣、河南的野生猕猴桃、湖北的丹江水产……吃上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既满足了消费升级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

找到消费扶贫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

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春节的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新疆的大枣、河南的野生猕猴桃、湖北的丹江水产……吃上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既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更能为贫困群众带来增收效应,消费扶贫可谓一举两得。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我国近14亿人口,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人一年吃掉70亿只鸡,有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消费市场规模之大,为消费扶贫拓展了空间。往深层看,不同于简单地给钱给物和解决眼前问题,消费扶贫更能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正因如此,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我国创造反贫困奇迹的一大秘诀。消费扶贫,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当然也要发挥这一优势。比如说,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既可以满足单位或个人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也要看到,消费扶贫本质上是一种“你卖我买”的商品交换行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唯有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共赢,消费扶贫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消费潜力变成脱贫动力。要实现双赢,就要找到双方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

让产品获得“可销售的渠道”,需要政府部门在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就需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让贫困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比如说,打通供应链条,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整合产地物流设施资源,可以降低贫困地区产品的物流成本;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的能力,就能更好促进“电商+农产品”商业模式的形成……打通流通梗阻、提升流通效率,才能真正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为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市场基础。

让消费获得“可保证的品质”,需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外界的助推可能会引起一时的消费,但要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换句话说,特色农产品要追求规模和数量,更要追求品位和质量。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对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用制度为特色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保驾护航;对企业和贫困群众而言,更应坚持诚信原则、品质为先,让特色产品绿色安全,让乡村旅游远离宰客等乱象,推动树立良好口碑、形成长期效应。

换个视角来看,消费扶贫为每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机会。贫困地区往往比较偏远,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消费参与到扶贫的过程中。消费扶贫是一个“人人皆可为”的事情,接下来,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这样,就能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查看更多相关

三、旅游怎样带动地方经济

1.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

发展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3.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全民广泛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对相关产业贡献大幅提升。但旅游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行业队伍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收入结构、旅游投资和经营环境等,落后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这些问题,大都需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去解决。

4.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口碑,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推进全域旅游,整体优化旅游的全过程,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才能将旅游业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 现代服务业。

四、为什么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一、旅游扶贫的发展过程

旅游扶贫工作是国家旅游局多年以来非常重视的工作,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些工作现在还在进行之中。旅游作为扶贫的有效措施之一实际上这么多年以来是围着我们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我们国内旅游发展而发展,因为中国的旅游业从改革开放开始,就是1978年开始起步,但是国际旅游涉及的比较小,而且主要是面对城市。从扶贫的角度来说起得推动作用并不大,随着我们国内旅游的兴起,旅游和扶贫相衔接,作用在逐步的增加。

1、回过头来看,大体上可以视作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从1984年开始到1993年,就是从1984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开放逐步起步,国内旅游的特点就是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旅游者足迹也非常广。所以我们很多在国际旅游发展过程中提不到的地方中在国内旅游的发展中迅速的成长起来。很自然这个过程也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过程,只不过这个阶段基本上是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因为国内旅游那时候也是一个自然增长。当时中央对国内旅游的一个基本态度叫做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这就是一个自然增长、自发增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旅游对扶贫的作用很快起到了,就是体现出来了。我刻1987年我到贵州去,当时贵州一个乡长就很兴奋的跟我说旅游对扶贫的好处,他总结了几句话,他说搞旅游好,搞旅游修大路、见大官、逮大鼻子赚大钱。我说你说得很生动吗,后来我想了想他这不光是说得生动,他说得很深刻,实际上把旅游扶贫的几个要素都点了。修大路就是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这是我们旅游扶贫的第一个区别点。见在官就是要解决一个政策扶持的问题。逮大鼻子这话虽然难听,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解决了一个市场的问题。最后是赚大钱,解决我们旅游扶贫的最终的目标和效益。他这话说得真是很生动。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应该说方方面面的作用非常突出,所以在1987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专门编了一本书,叫旅游促进发展70例。之所以编这本书就是想归纳一下各地的经验,这本书出来之后应该说我们自己看完了我们都觉得很振奋。就是没有想到旅游在扶贫方面起了这么多的作用,所以当时70个点评案例起得作用非常突出、非常大,也坚定了我们对旅游扶贫的这种信息,但当时从我们的感觉来说呢大体上还是一个自然增长,主要是各地政府在组织资源,组织开放推动发展,这个阶段一直到1993年。之所以划到1993年,就是1993年国务办公厅下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加快国内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们开国以来第一次对国内旅游下发了一个这么高层次的文件,提出了规划市场、提高质量、促进发展一系列的方针,所以这个文件夹的下发意味着国内旅游正式提上了我们中央的一时之乘,也意味着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也很自然我们旅游扶贫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所以第二个阶段这是1993年到1998年,这个阶段是旅游大发展的一个阶段,基本上每年旅游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所以在这个阶段,旅游地位越来越高,全国各地对旅游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在199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专门招开了一次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当时是在张家界召开的,在那次会议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基础的调研工作,有一个初步统计,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1996年通过旅游扶贫的人口全国大概算了一下是600万,大概涉及到12000个乡村,当时有这么一个数字。也请了很多地方在旅游扶贫方面做了经验介绍,所以那次会议对旅游扶贫是一个推动,而且是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之下进行推动。客观的来看正好复合就是我刚才介绍的国内的这种潮流,就是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的运行机制双轨并行,再通过旅游这个渠道促进了扶贫,正好符合这个国际潮流。所以这一个阶段是旅游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国内旅游更加兴旺的时期,这样就使旅游扶贫实实在在的见到了成效,也使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对旅游扶贫的意义认识得更加透彻,也更加充分。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98年开始到现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一个大力推进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到现在一共发行了5200亿,5200亿的长期建设国债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纪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一块争取,从这里边切了一部分作为旅游国债,旅游国债的实行主要地区都是贫困地区。主要项目就是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所以更加充分的体现了政府主导、旅游扶贫相结合,现在很多旅游国债项目已经实施完成了,完成了应该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98年到现在一共发了五期,42亿旅游国债,在全国安排了400多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1000万,同时结合旅游国债项目,我们又发布了中国旅游发展优先项目,又进行了一些市场化的运作和宣传,所以也大幅度的拉动了各方面的资金,包括外国资金,也包括各方面的社会资金。这些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年业42亿旅游国债平均下来大体上可以达到一比十,也就是说拉动了400多亿的外资和社会资金进入旅游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我们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应该说见到了显著的成效,因为旅游项目没有太大的项目,所以很多项目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第二年就显著增长,这样的事例是非常多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既是旅游发展的过程,也是旅游和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的衔接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样一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里一方面是政府的主导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另外一方面是市场的机制在里边发挥作用也越来越大,因为现在没有一个统计,也没有做过比较细的抽样调查。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觉得就是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我们觉得这些年以来一直到现在通过旅游扶贫脱贫的人口恐怕最少得有1000万吧,恐怕得有这么一个数。就是说在全国扶贫的这个总盘子里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而且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从发展的过程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