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期疫情下的旅游业怎么样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 旅游 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各个相关行业厂商的营收短期内都出现大幅下降,全球 旅游 行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新冠疫苗的量产与使用,为人类战胜疫情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国内 旅游 行业也迎来了全面复苏期,这也为全球 旅游 行业的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概况
文化 旅游 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内 旅游 抽样调查结果,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国内 旅游 收入为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城镇居民出游20.65亿人次,下降53.8%;农村居民出游8.14亿人次,下降47.0%。
分季度看,出游人次呈现降幅收窄趋势,其中一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95亿人次,同比下降83.4%;二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6.37亿人次,同比下降51.0%;三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10.01亿人次,同比下降34.3%;四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9.46亿人次,同比下降32.9%。
从 旅游 花费来看,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80万亿元,同比下降62.2%;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43万亿元,同比下降55.7%。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870.25元,下降18.1%;农村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530.47元,下降16.4%。
数据表明,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虽然整体大幅下滑,但也呈现出整体平缓复苏的迹象。
国内 旅游 市场的逐步复苏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在小长假的带动作用下,第二季度在线度假 旅游 市场交易规模较一季度大幅上涨,初步出现回暖迹象。
2020年下半年,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关于推进 旅游 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受相关政策调控,全国各地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量承载量上限也由此前的30%上调至50%,应对随后到来的国庆中秋双节,再次把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承载量从50%调整为75%。受跨省游恢复、暑假、国庆、中秋等假期的带动,国内 旅游 市场迅速复苏。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为 旅游 市场的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民航客运量持续恢复性增长,铁路月均发送旅客量逐渐稳定。截止2020年底,在线 旅游 月活用户达1.32亿,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九成;在线 旅游 平台新增用户量也得到稳定增长。
疫情中文旅产业出现单一化、同质化竞争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通过数字化创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智慧 旅游 服务。以贵州省为例,省文化厅和 旅游 局推动打造的“一码游贵州”项目,囊括贵州全省涉旅数据,助力贵州开启全域智慧 旅游 新模式,为贵州的全域 旅游 注入活力,也为国内 旅游 业增添动力。
市场竞争模式
疫情给 旅游 业带来沉重打击,但2020年 旅游 行业融资额创新高,高达420亿元,在疫情下的行业低谷期,资本抄底 旅游 资产,使得2020年 旅游 业单笔融资金额近4亿元,资本对头部 旅游 资产的争夺异常激烈。主流的在线 旅游 平台也合纵连横,竞争激烈。
2020年中国在线 旅游 交易额较2019年同比下降50.9%,OTA平台占据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OTA平台以携程遥遥领先占据主导地位,在线 旅游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2020年前三季度,携程在国内营业收入达133.5亿元,占据中国最大在线 旅游 平台地位;美团凭其客户端、PC端等平台入口,低成本的流量方式实现其 旅游 业务的主要入口,是美团在线 旅游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飞猪背靠阿里,有巨大的流量导入,加之完善的金融服务以及阿里云等强大的技术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在疫情防控的统筹、相关政策的调控、市场竞争变化等条件下, 旅游 企业承受了游客中途返程、行前退订和供应商压款等巨大的财务压力。携程、飞猪、马蜂窝等线上旅行商推出了“无损退订”服务,凯撒、众信、春秋、广之旅等旅行社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平台在疫情期间扮演了行业“稳定器”,在行业复苏期扮演了“加速器”,通过各项举措为市场增添活力,这些良性的改变都对整个 旅游 市场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
后疫情下的行业变化趋势
智慧、便捷 旅游 。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升级。智慧 旅游 的发展,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 旅游 需求和 旅游 供给双升级相互激励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科技 创新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发展,加速 旅游 业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适应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乡村 旅游 或成新 时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推动文化和 旅游 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 旅游 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 旅游 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 旅游 和乡村 旅游 。立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无疑会对未来乡村 旅游 提供强大支撑,乡村 旅游 业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步入全面小康 社会 ,民众更加重视文化、 旅游 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 旅游 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贵州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比较优势分析
肖进原
(一)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我省产业发展趋势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和体验消费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绿色产业”的鲜明特征。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三是具有就业容量大与拉动内需效果显著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增长,符合我省人口多、就业难度大的基本省情特点。四是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成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肖进源先生在罗甸旅游座谈会上谈罗甸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09年4月8日)
其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1)旅游业将全面开放,旅游业素质将迅速提高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强的产业,它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将向世界开放。旅游业的逐步开放,可快速根除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现象,促使贵州旅游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2)带薪休假将普及,国内旅游将升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全员带薪假期会实施并逐步增加,将促使全省旅游业快速升级。
3)知识阶层出游将成气候,旅游消费的文化要求逐步提高
随着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白领阶层形成并明显化,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白领阶层的旅游追求会明显化,形成一个独立的消费层面。因其文化素质较高,对全省旅游消费品的文化含量有较高要求,追求旅游供给精品化、高雅化。
4)旅游业的法制化将加强
为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证旅游业管理,必需进行旅游业立法。2009年国家旅游局已着手制定《旅游法》及其相关法规,过不了多久,《旅游法》将会为我省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5)旅游业的全方位开发
一是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并举;二是国际旅游近程、中程、远程旅游并举;三是国内旅游开发多层次并举。届时将会出现豪华型、经济型并举,自然型、人文型并举,城市型、乡村型并举的局面。近期针对我省城市工薪阶层周未度假型和部分流动人口附带性观光型的一日游、半日游形式的开发,将形成全方位开发格局。
6)旅游业的高科技化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科技化;二是旅游服务的高科技化。
罗甸大小井风景优美
(2009年4月)
(二)比较优势分析
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在宏观区位上,贵州处于大西南的东南部,属近海内陆省份,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特别是贵州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骨架的规划和近期贵广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将使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提升。
二是在旅游区位上,贵州处于广西桂林、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重庆三峡、湖南张家界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资源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齐的特点,如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就占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野生动物等10种,且数量多,形态各异。目前世界已开发的历史遗址、革命胜迹、寺庙教堂等20种主要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近80%。从贵州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旅游资源具有环境的多样性、景观的独特性、气候的宜人性、资源的丰富性、民族风情的多彩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同纬度上的原生态性、开发潜力的巨大性等特征。目前全省侧重开发的名山、民族风情、红色旅游、森林旅游、溶洞、气候、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存量还很大,增量更可佳,有较大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3)产品优势
全省旅游资源产品具有质量较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世界级旅游品牌已初步形成。目前省内的荔波大、小七孔、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已成为世界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作为自然景观一流品牌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二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景区、景点,这些景区景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且具有迭加的作用,在国内外游客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游客呈现长旺不衰的态势;三是初步建立起了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建成的景区整体上构成了贵州旅游景点布局合理、品种多样和容客能力较强的格局。
4)资源整合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类别上、开发方式上具有地域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资源组合得体,便于高效开发;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在不同类型上的组合,地域上的组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景观的单一性和同质性;贵州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民风民俗古仆,具备发展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探险旅游的良好基础,多种旅游方式的组合,能够加深资源开发的深度,丰富旅游产品,提高品位。
2、产业优势
1)从产业基础来看,贵州省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康、教”等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其规模经济效益已初露端倪。
2)从旅游业自身的产业特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作用强大的产业,能带动或促进其它相关部门、地区或市场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要完成食、住、行、游、购、娱、康、教”一系列活动,直接需要交通、住宿、饮食、商业、娱乐、咨询业等部门的支持,而这些部门本身的前后产业联系则构成了旅游业间接的产业联系。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间接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自身强大的关联能力增强了它的产业优势。
3)从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贵州省旅游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连年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09年底,我国人均GDP将达3000美元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我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品位,更具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当前正是国内旅游急速扩张时期。这为贵州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旺盛,会推动旅游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产业优势.
三、2020年贵州旅游过夜人数
593.1万人次。
2020年全省纳入监测的111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593.1万人次,门票收入10114万元。累计接待游客在1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有16家。纳入监测的33家温泉景区游客接待量达36.8万人次,门票收入2261.3万元。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奇异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及浓郁古朴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独具魅力。贵州旅游主要有以下几大优势:1、资源优势,贵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齐且形态各异的特点。2、气候优势,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3、产品优势贵州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最大的特色是“原生态”。4、区位优势,贵州处于大西南的东南部,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
四、贵州目前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现在的旅游现状就是宣传力度不够,我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不知道贵州在哪或贵州是个省,可见大家连贵州在哪或是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都不知道,更何谈旅游。相比之下,我们周边的省份旅游宣传力度就很大,但是很多资源都过渡开发,现在已经是在下降阶段。
我们的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花溪等)、11个自然民族村寨(黔东南巴拉河苗族村寨群 安顺云山屯、本寨、九溪、天龙屯堡村寨群 贵定音寨布依族村寨群 兴义下五屯布依族村寨群 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群黎平肇兴侗族村寨群 毕节大屯及三关彝族村寨群 乌当香纸沟布依族村寨群 六枝月亮河布依族村寨群 赤水丙安村寨群 西江千户苗寨村寨群 荔波下白岩布依族村寨群)。只要抓住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潜力是无穷的。现在贵州旅游正在成上升趋势,包括世界级酒店的进驻,各种连锁酒店的开业。这都说明他们看重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现在省里面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贵州在全世界最适合避暑排名第五,在中国排名第一。今年不是要举行首届“避暑节”,这都说明贵州在外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五、贵州旅游电子商务 文档
贵州旅游满意度调查报告
(第二期)
本期贵州旅游满意度调查时间段为2008年下半年,受访对象为下半年在省内出游的贵州居民,共调查了2002个样本,分布在全省9个市、州、地。
本次调查总体上反映出:
----“满意在贵州”活动开展以来,旅游接待环境明显改善。
----省内游客综合满意度达到77.8,分项目满意度集中在73至82之间,均在“较满意”水平线附近。
----城市景点和乡村旅游景点是省内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地。
----休闲度假已成为出游的主要旅游目的之一。
----自助游是绝大多数游客的选择。
----游客出游花费最高的项目是餐饮。
----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贵州居民下半年省内出游情况概述
(一)省内游客出游主要多选择城市景点和乡村旅游景点
在受访的2002人中,分别有701和672人次选择了城市景点和乡村旅游景点,比例分别为35.0%和33.6%,远远高于选择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数量。在列举的其他21个旅游景区(点)中,游客比例较高的前三位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所占比例为9.1%)、荔波漳江风景名胜区(比例为4.4%)和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旅游区(比例为4.3%)。
调查数据反映了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我省居民省内出游青睐城市和乡村旅游景点,休闲度假已成为出游的主要旅游目的之一;二是第三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的召开,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和促进作用,这一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三是此次选择红色旅游的游客比例不到2.0%,红色旅游对本省游客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二)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是游客选择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黔西南州游客数量相对少一些
图表1 省内游客出游目的地地区分布情况
(三)自助游是绝大多数游客的选择
在出游的2002人中,1939人选择了自助游,占96.8%;选择跟旅行社出游的63人,占3.2%。这与居民省内出游主要是短线休闲度假游有关,游客对出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消费方式等都比较了解,且出游时间不长,因此选择比较自由随意的自助游较多。
(四)游客出游花费构成与上半年三个小长假相比有所变化
游客出游花费最高的项目仍然是餐饮,但份额从上半年三个小长假的41.5%下降到了27.9%;门票花费最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从11.2%提高到了22.4%,成为第二多的项目。下半年游客旅游花费项目构成从高到低依次为:餐饮、门票、购物、住宿、交通、娱乐,与上半年三个小长假的调查数据比有所变化,见表1。
表1 贵州居民省内出游花费项目构成
花费项目排位 2008下半年 上半年三个小长假
人数(人) 百分比(%) 人数(人) 百分比(%)
餐饮 559 27.9 830 41.5
购物 292 14.6 285 14.2
交通 266 13.3 283 14.1
门票 449 22.4 224 11.2
娱乐 161 8.1 235 11.7
住宿 275 13.7 145 7.3
合计 2,002 100.00 2002 100
二、旅游满意度测评情况
根据需要,下半年的满意度调查将问题和答案选项进行了部分调整,计分办法也做了新的尝试,具体为:对参与满意度计算的问题,设置答案选项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说不清楚或不了解,单项满意度的计算依据公式
计算。其中,S表示单项满意度,表示选择第个答案的人数。A1为满意,A2为较满意,依次类推。综合满意度计算依据公式
计算。其中n表示参加综合满意度测评的项目数量,本计算公式暂不在各调查项目中实行加权。
和上半年三个小长假的调查数据相似,此次调查的游客中大多数是去城市、近郊景点和乡村旅游景点,只有少部分选择风景区及其他旅游目的地,因此,满意度测算出来的数值对贵州城市景点和乡村景点的整体情况更具有代表性。而针对单个景(区)点的满意度测算则应当采用专项调查开展,测算出来的数据方更具代表性。
(一)单项满意度测评
根据满意度计算公式,结合调查资料(表2),计算出单项满意度为:餐饮78.4;住宿76.6;购物77.1;旅游文化80.7;导游78.7;旅行社78.9;景区收费78.1;景区公厕74.5;景区公共卫生78.0;旅游安全81.6;旅游宣传73.4。
由于调查问题调整和计算公式的变动,满意度与上半年三个小长假的数值有些差异,下半年的满意度分值计算结果相对偏高,满意度数值之间不进行对比。比较明显的是,公厕满意度仍然靠后,但差距有所减小,旅游安全满意度有所下降。
表2 旅游满意度调查资料
样本个数(个) 有效样本百分比
您对当地餐饮服务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600 30.49%
2、较满意(含一般;基本满意;还可以。下同) 1037 52.69%
3、不满意 331 16.82%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34
您认为当地宾馆、酒店的设施和服务是否适应当地旅游接待发展的要求 2,002 100.00%
1、适应 403 22.41%
2、基本适应 1106 61.51%
3、不适应 289 16.07%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204
您对当地旅游购物环境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531 28.35%
2、较满意 965 51.52%
3、不满意 377 20.13%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129
您对当地旅游文化建设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703 36.03%
2、较满意 990 50.74%
3、不满意 258 13.22%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51
您对当地导游服务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478 31.59%
2、较满意 780 51.55%
3、不满意 255 16.85%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489
您对旅行社服务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420 30.17%
2、较满意 772 55.46%
3、不满意 200 14.37%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610
您对当地景区景点收费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540 27.88%
2、较满意 1094 56.48%
3、不满意 303 15.64%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65
您对当地景区景点公厕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526 27.11%
2、较满意 848 43.71%
3、不满意 566 29.18%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62
您对当地景区景点公共卫生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满意 587 29.41%
2、较满意 1064 53.31%
3、不满意 345 17.28%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6
请问您对当地旅游人身安全方面如何评价 2,002 100.00%
1、满意 740 38.46%
2、较满意 949 49.32%
3、不满意 235 12.21%
4、说不清楚或不了解 78
“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开展之后,您对当地旅游宣传工作的总体评价是 2,002 100.00%
1、宣传得不错 601 30.02%
2、较满意 625 31.22%
3、宣传不够、没特色 723 36.11%
4、其他 53 2.65%
(二)综合满意度情况
下半年的综合满意度内容包括餐饮、住宿、购物、旅游文化、导游、旅行社、景区收费、景区公厕、景区公共卫生、旅游安全、旅游宣传等11项,综合满意度分值为77.8。
三、综合分析
(一)“满意在贵州”活动开展以来,旅游接待环境明显改善
1、城乡环境有改进。调查数据显示,89.8%的受访者认为,开展“满意在贵州”活动以来,当地城乡环境和以前相比“有改善”,接近9成;9.4%的人认为“和以前一样”;仅有0.8%的人认为“比以前差”。
2、景区景点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有改进。83.3%的受访者认为,开展“满意在贵州”活动之后,景区景点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比以前“有改进”,15.7%的人认为“和以前一样”,仅有1.0%的人认为“比以前差”。
3、交通有改进。81.4%的受访者认为“有改进”,15.5%的人认为“和以前一样”,3.1%的人认为“比以前差”。
4、公厕建设有改进。这一点从上下半年的数据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公厕满意度在各单项满意度中仍然排位靠后,但与上半年的调查情况相比,有所改进,整体情况趋近于“较满意”。
(二)从调查来看,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1、城乡环境卫生和治安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受访者对城乡环境不满意主要体现在环境卫生和治安状况两个方面。对城乡环境不满意的人中,对环境卫生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8.8%,对社会治安状况不满意的比率达到43.8%,这两项是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的重点。
2、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一直是困扰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且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近年来,以交通为标志的贵州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需要。应巩固现有设施,并进行充分论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将相对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的建设项目,确保交通、接待设施、公厕、停车场,以及旅游村寨环境卫生整治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3、旅游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改善。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营主体和职能主管部门对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的重视,加大了培训力度,贵州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显然还不能满足需要。随着“两高”快速通道开工建设,贵州更需要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在“两高”建成通车后,我们一定要有完备的服务体系,有高质量的服务,迎接旅游业发展新的高峰。
4、旅游商品需要进一步打造。
近年来,伴随着“两赛一会”的举办,贵州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商品经营点少、分散、规模小,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商品难以成市。此次调查中,超过两成的受访者对旅游购物环境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商品质价比较低;二是商品的地方特色不突出。在对旅游购物环境不满意的受访者中,分别有37.4%和28.1%的受访者选择这两项。贵州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要有战略眼光,各经营主体和潜在经营主体应当牢牢把握市场脉搏,脚踏实地的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有纪念意义的、受旅游者喜爱和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
5、旅游产品和线路宣传营销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省近年来在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成效明显,“多彩贵州”在省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旅游客源增长。但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拓展旅游新产品和设计旅游新线路仍然不够,游客得到的关于贵州旅游的“微观信息”不多,特别是对新产品、新线路了解不多,不知如何方便快捷地到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