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
京剧也被称为平剧和京剧。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认为是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唱腔上,有西皮和黄儿两大类。角色分为五类:生活类、道德类、洁癖类、结局类、丑陋类。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各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黄梅戏,它叫“黄梅调”,也叫“采茶戏”。其特点是一个分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并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演唱和说话,形成自己的特色,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天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青羊戏、徽剧、地方民歌等剧种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演唱风格简单流畅,以活泼抒情著称,富有表现力。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特点是起源于冀东的“莲花瀑布”,后来吸收了东北“保险杠”口音,所以早年称为“罗子”、“保险杠”。起初是一种对唱的形式,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逐渐吸收了河北梆子打击乐、滦州皮影戏、乐亭大鼓、京剧的唱腔和表演,形成了“唐山罗子”,成为“奉天罗子”,最后成为现在的鞠萍。
昆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曲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它最初简称为昆山腔或昆曲。从清朝开始叫昆曲,现在也叫昆曲。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特色,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可用)。昆曲的表演也有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结合巧妙和谐。
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特点: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汉剧之一,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也跟随河南卫视、河南歌剧院、台湾省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世界多个国家。
我国不同地域戏曲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地方戏曲剧种有360多种,有近千年的演剧历史。其中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剧种当数如下几个:
京剧:在所有戏曲中,享誉最高,影响最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音乐上基本属于板腔体,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越剧: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角色大都由女演员扮演。唱腔清丽婉转,表演细腻柔美,长于抒情。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等。
昆剧:最初流行于昆山一带。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主要流行于安徽一带。唱腔优美,富有民歌味。
评剧:主要流行于北京、华北、东北。表演朴素自然,曲调活泼。北方特色浓厚。
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表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音调激越高亢,长于表现悲壮激昂的情感。
豫剧:流行于河南。以梆子接拍,又称河南梆子。音调高亢,节奏明快。
另外,还有江西赣剧,广东粤剧,山西晋剧(山西梆子),江苏锡剧、扬剧,上海沪剧,湖南花鼓戏等,都是很受欢迎的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革新唱腔,增加了管弦乐器的伴奏,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优秀剧目,黄梅戏成了著名剧种。
昆曲调细腻宛转,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笙、琵琶等。在舞台艺术上继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的南北曲的精华,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