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非遗文化有哪些?
一、平邑灯谜
灯谜,又叫文虎、灯虎等猜灯谜,又称打灯、商灯等,在平邑一带俗称“猜谜儿”。好的灯谜作品,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
二、刘氏翻花制作技艺
平邑县的刘氏翻花,历史悠久,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手工工艺。传承人刘庆怀家族世代做翻花,直至刘庆怀,已传承五代。刘氏翻花工艺比较复杂,有十几道工序完成。需经过粘纸、晾晒、凿切、修边、罩染(三种色)、晾晒、剪纸板、粘木棍、晾晒、合口、整形、包装等工序完成。
三、溜山梆子
溜山梆子诞生于200多年前,在沂蒙山区流传,深受群众欢迎喜爱。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人们广采博取,互相借鉴吸收,从萌芽形成,到发展成熟,因为它根植于沂蒙民间音乐的肥沃土壤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琅琊古墨制作技艺
琅琊古墨制作技艺是临沂地区的文化表征,是琅琊文化仅存的部分活化石。临沂市河东区前相庄张家制墨工艺自晚清1879年开始传承至今已经七代一百多年。制作技艺复杂,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宜书宜画、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
五、王氏羽毛画
羽毛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王氏羽毛画”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用笔和墨,采用鸟雀羽毛,经过消毒处理,根据画面设计需要选择羽毛的自然色象当作颜色,运用中国画写意手法,剪贴结合构成画面。达到了线条流畅、过渡自然、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效果。
同时,针对以往镜框羽毛画装裱摆放悬挂不便的缺点,设计成宣纸、绫绢卷轴式羽毛画,成为殿堂点缀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临沂有哪些民俗文化
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蒙山沂水孕育了“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算圣”刘洪、大书法家颜真卿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文韬武略,彪炳千秋。与此同时,临沂还是革命老区,曾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批英雄群体。汉晋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等民族文化秉承相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在临沂出土,破解了千年之谜。
临沂不仅有着丰厚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制品、印花布、泥制玩具、民间剪纸、香荷包、草柳编、地方戏曲——柳琴戏、民歌、民舞等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柳琴戏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临沂的风俗有哪些?
临沂的风俗有:
1、老虎鞋帽
穿虎鞋戴虎帽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老虎鞋帽是适应人们崇尚和传承中华民族虎文化的心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表示着人们质朴的生活信念。
2、扑蝴蝶
扑蝴蝶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广场舞蹈。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里,扑蝴蝶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动员参军”、“交送公粮支援前线”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柳琴戏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
4、剪纸
沂蒙地区是著名的剪纸之乡,剪纸是民情民俗的载体。在剪纸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形象内涵,在造型和刀法上大刀阔斧、得意出神,从有法到无法,把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转化为新的剪纸语言符号。
5、印染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那些散落在山野村闲的古朴草屋,散发着久远的芳香,以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项艺术,将蓝印花布的美深深地播种在沂蒙大地上。
6、捏面人
在沂蒙地区经常见之于街头。几种染了色的糯米面团,在手艺人捏型搓揉下,几分钟时间内就成为各种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之类造型,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临沂有哪些特色?
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
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特色菜;档次较高的饭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银杏、灯笼虾片、龙珠鲍翅、清汤乌穗、桃源焖鱼头、甲鱼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
临沂,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位于鲁南临港产业带、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叠加区域。 临沂总面积17191.2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
临沂因临沂河得名,古称“琅琊”。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时属琅琊郡和郯郡。近代中共在临沂地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1945年8月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山东省政府。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