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粤语有什么特点?

一、保留大量古汉语成分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 。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在上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偏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太多战争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

二、遗留有古南越语成分

秦汉时期到岭南戍边屯田的中原人与古越人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相互渗透。现代粤语中仍含有南越语成分,表现在词汇方面,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

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越语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已无从考证。目前粤语的这些在古汉语文献中没有被记载过的词汇约有20%,比重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

三、吸收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广州从清朝起已出现外来语,而到香港殖民地史时期,香港粤语(港式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官话(北方话)没有吸收。

如“士多”(store,siː22 tɔ55),即“小卖部”;有的是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沙拉”在粤语中是“沙律”(saa1 loet6)。

扩展资料

现代粤语在正式场合里一般采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白话文书写系统,全中文都可以共用,即全中文通用书面。因为粤语是中文其中一部分,所以书面表达形式上本身粤语书面跟通用书面可以做到齐驾并驱。

这种通用书面的语法、词汇和用语与粤语书面有较大的差别,不过人们似乎已经基本上习惯了这种差异,不觉有大的不便。但当人们用粤语读通用书面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的。朗读者会习惯上根据粤语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粤语复述出来。

大众媒体为贴近民众,不时会加入大量粤语固有词汇。部分杂志会采用另外一套自己的粤文书写系统,大量按照粤语语法及用语书写,不懂粤语的中文使用者是难以理解这种粤语白话文的。报纸则会采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通用书面书写,但在对话和引言中,会使用粤文书写。这些广东话对白令文章更为生动,更传神,更直击人心,并避免在翻译成通用书面时出现失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语 (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语种)

二、广东粤语方言的十大特色

广东粤语方言的十大特色

导语: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广东粤语方言的十大特色,欢迎参考!

一是音调、音节比较丰富。

同汉语的主流北方语系和其他方言相比,粤语有着独自形成的音韵系统。现代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粤语方言则有九个声调和两个变调。声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九声;还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由于音域宽广,朗诵古诗特别上口和押韵。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的深、心、金、簪四字粤语音同韵,而现代汉语却不同韵,所以用粤语方言更铿锵有声。

二是保持大量的古汉语。

由于汉人入粤很早,就语言方面来说,离开中原越早,保留古汉语的成分就越多。有些口语词在中原地区消亡了,却保留在粤语方言仲。如“索气是西晋时的汉语口语,中原地区早不用了,粤语方言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类语词直到今天,还是沿用中原语音来读,如“来”,粤语方言念作“黎”。粤语方言中很多是古汉语,例如:食(吃)、行(走)、走(跑)、着(穿)、面(脸)、饮(喝)、俾(给)、斟(倒)、怒(骂)、晓(知道)、翼(翅膀)、晏(迟)、滚水(开水)、倾偈(交谈)、下昼(下午)、趁虚(赶集)等等,都是古汉语。

三是与吴越(楚)语言有许多相近之处。

如:须同苏,逃同徒,酒同走,毛同无,早同祖,等等。粤语称美好事物为“赞”,如今苏州、宁波等地仍用此语。粤语的“咁多”,实为吴越的“介多”。粤语自称我们为“我哋”,吴越“侬哋”,“侬”是吴越古音。吴越语的“黄、王”读音不分,两广的白话也同样如此。

四是特殊词汇很多。

如“菜”叫“餸”,“能干”叫“叻”,“什么”叫“乜嘢”,“睡”叫“瞓”等。广州人喜爱创造形象生动的俗语和俚语统称为惯用语。例如:八卦、即爱管闲事,爱讲是非;牛一,戏称生日;手信,送与亲友的礼物;醒水,指机灵;咁串,相当于趾高气扬;执生,指看着办;执笠,指商店倒闭;生猛,指生气勃勃;千祈,指切切不可大意;扮嘢,指卖弄;坳撬,指不顺畅,有龃龉;沙尘,指轻浮,骄纵;纹路,指条理;拍拖,喻为恋爱;拥趸,指坚定的拥护者;俾面,为赏面、给面子的意思,等等。粤地名多用涌、沥、甫等;称小东西用“仔”,如“刀仔”、“凳仔”、“人仔”等;称外国的东西为“番”,如叫老外叫“老番”等;粤语方言将车船停靠叫作“埋站”,结账叫做“埋单”。

五是吸收外来语成分多。

唐宋时期吸收阿拉伯语,如邋遢(赃),清至民国时期则大量吸收英语,如波(球),呔(车胎),的士(出租车),花臣(花样),菲林(胶卷),士的(拐杖),士巴拿(扳手),买飞(买票)等。特别近年来,粤语方言的发展变化较大,吸收很多外来语,词汇创造量十分丰富,甚至将英语直译成粤语方言,如将party说成“派对”;show说成“大骚”;cool说成“酷”;等等。

六是词语结构特殊。

粤语方言的名词重叠成分多。如口多多(多嘴),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睁眼)等;或者将动词、形容词重叠,如搞搞震(搞事),湿湿碎(琐碎)等。

七是喜欢倒装。

如普通话的“要紧”,粤语方言说成“紧要”;粤语方言将“客人”说成“人客”;将“公鸡”说成“鸡公”;将“母鸡”叫做“鸡婆”、“鸡项”。等等。这些用词都带有古越语痕迹。

八是语法颠倒。

粤语方言含双宾语的句式,语序排列正好同普通话颠倒。如普通话习惯说“我给你送礼物”,粤语的.习惯说法是“我送你礼物俾你”;普通话说“你先吃”,粤语方言说“你吃先”,等等。粤语方言是“主语+谓语+直接宾语(事或物)+间接宾语(人)”,两个宾语的语法词序与汉语不同,如粤人喜欢说“我年纪大过你”,中原人则说“我年纪比你大”。

九是喜用民间俚语。

请看下面一段粤语方言:昨天“潮流兴”“炒更”,今日有兴“跳槽”。今日“老细”“炒你鱿鱼”,听日话唔定你会“炒”“波士”。所以你要自己“执生”,就系“食自己”。上一段话尽管你每只字都认识,但其中的意思只有懂粤语的人才明白,粤语方言的奥妙堪值品味。

十是颇具特色的歇后语。

粤人在日常言语中喜欢掺进生动、幽默、谐趣的歇后语作为口头禅。如:扮猪吃老虎----诈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等等。一些歇后语的表现手法也非常丰富,有比喻性的,如“蚕虫师爷----自困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牛嚼牡丹----唔识花共草”;有假借性的,如“死鸡撑饭盖----死顶”,“半夜食黄瓜----唔知头定尾”,“隔夜油炸鬼----没厘火气”;有双关性的,如“打破沙盆----问到笃”,“二打六----未过斤两”,“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无掩鸡笼----自出自入”;有谐音性的,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有典故性的,如“姜太工封神----漏了自己”,等等。

;

三、广东话的特点?

1、粤语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单音词。如:

眼(眼睛) 

台(桌子) 

嘴(嘴巴) 

耳(耳朵) 

女(女儿)

仔(儿子) 

木(木头) 

石(石头) 

骨(骨头) 

衫(衣服)

鞋(鞋子) 

袜(袜子) 

纽(钮扣) 

龟(乌龟) 

蚁(蚂蚁)

鹰(老鹰) 

橙(橙子) 

禾(稻谷)

这些词绝大部分是名词,在普通话中通过添加同义词素或加子、头、儿等后缀构成双音词。

2、偏正式结构一般是前面修饰后面,但粤语中也存在一种后面修饰前面的构词方式。如:

鸡乸(母鸡)

狗公(公狗)

人客(客人)

菜干(干菜) 

黄瓜酸(酸黄瓜)

3、在并列式的词语中有一种二对一的方式,前二后一,同时指统一事物或统一事物的不同性质。如:

口水痰(痰) 

晚头夜(夜晚) 

老实威(颜色、式样朴素大方而较鲜艳华丽)

大(䊆)嚿衰(形容块头较大而愚笨的人)

大食懒(好食懒做)

4、动宾结构的词在普通话中大多数是动词,少数是名词,粤语中除了构成动词和名词外,还构成形容词。如:

爆棚(满座,过分拥挤)

倒灶(砸锅)

逼人(拥挤)

吊瘾(引起兴趣但又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觉)

生性(指小孩懂事)

反骨(无情无义)

5、形容词后面加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衬字增加词语的韵律感,使词语更加生动。普通话中也有类似的构词法,但粤语显得尤其丰富。如:

多箩箩

懵盛盛

白雪雪

热㶧㶧(辣辣)

肥腯ten4腯

瘦(霝页)(霝页)mang2 (蜢蜢)

高戙戙

湿𣲷𣲷(立立)

滑捋lüd1捋

黑鼆鼆meng1

直笔甩

尖笔甩

矮啲得

红当荡

花哩碌

6、名词下加仔、女、佬、婆等词尾。如:

刀仔(小刀)

凳仔(小凳子)

明仔(小明)

歌仔(歌)

靓女(漂亮的女孩)

㔹(叻)女(聪明的女孩)

猪肉佬(卖猪肉的男人)

肥佬(胖男人)

洗衫婆(替别人洗衣服的女人)

肥婆(胖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