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山东的文化遗产:
1、风筝制作技艺国家非遗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村民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据MaiGoo小编了解,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被称为风筝的故乡。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锡雕国家非遗
莱芜锡制品可以上溯到公元1676年,当时的锡制品主要以普通日用品居多,莱芜西关王家锡雕创始人在此基础上,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主要以观赏并可实用的艺术制品,锡雕一问世,就受到朝廷的垂青,成为贡品。2014年11月,锡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3、山东大鼓国家非遗
山东大鼓又称“犁铧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山东大鼓的乐器最初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碎片击拍,后改用两枚铁片和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传统曲目有《黑驴段》、《拎娃娃》等。2006年5月20日,山东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12日,山东大鼓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柳子戏国家非遗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柳子戏记录在案的传统剧目200余出,音乐唱腔曲牌600余支,这一剧种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山东琴书国家非遗
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语言极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2006年5月20日,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山东文化遗产有哪些?
山东文化遗产介绍如下。
一、齐长城
齐长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于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庄入海,全长达1200余里,横贯齐鲁大地,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
二、孔庙、孔府和孔林
孔庙、孔府和孔林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曲阜市,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孔子(公元前551-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在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每年祭。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他的祠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三、大运河
大运河在2014年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山东段,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流经山东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大运河山东段历史上就是通航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著名河段。
四、烟台剪纸
2009年,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烟台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其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剪纸的稿样世代流传,有着鲜明的烟台地方风格。
荣成、文登一带的剪纸,粗犷大方,浑厚朴实,多用乌黑的胶皂纸所剪的鱼、虫、鸟、兽,作为器物的装饰;掖县的剪纸,线条细腻,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蓬莱一带的剪纸,则以大片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十分生动,剪出的人物感情充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五、高密剪纸
2009年,高密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密剪纸,也是山东地方剪纸艺术的代表,是山东省高密市传统民间艺术三绝之一,它的流传同高密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象征性强,造型朴实夸张,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
六、济南皮影
济南皮影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种,2008年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济南皮影戏又称兰州布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据说当初河北滦县乐亭皮影为全国之首,俗称天下的影,数乐亭。
七、定陶皮影戏
定陶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种,2008年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定陶皮影又名陶纸说书,是由明代山西移民传到定陶的古传皮影戏,长期活跃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古传皮影的基本制作工艺、演出形态、表演程式、原始唱本和古老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