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黄梅戏等。

1、楚剧

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

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成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其题材广泛,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8。

2、汉剧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

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0。

3、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周边,重点在仙桃(原沔阳)、潜江、天门、荆州、监利、洪湖、荆门、京山、钟祥、石首等江汉平原一带。目前荆州花鼓戏专业演出团体总数8个,含国办团体6个,改制转企团体2个 。

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4、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公安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民族气息,是中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动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在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5、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韵味丰厚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驸马》等最具代表性。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汉平原皮影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荆州花鼓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剧

湖北的传统戏曲是什么

1.汉剧,中国戏曲剧种。俗称“二黄”,又有“楚调”(楚剧源自“黄孝花鼓戏”,是湖北的另一种地方戏曲)、“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发展成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

2.湖北评书, 主要流传于长江沿岸的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评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目丰富多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仅按小说底本讲述的“底子书”和在“底子书”基础上发展加工而成的“雨夹雪”,书目有《三国》、《水浒》、《隋唐》、《岳飞传》等;另一类被称为“路子书”,这类书目是演员自己编创并演出的,较追求情节的惊险热闹,书目有《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等。

特征:表演善于模拟书中的各种人物,并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渲染气氛。其描叙景物时喜欢使用骈体、叙述,对话时则使用来自民间的口语。

3.湖北小曲,主要内容:湖北小曲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的曲牌据称原有二三百个,上世纪30年代末逐渐失传,现存100个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从长江上游和下游传来的小曲,也有抗战时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艺人从各地带回来的小曲。

特征:湖北小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演出二、三人不等。20世纪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

4.楚剧,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1926年改用现名,大约于百年前在鄂东流行的哦呵腔基础上融合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形成。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

5.荆州花鼓戏,因它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曾经又名“天沔花鼓戏”。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其他小调有“思儿”、“绣荷包”、“双撇笋”等。演唱时有帮腔。因受楚剧的影响,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主要乐器有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乐曲较豪放粗犷。

6.荆河戏,主要流行于湘北澧县、津市、临澧、石门、大庸、岳阳等地,以及湖北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恩施和中游的铜仁,四川的秀山、酉阳,共30来个县市。曾称“上河戏”或“大台戏”,1954年定今名。有昆、高、弹3种声腔,以弹腔为主。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

7.南剧,又称南戏,是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居恩施州五种地方剧之首。它流播城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8.湖北越调,又名襄河越调,流行于襄阳、荆州、宜昌一带。清代中叶已兴盛,已有班社在这地区演出,如阳春班、泰和班、三盛班等。同时这地区又流行同州梆子(东路秦腔),因此声腔剧目与秦腔有着密切关系。越调唱腔质朴自然,真切豪爽,婉转动人。它有曲牌和板腔两种曲体,因而构成了越调音乐的独特风格。越调的传统剧目分为正装戏和外装戏两种,有400多个剧目。正装戏为越调的传统剧目,其构思严整,唱词深奥,主要演历史袍带戏,多以生、净为主角,外装戏多为民间生活戏,也有许多公案戏,以小生、小丑为主角,词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气息浓厚。

9.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简称汉二黄,俗称靠山黄,属汉剧的一个支派,是流行于鄂西北地区的皮黄剧种。它是随荆、襄移民带进鄂西北山区的楚调与地方方言民乐长期吸纳、融合而形成的。山二黄”的表演艺术在分工和运用剧目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它的唱腔有西皮、二黄、反二黄、四平等,均属板腔体;角色也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十大行当,因历来主重唱工,十行角色皆有重头戏;演出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武场均由鼓司指挥。“山二黄”传统演出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唐宋戏”居多。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二黄”剧种是全国地方古老稀有剧种之一,被誉为秦巴山区的稀世瑰宝。

10.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

11.湖北高腔

12.黄梅采茶戏

13.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14.远安花鼓戏

15.梁山调

16.襄阳花鼓戏,曾在襄樊地区广为流行,影响至我省的房县、郧阳、远安、兴山,最远达到陕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

17.郧阳花鼓戏,是十堰地方剧种之一,现流行于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地。郧阳花鼓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郧阳花鼓戏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八岔戏,俗称“二棚子戏”。它的声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类,其唱腔的“花腔”部分还吸收了“郧阳四六句”的部分曲调。

18.随县花鼓戏

19.堂戏,又称唐戏,是流传于长江北岸、神农架山区的地方剧种。

20.文曲戏,是流行于赣、鄂、皖三省边界的一个有名剧种,以其清新婉约而引人入胜。文曲戏的前身是“坐唱”。这种“坐唱”在江西的九江、瑞昌、都昌、湖口叫做“文词调儿”、“曲子”;湖北黄梅、广济叫做“调儿”、“曲子”;安徽的东至、宿松叫“儿家腔”、“文南词”。

21.柳子戏,又称杨花柳,阳戏,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一个老剧种,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

天门的社会

天门是湖北省江汉平原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省级卫生城市。至2014年,全市政府办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5个,包括三级甲等医院2个,综合三甲医院1个(全省县级唯一) ,综合医院2个,中医医院1个,专科医院3个,非政府办卫生机构接近1000个,其中民办医院7个。

2015年3月28日,“2014中国县级医院竞争力100强”排行榜在广州揭晓,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14位,连续四年蝉联中国中部地区第一。 天门是华中地区同级城市医疗行业的”排头兵“,正进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 天门市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人民大道东天门市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西寺路 天门是一座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的城市。湖北民间流传一句话,“奸黄陂拐孝感,又奸又拐是汉川,十个汉川佬,不敌一个天门苕。”虽说是一句戏语,但从流传的程度,可以看出对天门人智商和财商的肯定。天门人最重视教育,天门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这话在天门一点不假。 学前教育 2000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称号。天门市幼儿园于2005年6月被湖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幼儿园”。 义务教育 2009年,天门市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市,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投入资金近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全面改善薄弱学校校舍条件和教学设施,城乡教育逐步均衡协调发展。

2012年,天门市顺利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2013年9月,国家教育督导团评估组对天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六项28个评估指标均获得高分,全省三座直管市中仅天门通过验收,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 天门市境内初级中学名单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天门杭州华泰中学(初中部)湖北省天门市竟陵初级中学湖北省天门市九真初级中学天门市卢市镇卢家口初级中学 天门市多祥初级中学天门市岳口镇天南初级中学天门市麻洋初级中学天门市石河初级中学天门市张港初级中学天门市南河初级中学天门市净潭中学 天门市皂市五华山初级中学 天门市皂市阳光初级中学 天门市黄潭镇黄潭初级中学 天门市小板镇小板中学岳口初级中学 天门市马湾镇马湾中心中学天门市多宝一中干驿初中分校天门市江汉学校(初中部) 注 本表格仅供参考,不提供完整名录。请以教育局备案资料为准。普高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市高中学校为全国普通高校输送合格人才20余万人。1984年,著名作家秦牧在《文汇报》上撰文称《天门县上了状元榜》。199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杜若原著文称颂“江汉才子出天门”。2000年,天门中学考生囊括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一、二名,《人民日报》以“状元榜眼同出天门,状元之乡再创佳绩”为题对天门教育作了专题报道。2005年,投入1.8亿元,实现了天门中学整体搬迁,2008年8月,天门中学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示范中学”称号。

天门市境内高级中学名单 湖北省天门中学湖北省天门实验高级中学天门杭州华泰中学(高中部)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天门市高中复读中心天门市渔薪高级中学天门市皂市高级中学湖北省天门市卢市高级中学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天门市张港高级中学天门东方高级中学天门市九真中学天门市岳口高级中学天门市江汉学校(高中部)五华山中学注 本表格仅供参考,不提供完整名录。请以教育局备案资料为准。省级重点中学 词条:湖北省天门中学湖北省天门中学是一所享誉全国的省级示范高中,始建于1912年,是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省级示范中学。天门中学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江汉地区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重点中学之一。

特殊教育 词条: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天门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 高等院校 词条:天门职业学院,湖北省轻工技校天门分校 【城市精神】

敢为人先,敢闯天下,开放包容,诚实守信

【市树市花】

栾树;桂花

天门古称竟陵,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蒸菜之乡和棉花之乡,还是茶圣故里、状元之乡、竟陵派文学发源地。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 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均诞生于此。

天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的文明城市,是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存积着大的文物资源和人文遗产。境内有迄今为止中国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遗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9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本次考古挖掘于2015年11月开始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地域文化

天门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繁育出异彩纷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门民俗文化,使得天门荣膺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即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 ,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代表了史前时代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陆羽茶文化 【位于天门市的茶文化产业机构】陆羽国际集团

中国茶叶交易所联盟总部

中国茶叶标准评级中心

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陆羽茶经研究中心

湖北省旅游·文化发展促进会茶文化专业委员会

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文化之乡 ,茶文化历史悠久,陆羽是天门最大的品牌资源。天门市大力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广品茶饮茶的风尚,把品茶饮茶、宣扬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理念。

在弘扬茶文化的基础上,天门同步大力发展茶产业链,成立了茶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了《天门市茶及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成一个集观赏茶基地、茶植物园、体验茶艺、茶生产、交流茶文化交流、茶产品交易、加工茶系列产品生产及加工于一体的“茶城”,已成为省内首个“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区”。2015年11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此举办“2015中国(天门)茶圣节”,天门市正将“陆羽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侨乡文化 天门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全国著名的内陆侨都、湖北省重点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天门有30多万华侨旅居海外44个国家和地区,有40多万人外出经商 ,涌现出了如曾任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会长和马来西亚劳工部长、交通部长等职的著名侨领李三春、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系主任,先后获“世界科学成就奖”和“国际成就奖”等殊荣的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毒理学家鲁超,原斯(锡)中友协副会长、斯里兰卡爱国侨领张德焕先生等众多知名人士,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和平友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门华侨出国始于18世纪末,先后经历了北上(欧洲)时期、南下(东南亚)时期和新移民时期等几个阶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身处内陆腹地的天门人凭着不甘寂寞、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闯荡世界,安家立业。在侨乡文化的熏陶下,敢为人先、敢闯天下的侨乡精神,成为天门人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创业致富的精神砥柱。天门人闯天下,被誉为可与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广东人下南洋相提并论,成为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典范。 “状元”文化 天门是著名的状元摇篮,天门自古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明清两代共有进士、举人468人。明代在天门干驿陶家巷高官显宦之众极一时之盛,时人称“一巷两尚书(户部陈尚书,礼部魏尚书),前面一天官(吏部尚书周嘉谟),座后一祭酒(国子监祭酒鲁铎)”。清代嘉庆十六年状元蒋立镛,其父、子、孙、曾孙连续五代高中进士、两登鼎甲,世所罕见。著名作家秦牧因天门连续多年夺得高考全国之冠,称天门为全国高考“状元县”。 古代文学 词条:竟陵派、竟陵八友

民间艺术

天门拥有的民间艺术在江汉平原是最为丰富的 。荆州花鼓戏、江汉皮影戏、天门糖塑等民间艺术在天门民间以致江汉平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天门渔鼓、天门歌腔、天门说唱、三棒鼓、莲花落等以其音乐旋律优美,曲调丰富,演唱不拘一格,富于变化更是闻名全国。天门市于2010年12月3日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了中国首个“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 。2011年11月,天门市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湖北省天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州花鼓戏(潜江申)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申)天门糖塑天门渔鼓天门民歌天门说唱天门三棒鼓天门蒸菜制作技艺陆羽传说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徐苟三传奇天沔小曲(湖北小曲;碟子小曲)天门纸花天门传统茶点制作技艺唐手拳注:粗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收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考资料 地方方言

词条:西南官话,武天片,天门话

天门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的武(汉)天(门)片,也称天(门)汉(阳)方言,是湖北方言的代表。作为南方官话,天门方言除了拥有官话共有的特性外,还拥有和北方官话截然不同的特征。天门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并具有一些北方方言没有、或不同的词语。

网络文化

2015年2月24日,支付宝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前后,全国共有一亿多市民参与了支付宝红包游戏。而在全国发送红包的城市中,天门人红包平均金额139元为全国最高,被网友戏称为“土豪之乡”。按照支付宝红包平均金额计算,全国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湖北天门、浙江温州、浙江杭州。天门市的红包发的非常大方,红包平均金额139元为全国最高,并且遥遥领先领先第二名温州的97元。

社会服务场所 天门市图书馆 天门市图书馆成立于1959年10月,国家一级图书馆。2012年9月29日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附名“万林图书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全年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 天门市博物馆 天门市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前身为陆羽纪念馆。新博物馆已征地37.8亩,正在建设一座江汉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科技综合型博物馆,预计2016年对外开放。 天门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成立于1954年,是湖北省建团最早的花鼓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历年来分别对剧团演出进行了转播和大量报道;1980年传统花鼓戏《花墙会》被拍成彩色电影,发行海内外。省文化厅将天门市花鼓剧团改革经验在全省文化系统推广宣传。天门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有突出贡献地区的称号。 天门群众艺术馆 始建于1949年。该馆创编的《一口咬定》获第六届楚天群星奖金奖、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天门说唱《石磉磴还田》、戏曲《心灵的密码》获第十届楚天群星奖金、银奖。收集整理的《天门糖塑》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成了天门蒸菜、陆羽的传说、蓝印花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申报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天门民歌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门剧院 天门剧院始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改造工程于2010年1月正式完成。 天门市体育中心 天门市体育中心位于陆羽广场西侧,由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和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竞赛场地组成,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于2014年11月建成,使得天门既具有举办地区性运动会和全国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也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和名片。

2014年11月8日上午10:00,2014湖北(天门)天商大会在天门市体育馆召开。 天门市市民中心 天门市民中心位于城区陆羽大道西,总投资1.5亿元,集行政办公、市民服务和城建展示于一体,由五栋现代化办公大厦组成,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天门皮影戏的介绍

天门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其归纳在江汉平原皮影戏之中。江汉平原皮影,是把流行于原荆州地区的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地的皮影实行了大一统的归纳。这一湖北省的汉族民间娱乐曲艺,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各地艺人们推进了其唱腔艺术的发展,使其个性鲜明。

天沔花鼓戏的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

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前身为“复联”剧团,初建时由喻浩生、李祥焕负责,1952年11月迁天门岳口落户。

1953年,著名艺人沈山主演的<<打莲湘>>;、<<;绣荷包>>;作为天门花鼓戏的代表首次参加了中南五省和全国民间艺术会演,花鼓戏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一次登上了首都大舞台,并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了首都观众和同行们的好评。沈山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演出,对推动天沔花鼓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4年到天门城关欲名 “天门花鼓剧团”, 因剧团魏泽斌、萧作君(女)等大批沔阳名演员要离团回沔,经有关部门协调,遂名“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选李新年、沈山为正副团长。

1955年,省文化局将天门复联楚剧团改名“天沔花鼓剧团”,沈山被选为第一任团长。之后,原荆州地区的沔阳、潜江、洪湖、监利等县先后相继成立了县级民营公助专业花鼓剧团(后改为地方国营)。

1956年,省戏工室派吴群来天门天沔花鼓剧团,为花鼓戏配上了弦乐伴奏(花鼓戏原为帮腔加锣鼓),古老的花鼓戏获得了新生。此后,天门花鼓剧团排演了第一台现代花鼓戏<<;两兄弟>>;,在大型神话剧<<;张羽煮海>>;中第一次配置了灯光和布景,为剧种的提高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花鼓戏剧目生产和演出逐渐繁荣起来。经过整理、改编、移植、创作的剧目<<;打莲湘>>;、<<;双撇笋>>;、<<;招郎>>;、<<;斩经堂>>;、<<;站花墙>>;、<<;借牛>>;、<<;拦花轿>>;、<<;夺印>>;等先后参加省、地组织文艺汇演,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上演的剧目从最初的几十个发展到了二百多个。中央和省领导朱德、董必武、李先念、张体学等曾观看过花鼓戏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这样花鼓戏在全省戏曲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在湖北省内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鼓戏又焕发出了新活力。

1981年,天沔花鼓戏改名为荆州花鼓戏,天沔花鼓剧团易名天门荆州花鼓剧团,荆州地区成立了荆州花鼓戏学会,天门县著名花鼓戏老艺人沈山任会长。学会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讲习会,

各地花鼓戏名老艺人和部分专业戏剧工作者汇集荆州,对花鼓戏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挖掘整理,会上还组织了天、潜、沔等县花鼓剧团的青年演员学习各行当的代表剧目,有力地提高了青年演员们的表演艺术和理论知识,这次讲习会对花鼓戏剧种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1979年,将天沔花鼓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花墙会>>;。

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向国内发行、放映,使花鼓戏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银幕,从此,天沔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地方小剧种之一。<<;花墙会>>;也成为了最能体现天沔花鼓戏传统艺术风格和特色的经典保留剧目。

天沔花鼓剧团通过该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仍活跃在江汉平原的花鼓戏新秀,如:胡新中、胡想英、彭云娥、熊惠敏、温晓蓓等。这些新秀为天沔花鼓戏剧种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7年天门荆州花鼓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喜剧<<;水乡情>>;应邀赴京进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及戏剧专家的高度赞扬,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看戏后在贺词中写道:喜滋滋、“水乡情”、活生生、盛日新景;怪不得、个个叫“好”、个个说“行”、真“行”。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在看<<;水乡情>>;后欣然题词:源流百年花鼓戏,面貌一新水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