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西旅游特产
定西旅游特产大全
去旅游当然要给亲朋好友带当地的特产,那么,定西有什么特产呢?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定西旅游特产大全,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洮河奇石
洮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平均流沙量2920万吨,常年含沙中“异重沙”,经过千百年的击磨,有的变成了具有粘性的细砂。在细砂冲击的河岸边缘,有大量的五彩卵石,陆离斑驳,千姿百态,构成各种图案。有的如群雁掠湖,有的似晴空飘逸的玉带,有的像仕女头发梳起的高髻,还有烟云楼台,奇花异草,人物形像,十二生肖、文学符号等等,无奇不有。洮河卵石,任其自然,不必追求细节的完整,只要形似神似,就恰到好处。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为地方传统风味食品。陇西腊肉:其地旧属巩昌府,又称巩昌腊肉。其原料,选用岷县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该猪体形小,多不过百斤,腿细、皮薄、肌肉紧密。由于野外牧养,多运动,致瘦肉比例高,且滋味鲜美。成品肥瘦相间,红白分明,滋味醇美,瘦肉不柴,肥肉不腻。蒸熟或煮熟后,香味扑鼻,诱人食欲。
洮砚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铜铝铸造
铜铝铸造技艺是流传于甘肃省岷县清水乡清水村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982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该技艺主要以翻沙铸造工艺制作铜铝带锅、铜火盆、铜香炉、铜钟、铜柱基等日常用品,产品主要销往西藏、四川、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其加工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传统手工生产程序,而且因每一次翻沙模具都只能使用一次,因此产品被深深地打上了手工制作的印记,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
大黄
属掌叶类铨水黄,是大黄类主导产品,除药用外,化工、保健品、饲料等行业广泛使用。文峰药市年销量4000―5000吨,其中等级品出口500吨,药厂投料2000吨,饮片600吨,水根1800吨,总销量占全国用量的60%―70%,并出口到欧、非北美等洲。
党参
属潞党类主导产品,药食两面用。该品从山西引种,“青出于蓝胜于蓝”,自成一品,又名白条党,习称“陇党”,为甘肃精品。种植面积4―8万亩,总产量4000―7000吨,除成药厂家大量投料外,市场饮片也多以此为主,年食用量4000吨左右,出口量1000多吨。该品首阳市场年销往全国5000多吨,其深加工品党生露饮料为抗疲劳功能性保健饮品。
黄茋
《本草经集注》云:黄芪“第一出陇西,首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现已家种,品种属蒙古芪,为芪中精品,药食两用。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8000―10000吨,因品质优良,已被杨子、广中一、汇仁、地奥等厂家广泛使用,年出口量近1000吨,精制食用饮片畅销沿海地区,文峰、首阳市场年销量10000吨左右。
当归
为补血要药,95%产于甘肃,属国药精品,药食两用。陇西年产量1300吨左右,该品集散于文峰药市,年销售量6000多吨,多为厂家投料或药用饮片,加工出口当归头、箱归各式各1000吨,精制饮片有单只片、归头片,归腿片等,畅销沿海省区。
甘草
陇中甘草为紫皮优质高酸草,药食两用,野生不足,家种正兴,陇西种植面积5000―1000亩。文峰药市年销售量2000―4000多吨,高等级品主供出口,次等级品主供药厂,家种品加工精制饮品,畅销大江南北。
根雕
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树根不但缩影为山石、楼台,反映独特的大自然美景,而且还可以作为花卉盆景的底座,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根雕是根艺的一种,它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
二、甘肃省定西市通胃县有什么特产
甘肃定西市地方特产 定西市 洋芋,当地人称为金蛋蛋~是当地热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蚕豆、扁豆及蕨菜为出口产品。安定区岷县产药材300多种,尤以“岷当”驰名中外,有“千年药乡”之称。纹党参:因根条上横纹较其他党参细密而多,故名。已有几十年栽种历史。十里乡:以当归驰名。堡子乡:特产大黄、大蒜。梅川乡:盛产当归、党参、红芪,尤以“梅归”质优闻名。清水乡:为黑紫羔羊重要产地,紫羔皮毛驰名。寺沟乡:盛产当归,为“岷当”主要产地之一。闾井乡:特产瘦肉型蕨麻猪,是“陕西火腿”的最佳原料。渭源县峡城乡:为甘肃洮砚石产地。田家河乡:盛产蚕豆,以质优著称。麻家集乡:以筛、席、簸箕、栲栳闻名。陇西县陇西腊肉为地方传统风味食品。陇西钱肉:又称金钱肉,系将腌制的驴鞭肉切为薄片,中间各具小孔,其形如古钱,因称。其色美味香,柔韧耐嚼,营养丰富。有壮阳、强精之效,可医肾虚、阳亏诸症,被称为“陇西一绝”。本品于唐代已有名气,常进贡宫廷。陇西腊肉:其地旧属巩昌府,又称巩昌腊肉。
三、甘肃定西特产有哪些
甘肃定西特产有:通渭苦荞麦,通渭荞圈圈,胡麻油,定西马铃薯,蕨麻猪,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洮砚,陇西腊肉,岷县黑裘皮羊,黄香沟鸡等。
例如:通渭苦荞麦种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四、定西市有哪些风物特产
陇西的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烧鸡粉被列为甘肃省“名特小吃”。
“清吉”牌洋芋、“雪川”牌精淀粉、“效灵”牌和“星月”牌中药材、“足赤”牌肉制品和“陇原岁月”牌白酒等11个名优产品提高了地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岷县当归、洮河绿石 砚中瑰宝、通渭荞圈圈、雪山驼掌、临洮干甜醅等。
五、定西特产是什么
一,通渭苦荞麦
通渭苦荞麦种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二,通渭荞圈圈
通渭荞圈圈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定西通渭的一道美食。
三,胡麻油
胡麻油又称亚麻籽油,是一种古老的食用油,它是从胡科植物脂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胡麻的“胡”古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及地区,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胡麻就一直生长在寒冷地区。胡麻油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亚麻籽油, 甘肃定西市周边地区均有种植。
四,定西马铃薯
定西种植马铃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定西马铃薯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定西马铃薯,甘肃省定西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岷县当归
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岷县当归又称“岷归”,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岷县当归,甘肃省岷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岷县当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西马铃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麻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渭荞圈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渭苦荞麦
六、定西特产有哪些?
一,通渭苦荞麦
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渭苦荞麦籽粒饱满,大小均匀,皮色较深,粒面粗糙。理化指标:黄酮≥2.5毫克/千克,蛋白质≥12.0%。2017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赵县雪花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二,通渭荞圈圈
通渭荞圈圈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
三,胡麻油
胡麻油又称亚麻籽油,是一种古老的食用油,它是从胡科植物脂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胡麻生性喜寒耐寒,适合生长在西部、北部高寒干旱地区。
胡麻的“胡”古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及地区,由此可见,从古,胡麻就一直生长在寒冷地区。胡麻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亚麻籽油,胡麻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胡麻油在民间称谓极多,有汪油、潞油和麻油等。2009年1月20日,红井源油脂企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亚麻籽油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四,定西马铃薯
定西种植马铃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定西马铃薯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定西马铃薯,甘肃省定西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岷县当归
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岷县当归又称“岷归”,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岷县当归,甘肃省岷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