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待出境游中中国游客的扫货现象
话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旅游人群的中国,在十多年前正式开放出境游后,到国外旅游就成为贫富各阶层中国人的普遍选择。近年来出境游需求井喷式地爆发出来,成为世界个个风景区的一道别致的景观,也成为支撑世界旅游市场的一大动力。
笔者观察,中国人的境外旅游,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志不在山水,而在购物。中国人在国内旅游时,最讨厌的是“购物游”,旅游中,最易发生的是和导游发生购物的争执,常常投诉旅行社安排购物点过多,游客们甚至一个商店都不想进。但是游客们出了国,却换了个人一样,每个人都大包小裹,满载而归。无论在欧洲,在美国,还是在日韩,在新马泰,大小商场、机场免税店,到处挤满中国的购物大军。一些游客抱怨外国商场关门太早,抱怨老外的工作时间和习惯,抱怨老外们“太懒”。在巴黎等地,那种对欧洲奢饰品的购买不是用一般采购可以形容,简直就是“狂购”,引来老外们异样的目光。但是中国游客不管老外们眼光是不是异样,他们旅游不息,购物不止。而中国游客的全球扫货之旅,成为境外商家的“救世主”。
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起,中国公民出境游突破1亿人次。2015年春节假日期间,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高达51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出境游人数首次超过国内游人数。一个春节节假日,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就可以高达500多万人次,已经是一个国家人口的规模!庞大的消费力给内需不振的世界市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称,中国游客境外人均花费近2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物的约占57.8%。去年中国旅游研究院估计,中国游客在春节期间的花费超过了140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海外扫货导致的“肥水”外流,使我国年度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每年中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1万亿元,去年更达到1.5万亿元。
中国游客在海外热衷于购物,甚至疯狂扫货、一掷千金的原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境外扫货的背后是价格,以及中国免税制度的落后
说中国人的收入高了,消费能力强了,自不待言。但中国人热衷于海外购物,直接原因是比较后的鉴别,同样的产品,外国的比中国的便宜。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就国内外价差而言,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5类产品中20种进口品牌高档消费品,中国大陆市场平均价格比香港地区高出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国内外的价差,给中国游客们的印象是,国外东西太便宜了,简直进了“购物天堂”。不光是名表、名包、化妆品等所谓奢侈品与国内价差悬殊,就连普通的鞋子、衬衫、牛仔裤等,都比国内价格便宜一半甚至低到三四折,电子产品近些年也便宜下来。日常护肤品在境内外价格差异非常悬殊。在国内很贵的,中华烟、茅台酒、五粮液,在国外机场免税店都便宜相当一大截。
最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外币缩水,使境外游成本削减大半。笔者在日本看到,同型号的日本相机,在日本店比在国内店便宜不少。中国游客到日本、韩国旅游采购,很大的原因是日元、韩元走低,同一商品与中国国内价格差很大,所以会刺激中国游客购买。笔者在东京电器比较集中的千叶原店中,发现中国游客至少占一半,相当多的服务员是中国人。从韩国首尔机场飞回国内的途中,每次看到的中国游客基本每个人都是大包小裹,有的甚至带回三四个箱子。
现在中国游客在国外的采购清单也在不断扩容。在欧洲有法国香水、瑞士军刀、手表、巧克力等。在日本、韩国,从铅笔、削皮刀、眼罩等小物品,到电子产品、电饭煲、旅行箱等大件,中国游客都在采买。我国中高档商品进口关税偏高,国内免税购物发展水平落后。
境外扫货的奥妙是品牌,以及国内市场供给需求的错配
近年来,日本“马桶盖”、韩国“电饭煲”、日本的“安全大米”。,都炒得很热。在赴日旅游热中,中国游客热衷于购买日本各类日常用品的现象引起了热议。价格便宜导致中国游客“扫货”可以理解。但日本、韩国的“马桶盖”、“电饭煲”、“安全大米”并不便宜,中国游客为什么还去抢购呢?我在日本时,朋友们推荐买日本大米带回来,但那大米是150元人民币1斤。
这其中的奥妙是品牌。
最近几年,中国人的品牌意识增强。用高档化妆品、穿名牌服装、带高档手表、拿名贵手提袋成为时尚。不论奢侈品还是日常用品,中国市场正不断被外国品牌所吸引。现在出境游的主力,已经有前些年的高收入阶层,变为中产白领,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炫耀性消费、送礼、给亲朋好友代买东西,是中国游客购物的主要原因。境外旅游的主力女性游客所占的消费比例较大,她们大都瞄准了高档时装、名牌化妆品、珠宝等商品;也会将糖果、巧克力、衬衫、小纪念品等买回送人;去日本、韩国的最大消费对象是相机、电饭锅等各种家用电器。
笔者问过在日韩购物店采购的中国游客,“扫货”的动机什么。他们说,在那些店里,不仅全球商品齐全,韩日本土的护肤品、服装也是层出不穷,加上便宜的价格,店铺里都有中文导购、中国服务员,挑选起来就刹不住车,直到拿不动为止。
中国游客采购特定品牌的日本产品,比如虎牌保温杯、今治牌毛巾等。这和日本政府近年来推出的日用品“高端精品化”战略不无关系。据报道,今治毛巾是爱媛县今治地区的特色产品,一直行销全国。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受中国低价毛巾的冲击,产量大减,不少厂家倒闭。2006年,日本政府出资启动今治毛巾品牌化战略。当地政府规定,满足严格质量标准的厂家才能使用今治牌商标,并定期实施严格的抽样检查。品牌的“高端精品化”战略大获成功。如今,在东京的大百货商店,经常有中国游客购买成打的今治毛巾。
境外扫货显现出来的是质量,以及对国内市场的信任危机
因为长期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中国品牌往往给消费者留下低价低质的印象,与长期在中国打着“高价高质”的境外品牌形成鲜明对比。不论品质上是否真的相差巨大,境外产品“性价比高”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共识。在日本购物的游客反映,日本不少商品从外观到性能再到质量应该说都比国内商品要好一个档次,日本很多小东西的人性化设计让人用起来感觉很好。而国内市场鱼龙混杂,容易导致消费者眼花缭乱带来选择困惑,而国外消费有时少了很多这方面的后顾之忧。
二、中国游客境外旅游存在哪些非理性消费
“购物游”背后凸显非理性消费 血拼全球被误读的旅游
“一定记住多带些大的购物袋。”每次带团出游前的沟通会上,资深出境导游周小姐都要这样叮嘱她的客人。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1亿人出国旅游。而AC尼尔森与世界免税协会联合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境外旅游的平均购物花费高达987美元,堪称全球之最。
从最早的港澳游、东南亚之旅到现在的欧洲游、澳新两地、日本游等等,中国游客全球血拼,游走世界各地,扮演着千金一掷的豪客角色。
然而,投诉不断的黑店强买强卖,口诛笔伐的导游回扣,叫好不叫座的纯玩团,永远不用担心客源的靠购物补贴的零团费团队……太多的矛盾纠结在本应轻松的行程中。
为什么平时省吃俭用的我们,出了门就扮演起购物狂的角色?将“吃住行游购娱”浓缩为“购物游”,究竟是导游在推波助澜还是游客心甘情愿?疯狂血拼后带来的是满足还是越理越乱的纠纷?
夏奈尔一抓一把 数码相机成摞拿
中国游客“有钱”名声在外响当当
“这趟行程,大家都满意得了不得,大包小包都拎不动了!太有收获了!”本市某旅行社出境部的傅总刚刚带团从欧洲回来,没有在巴黎漫步的回味,没有徜徉莱茵河的感触,张口闭口,都是“大包小包”,仿佛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购物之旅。
一年前还在法国留学的海伦告诉记者,自己曾在休假日和一位韩国同学去逛香榭丽舍大街,“碰到好几个中国旅游团队,大家见面用中文道‘你好’很亲切。他们手里都拎着不少购物袋,奢侈品商店想都不想推门就进。在一家免税店,好多游客一抓就是好几瓶‘夏奈尔5号’;BOSS西装试都不试,在身上稍微一比划就要两三件;巧克力一拿就是好几把……韩国同学不停地示意我看:你们国家有钱人真多!”
三、旅游的利弊是什么?
旅游的积极方面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行业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就业,收入来源和外国投资。此外,旅游业可以促进跨文化的经验交流,改善国际关系,促进经济增长,并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和开阔视野。
1.工作机会。在印度等国家,旅游业是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产业。它发展非常迅速,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就业得到改善。
2.服务业发展。这是旅游业受益最大的部门。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诸如交通,住宿和娱乐之类的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3.外资。这包括外国企业主和游客的投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游客,这有利于外汇收入。
4.跨文化经验。旅游业是发展文化和谐与包容他人的最有效途径。在旅行中,游客发现外国传统,了解不同国家的价值观,进行交流和交流经验。这促进了对其他国家的尊重。
旅游的消极面
出人意料的是,旅游业有一些缺点。除了成本高昂和耗时外,旅游业经常是消费增加,废物处理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它还破坏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平衡。
1.游客产生大量支出。租用车辆,预订酒店房间,支付食物等费用会导致巨额支出。
2.您必须计划行程,考虑开支,适应新的环境和食物。旅游业虽然可能有用,但也可能引起很大的压力并导致焦虑。有时候,旅游会影响您的健康。
3.旅游业最严重的影响之一就是环境污染。游客喜欢看到原始的自然风光,但很少像那样离开自然风光。他们过度利用自然财富,无视当地居民的需求。浪费和破坏是现代旅游业不可避免的后果。
4.旅游业对当地的生态和文化遗产有害。在建造新度假村时,企业主不会注意土著建筑,动植物。
四、中国游客为什么不爱出国买买买了
英国媒体不久前指出,虽然中国游客在出境游期间的总支出增长,但购物占整体支出的比例下滑最多,达到15.9%。《2017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者报告》认为,出境游消费者的海外消费行为正在从早期的“买买买”转向“慢慢慢”。
无论是住宿、餐饮、购物,还是文化消费,赴海外旅游者都更加倾向一程一站和自由行,深度体验外部世界。昂贵的手提包和珠宝越来越多地从购物单上划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则成了必到之处。
五、出境旅游人数比入境旅游人数多是好处还是坏处
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出境游可以带动公路、铁路、航空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服务行业发展。毕竟多数出境者会买东西,纯粹是为了买奢侈品的人占少数,这样会促进目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
拓展资料
出境旅游的发展现状
1997年3月,国家旅游局、公安部颁布《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跻身全球出境旅游消费前十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客源输出国。我国目前出境旅游的发展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旅游人次保持连续高速增长
1994年至2003年,我国累计出境近一亿人次,年均增长13.87%。其中,2003年出境总人数达2022万人次,首次超过日本1700万人次左右的出境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见表1。
另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我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总人数为3102.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居亚洲第一位。其中:因公出境588.63万人次,相比上年增长了0.2%,占出境总人数的19.0%;因私出境251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占出境总人数的81.0%。见图1。
(二)目的地国家集中度发生变化
截至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总数达到90个,已经实施的达63个。我国出境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体上,我国公民出境目的地仍然以亚太地区为主。从地域上看,1997年以前出境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新、马、泰和港澳地区,而现在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德国等更多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
(三)出境旅游的性质结构发生了转变
近年来,在我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中,因公出境人数与因私出境人数都出现了增长的势头。
因公出境在经历两年的减少之后,于2001年出现正增长,这一变化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扩大有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因私出境旅游冲破长期封闭,一经开办就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而且,从2000年起,我国因私出境人数超过因公出境人数,成为出境旅游的主体。
(四)出境旅游成为旅行社新的利润增长点
出境旅游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经营操作主动性强,且利润率较高,各家旅行社都瞄准这块市场,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六、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五大陷阱采取措施
出国旅游问题多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旅行社隐瞒出国游的真实费用,等消费者交齐款做足准备欲罢不能时再让消费者多掏钱。其次是旅游项目与出行前所宣传的有较大出入。第三是有的旅行社甚至不让游客下车,只让其在车上“远观”。第四是旅行社常向游客收取不合理费用。在出国游期间,旅行社往往以国际惯例为由强行收取导游费、司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