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金周过半4.61亿人次出游花费有多少?
10月5日消息,8天的超级黄金周过半,前4天共有4.61亿人次出游,共花3856亿元。
截至10月4日,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前四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61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56亿元,同比增长13.6%。
据携程国内游线路和景区搜索预订人气热度数据:杭州西湖、北京故宫、上海外滩、厦门鼓浪屿、乌镇、黄山、上海迪士尼、西安兵马俑、丽江古城等预计成整个国庆期间人流最密集的景区。
10月4日,大批游客涌入南京夫子庙景区,参观秦淮河风光,感受明清科举文化。
各地迎来客流高峰 部分景区“限流”
假日前四天,各地车流、人流不断,旅游目的地和景区游客接踵而至。例如,河北省大量游客选择自驾出游,京津鲁豫和周边省市的“串门式旅游”成为主流。贵州体验式传统民俗民艺成为各地游客追逐新宠,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点异常火爆。
部分热门景区出现了“人从众众众”的现象。假期前两日,厦门市很多景区的游客数量激增,鼓浪屿假期首日接待游客约4.9万人次增长227%。另,南京中山陵景区至3日中午已过8万多人,4G信号也吃不消了,手机点不开朋友圈,消息也不能更新。
为应对客流高峰,一些重点景区采取了“限流”等措施。例如,黄山风景区将晴好天气日最大游客承载量限定为5万人,恶劣天气限定为3.5万人,达到最大承载量时,将不再接待没有预约的团队游客。
交通部路网中心预测的假期期间的十大拥堵路段。
公路出发车流高峰已过7-8日迎返程高峰
国庆中秋假期小客车免费通行的前两天,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广东、重庆等地部分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出现间歇性交通流量大。
10月3日-4日,全国公路网总体流量明显下降。4日,广东境内沈海高速、广西境内广昆高速局部路段有车流量大情况。
来自交通部此前的预测,超级黄金周的10月7日、8日,旅客将迎来返程高峰。大城市周边路网、进出城通道压力较大。苏通大桥北收费站、张家口北收费站、白庙收费站、广清收费站、深圳大梅沙收费站等收费站预计将较为拥堵。
中央气象台网站: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0月4日20时-5日20时)
这些地方未来有雨 出行时需做好准备
中央气象台4日晚间发布天气公报称,未来三天,中东部地区降水逐渐减弱。4日夜间至5日,黄淮西部、江淮、江汉中东部、重庆等地有中到大雨,6日中东部地区天气以多云和晴为主,气温回升。
海南广东局地将有较强降水。受偏东气流影响,4日夜间到6日,广东南部沿海、海南岛中东部、广西东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广东西南部沿海、雷州半岛、海南岛东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
6-7日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新疆,新疆大部地区4~8℃降温,并有5~7级风;新疆北部地区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局地有大到暴雪。受此次冷空气影响,8~1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有大风降温天气,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下降6~8℃,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2℃。
祝大家开心游玩,平安归家!
二、超长黄金周国内旅游收入哪个省挣的最多?
超长黄金周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你猜哪个省挣最多?
刚刚过去的长假,你给国家旅游事业贡献了多少银子?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8天长假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那么去哪个省旅游的人最多?哪个省旅游收入最多呢?
根据我们找到24个省份公布的数据,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四川省接待的游客最多,达到7145.8万人次,其次是山东省。而实现旅游收入最多的是山东省,达到559.6亿元,四川紧随其后,达到524.7亿元,遥遥领先第三名广东省(383.9亿元)。
如果按平均消费算,去海南的游客出手最大方,平均消费达到1972.0元/人次,另外两个超过1000元/人次的是新疆(1328.5)和上海(1000.9)。其他大部分省份的平均旅游消费为500-700元/人次。
门票收入是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游客最多的四川,门票收入最多的峨眉山,其次是光雾山,成都大熊猫基地的“滚滚”们,黄金周8天入账1800万的门票收入。
三、2007年春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和收入数据
2008年1月18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此间召开的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披露,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增长24.7%。
(1)五一黄金周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的统计,“五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1.79亿人次,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同比均增长20%以上。20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旅游18.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0亿元人民币。黄金周出行人数从1999年“十一”的4000万人次,发展到2007年“五一”的1.79亿人次,继去年“五一”出游达1.46亿人次后,今年“五一”出游人数再创纪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旅游市场规模创历史最高。
(2)十一黄金周情况
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6%;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4.8%;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为441元。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今日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次黄金周所实现的642亿元旅游收入中,民航客运收入为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9%;铁路客运收入达1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区实现旅游收入309亿。
(3)黄金周旅游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①今年“十一”黄金周在出游人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旅游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②出游方式更趋多样:
散客出游规模较大;
自驾车旅游成倍增加;
中短线旅游进一步升温;
乡村旅游持续火爆:在国家旅游局近两年推出“乡村游”及“和谐城乡游”主题宣传年活动的引导下,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城镇居民出游的主要形式。
四、我国黄金周旅游的利与弊有哪些?
一、“黄金周”的利与弊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7天的长假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使国民(主要是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积极作用人们看得很清,谈得很多:
——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
——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激醒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而近3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著名的景区景点,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还是新建的,几乎无不是“黄金周”内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节后车马稀少、门庭冷落。特别是世界遗产、国保、国宝级景点,超负荷的接待与经营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黄金周”内出游,景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长此下去势必挫伤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
——如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则势必形成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前者形成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后者引起企业的破坏性运营,两者同样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这种两难境地使旅游企业长期陷入低利甚至亏损运行窘境,损害了旅游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基础。
——“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黄金周”期间的突击性、超负荷供给,势必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能源、设备损耗、人力成本),如果强制限价必然影响企业群体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势必越来越突出。
——“黄金周”期间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社会的总消费量在一定时段内基本上是一个恒数。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总是伴随着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容易形成低质、高价),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这种突击性的消费并不能夯实国民长期、稳定、可持续消费的基础。
最近3年统计结果表明,“黄金周”期间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几乎均低于全年旅游人均消费额。2000、2001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和人均花费的绝对增长值与平均年增长率都比1997、1998年低。从表1、2、3、4中可以看出,“黄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对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花费与民出游率的增长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形之下对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影响不大),但对全国旅游经济整体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黄金周”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境旅游的条件,但集中在3个时段中的闸涌式出游,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几国的情况下,同样给出境旅游的经营者和接待地带来巨大压力,供求规律的结果必然使旅游价格上扬、服务质量下降,势必影响出境旅游者的利益,不利于正在兴起的出境旅游的健康发展。
——3个“黄金周”前后,全国旅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全力投入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由于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习惯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时颇能奏效。这种行业管理模式与加入WTO、培育市场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从长远看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转型,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企业的成长。
——全国划一实行3个“黄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个月时间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止工作。这种状态不利于政府机构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不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快捷、连续运作的要求,尤其给外企和涉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年3次的全国性长假对政务、商务、生产、文教活动的负面影响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今后5~10年及20年内,随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09、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到11亿~11.5亿、15亿~17亿、21亿~25亿、29亿~36亿人次,出境旅游将达1600万、2000万、2500万、3700万人次(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人数)。对一人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1/5左右的国内游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内蜂拥而出,决不是一种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中国旅游业应走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超级黄金周北京各景点迎游客多吗?
超长黄金周,北京多处景点迎来游人高峰,现场人山人海,一派火爆景象。
2017年10月3日,北京南锣鼓巷。“十一”假期第三天下午,北京南锣鼓巷以及周边的胡同里,人山人海,一派火爆景象。南锣鼓巷游客流量已经达到10万人次。
“黄金周”是从日本舶来的休假方式。1999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
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长假制度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
2013年10月17日,商务部召开例行发布会,介绍1-9月份商务运行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回应“取消黄金周”的建议时指出,黄金周对消费的增长贡献很重要的。
网民呼吁恢复黄金周,并且取消调休拼假。有超过七成的公众表示对现行制度不满。 “中国式休假”将迎来变革。
2015年10月1日,是“十一”黄金周首日,这个国庆长假也是国内景区按照最大承载量实施限流的首个黄金周,全国至少有故宫、九寨沟等16个知名景区提前发布了“限客令”
据商务部10月8日发布的“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820亿元,同比增长11%。这是我国自1999年确立黄金周以来,零售和餐饮消费首次破1万亿元大关。数据显示,2014年国庆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约为9750亿元;今年春节黄金周为67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