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渝两地颇受全国游客得喜爱,川渝旅游市场消费如何升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人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喜欢外出游玩。无论是跟团游还是自驾游,旅游度假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美景、美食非常出名,川渝两地非常受全国游客的喜爱,那么旅游市场消费如何升级呢?

一、整合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深度体验,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发展。

旅游业受到很多地方的重视,除了传统的知名景点之外,一些新兴的旅游度假区也在不断出现和兴起。每个景点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希望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现在游客对旅游景点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更注重旅游景区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从过去的观光游到现在的休闲度假游,消费市场的升级需要挖掘自身景点的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带给客户更加良好的休闲度假体验,进而带动旅游消费市场的升级。

二、打造景区的品牌符号,提高服务措施,让游客享受更多的便利,增强对游客的吸引。

旅游市场的发展既要增强对老客户的吸引,让景区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也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带动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现在游客越来越注重景区的服务,根据游客需求,提高便民服务措施,让他们轻松惬意的游玩,欣赏优美风光,品美食,体验景区特色,逐步提高景区的品牌知名度。

三、发掘独特的文化资源,丰富旅游线路。

不同的游客有不同的旅游偏好,有的喜欢山水景观,有的喜欢都市景观,还有的喜欢体验文化民俗。而且不同游客的旅游时间安排也不同,通过深入挖掘景区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带给客户更多的选择,让游客在自己喜欢的景点尽情体验,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消费升级。

这个问题你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呢?

二、消费升级对当下旅游行业有哪些影响?

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在旅游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均旅游花费稳定增长。国内游的人均花费除了97/98年及02/03年两个时期分别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和SARS事件影响出现增速明显下滑外,在1993-2011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7.2%。

(2)出游率大幅提高。我们可以发现该比率呈稳定增长状态。在增速方面,以2003年为分界,1991-2003年期间线段较平坦,说明出游率增长较缓;而2004-2011年期间较陡峭,说明出游率增速较快。在具体数值方面,出游率在1997年突破0.5次/人,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僵持了很长时间;出游率在2006年首次突破1次/人(人均GDP达到2069美元);而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该比率更是在2011年突破了2次/人。从0.5次/人—1次/人(1997—2006年)和从1次/人—2次/人(2006—2011年),出游率同样是两次翻倍,所花费的时间却缩短了整整1/2。而且,两次翻倍期间,人均GDP的相对增速几乎一致,均为160%。

由此可见,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

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的背景下,旅游产业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在逐步进行中。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已突破5000美元,进入了度假游、体验游为主的阶段。而对应不同的收入阶段,旅游消费有着不同的诉求。旅游行业也正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根据需求,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需求(餐饮、住宿和交通)、中间需求(购物)和核心需求(游览和娱乐)。那么,基础需求就对应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和餐饮子行业,中间需求就对应免税品销售子行业,核心需求则对应传统景区、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文化演艺子行业。

以酒店子行业为例,随着商务会议、休闲度假需求的日益高涨,主要旅游城市、景区的会议度假酒店日趋成熟化、规模化、优质化。会议度假酒店的特点是:具备休闲度假与完备强大的会议功能;位于旅游胜地,尤其是山水景观;多为低密度开发。

此外,消费升级也同时催生了许多旅游新业态。国发41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便对此进行了阐述。事实上,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体现了旅游产品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受旅游需求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城乡环境和各类社会资源融合发展加快,混合型业态也将逐渐成为主流。

三、数字化时代,如何升级旅游消费?

引入新科技丰富游览体验,运用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区服务,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旅游业的“蝶变”,助力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数字化时代,如何升级旅游消费?要做到以下几点:

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必须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

推进旅游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要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运营管理效率作为决策的核心,围绕新需求、新消费方式谋求创新。

当前,线上实名制预约系统、分时排队预约系统、在线营销系统、大数据监控系统等技术已成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实现旅游企业的精准化运营及营销、提高游览效率,并最终实现游客消费体验及满足感的提升,赢得业务增长。

科技+文旅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文旅产业是具有高渗透性、关联性、融合性发展的大民生大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内旅游国、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和消费国,我国的文旅产业具有广大的市场价值。2018-2019年,文旅行业占我国的GDP总值超过15%,其关联性比房地产行业更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科技是旅游的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文旅时代,80/9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旅游客户群,对于年轻人来说,游胜于旅。也就是说,驱动大家旅游的因素,从原来的计划性逐步在经济发展、物质发展的基础上转变为复合、冲动性的因素。当产生旅行的消费动机后,我们就会关注出行的体验。对于年轻的消费客群来讲,住宿和出行安排上的花费相对比较多。其次,消费对目的地的感知,并不是只取决于当地自然风光,人文、赛事、节庆,美食美酒、街头景色、体育都是旅行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社交分享,每一位游客既是旅行的消费者,也可以是衍生经济的带动者。要充分感知到每一位游客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媒体,那么做好游客财富的精英,其实也是一机游回归到本心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数字文旅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创新营销,依托直播、短视频的线上营销和线上消费成为常态。

二是创新体验,虚拟技术创造的文旅体验和在地化真实体验双轨并行

三是创新内容,正向价值引领下的数字文旅内容再生产和全球服务蓬勃发展

培育强大的数字文旅市场主体

一是明确市场定位,促进新型市场主体建设。

二是多项措施并举,提高数字文旅市场主体创新策源动力。当前,线上文旅发展存在高质量数字内容缺乏、高水准虚拟现实内容缺失、现有模式商业变现率低等问题,文化内涵不足的短视频、直播、虚拟产品挤占了大量市场空间。文旅和科技深度融合,不但要求实现技术手段和文旅资源的充分对接,还要求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共同进行技术场景的概念打造、内容制作等。

三是优化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从中小传统文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来看,文旅科技产业跨界融合的破解点尚不明晰,产业结合方式生硬,与技术企业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市场主体面临着一系列严峻障碍。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正在加速。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各类文旅市场主体纷纷上线上云,创造出一系列“云旅游”“云展览”“云赏艺”“云公教”“云文创”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四、近几年来,你观察到哪些消费升级的现象?

由于现在的科技比较发达,大家的生活都过得比较好,大部分家庭的生活都是越来越精致的,而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来,我们也经常能发现一些消费升级的现象。

首先第一个就是食宿方面,之前大部分人出去旅游的时候会选择比较便宜一点的酒店,而且大部分人出去旅游也是以看风景为主,同时会购买一些当地的纪念品带回去留作纪念。但是最近几年来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身边多了很多非常精致的民宿,这些民宿有的采用了loft公寓式装修,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秋千,或者是拍照神器,而这样的民宿价格大多都比较昂贵,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民宿是他们出去旅游的不二选择。

其次就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奶茶,在前几年的时候,奶茶还不是一个特别火热的饮品,这个时候奶茶的价格一般都在几块钱之间上下浮动,但是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奶茶也被很多人给带火,致使奶茶就出现了很多高端品牌,而奶茶也从之前的五块涨到了现在的30左右,这个跨度也让我们纷纷感慨,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消费升级现象。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消费者的观念在不断的升级,在之前很多人都盲目的追求进口或者大品牌,但是却不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近几年来,由于国产品牌越来越受到认可,所以大家也从之前的追求进口和大牌变成了现在注重产品质量,而且之前有数据统计,从消费人群来看,90后对于国产车接受程度最高,之前的那种盲目追求国外进口的品牌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更加倾向于高品质产品和去除品牌溢价的性价比。

所以我认为消费升级其实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心了,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理智的消费,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式。

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了哪些新特征

(一)旅游消费具有共性——角色扮演的梦幻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则是旅游者的角色。旅游者的动机中存在着浓厚的幻想因素,这些幻想因素使得旅游者角色具有梦幻性,即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与其在常住地角色相差甚远,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思议色彩。旅游者常表现出的反璞归真的儿童稚气角色、愿望实现的成就者角色以及脱离现实的逃避者角色等。

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 “反常态”理论和“神圣”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旅游体验的“角色扮演的梦幻性”特点。

“反常态”指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生活目标的手段脱节后,给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带来的精神颓废、行为失常、缺乏生活目标,甚至社会道德败坏等等异常状态,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消极的反应。由于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脱节,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心理平衡感,变得迷茫,产生紧张感。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调节这种脱节带来的失衡感。各种形式的旅游经历也已被证明是调节这种失衡感的最常用的手段。

人们通过旅游经历来“逃避”或者获得“目标实现”的体验感。反常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中产生一种 “异种体验”的渴望,在旅游中就具体表现为“逃避者”和“反叛者”角色的出现。在旅游消费中,“反常态”心理的驱使下旅游者会产生与在常住地时迥然不同的消费行为,如:愿意为一次异域或远途旅行支付高额的费用;在旅游中购买各种纪念品经济学论文,吃昂贵的食品,完全超出了平时的生活预算,摆脱常住地的理性束缚并在无人相识的旅游环境中放纵内心的追求,以梦幻的方式进行旅游购买活动的。

“神圣”理论。社会学把人的生活分为“神圣”和“世俗”两部分,认为“世俗世界”以单调和乏味为特征,表现为“机械的分工”和“刻板的严守准则”;而“神圣世界”则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 ”的全新景象。“世俗世界”长时间的过分单调的刺激会给人们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从而使人产生紧张感。为了缓解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人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获得“新的活力”。

“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的心态是积极的,他们希望通过旅游经历来考证生活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升华宗教的信仰追求或者是追踪某种文化的源头,进而获得“神圣”的体验。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之所以追求神圣,是因为要缓解“世俗生活”的单一性带来的紧张感,是想通过感受“神圣世界”的新奇、变化和不可预见性来获得一种心理补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过分的复杂也会导致过分单调的刺激,进而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因此在“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往往表现为一定形式的自我约束:其行为方式与其在常驻地的行为方式相差不远,受其长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但这两类旅游消费者都渴望通过旅游获得自己向往的某种“体验感”,进而实现情绪调节的目的。他们都愿意为这样的体验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旅游归来,“体验感”还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影响波及个人消费,也刺激着下一次旅游需求的产生。

(二)旅游消费动机的个体差异

旅游消费总是体现不同程度的梦幻性,但是,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价值观、信仰等,使旅游消费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行为的特殊性。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