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假期,在旅游和消费方面出现了哪些趋势?又有哪些新特点?
公园或者是说那些古城了,因为大家都是比较欣赏那里的生态环境的。
红色旅游热情度高涨
在国庆期间,太多人外出旅游,你来我的城市旅游,我来你的城市旅游,在这八天的假期里,很多人都安排得满满的,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节日,众所周知,除了春节,只有国庆节是一年中最长的节日,但春节是回家的日子,所以只有国庆日才是旅行的最佳时间,所以中国国庆期间的消费水平确实很高。2022年,国庆节旅游人数已达到4.22亿,国庆节假日期间可旅游的地方更多。
经济复苏更上一个发展台阶
其中,红色旅游、夜文化活动、住宿酒店等新的旅游方式受到游客的欢迎。从市场反馈数据来看,这些新的黑马项目确实带来了大量收入。由此可见,随着国庆假期的到来,不同方式的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消费的新时尚,也将在疫情下对旅游业带来一波冲击,让旅游从业人员看到春天。此外,全国黄金周期间的机票价格也达到了过去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国内航线的旅客人数超过320万。
微旅游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的旅客人数比上一个中秋节假期增加了约15%。乘客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也是由于机票价格下跌。随着机票价格的下降,乘客们继续探索新的度假需求,短途旅行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在此期间,短途旅行,特别是露营,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新的消费趋势上,国庆节给懒人的家用电器带来了提振。国庆节是消费时间。根据京东的数据,整个黄金周的家庭消费份额已经从详细的场景分割转变为改进的趋势整合。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1.6亿人次,此次消费呈现了哪些特征?
通过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五一假期五一的数据显示,今年的五一的出游消费呈现了三大特征: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地区,乡村旅行备受青睐。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大众出行的空间距离缩短。三线下消费往线上消费转移,云演艺、云展览、云蹦迪、云消费等备受喜爱。
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受疫情影响,人群的聚集往往带来了疫情大范围传播和被感染的风险。2022年五一出行人次1.6亿,二出行的主要客源地从城市景点往周边的乡村的转移。乡村的空间范围更大,减少了人群的聚集,人们在出行上更愿意选择相对疫情风险较低的乡村旅游。露营、徒步、野外踏青更受喜爱。
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空间距离变小。由于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省市之间的通行往往都需要48小时或者24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为了不给国家添乱、不影响其它城市,害怕隔离带来的工作影响。大众旅游出行往往选择了距离居住城市更近的周边乡村,时间上也缩短了,据携程相关数据显示,本地游的订单超40%。涌现出一波“微旅游”的热潮。
三、在旅游消费上呈现出由线下转线上消费的趋势。为了减少人群的聚集,大型演艺、演唱会、大型展览都逐渐转到线上,即可让大众在五一假期间观看演艺、演唱会、展览,又不会人群聚集导致疫情传播。
其实今年开年以来,疫情一直持续,今年的五一假期旅游人次同比下降了42.9%,很多景点也无人光顾,大量门面关门闭市。和旅游业相关的住宿业、餐饮等行业备受打击。这次的五一出行的趋势也在预料之中,想一想还有很多人因为封控居家2个有余,能够在城市周边走走的人已经非常幸福了。
元旦旅游市场呈现出什么特点?
元旦旅游市场呈现以下3个特点:
周边短途游占据元旦假日出游的主流。调查显示,2018年一季度居民总体旅游意愿达到83%,其中选择1月份出游的超过1/4。元旦假期时间较短,多数居民假日期间将选择周边短途游,自驾车成为首选交通工具。阖家团聚仍是重要的假日主题,父母和孩子、儿女和老人共同出游人数增多,家庭游、亲子游备受青睐。随着气温降低,老少皆宜的温泉度假旅游产品普遍热销。
全国旅游市场“南下北上”空间特征明显。元旦期间,反季温暖游和冰雪游热度较高,以“避寒”为主题的南方旅游目的地热度不减,滑雪、滑冰、赏雪等冰雪特色主题游则为北方地区带来大量游客。调查显示,三亚、哈尔滨、厦门、杭州、张家界、昆明、北京等在全国元旦假日热门旅游目的地中排名靠前。
假日旅游将拉动消费持续增长。旅游已经成为满足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假日旅游休闲度假成为居民的生活刚需。游客在假日旅游的过程中不止追求简单的观光游览,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舒适度高、体验性强的深度旅游线路受到广泛关注。线下新零售发展持续活跃、节日优惠活动延续,元旦至春节前亲友聚会、公司团建活动增多,假日期间旅游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
节事旅游的节事旅游的特点[2]
1.文化性。节事从出现至今,一直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表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延续着。作为以节事活动为依托的节事旅游来说,虽然是现代性的表述,但它却是历史性的载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布满了文化的印记,不断地表现着历史和文化的特性。也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种文化属性,旅游者才会把内心的情怀寄托于一项看似简单、休闲的旅游活动。所以说,文化性构成了节事旅游根本特性。
2.时间性。节事旅游对节事的依托性决定了节事旅游的开展是和节事活动的举行是同步的。而节事活动作为一种地方形象和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一般举行时间是相对固定的,由此就使得节事旅游的进行也必须在此时间段内。在节事活动举办期间,怀有节事情怀的旅游者,在节事举办地才可以充分的体味节事的魅力,完成其内心对于节事的诉求。一旦节事活动结束,旅游者就无法参与节事,也不能感受节事的魅力,由此节事旅游就无法开展。所以说,节事旅游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的。
3.地域和资源的依托性。节事作为历史的产物,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由于风俗习惯,以及资源条件的差别会形成不同的节事活动。对于现代性节事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在目前,节事活动被普遍作为地区形象的塑造者,如此就使节事要更能体现地方和资源的特色。换句话说,就是节事活动必须依托地域和资源的特色。只有这样,节事旅游才可以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相对于南宁来说,武汉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在北京举办荆楚文化旅游节也是不现实的。
4.规模性。节事旅游的规模性根源于节事活动的规模性。节事活动作为地方标志性活动,反映了节事举办地独一无二的城市特征,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会带来大规模的旅游流。
5.双重性。这里的双重性主要指的是旅游者的身份在参加节事旅游过程中具有双重性。节事旅游者的第一角色一般是某个主题节事的参加者。比如,观看世界杯足球赛事的球迷,首先以球迷的角色出现在这个节事活动之中,在时间充足的前提下会做出旅游的选择,至于说是赛前还是赛后就难确定了。再比如,参加经贸洽谈会的商人,首先是以生意人的角色展示其身份的,只是在旅游活动之中才转换了他们的角色。
[编辑]
节假日旅游的特点
节假日旅游除了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住宿、交通、门票、旅行社费用上升等弊端之外,其实也有一些优点。
比如:
1.由于长假缘故,可以找到更多的亲戚朋友一起出游。因为可能平时有些亲朋是翻班的,有些是做一休一的,还有些是要加班的。如果要出游,时间上很难统一。
节日出游就摒弃了这种缺点。
2.可以做长途旅游。
双休日旅游,由于只休假2天,需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因此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舍弃长途旅游,而寻找短途线路。
而在节假日出行的话,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3.旅游景点的某些活动,平时由于旅客人数少不会开展,然而在节假日由于考虑到有大量客流,为了吸引游客眼球,都会开展不同的活动。但是前提是你必须承受得起这些被金钱的包装得异常华丽的商业副产品。
春节假日旅游市场呈现哪些特点?
据报道,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在2月8日发布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假日国内旅游市场将达3.85亿人次,预计实现旅游收入47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2.5%,旅游市场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旅游市场热度高,举家出游占主流。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红火。调查显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期间出行。
二是中长线游需求旺,周边休闲成新潮。春节期间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有65.9%选择了国内中长线旅游,比例最高。南下避寒、北上玩雪仍是广大游客春节出行的重要动机。选择近郊旅游的居民比例达34.5%,表明春节期间探亲团聚、家庭短途游将升温。
三是休闲游超观光游,旅游体验受关注。调查显示,度假休闲超越景点观光成为居民春节假日出游的第一动机。选择度假、休闲排解工作压力的游客占到有出游意愿居民的50.5%。
四是时空选择更自由,消费选择重理性。随着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持续落实,居民更偏向于选择错峰休假。调查显示,提前出游和延迟返程的比例越来越高,春节旅游市场有突破假期、向节后拓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