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二、后期疫情下的旅游业怎么样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 旅游 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各个相关行业厂商的营收短期内都出现大幅下降,全球 旅游 行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新冠疫苗的量产与使用,为人类战胜疫情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国内 旅游 行业也迎来了全面复苏期,这也为全球 旅游 行业的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概况

文化 旅游 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内 旅游 抽样调查结果,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国内 旅游 收入为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城镇居民出游20.65亿人次,下降53.8%;农村居民出游8.14亿人次,下降47.0%。

分季度看,出游人次呈现降幅收窄趋势,其中一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95亿人次,同比下降83.4%;二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6.37亿人次,同比下降51.0%;三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10.01亿人次,同比下降34.3%;四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9.46亿人次,同比下降32.9%。

从 旅游 花费来看,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80万亿元,同比下降62.2%;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43万亿元,同比下降55.7%。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870.25元,下降18.1%;农村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530.47元,下降16.4%。

数据表明,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虽然整体大幅下滑,但也呈现出整体平缓复苏的迹象。

国内 旅游 市场的逐步复苏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在小长假的带动作用下,第二季度在线度假 旅游 市场交易规模较一季度大幅上涨,初步出现回暖迹象。

2020年下半年,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关于推进 旅游 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受相关政策调控,全国各地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量承载量上限也由此前的30%上调至50%,应对随后到来的国庆中秋双节,再次把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承载量从50%调整为75%。受跨省游恢复、暑假、国庆、中秋等假期的带动,国内 旅游 市场迅速复苏。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为 旅游 市场的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民航客运量持续恢复性增长,铁路月均发送旅客量逐渐稳定。截止2020年底,在线 旅游 月活用户达1.32亿,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九成;在线 旅游 平台新增用户量也得到稳定增长。

疫情中文旅产业出现单一化、同质化竞争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通过数字化创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智慧 旅游 服务。以贵州省为例,省文化厅和 旅游 局推动打造的“一码游贵州”项目,囊括贵州全省涉旅数据,助力贵州开启全域智慧 旅游 新模式,为贵州的全域 旅游 注入活力,也为国内 旅游 业增添动力。

市场竞争模式

疫情给 旅游 业带来沉重打击,但2020年 旅游 行业融资额创新高,高达420亿元,在疫情下的行业低谷期,资本抄底 旅游 资产,使得2020年 旅游 业单笔融资金额近4亿元,资本对头部 旅游 资产的争夺异常激烈。主流的在线 旅游 平台也合纵连横,竞争激烈。

2020年中国在线 旅游 交易额较2019年同比下降50.9%,OTA平台占据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OTA平台以携程遥遥领先占据主导地位,在线 旅游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2020年前三季度,携程在国内营业收入达133.5亿元,占据中国最大在线 旅游 平台地位;美团凭其客户端、PC端等平台入口,低成本的流量方式实现其 旅游 业务的主要入口,是美团在线 旅游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飞猪背靠阿里,有巨大的流量导入,加之完善的金融服务以及阿里云等强大的技术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在疫情防控的统筹、相关政策的调控、市场竞争变化等条件下, 旅游 企业承受了游客中途返程、行前退订和供应商压款等巨大的财务压力。携程、飞猪、马蜂窝等线上旅行商推出了“无损退订”服务,凯撒、众信、春秋、广之旅等旅行社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平台在疫情期间扮演了行业“稳定器”,在行业复苏期扮演了“加速器”,通过各项举措为市场增添活力,这些良性的改变都对整个 旅游 市场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

后疫情下的行业变化趋势

智慧、便捷 旅游 。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升级。智慧 旅游 的发展,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 旅游 需求和 旅游 供给双升级相互激励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科技 创新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发展,加速 旅游 业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适应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乡村 旅游 或成新 时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推动文化和 旅游 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 旅游 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 旅游 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 旅游 和乡村 旅游 。立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无疑会对未来乡村 旅游 提供强大支撑,乡村 旅游 业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步入全面小康 社会 ,民众更加重视文化、 旅游 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 旅游 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旅游发展的出路有哪些?

1、快速反弹行情。按照文旅产业既有的成长规律和历史经验,本次疫情衰退期末,文旅产业将快速拉升,一定会有较强的反弹行情。当年非典疫情爆发时,很多人对文旅产业发展前景表示悲观,当时的确下滑很厉害,但是,疫情结束后,很快就得以恢复,且力度很大。相信这次疫后的反弹力度会更大,文旅行业须对此提前做好积极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利用好疫后反弹的机会。

2、产业联动性回升态势。我认为疫后的反弹和产业恢复,会以景区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龙头,带动旅行社、酒店、交通、商业、线上平台等业态回升。毕竟游客还是冲着旅游目的地去的,如果目的地的疫情得不到解除和合理处置,其他要素也是难以独自启动的。

3、非常时期的强力促销。可以肯定的是,疫情过后,大多数文旅企业的一季度报表会比较难看,亏损严重。这时候,面对明显反弹的行情,几乎所有的文旅企业都会采取多项积极措施,通过强力促销来尽可能弥补一季度疫情造成的损失。估计从二季度开始,全年下来,整体上应该可以弥补70%以上的一季度业绩缺口,采取特殊策略高效复盘的少数文旅企业,不排除全部缺口补齐的情况发生。

4、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将创业绩新高。现在全国只有春节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大家都知道黄金周对于文旅产业和企业的重要性,今年的春节黄金周由于疫情的爆发导致文旅产业运营中断,失去了一次重要的获利机会,剩下的十一黄金周无论如何要抓好抓紧了。从游客来讲,很多人原定的春节黄金周出行也遭遇中止,他们中的很多人必然要把春节黄金周的出行安排延后到十一黄金周。所以,今年十一黄金周很可能创出历年来十一文旅产业业绩的新高。

5、大型文旅企业将有系列动作。实力型的文旅企业这次应该不会在疫情过后又一次出现遗忘现象了,他们会积极采取行动,丰富产业链,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困局,同时强化运营体系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

6、网络和科技等要素将成为补缺主力军。疫情过后,文旅产业会大力弥补疫情期间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中间,网络和科技等要素领域将成为修补疫情带来的文旅经济缺口的主力军。我们已经看到,疫情期间,线上的文旅活动不但没有中止,反而更加活跃,凸显了网络的巨大优势。同时,体现智慧旅游价值的文旅科技创新由于其特殊的价值倍增功能,也将扮演更加积极的中坚作用。

7、国家将强化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疫情过后,国家将推出文旅产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多元策略体系和运行机制,这将有效避免未来新的疫情出现后文旅产业可能出现的困局,让文旅产业能够在疫情突发时刻,在国家应对政策指导下实现积极、平稳过渡。

四、2021年五一旅游业或将“报复性”增长

2021年开年仍然面对两大疫情背景——全球疫情形式依然严峻、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整体来看,我国的情况要好于世界,国内疫情目前非常乐观,与2020年相比较,自春节开始,居民消费意愿就开始持续释放,这让饱受疫情之苦的 旅游 从业者缓了一口气,鉴于海外疫情还处于波动中,国内 旅游 仍是主旋律、主引擎,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乐观预测:国内 旅游 收入将超过2019年,甚至恢复至2018年水平,整体或能突破6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5.9%;2021年上半年我国入境 旅游 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80%,下半年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上升,会有明显好转,预测下半年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5%左右。

绿维文旅结合政策导向、实际消费趋势,预测了2021年六大市场特征。

一、2021两大开年背景

全球部分国家疫情反弹。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疫情形势依然很严峻,3月初欧洲多国疫情仍处于胶着状态,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德国单日确诊病例均处于水平波动。美国虽在疫苗接种作用下出现向好势头,不过单日确诊病例数仍在数万水平波动。除此之外,3月中旬,印度、巴西、俄罗斯、阿根廷、哥伦比亚病例仍有显著增长。这些数据直接表明,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处于非常严峻的状况。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曾经公开表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疫情的结束是不太现实的。

全球疫苗接种率低。据有关数据显示,虽然个别国家接种疫苗比例较高(以色列接种疫苗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为92.46%,阿联酋超过60%,英国超过30%,美国为22%),但目前全球疫苗普及率极低,截至2月28日,全球大约有1.8%的人口实现了疫苗接种,这距离全球实现群体免疫,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钟南山也曾公开表示,要实现全球群体免疫,需要至少2到3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春节释放好数据。商务部发布的消费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20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基本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水平,充分说明积压的消费需求和潜力,开始爆发,与2020年相比较,今年新春之后,居民消费意愿将持续释放。

文旅消费正攀升。2021年春节是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的第一个春节长假,为了支持“抗疫”,响应国家号召,大量民众选择“就地过年”。但基于电信大数据平台分析显示,春节长假7日游客出游量同比增长达两位数,呈现明显的全面复苏之势。受“就地过年”倡议影响,春节期间本地都市休闲、周边乡村游火爆,尤其是无疫情新增的南方地区。

二、2021全年 旅游 收入预测

2021全年 旅游 收入将超过2019年。 绿维文旅林峰博士认为2021年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民众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将趋向高位,鉴于海外疫情还处于波动中,国内 旅游 仍是主旋律、主引擎,因此,预测国内 旅游 收入将超过2019年,甚至恢复至2018年水平,整体或能突破6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5.9%。

另外,受全球疫情不稳定影响,绿维文旅预测2021年上半年我国入境 旅游 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80%,下半年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上升,会有明显好转,预测下半年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5%左右。因此,绿维文旅预测全年入境 旅游 收入将低于500亿美元,恢复至2019年水平(1313亿美元)的38%左右。

绿维文旅:2021年 旅游 收入趋势预测

五一国内 旅游 收入将“爆发”式增长。 一方面“五一”是今年以来的首个小长假,也是疫情好转后经济消费的首个重要节假日,人们抑制许久的消费欲望和高涨的出游热情,将迎来出游的流量高峰;另一方面,2019年五一假期是“4天”,2021年五一假期延长至“5天”,因此,绿维文旅预测2021年五月份国内 旅游 收入较于2019年同期,可增长30%。

五、旅游业与疫情系列3:旅游业疫情后的复苏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持续中,全球形势尚未见曙光。

我们与其等待疫情何时结束的那一天到来,不如顺应未来情况,调整自己,调整自己所在行业。

正在复苏的中国餐饮业

餐饮业是旅游业复苏的前提。当前2月初随着各省市进入复工阶段,餐饮业已经快速进入复苏期,如今早已恢复疫情前的市场状态。

这几天明显感觉到,许多朋友一起聚会吃饭,弥补了春节的功课。一些咖啡厅也恢复了以往“第三空间“的功能,一补鼠年春节的遗憾。据美团外卖发布的疫期首份《餐饮外卖复工消费报告》显示,复工以来,外卖商户数、订单量、交易额等指标呈现稳定上升状态,三成商家外卖单量超疫前,餐饮经济已率先复苏。

进入解冻期的中国酒店业

根据近日艾瑞咨询发布的《疫情观察:中国酒店及旅游行业复苏展望报告》指出,酒店旅游业逐级恢复预计将分为冰封期、解冻期、回暖期、重归增长期4个阶段,目前正处于解冻期。报告进一步指出,解冻期间,餐饮、本地游、30岁及以下年轻人率先解禁,或成行业复苏突破口。

怦然心动的旅行1

怦然心动的旅行2

对于旅游业来讲,目前尚未得到中国文旅部的相关通知。近日,旅游业接到通知称:

旅游业早已复工,然而复工复市,具体时间尚不明朗。

但旅游业内部的在线业务培训、知识培训、有关应对疫情的培训等,仍然不断。

旅游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熬着冬天,盼着春天。

旅游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对自己所处行业展示出坚定的信心,相信美好的那个明天因今天的努力终将到来。

旅游人盼望着,疫情后,重新看到游客们怦然心动地登上出境游的航班、登上邮轮、登上旅游大巴时发自内心的、久违的喜悦。哪怕旅游团的导游仍然需要提醒游客都戴上附送的口罩。

旅游人会知道,疫情后,旅游需求,或许将从“价格敏感型”朝“安全敏感型”转变。

旅游业面对不可抗力因素,如当遇到天灾(地震、台风、疫情等)、人祸(事故、政变等),仍然会迎面而上,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就因为旅游人平日受过良好的训练和培训。这一次疫情来说,旅游人居家隔离后复工第一件事,不是上线新线路(事实上得不到通知根本不允许此操作),而是处理春节前的客户合同。因为旅游人相信,处理疫情下不可抗力因素的订单,虽然多而累,却义不容辞。因为旅游人相信,与客人处理好订单合同事宜,得到客户信任,不让客户对旅游业失望,我们依然可以有机会为游客们提供令人怦然心动旅行服务。

我想这或许就是旅游业特殊性吧,既对外部环境敏感、脆弱,同时又充满生命力,可以说是生生不息。而这,不光是中国境内的旅游业,而是全球的旅游业、酒店民宿、零售店、餐饮业等等。 虽说“入冬”时间各不相同,将来复苏起来,必将百花齐放。中国游客们,你们为重新起航的那一天,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