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肥有哪些地方入选安徽首批特色旅游名镇?
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2021年3月22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示,拟确定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等90家单位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其中合肥市共八家入选:肥东县长临河镇、桥头集镇,肥西县三河镇、铭传乡,长丰县杨庙镇,庐江县汤池镇,巢湖市中庙街道,庐阳区三十岗乡。
肥东县长临河镇:被誉为“第一侨乡”,通过打造六家畈淮军文化特色小镇、长临河军事题材影视小镇,使长临河成为环湖旅游度假休闲区。
肥东县长桥头集镇:通过建设蓝山湾国际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小镇,在原有生态农业的环境基础之上,建设以“家具文化艺术馆”为核心的“匠艺文化村”,打造全国首个兼具农业和旅游文化为特色的“匠艺文化村落”。
肥西县三河镇:临湖生态田园、皖韵水乡古镇,以八古(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闻名,典型小桥、流水、人家。素有“游在黄山,食在三河”之誉。
肥西县铭传乡:依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走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倾力打造淮军文化、圩堡文化等特色品牌
长丰县杨庙镇:以打造以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农业观光旅游和以“马郢计划”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马郢计划”是一项以扶贫为主要任务的志愿者公益计划,由助学计划、助农计划和助村计划3个子计划共同组成,旨在架设一座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打通城市与乡村的连接障碍,让马郢村民能够在资源交换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庐江县汤池镇:特色温泉小镇
巢湖市中庙街道: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境”,境内有忠庙、峔山岛等旅游资源。
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艺术村”的诗意乡村
二、为什么在国际国内上不断有人说合肥是一匹黑马?
合肥,1952年成为安徽省省会时,人口规模不过才五万多,经济规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几乎处于垫底。笔者多次反复查阅合肥市195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竟然查不到!可见当时的合肥市经济有多差!至少,合肥市当时的经济状况在我国省会(自治区首府)中,绝对是最差的!
从1954年到1978年,安徽全省得到的国家财政投放,竟然在全国只比西藏略高!要知道,安徽虽然比西藏小,人口可是西藏的二十多倍!西藏1959年的人口是120万,同一时间里,安徽省的人口是3100多万!财政投放如此低,却要调出大量的资源支援兄弟省市,其中最主要的支援对象是上海和浙江。
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经过了六十五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全国垫底,上升到全国第23名(截止2017年前三季度),省会城市十强。把那些曾经基础优于合肥的城市绝大多数都甩在了身后!
因此,从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合肥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黑马!
安徽是个重学重教的省份,特别是皖中和皖南, 历史 上就是人才辈出的省份。因此,经济最艰难的时候,安徽都没有亏待省内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特别是接纳了中国 科技 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后,安徽省勒紧裤腰带,也要优先供应给中科大和中科院副食口粮!而当时的河南不愿意分担副食口粮,直接把第一选择他们的中科大拒绝了,湖北江西,也是为了不增加自己的负担,同时免得因此受到文革冲击,干脆也拒绝了中国 科技 大学。
安徽不仅接受了中科大,勒紧裤腰带优先供给中科大和中科院物质研究院副食口粮,还破格为他们建了供暖系统!
当别的城市为求快速发展,把资金优先投入应用型科研,安徽支持中科大搞基础科研。所以,今天合肥的基础科研实力在全国几乎处于领先水平,很多学科科研成果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合肥市市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是我国最高的——根据2009年和2014年联合利华的调查结果。
所以合肥在基础科研领域终于成为一匹黑马!还被国家选定为全国唯一的 科技 创意示范试点城市,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对合肥科研实力的评语——以二线城市的基础,创造了只有一线城市才有可能拥有的科研实力!美国《纽约时报》北京上海合肥是中国的三大科研中心,北京合肥是未来的世界硅谷!
当别的的城市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产出,对各种投资项目来者不拒时,合肥却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说不——合肥市,除了原先国家建设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属于自己招商引资进来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基本为零!到后来,合肥市干脆关停国家归回地方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或者强制提高这类企业提高治污水平!
所以,合肥拥有数量多达158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又是一匹黑马!
人口,从最初的五万多,发展到现在的786.9万。
在全国同等基础的城市中,除了国家大力发展的深圳,只有合肥发展得最快了!
合肥确确实实算得上是一匹黑马。
合肥自从新中国成立,1952年接手安徽省会一职时,自己还是一个小县城,同时身处安徽,东部沿海城市的优先发展政策,安徽沾不到边,后来西部大开发国家全力支援西部资源财政,安徽又是一个被落下的省,而作为省会的合肥却一直在不温不火的发展着。
省里没有资金支援,国家也没有政策扶持,1954年到1978年间得到的国家财政支持竟然和西藏差不多,而安徽的人口3100万,西藏120万。相比来说少的可怜。
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合肥最近几年终于迎来了春天,中部崛起政策实施,合肥高调进去长江三角洲经济带。
合肥纳入巢湖为城内湖
引进华南城,这个为数不多城市引进的项目。
同时开通地铁,迎来了交通新时代。也成为国家高铁交通重要的枢纽站。
合肥这一系列的发展促使近年超越很多城市,截止2017年,排行全国23,省会前10名。
近年更是房价全球涨幅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全国前几,北京上海合肥为中国 科技 综合城市,纽约时报更是称北京和合肥未来将是中国的硅谷。
而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不仅仅将合肥纳入,还规划合肥为与苏州杭州同为1型大城市,除了上海,南京,就是合肥了!
合肥的发展在于 科技 兴城,在不重 科技 的年代,中科大,中科院在被河南拒绝后,又被安庆遗弃后,被合肥接棒,合肥宁愿割舍数量不多的财政来扶持中科大发展。终于在这个 科技 的年代,中科大发光发热,带给了合肥最好的回报。
合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合肥是一匹黑马,未来将会是一匹宝马!
曾经英国的广播公司(BBC)播放了一部名为“拜访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合肥城市 旅游 专题片,在专题中称合肥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这样高的评价也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在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时候,地位绝对的尴尬,因为经济上不说省外,单单省内的芜湖与安庆绝对领先当时的合肥,甚至合肥在成为合肥省会后,花了二三十年才逐渐超越芜湖市,成为安徽省经济最强大的省会存在。所以当时的合肥可想而知。具体数据我不清楚,但是在合肥生长的我可以看到合肥的点点滴滴,原来都是农田的地方变为高楼大厦,原先人眼荒芜的地方现在人头攒动。记得大蜀山当时周边都是农田,还是农村,反观现在,天差地别。还有天鹅湖,一眼望去荒芜一片,现在的繁华程度甚至在老城区之上。
上图可以看出2007年合肥GDP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仅仅排名56位,甚至2006年GDP总量为1074亿元。
这是2016年数据,排名依据上升到26位,GDP总量为6274.3亿元。GDP在十年间上升倍数约为5.84.甚至在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十。
这仅仅就是十年间发生的事情。
合肥也从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城,发展到现在的除了北京、上海之外的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组织尖端研究、集聚创新资源的基地。
相信这些无疑都是在证明着合肥的日益壮大,也在标示着合肥是一匹真正的黑马。
49年建国的时候,合肥只有5-7万人。
2005年的时候,合肥GDP排名全国60-80名。
2016年,合肥GDP排名全国25,省会第9。
2005年以前,合肥的确是在混日子,但是从2005年到2016年这11年间,合肥的增长速度比当年被誉为世界奇迹的深圳大开发还快。
很多人,很多榜单习惯性的忽视合肥。在更多人心中,中部城市里长沙发展最快,从49年的40+爬到今天的十几名。
其实从爬升名次和速度而言合肥比长沙快的多,只不过大部分媒体和机构排名的时候,直接把建国初50名以后的城市刨除在统计外了。
可以说合肥是全中国进步最快的城市,没有之一。
而且合肥的速度绝对是大部分人最意料不到的。
如果这还不叫黑马,还有什么能叫黑马?
合肥,是户籍人口约7083万(2019年)、位居全国第八位的人口大省的省会,位于安徽省地理中心,市域面积11445.1平方公里。
2019年,合肥常住人口约819万,全年GDP9409.4亿元(居全国城市排名第21位),人均达115623元;财政收入1432.38亿元(进入全国城市排名20强)。
同期,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安徽省GDP总量为37114亿元,位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居全国第十三位。
是年,合肥、安徽的经济数据均创 历史 新高!
但与安徽人口的位次乃至安徽、合肥的区位,还有周边的一圈经济大省相比,这些数据却并不突出,甚至多数靠后!
而近些年来,合肥,包括安徽各方面以实实在在的变化,也确实赢得了各方广泛赞誉,并于2018年、2019年两度被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评为仅次于上海、北京的“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如此的反差,其根源是什么?
通过反向多方比对,我们不得不说:昨天的合肥,昨天的安徽,实在是太菜了!
不讲作为十年九灾的农业大省,安徽一直以来的国家定位:输出农产品、工矿原料、初级工业品、农民工、行蓄洪区。几十年时间里,因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农剪刀差,安徽对长三角核心区的隐形付出(主流观点:自1953年-1985年,中国工农剪刀差导致城市(工业)对乡村(农业)的吸血额为6000-8000亿元间)导致安徽的自我经济积累呈现“入不符敷出”状态;而同期国家对安徽的投资额恰恰又是所有省市中的“多不子”待遇: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人均经济总量不出意外地仍位居于全国第二十八名左右的窘境!
单说人口位居全国第八的大省省会的合肥,在1990年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位次为88位,其时,合肥只有一条单线盲肠淮南铁路,火车站候车室面积只有800平方米;
到2000年时,合肥在全国百强城市的位次为82位;
到2005年时,合肥的位次提升到第62位;
到2010年,合肥的位次提升到第46位;
到2015年,合肥的位次提升到第28位。
而自1990年到2019年,合肥GDP全国城市位次提升了67位,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在新世纪里,合肥逐渐争取到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机会,加快了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升级(三分巢湖、建设城市新区、逆袭为高铁新贵、江淮运河开建等),利用九十年代前后攒下的家电(美菱、荣事达、万燕、天鹅)、 汽车 (江淮、安凯、飞虎)、日用化工(芳草)、矿山工程机械(挖机、叉车、锻机)及轮胎等优势产业进行招大引强,吸引产业链骤集,其招商引资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力度更是史无前列,并以善于发掘开发有巨大前景的“落难股”而著称,以至于合肥赢得了“赌城”、“风投高手”的外号!
另一方面,随着高 科技 大潮的来临,当年意外收留、集聚的中科大和众多科研机构,以及默默搭建的一个个大科学装置,让历来不起眼的小城合肥,一举成为未来科研竞技战场上的“明星”;与京、沪齐名的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更让合肥获得了空前的国家新定位和引以为傲的光环!
合肥滨湖的安徽创新馆
正是这样的“合肥气候”、“合肥特质”,合肥获批国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及新能源 汽车 、高端家电等新兴产业聚群;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安徽自贸区的落地,更为合肥乃至安徽获得国家政策红利占得先机;占据世界 科技 前沿的量子、可控核聚变、新型光源、离子医学等重大项目也在多个合肥国家实验室里孵化攻关!
日益壮大的合肥,作为合肥都市圈的龙头城市,有了更多整合、带动、引领合肥都市圈内兄弟城市,参予越来越激烈的产业争夺和行业竞争的能力,将为安徽的崛起,再立新功!
曾经的江淮小邑,省会城市中不起眼的小弟,合肥已然成为中国高端产业重镇,世界 科技 名城,其“黑马”称谓,恰如其份,名符其实!
那些说合肥不好的人,说合肥不适合做安徽省会的人,他们可能不知道当年选合肥做省会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战略决断。凭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气魄胆略,他老人家经全盘考虑,反复酝酿作出高瞻远瞩的决策超出凡人的眼光。谁不服谁能有毛主席的成就威望?谁又有他老人家英明?那些喷合肥的人是一小撮眼光短浅的无知的人。
合肥成为省会城市中的一批黑马一点都不奇怪。
合肥最近十年发展速度快,成绩亮眼,引发外界对这座原本默默无闻的城市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
2020年在第一 财经 评选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合肥成为最受瞩目的一批黑马,挤掉大连等明星城市,晋级为新一线城市行列。在所有的新一线城市中,合肥是唯一一座GDP总量尚未突破万亿的城市。
2020年合肥异军突起晋级一线城市行列
合肥能够异军突起成为一匹黑马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安徽 历史 底蕴深厚,潜能激发出来,发展速度快势所必然。
清朝时期,安徽和江苏同属与江南省,江南省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清初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每期科考,江南一省上榜人数占全国一半,因此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安徽2019年户籍人口7119.4万,常住人口6365.9万,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2018年安徽GDP总量30006.82亿,2019年达到37114亿元,劲增7000多亿元,不过安徽与比邻的江苏省的差距依然有点大,达到63000亿。合肥市2019年末常住人口818.9万人,GDP总量9409.4亿,人均达到115623元(2019年安徽全省人均GDP58496元,折合8480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安徽省人口众多,地理和自然条件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能非常大,而合肥做为安徽举全省之力,汇聚全省资源大力发展的领头羊城市,快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合肥GDP增量变大也有合并巢湖核心城区和一县的很大功劳。
安徽省为了提升合肥市的省会首位度,拆分了地级巢湖市,巢湖市的中心城区居巢区和庐江县并入省会合肥,合肥辖区面积和人口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城市发展空间变得更大,合并一市一县后合肥市的GDP总量自然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合肥发展提速,势头猛跟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一流大学也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一所一流的研究型顶尖高校让合肥这座城市万众瞩目,城市要发展高附加值的高 科技 新兴产业集群,离不开一流高校的智力支撑,比如北京依托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发展而成的中关村高新产业园区,旧金山依托斯坦福这所一流大学发展而成的世界一流高 科技 产业园区硅谷,合肥依托中科大这所一流大学也可以发展出合肥的高 科技 产业园区和高 科技 产业集群。
想当年中科大从北京迁出,很多省都不愿意接受,安徽省果断接纳,中科大得以搬迁到合肥,现在看来不得不佩服当年安徽省领导的远见卓识。
四、安徽籍创业有成,成就突出的企业家众多,合肥乃至安徽各城市招商引资的资源得天独厚。
安徽籍著名的企业家有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江苏雨润食品集团创始人祝义才,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巨人集团创始人史玉柱,苏宁电器,苏宁环球集团创始人张近东,张桂平兄弟,正威集团创始人王文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美的CEO方洪波,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蔚来新能源 汽车 创始人李斌,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等等。
安徽籍企业家可谓群星璀璨,大佬云集,实力雄厚,这些来自安徽在外创业有成的企业家大多都会关注关心家乡的发展,愿意投资家乡,助力家乡发展。比如蔚来 汽车 李斌就把中国总部设立在合肥,合肥总部和生产基地投资达到112.6亿。蔚来把中国总部和生产基地设立在合肥很大原因是因为创始人李斌是安徽人的缘故。
所以综上所述,合肥能够得以从众多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匹耀眼的黑马。
所谓长三角腹地一线核心城市、6000万人口大省的单核省会、优化升级的制造业创新基地、中科院合肥分院、中国 科技 大学、中国五大淡水湖巢湖之滨、新晋高铁枢纽城市等等,这些其实都不是合肥日渐崭露头角的关键因素。
合肥的崛起,其实质是中国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的经济溢出效应直接受益者,为什么是合肥承接溢出?而不是传统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如郑州、南昌,这当然和合肥本身的努力分不开,但有时候你又必须承认命运,我们都在赌运气,个人命运、城市命运以及国运。
合肥房价涨幅全球第一、第三,全球人都知道,当然是黑马。而且,合肥还是大湖名城,一场雨就可以变成水城威尼斯。厉害了,我的合肥!厉害了,我的三哥!厉害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因为解放前合肥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可以说小小合肥县,近看象肥圈,老爷打板子,四门都听见,解放后改为安徽省省会,上级关心,江淮儿女奋斗,把一个全国最年青的省会城市,改变了面貌,让国内外从不怎么重视的小城改变成现在的规模,改变了人们视觉,他象一匹横空突起的黑色俊马,出现在人们注视中,是江淮儿女的荣誉,骄傲,也是他(她)们争取来的。
说合肥是匹黑马,真不为过。
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点城市公示是什么时间
2021年10月27日。
2021年10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共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个城市入选。根据相关规划,到2022年全国将建设100个试点城市、30个示范城市。
试点城市名单:
(共55个,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序)
北京市:西城区、密云区
天津市:河西区、南开区、蓟州区
河北省:保定市
山西省:运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辽宁省:营口市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上海市:虹口区、浦东新区
江苏省:无锡市、连云港市、淮安市
浙江省:绍兴市、湖州市、衢州市
安徽省:马鞍山市、黄山市、池州市
福建省:泉州市、龙岩市
江西省:抚州市、宜春市、景德镇市
山东省:潍坊市、济宁市、日照市
湖北省:襄阳市、荆州市
湖南省:湘潭市、常德市、张家界市
广东省:江门市、东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玉林市、贵港市
重庆市: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
四川省:绵阳市、乐山市、宜宾市
贵州省:安顺市
云南省: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陕西省:宝鸡市
甘肃省:酒泉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
四、合肥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什么意思?
“大湖”指的是生态之湖、人文之湖、融合之湖。
“名城”指的是“六个城”;分别是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全民参与的创业之城、文化浓郁的魅力之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
“创新”指的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和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高地”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资源、营造更优发展环境、拥有更新体制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的“集聚地”。
合肥,安徽省省会,居皖之中,地处江淮之间,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是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县级巢湖市(代管),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4大开发区。全市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万;城市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409万。
扩展资料:
合肥历史文化悠久:
巢湖流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合肥这座城市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人文底蕴深厚,楚汉相争时期政治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宋代名臣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人民解放军上将李克农、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都是合肥人。
合肥区位条件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交通便捷,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内河航运等多式运输于一体,是建设中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合肥高铁南站与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和杭州东站组成“华东四大铁路枢纽站”,随着该站的开通,合肥逐步形成“一横两纵四射”“米”字形的高铁路网布局,3小时内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
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合肥迈入地铁时代。4E级新桥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15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新港通江达海,开通了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货运班列。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
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微型电子计算机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合肥。
现有中科大等高校60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13家,各类研发机构959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试验室150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进入“千人计划”的海归人才225人,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86名,各类科技人员70多万。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现在,合肥正在大力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热物理所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
合肥产业特色鲜明:
现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拥有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一大批重点产业,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城,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拥有江淮、安凯、长安等知名自主汽车品牌。
近年来,新型平板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确立在全国先发优势,集成电路、燃气轮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与装备、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推进,正在形成新的突破。
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增长13.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1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86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合肥充满开放活力:
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先后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与美国哥伦布等国外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目前,已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40家。已建或正在建设“四港”(水运港、国际内陆港、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港)、“三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一中心”(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等八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西延入欧、国际货运航班直达欧美。
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大通关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不断提升产业承接、市场融合、体制接轨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努力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
合肥环境宜居宜业:
合肥坐拥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城湖共生、产城一体、生态宜居,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和“国家森林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是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2014年7月,巢湖流域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持续开展“效能革命”,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是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次捧得“长安杯”。
“十二五”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合肥市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文明城市”“幸福城市”“创新城市”“森林城市”“平安城市”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从“十五”末的第17位、18位,提升至前10位,或接近前10位。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4.3亿元,增长9.8%;完成财政收入1114.11亿元,增长1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4.85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2269.13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6501.17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5.70亿元,增长1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市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树立新标杆、谋求新跨越,努力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五大发展行动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资料:南方网-合肥
五、合肥属于什么省
合肥属于安徽省。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余15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辖区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合肥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 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设有4个开发区 ,城市建成区面积428平方公里 。
扩展资料
1949年2月1日合肥正式建市时,划市区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一直辖镇、第二直辖镇。同年4月,两直辖镇合并成立第四区;9月,撤销4个区,分设大东门、车站、西门、北门、南门5个派出所辖区。
1951年11月,撤5个派出所,成立车站、东市、西市3个区。
1960年3月,改车站区为东市区,原东市区改为南市区。
1963年8月,改南市区为中市区。
1951年1月,从肥东县和肥西县划进8个乡置郊区,以后几次向四周扩展。
1958年7月,肥东县、肥西县、巢县划归合肥市。
1961年4月,三县划出。
1959年5月,从巢湖周围4个县沿湖地带划出部分农村,设立巢湖(水上)区。
1961年4月,巢湖区撤销。
1964年10月,划寿县4个区和定远、肥东、肥西县各1个区,共7个区、55个公社,建置长丰县,属合肥市辖。
1983年7月,肥东县、肥西县复归合肥市辖。
2002年3月,合肥市区划调整,大致以南淝河、板桥河、老环城路、金寨路为界,将原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分别调整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
2004年6月,长丰县有2个镇和5个乡划归淮南市管辖。
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原居巢区改设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入合肥市。合肥市现辖四县(肥东、肥西、长丰、庐江)、一市(县级巢湖市)、四区(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并拥有四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
2015年10月12日、12月3日,国务院分两次批复同意安徽省铜陵、安庆、六安、淮南四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余15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辖区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省政府驻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共辖4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辖区面积最大县、市、区分别是金寨县、宁国市、埇桥区。
共辖255个街道办事处,1249个乡镇其中946个镇,303个乡(7个回族乡,1个回族满族乡,1个畲族乡)。
参考资料:合肥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合肥人民政府-市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合肥
六、合肥是个怎样的城市?
荣誉
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享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之美誉,因东淝河与南淝河由此发源,故曰“合肥”;因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所在,故别称“庐州”。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的重要区位优势。市域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86.74万人,城镇化率62.4%。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赋予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合肥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及“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毛主席曾赞誉“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今日合肥,是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泛长三角”经济区天然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
合肥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淮南、合九、合西铁路在此交汇,合宁、合武高速铁路也已建成使用,合肥到南京不超过一个小时,到上海、武汉只需2个多小时。合蚌客运专线正在建设,合福、合杭客运专线,合阜、合安城际铁路和合庐铜铁路即将或将要开工建设,届时合肥到北京仅需3个小时。206、312国道和合宁、合徐、合芜、合安、合淮阜、合铜黄、合六叶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到南京仅需2个小时,到上海、武汉等仅需4—5个小时。合福、合马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合肥水运经巢湖通江达海,是交通部规划中的内河航运中心,正在启动的江淮运河建设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水运中心。合肥港近、远期计划各建一座集装箱码头。合肥骆岗机场是全国重要的国际备降机场,开通30余条国内航线和直通香港、台北的航班,今年已开通到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班,到上海只需40分钟,到北京、深圳、香港只要1.5小时,到台北只需2小时。一座新的4E级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中,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合肥是一座绿色城市、生态城市,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截至2008年底,合肥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8744.8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91%、绿化覆盖率达到4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绵延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敞开式环城公园,构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景交融格局,为全国所独有。在对环城园林作进一步绿化的基础上,于环绕古城的“绿色锦带”上新辟建了四处自然景区,被誉为“一根项链,四颗明珠”。在整治昔日“庐阳八景”-“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的基础上,又新建成十大自然景点及蜀山森林公园、植物园、花冲公园、杏花公园、瑶海公园、清溪公园、银河公园等,加上城内城外数十处街区游园相匹配,使全市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红树绿的世界。
合肥,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目前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十处:包公园、徽园、省博物馆、合肥野生动物园、三河风景区、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三国遗址公园、肥西紫蓬山风景区和肥东岱山湖风景区。合肥还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周边半径250公里内有黄山、九华山等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
合肥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
“包公文化、三国文化、淮军文化、佛教文化”——四大文化兼容并蓄。合肥自秦代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三国时期,魏吴在此交兵留下了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等历史遗迹。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合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五代十国的吴王杨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韵味悠长的黄梅戏,淳朴的乡俗,汇聚南北风情的美食,包公祠和逍遥津,院士云集的科学岛(中科院合肥分院)和国际知名学府――中国科技大学,既吸纳了北方文化的粗犷与豪放,又蕴含着南方文化的秀媚与细腻。使其融皖韵徽风于一城,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合肥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合肥科教优势突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在校学生48万人。博士授权点138个、有24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在中部城市中名列前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中排序第一;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科教人才比例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础雄厚,是除首都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国家重点科研设施及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合肥同步装置、托卡马克系列装置、稳态强磁场等3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合肥创新能力较强,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从2001年起,合肥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搭建起国内、国际科技产业投资的平台,努力使合肥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让“合肥制造”与“合肥创造”比翼齐飞。
合肥是加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合肥工业基础较好,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3位,汽车整车产量全国第9位。合肥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平板显示之都”,投资175亿的京东方6代线正在建设,投资20亿的合肥等离子生产线和投资280亿的京东方8代线及彩虹、中建材等配套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合肥正在向着国内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基地稳步前进。合肥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联合利华、ABB、家乐福、麦德龙等52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美国微软在合肥设立了技术中心。江淮汽车、美菱电器、荣事达电器、国风塑业、合力叉车、佳通轮胎、日立挖掘机等名企名品声名远播。合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2008年,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居全国289个城市中第25位,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1位、省会城市第8位。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财政收入301.2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9亿元,增长57.8%;市国税组织收入143.5亿元,增长20.9%,地税组织收入99.1亿元,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5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分别增长16.1%和1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4.1%;人口出生率10.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5%。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均完成省控目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总体看,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已成为新时期合肥发展的重要特征。
2009年4月26日-28日第四届中博会在合肥顺利召开,借着中博会的契机,世界更加了解合肥,认知合肥。在大发展、大建设的推动下,合肥焕发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