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省17个城市每个城市最具典型性、代表的传统文化特色是什么?如铜陵市:“古铜都”青铜文化;

从自然和人文方面讲,有“南黄山,北亳州”,黄山以自然景观取胜,亳州以物质文化独领风骚,有“药都”之称,又是历史文化古城、道家学说创始人老聃的故乡

二、安徽有什么特点

安徽特色文化

黄梅戏 原名 “ 黄梅调 ”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 “ 桐城歌 ” 或 “ 黄梅歌 ”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 “ 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 荞麦记 》《告粮官》《 天仙配 》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 女驸马 》《 罗帕记 》《 赵桂英 》《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 牛郎织女 》、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 春暖花开 》《 小店春早 》《 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 、 王少舫 、 吴琼 、 马兰 等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 乱弹 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 拨子 。乾隆年间,拨子与 四平腔 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 西皮 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 “ 三庆 ” 、 “ 春台 ” 、 “ 四喜 ” 、 “ 和春 ” 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 汉剧 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 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名胜古迹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 5 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 “ 四绝 ” , 1990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 四大佛教名山 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 78 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 “ 巢湖风景三绝 ” ;著名的道教圣地 齐云山 ,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 “ 南岳 ” 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 45 峰、 86 怪石、 18 瀑等胜景; 琅琊山 以宋代 欧阳修 的《 醉翁亭记 》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 19 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 亳州 、寿县、安庆、 绩溪 、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 新安画派 、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 徽菜 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

省内还有 9 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 桐城 、 凤阳 、 蒙城 、 涡阳 、 潜山 、和县、 池州 、 宣城 。

安徽特产 安徽资源丰富,本省茶竹林特产丰富,全国 十大名茶 中,安徽占 4 个: 黄山毛峰 、 太平猴魁 、 祁门红茶 、 六安瓜片 。此外广泛分布于皖浙赣接合地区的气味清香的屯溪绿茶也很有名。竹编制品舒城舒席篾片细致薄软,曾在国际赛会上获奖。另外,滁菊亳菊也很有名。安徽是我国主要的中成药产地之一,名品有 铜陵凤丹 、宣城木瓜等。传统的亳州 古井贡酒 、淮北 口子酒 为荣获全国金奖产品。

著名果品有 砀山酥梨 、 徽州雪梨 、 怀远石榴 、宣州蜜枣、 三潭枇杷 等。水产以长江鲫鱼、 巢湖银鱼 、清水大蟹为佳品。特产风味食品有宿州 符离集烧鸡 、无为熏鸡、安庆 胡玉美蚕豆酱 、当涂采石茶干等。传统工艺品有文房四宝 宣纸 、 徽墨 、 宣笔 、 歙砚 ,以及 芜湖铁画 、 徽州木雕 等。集散于泾县的皖南特产宣纸生产有 1000 多年来历史,绵韧、洁白、不腐、耐折,是名贵的书画用纸,明《 永乐大典 》、清《 四库全书 》用之而得以久存传世,徽墨有 “ 药纸如漆,万载存真 ” 之誉而光辉千古。芜湖铁画出自明清,它吸取了传统国画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奇葩。

三、请问安徽有那那些特色文化

一、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吸收了京剧、汉剧、昆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辞店》等。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代表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

二、文学

徽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庆府桐城县人(今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间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三、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龙城画派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萧县的古称),挥洒于室,活跃于世,整个龙城书画活动沸沸扬扬。

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技艺日高一日,一时人才济济、高手林立,出现了吴作梓、刘云巢、张太平、王维翰、吴凤昭、吴凤祥(柳庵)、张昌、袁汝霖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境趋于相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在县治龙城,被称为“龙城画派”。

四、饮食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黄山地区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扬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发端于南宋年间徽州歙县,徽州因处于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千种。

四、安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老、庄故里:安徽省是中国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

道家学说。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今安徽涡阳县人)、庄子(今安徽蒙城县人)创立了道家学说,老于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主要著作有《庄子》。其主要哲学思想是: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解释宇庙万物的产生。

天文历法。刘安系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西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淮南子》。他以道家思想的"道"和"阴阳二气"为理论解释四季变化,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历法,至今仍指导我国农业耕作。刘安在寿县八公山练丹求变,研制出中华美食-豆腐,现已成为世界性的食品文化。

理学学说。朱熹,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为江西省婺源)。南宋时期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纲目》。朱熹以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为定论阐发理学,完善了"二程"理学,并对孔子儒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安徽省文学对中国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东汉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清新的风格,形成建安学派,并对后世五言诗、七言诗产生深远影响。清初桐城人方苞、刘大槐、姚鼐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思想,倡导唐宋古文传统,形成桐城文派,在清代文坛产生重大影响。

黄梅之乡:安徽是戏曲之乡,保存着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和古老的"目连戏";发源于安徽的徽剧则是京剧的前身之一。 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安徽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其中以淮河岸边流行的花鼓灯最为有名,被誉为"东方芭蕾"。黄梅戏原系皖鄂交界山区民间流行的采茶小调,经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演出《天仙配》、《女附马》等电影戏剧片,五、六十年代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进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经新一代艺术家的再创作,并广泛出访欧美、东南亚,黄梅戏已成为中外广受欢迎的大剧种。

名人荟萃:安徽自古人杰地灵,这块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科技方面,主要有在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技术的东汉医学家华伦,西汉天文历法创始者刘安,中国珠算的集大成者、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现代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等;文化方面,主要有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庄子,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清初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清代戏剧家、徽剧领袖程长庚,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著名学者胡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经济方面,主要有清代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政治、军事方面,主要有春秋时期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周瑜,北宋时期执法如山、为官清廉、被百姓誉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创始人李鸿章,中国共产党和新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等。

肘歌、旱船、高跷 宣纸 沙汤 黄梅戏 凤阳大鼓

五、请至少写出三个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

1、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歌词都是悲悲切切的内容:“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九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家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2、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3、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

4、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使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干什么活唱什么歌。

5、徽州目连戏

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脚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

六、安徽安庆有什么特色?

安徽安庆的地方文化特色是黄梅戏和徽剧。

黄梅戏: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清乾隆年间,发源于皖鄂交界处的采茶调传至安庆地区,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黄梅戏。

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徽剧的形成,融汇着西部的秦腔和东南的弋阳腔、昆腔。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使徽剧扎根京城,进而风靡全国,并最终演化成京剧。潜山人程长庚,是促进这种演化的主要人物,人称“京剧鼻祖”。

美食特色有胡玉美蚕豆辣酱、墨子酥、柏兆记、天柱剑毫、怀宁贡糕(石牌贡糕)等。

1、胡玉美蚕豆辣酱:

中华百年老字号,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胡玉美酱园采用川中辣酱风味,试制成“胡玉美蚕豆辣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国际荣誉奖章,并先后在上海国际展览会、西湖博览会上,获“国光”银质奖章,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振风牌”胡玉美蚕豆辣酱为畅销国内外的名牌食品。

2、墨子酥:安庆糕点名坊“麦陇香”的传统特产。麦陇香墨子酥制作须经过九道工序,精心配料。主要原料是上等黑芝麻、小磨麻油、精细白糖等。产品形同乌墨,油而不腻,香甜爽口,具有润肺补肾利肝等功效。

3、柏兆记:是清末柏绍卿创牌的专营清真名糕细点的老店,始建于1904年,是安徽省唯一一家专业加工生产清真食品的企业。其创始人柏绍卿从一根扁担开始,一炉饼、一壶浆、沐清风、踏明月,朴实诚毅。最终成就了百年品牌“柏兆记”。

4、天柱剑毫:特种绿茶,叶披白毫,形如宝剑,生长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早在唐代就享有“天柱茶甘香芳美”之美誉。被全国名茶评比会评为全国“十大新名茶”之一,获部优新产品称号。

5、怀宁贡糕(石牌贡糕):是安庆市石牌地区汉族传统糕类名特产品,相传此糕在大明永乐年间曾作为贡品上贡给皇帝朱棣品尝,因其色如高山之巅白雪,故名顶雪贡糕。

扩展资料:

安庆简介: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

全市现辖怀宁、桐城、望江、太湖、岳西、宿松、潜山7县(市)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全市总面积13589.9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总人口数为524.1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80万人。

2015年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被中国城市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之一(2010年);

是全省唯一“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