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的作用是什么
(1)
旅游最直接最具特色的是其消费的特征。从供求角度来看,旅游业表现为在供需上是一种不对称的偏斜结构,即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对需求的拓展和组织,其根本特征是一个以市场为中介,对旅游需求和供给要素进行再组织的过程。因此对于旅游经济特征的把握不能从一般产业的供需等式中寻找,而要在供需不对称的偏斜结构中去寻找,从市场需求的作用过程来认知旅游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巨大的旅游消费,这从历年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就可得以证明。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消费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一、重新认识旅游消费的作用
目前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发展旅游业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寄予厚望,许多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来培植,而且在有的省市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云南、海南、西安、桂林等地,因此应站在产业的高度来评价旅游消费的作用。
1.旅游消费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旅游业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和通讯业等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作用,而且作为先导产业,还能间接影响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2.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产业。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可以扩大1.36倍,就业可以扩大0.79倍,投资可以扩大0.25倍。在发展中国家其作用相对更高一些,分别可以扩大3.7倍、2.7倍、0.9倍、0.9倍。1998年我国旅游收入3438.60 亿元,照此测算,其中旅游业对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间接贡献达9312.6亿元和4676.5亿元。
3.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安定。一般说来,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比发展其他行业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更多的从业人员将加盟旅游业。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 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5个以上。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发展旅游消费,大大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社会安定。
4.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旅游活动衍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的流动,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趋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经济增长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旅游消费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的推动。这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力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而经济增长作为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就其本身来说,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一般地说,经济增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条件。
1.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的高低与旅游消费具有密切的关系。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NP超过300美元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时, 就会产生洲内跨国旅游的欲望,当人均GNP超过3000美元时,就会产生洲际旅游的欲望。二战后, 一些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GNP迅速增加, 居民手中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同时也不断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就为旅游消费创造了前提条件,我国近几年国内旅游、东南亚、港澳等区域性国际旅游方兴未艾,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良好表征。
2.增加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公务时间缩短,家务劳动减轻,娱乐、休闲等闲暇时间延长,每周五工作制不仅在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现实,带薪休假制度亦在许多国家推行,为家庭旅游消费提供了可能,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青睐。
3.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交通与通讯手段的日益完善,地球空间相对缩小,世界各地间的距离相对缩短。海、陆、空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使旅行成本下降,旅游消费质量提高。近几十年来,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现在,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可以进行直接的、可视的、便捷的联系,这进一步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结构中的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呈饱和状态,物质享受基本上得到满足,相应的精神文明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必然逐渐上升。旅游消费作为精神生活和生活享受的组成部分,作为增加知识的源泉,也就随着人们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得以迅速发展。
正因为经济增长为旅游消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旅游消费在近几十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据统计,1960年国际旅游市场仅有69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仅有68.67亿美元,经过36年的发展,到1996 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5.92亿人次,世界旅游收入达到4231亿美元。
三、提高旅游消费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政策探讨
1.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旅游消费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不应相互割裂。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之间应该合理配置,形成一个具有完善功能和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体系从旅游投资体系的建设、旅游信息传输体系的完善、旅游咨询体系的健全、旅游保障体系的建立应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才能发展和完善,进而才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2.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如大连市出台的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有闲,就要制定相应的休假制度,如作为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旅游等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增长员工的见识等。
3.对旅游消费客体而言,即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均是旅游消费的客休所在,这些环节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每个环节的服务总量均受制于旅游客流量,因此对一地旅游消费客体而言,其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间应有一个合理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每个环节内部系统而言,也存在一个内部档次结构和“量”的比例关系。一地的旅游业能否健康发展,上述“量”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发展是否协调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就应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方面通过研究当地的优势和不足,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信息的发布和咨询,引导投资的取向,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限制措施,对各环节的发展进行相应调控。
如何促进游客消费的增长
一是有时间。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是以国务院令颁布的,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如今9年过去了,却有许多单位落实不好,执行这一条例需要刚性,不能由着企业“自由裁量”。
二是有钞票。旅游是“玩钱”,需要经济和财力支撑,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从观念上讲,首先要把旅游定位于大众消费,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需要做到三点:第一,企业要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职工有钱去旅游。其二,旅游产品属大众“商品”,而不是“精品”,门票不能过高,不仅要严格控制景点涨价,少数景区奇高的门票还应适当降低。第三,旅游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及教育功能,对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学生、教师、军人、老年人、残障人等,景点应给予门票优惠。对城市低收入群众,政府要发放一定的旅游补助金,让大多数群众都能“玩得起”。
三要服务好。近年来,通过严格治理与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有了明显规范,但“黑导游”、乱收费等旅游乱象仍时有发生,尤其景区在餐饮、住宿、停车、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比较突出,旅游行业总体投诉率还比较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惠州发展旅游业有什么优势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在服务业中占据先导地位,是永不过时的朝阳产业,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旅游业对惠城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
1、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促经济快速发展客观要求。作为朝阳产业,旅游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效应明显和直接的特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公布,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就间接增加4633元收入;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从业人员,相关产业就增加5个人员的就业机会。在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拓宽我区就业渠道的必然选择。
2、发展旅游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国际旅游消费年均增长6.7%,是世界财富年均增长率的2倍,到2020年,全球每年将有16亿人跨国旅游,国际旅游总收入可达2万亿美元。2004年,惠城区本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5.8%,与珠三角其他一些发达县(区)相比,惠城区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比重仍然偏小偏低,如广州天河区同期的比重为74.6%,佛山的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的同期比重分别为36.3%、40.8%、38.7%,珠海市香洲区的同期比重则为48.4%,因此,力促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保证惠城区向更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更高级的经济形态迈进,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3、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惠城的品位与城市知名度。旅游业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大使,也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知名度高不高,与旅游业是否发达有直接关系。惠城区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与对外开放,从而提高惠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知名度,塑造具有活力和开放的城市形象。
一、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1、旅游消费充分带动了社会消费。2004年,惠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518万元,同比增长20.9%,其中旅游消费的贡献功不可没。据初步统计,2004年惠城区住宿业营业收入总计达46339万元,其中旅游饭店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3911万元,占整个住宿业营业收入的73.2%;旅游饭店的客房收入达12918万元,占整个住宿业客房收入的76.5%,客房数以及床位数分别达到4577个和8327个。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惠城区住宿餐饮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快速增长的生力军。
2、旅游形式以观光悠闲度假游为主。以西湖为中心、以白鹭湖、中洲塔、摩天轮、东江为主线的观光悠闲度假游构成了惠城区旅游观光的主线。东江滨江风景带、白鹭湖旅游度假区、汤泉度假区、矮陂镇金鹅温泉度假区等则是惠城区旅游观光的新亮点,北部则有芦岚、矮陂、横沥等镇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
3、结合地域本土文化,旅游开发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惠城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广府、潮汕等多种文化揉合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以每年一次的惠州美食嘉年华为例,美食嘉年华与东江饮食文化充分结合,充分展示城市特色,进一步弘扬东江美食文化、丰富惠州旅游品牌、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了惠城区及惠州市的知名度。
据初步统计,2005年第二届美食嘉年华共吸引了130多家企业进场参展,外地参展商覆盖了全国近20个省(市、区)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7家境外饮食企业,荟萃了1200多种美食,参与观众及海内外游客总数30多万人次。美食嘉年华期间,全市主要旅店全部爆满,旅游区点人流如织,有力地拉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要素。在本次设展的130多个摊位中,明火展位70家、啤酒饮料厂商2家、生活精品10家、包装食品39家。展示展销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中外美食和食品及生活用品展示展销,在精品美食馆集中展示了东江菜系的代表作。据初步统计,美食嘉年华期间,30万人次的进场人数比首届的10万人次增加了2倍多;馆内外展位直接销售额较去年的640多万元有较大增长,各参展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参展企业档次较高,来源较广,天悦大酒店、西湖宾馆、麦科特大酒店、金世纪大酒店、惠州宾馆、海湖大酒店等星级酒店均参展。美食嘉年华期间庞大的人流有力刺激了消费,为我市酒店、旅游区点、旅行社、餐馆、茶馆、商场、咖啡厅、出租车等行业增加了丰厚的收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相关要素人气旺盛,业务量大幅度增长。以旅游饭店为例,五一黄金周期间,各主要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超过90%,部分饭店高达97%以上。参展的展馆内直接销售额平均每天都在万元以上。
3、接待游客以国内旅游者为主,2003年惠城区全年共接待过夜旅游人数86.15万人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4.06万人次,分别占全市的31.7%、67.3%。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和大亚湾接待过夜旅游人数分别占全市的15.5%、13.4%、9.6%、25.5%、4.2%。与全市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惠城区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居于全市前列,成为全市对外的重要窗口。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与本市其他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县(区)相比,惠城区现有旅游景观资源略显劣势。在全市知名的11个风景区中,惠东4个、龙门2个、博罗2个,大亚湾1个,惠城区2个。尽管从知名风景区数量上接近全市各县(区)的平均水平,但惠城区大部分旅游景点都集中在市区内,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可以借助市区内便利的交通条件,不利的是大多数游客都倾向于海滨度假区和温泉,而喧闹市区内的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则明显不及前者。
2、市区内部分游览景点经营状况不乐观。因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曾经门庭若市的老旅游景点游人数锐减。如原本游客如织的市区飞鹅公园如今每天接待的游人寥寥可数,今年1-8月,该公园的门票收入仅有5000元,尚不足以支撑公园的日常管理费用。门票收入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更加难以为继。而设施的不完善又导致了游人数和门票收入的不足。
3、潜在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做到物尽其用,惠城区内还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可开发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单从显性的旅游风景区来看,惠城区的旅游资源禀赋与其他县(区)相比,的确不占优势。但惠城区作为惠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客家、广府、潮汕等多种文化特性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别具特色的东坡、东江、东征、东纵等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开发成为独树一帜的惠城旅游精品,创造无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惠城旅游精品的决策建议
1、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惠城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把旅游开发和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业建立在发掘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惠城区旅游业的现状,提供与其他地区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旅游服务。充分挖掘旅游景观,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促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重点,搞好规划和建设。要把旅游业纳入市区和各镇的发展规划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休闲观光结合起来,整体优化,高效利用。加强宏观控制与指导,各级政府与旅游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协调。
3、增加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光靠政府大包大揽,因此,要积极创造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发展格局,广开资金,广开源路,保证旅游开发投资来源的多元化。制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及外资投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搞好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把旅游业作为发展惠城区的第三产业的重点做大做强。
4、以独特的惠城文化为重点,加强宣传包装,做大做强惠城旅游市场。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旅游优势并不能自动产生效益,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旅游营销,才能转化成旅游价值甚至经济效益,“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惠城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培育旅游市场,使游客选择惠城区作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5、努力打造以西湖、白鹭湖、中洲塔、摩天轮、东江(东江夜游)为主线的观光悠闲度假游一体化路线。惠城区旅游业的正确定位就是要突出惠州“四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特色。一是以文化大舞台为载体,向市内外游客宣传惠州“四东”文化和客家文化,增加市区的吸引力;二是通过弘扬惠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永葆吸引力。
6、充分利用惠城区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完善市区内的交通配套设施,吸引外来游客购物消费,促使惠城区内销式的商贸流通业向外向型转变,打造惠城“购物天堂”。旅游购物街和风味美食街的定位从建筑风格到经营项目都要突出惠州的客家文化特色,以经营惠城土特产品、民间工艺、文化产品、特色美食、风味小食为主,兼营一些其它特色商品和美食。一是要丰富市场,方便游客购物和餐饮。二是要打造购物和东江美食品牌,通过旅游购物和风味美食街,把惠州旅游、文化、美食产品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
7、结合新划入乡镇的具体镇情,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带。发展芦岚、矮陂、横沥等镇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对矮陂金鹅温泉度假村等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做好跟踪服务,促使项目早日投入使用,通过北部山区镇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山区镇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平衡镇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假日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假日旅游的主要表现
1、假日旅游:在我国,由休假制度形成的春节、 “十一”、“五一”假期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使国内旅游空前火爆,接连出现了公众旅游消费热的高潮。有力推动了旅游业及铁道、交通、民航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公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假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关注。
2、其主要表现在:(1)假日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如全国各优秀旅游城市接待海外游客都达几十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几百亿;特别是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旅游景区,一直是假日旅游的热门景点,年年创历史高记录。由于假日旅游的迅速升温,旅行社生意红火,各地宾馆饭店频频告急。
(2)假日旅游带动民航交通业的发展。黄金周期间,机场进出港人次、飞行航班都有大幅提高。进出旅游城市的各趟旅游专列整天持续高峰,甚至超过春运。节假日期间,公路客运也不逊色。据测算,交通费在旅游花费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0%以上,铁路、民航、公路以及水运已成为假日旅游最大的受益者。
(3)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的发展。大型商场销售额均有明显增幅,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长,其中一半顾客是旅游的外地人。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明显增长。这就表明,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趋明朗化,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因此,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现。
(4)假日旅游带动餐饮的发展。地方小吃特色必然给饮食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假如按40元/人天的标准计算,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无论是“五一”、“十一”,还是元旦春节,许多城市、许多景点,出现人流如潮、疯狂热卖的火爆场面,不少洒楼、餐馆、快餐店要排队预约。而且,游人在饮食过程中,还可领略全省各地的饮食文化。
(5)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为适应这一新的需求,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跳舞机等,到了节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另外,假日旅游还带动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