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窑洞的特点和优点是啥?

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拓展资料: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

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我国是一个窑居比较普遍的国家,从新疆吐鲁番、喀什,甘肃兰州、敦煌、平凉、庆阳、甘南,宁夏银川、固原,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浮山、平陆、太原,河南郑州、洛阳、巩县以及福建龙岩、永定和广东梅州等地区。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总数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方式者则有四千万人之多。其分布区域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为主,很多贫困户居住的土窑,年久失修,由于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窑洞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广大窑居人民群众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希望知情者告知群众,不让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二、窑洞是哪个地区的特色民居?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居住形式?

现在大学里有着非常多的专业,在很多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都会看到建筑学这个专业,并且建筑学专业已经是这几年当中很多大学生所选择一门热门专业。如果在学习这个专业的时候,则会了解到窑洞这个建筑。窑洞的制作过程大部分都是用黄土制作的,并且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而且像窑洞在制作本身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材料。

但是如果想要制作出来一个窑洞的话,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制作窑洞的过程当中,总共有三个步骤。其中首先一定要选择好一块地方,打好窑洞所有需要的地基之后,再开始在地基基础之上建造窑洞。最后一步就是为这个窑洞制作出一些窗户和门,可以让人们生活在窑洞里。

那么说起窑洞,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呢?在之前窑洞是很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所选择的居住房屋之一。特别是在陕西地区,在那个地区里,黄土的厚度是非常高,有一些黄土厚度则可以达到几十米深。而且在那个地区生活的人民,为了能够生活的更加美好,则会依据这些地理环境来建造出来一些窑洞。所以现如今在陕西等一些地区还会存在一些窑洞建筑,在过去的时间里,位于陕西的人民群众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建造出属于自己的窑洞。因为有了窑洞就代表着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在陕北地区窑洞是最具有文化象征的一种建筑。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个地区会形成这么多窑洞呢?则是因为陕北地区本身的气候条件就非常的干旱,而且那里四处环山,黄土非常的多。所以想在这些土地之上建造房屋则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情,所以人们就选择依据这些黄土山坡来建造窑洞。而且窑洞在夏天是非常的凉快,这也是当地很多人群会选择建造窑洞的原因之一。

三、陕北窑洞的文化特征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 、石窑 、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而像米脂的姜氏庄园、马氏庄园、常氏庄园等地主庄园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把其他建筑风格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集陕北窑洞几乎所有的优点和其他建筑风格的优点于一体,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

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北窑洞

四、陕北窑洞有哪些特点?

陕北的窑洞的特点有:

1、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2、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3、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4、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5、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扩展资料:

陕北窑洞的濒危保护状况:

陕北窑洞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延安市委、市政府、宝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文化人士的积极工作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需要我们关注一些问题。

1、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现代高楼与时俱进土窑洞大量废弃,接口窑开始“退役”。石窑、砖窑随着兴旺。

2、因历史久远,受风雨侵蚀严重。故一些历史窑洞遗址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延安建成世界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 [1]  对继承和保护陕北窑洞,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4、延安大学窑洞建筑群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风雨侵蚀严重,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后的窑洞群保持原有风貌,由6排200多孔窑洞组成,将成为一个爱国教育的中心。

5、周边大环境丰厚的烘托。富县羌村杜甫所居土窑,志丹红砂石窑,长城沿线束条拱屋顶柳笆庵,延安大学、米脂中学、榆林农校旧址窑洞群,府谷七星庙—砖收顶的民族融合穹顶,统万城版筑技术等等,以其联系紧密和互动为米脂窑洞旅游开发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6、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民居修造为百年大计。历来有许多讲究和方俗。包括造址、朝向、奠基吉日、门窗尺寸、内部摆设、合龙口、暖窑,都讲究“风水”。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陕北窑洞

五、延川窑洞,特色饮食,特产,旅游,民俗文化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