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色旅游资源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1.主题性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主题性。所有红色旅游资源都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为主线,并嗣绕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主线而形成的。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此为契机,我国兴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潮。党中央、国务院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决策。中办、国办专门下发了《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从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到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对红色旅游的扶持力度很大,国家下决心要把红色旅游的发展落到实处,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虽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主题性,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作为一项产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可过度依赖特殊政策的导向,否则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分布的广泛性及区域性
《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全国将着力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打造100个左有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这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按照国家统计局东、中、西地带划分标准进行汇总,如表所示。
表 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分布汇总表单位:个 重点红色景区(点)数 小计 东部地区 北京7 天津3 河北8 辽宁6 上海1 江苏5 浙江5 福建5 山东6 广东3 海南1 广西2 55 中部地区 山西6 吉林3 黑龙江3 安徽5 江西5 河南1 内蒙古2 湖北4 湖南8 40 西部地区 重庆1 四川5 贵州3 云南2 西藏1 陕西5 甘肃4 青海1 宁夏3 新疆3 28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广泛,东部、中部、西部都很丰富。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既具有广泛性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重心位于不同的地区。因而其历史遗迹也就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主要活动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武汉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成立大会又召开于上海,所以在这些城市里保留了比较多的纪念旧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因而其革命活动遗迹的分布基本上就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由最初的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转移,直至最后取得全国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的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区域,国共两党的抗日力量则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基地,双方进行了长达8年的艰苦斗争。所以在上述相应地区留下了很多有关抗日战争的遗址。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及地下党组织、游击队,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与国民党展开大规模较量,然后乘胜进军并解放西南、西北和华南地区,在各地留下了该时期的大量革命遗址和纪念地。
此外,我国在现代革命斗争中涌现的一些领袖和其他历史名人,其诞生地也表现出区域性特点。我国现代历史上一批名人或杰出人物的诞生地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以及东南沿海的两广、福建、江浙等地,红色旅游资源中的历史名人纪念性资源分布也呈现区域性特点。
3.多处偏僻落后的地区
中国的红色革命历程存很长一段时期内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红军长征时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及地方豪绅武装的围追堵截而选择走偏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这些地区由于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度。
二、云南红河旅游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横断山南麓,“红河”沿哀牢山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流淌,流过一片红色的高原,孕育了这里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这里就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州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独特,是“七彩云南的缩影,梯田文化的殿堂,过桥米线的故乡”。这里气候立体、生物多样、文化多元、资源富集、区位独特,北回归线横穿而过,四季如春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人居。境内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富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神奇典范——元阳哈尼梯田、“世界锡都”个旧享誉世界,建水和石屏历史文化名城等景区闻名遐迩,“七彩云南、美食天堂”蒙自、旅游休闲胜地弥勒、喀斯特奇观阿庐古洞、燕子洞、“云南红”葡萄酒庄的法式浪漫、泉在丛中、丛在泉中的温泉休闲、屏边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和体验异国风情的河口跨境旅游美名远扬,百年米轨“滇越铁路”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大有可观。红河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灿烂,素有“滇南商埠”、“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等美誉,建水文庙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清末云南省惟一的一位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等历史名人灿若星河。哈尼族多声部音乐、铓鼓舞、彝族烟盒舞、海菜腔和阿细跳月,以及建水紫陶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珍贵。哈尼族的“十月年”长街宴、苗族的“采花山”等少数民族节目丰富多彩,蒙自过桥米线等风味小吃别具特色。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造就了红河州“地上地下皆是景,民间天天在过节”的红河旅游景象。
三、红色旅游的基本特点
1、学习性
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是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但是,这种学习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2、故事性
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到一些红色旅游点,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独特的亲切感和“姹紫嫣红”的美感。这里除了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因素外,也是在英雄史观等陈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人为缺陷之一。
3、参与性
有些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过程较为艰苦,为改变这种状况,少数景点努力过头,出现城镇化、商业化、舒适化的倾向,有损害红色旅游本质特色的危险。为避免重蹈覆辙,红色旅游点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扩展资料:
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与“研学旅行”相结合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的厚重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珍贵教材。
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历史遗存和旅游吸引力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具备着实现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和旅游载体统一的条件。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当前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看,历史赋予革命老区人民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加快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具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政治意义。
研学旅行切实符合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红色旅游资源涵盖了研学所要传授的很多内容,比如历史、党性、民族英雄、革命精神等。当前应充分利用国家“研学旅行”的政策措施,抓住红色旅游载体作用,实现寓教于乐的双赢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