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最有特色的节日?(中秋除外)

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重民间传统节庆。

春节 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赏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厦门称为“上元”或“灯节”。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近年来在中山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 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奠。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厦门俗称“五日节”。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热闹非凡。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 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也有人邀集亲友到虎溪岩一带赏月吃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喜登山郊游。

冬至节 家家户户祭祖吃汤圆。

此外还有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统一的.

二、厦门有哪些特色文化?

1,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闽南童谣是闽南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海沧蜈蚣阁

海沧蜈蚣阁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和闽台两地保生大帝文化习俗紧密相连。相传,当年保生大帝吴真人一生行医救济百姓,大多以蜈蚣为药引,后人为表达对他济世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发形成了蜈蚣阁这种祭拜民俗。

3,闽台送王船

闽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厦门市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

4,歌仔戏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厦门